

高等职业教育科教融汇机制研究
作者: 余静[摘要]从高等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生成机制、驱动机制和运行机制出发,厘清高等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发展机理与运行逻辑,是构建协同并进、良性互动的科教融汇新生态的必然前提。从高等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生成机制来看,其致力于服务国家科技创新战略,重塑知识创新场景;遵循产业体系建设逻辑,凝聚技术创新优势;助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强化管理创新实践。从高等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驱动机制来看,其深受政策、环境以及要素的影响。从运行机制来看,其需加强双向耦合效应,推进学校办学模式革新;优化组织网络结构,打造科教产合作发展体系;提高科研成果转换能力,畅通多元转化渠道。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科技创新;产业体系
[作者简介]余静(1998- ),女,河南信阳人,天津大学在读博士。(天津 30035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天津大学研究生文理拔尖创新奖励计划项目“跨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以工程教育学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科教融汇的提出是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等的积极回应,也是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关键要义,其实质是促进科技、教育、产业要素间的动态耦合与协调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科教融汇作为一个复杂多元的协同系统,探求其子系统间的结构关系与运行方式至关重要。从高等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生成机制、驱动机制和运行机制出发,厘清高等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发展机理与运行逻辑,是构建协同并进、良性互动的科教融汇新生态的必然前提。
一、理性选择:高等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生成机制
科教融汇是在多元诉求的驱动下发展而来的,是服务国家科技创新战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举措。
1.服务国家科技创新战略,重塑知识创新场景。长期以来,科技创新似乎始终被看作研究型大学的专属职能与特定任务,而高职院校与科技创新活动之间的关系不够密切。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修订版)明确提出高等院校需“根据自身条件,自主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科技创新是引领现代化发展的第一动力,高校则是开展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载体与关键力量,因而归属于高等教育领域的高职院校也亟须转变办学思维,激活院校的科技创新活力。党的二十大把科教事业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1],科技与教育两大领域在以主动的姿态向对方渗透,新一代信息技术指数式发展,新技术正集群式、持续性、全方位改写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推动教育的结构重组和模式再造[2]。必须加强科教融汇,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与科学技术之间知识的交融贯通,充分发挥新技术优势,凸显职业教育的社会性、实践性等属性,使科教领域共同肩负起服务国家科技创新发展需要的时代使命。
知识创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一环。美国学者德伯拉·艾米顿(Debra.M.Amidon)最早定义了知识创新的概念,认为知识创新是企业在实践中创造、交换、演化、应用新的思想而获得新的产品或服务的活动[3]。企业被看作知识创新的重要主体,而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知识联系、知识流动以及知识融通,能够协同企业打造知识创新的新场景。立足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性与实践性属性,高职院校应以市场创新需求为关键驱动力,协同创新主体搭建创新要素多元的知识创新网络,实现网络内部资源的利用、组织与共享。
野中郁次郎、竹内弘高指出,在组织知识创新战略激发个体创新行为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个受学术、组织和个体共同影响的场[4],在这个场内能够建构起创新需求输入与创新反馈的双向互动机制。一方面,高职院校需打造以学校组织为主的知识创新场域,基于市场创新需求明确知识创新目标,与企业协同建立开放式信息共享平台,搭建知识创新的新场景。高职院校要将其已有实践知识与企业的科学数据相联结,协同开发新知识与新产品,在满足市场创新诉求的同时提升创新服务能力,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高职院校需推动建设以企业组织为主的知识创新团队,遴选具有创新意愿、理论功底扎实的高水平职教教师,引入专业水平过硬、技术研发经验丰富的企业导师。此举旨在凝聚多元主体创新合力,通过成员间的紧密合作,共同挖掘并整合各类优质实践资源,开发紧缺性知识创新项目,以实现知识创新成效的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应以知识创新为抓手、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增强科技创新活力,为国家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增强国际竞争力做出贡献。
2.遵循产业体系建设逻辑,凝聚技术创新优势。202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传统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科技创新是优化产业结构、彰显产业特征、强化产业支撑、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核心要素与动力。面对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全球各国不断加强未来产业布局,聚焦前沿技术,着力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以增强国家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我国也在努力朝着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方向发展。但在实际转型升级进程中,我国产业体系建设仍面临诸多困境,如产业结构仍然以传统产业为主,对高端产业涉及不足;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行业仍在成长,尚未成为主导产业;新兴产业缺乏关键核心技术仍是限制产业高端化发展的短板与薄弱环节等。
基于此,需深化科教融汇,加快统筹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科技、产业协同发展,瞄准产业发展态势,凝聚多元主体创新优势,筑牢技术生产根基。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应紧密对接区域经济发展,发掘地方特色产业技术需求,充分发挥地区技术比较优势[5]。各个地方的优势产业与地区环境、气候、资源等要素关系密切,不同区域会形成较为独特的技术比较优势,如油气资源丰富的西北地区燃气开采、生产及加工业相对发达。高等职业教育的地方性特征决定了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与区域优势产业相对接。高职院校需面向区域优势产业投入更多人力资源与研发要素,增强技术技能积累,协同企业基于地区技术比较优势进行技术创新,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提升技术创新效率,进而带动区域产业发展。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需以开放性资源为基础,联合政府、企业共同建设跨地区、跨领域、跨专业的技术创新网络组织,实现组织内部的资源扩散与能力发展。资源基础理论认为组织间的相似性与互补性是组织间达成联盟的重要条件,联盟的构建能够增加组织间资源转移的成功率,合适的资源行动则有利于增强联盟间的关系[6]。单一组织难以具备开展技术创新所需的全部资源,往往会通过建立合作的方式实现对外部资源的获取,资源互补性强、流动性高的组织之间耦合互动度则会更高。为此,高职院校需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牵引,推动校企政等多元创新主体组建资源互通、优势互补的技术创新组织联盟,以期发挥多元创新主体的差异性优势,拓展技术创新与研发空间。
3.助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强化管理创新实践。从广义上讲,高等职业教育科教融汇是指科学技术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融合与交汇,着重强调科学技术与教育之间双向作用的结果,而非科技对教育的单向“奔赴”。高水平创新型人才资源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而高等职业教育是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宗旨推进人才培养工作。在智能化、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需积极回应助力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科技创新的需求,培养既具有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又拥有创新思维、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相较于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更侧重于以实践为核心,强化学生的技术应用、技术研发能力,以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抓手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科技赋能教育的价值在于倒逼高等职业教育变革,推动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创新,助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提高高职院校管理效能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以教学管理创新为主要着力点,铸造智慧育人管理系统,以期打造高职院校教学育人新范式。
高职院校要将现代信息技术纳入教学计划管理、教学组织管理、教学质量管理等教学管理的各环节,加强教学管理创新,全面优化创新型人才成长环境。在教学计划管理环节,要明确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收集整合关于学生学习基础的相关数据与信息,对学生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进行智能化分析,并基于学生水平采用个性化教学方法,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提供可供参考的计划方案。在教学组织管理环节,应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平台。以海量信息化教学资源为基础,依据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构建差异性教学项目;打破传统教学授课形式,搭建智能互动式、仿真情景化实践教学场景;开设多元化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为增强学生创新活力、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供适切环境。在教学质量管理环节,需搭建教学、考核、评价一体化管理平台,依据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设定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从创新意识、实践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反思批判能力等多维度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评价,实现教学质量实时监测,切实提升教学效能与教学质量。
二、多元赋能:高等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驱动机制
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科教融汇,要考虑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目标在激发科教融汇发展活力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考虑到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环境生态在催生科教融汇新业态中发挥的引领作用,考虑到创新性要素的投入在培育科教融汇新动能中呈现的功能优势,促进政策、环境、要素等多元驱动力相互作用、耦合协同,全方位驱动高等职业教育科教融汇。
1.政策驱动:高质量发展态势驱动科教融汇新引擎。20世纪90年代,亨利·埃兹科维兹(Henry Etzkowitz)和罗伊特·雷德斯多夫(Loet Leydesdorff)提出的三螺旋理论(Triple Helix Theory)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基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需求,创新战略的三大实施主体大学、产业、政府逐渐建立起跨越边界的三重螺旋关系,它们彼此之间独立自治,但又紧密联结、相互协同[7]。政府在推进创新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旨在通过建构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开创高等职业教育科教融汇新格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的时代主题与战略目标。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系统提出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与重要任务,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态势下,深化产教融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质量保障体系等相关政策的出台与实施,形成了激发科教融汇发展动力的政策驱动机制。
第一,以产教融合政策为导向引领科教融汇建设。《意见》强调要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丰富职业学校办学形态。鼓励职业学校与企业开展双边多边技术协作,协同建设技术技能创新平台、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等,为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提供有效制度支撑,促进企业、科研机构与高职院校等创新主体加强科技创新协作,以技术升级与产品研发为切入点,助力创新主体之间人才、知识、科技创新成果的流通与互换。第二,以师资力量为抓手培育科教融汇动力。《意见》指出,要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师素养。高职院校需坚持引育并举,以“双师型”教师标准为依托,以评聘考核制度为激励,培育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兼具的“双师型”教师,切实加强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与创新素质,着力引进拥有实践能力、创新活力的高层次科创人才,打造高水平创新团队,聚集优质创新型人才以增强“溢出效应”,创新科教融汇育人新模式,厚植高职院校创新人才成长土壤。第三,完善质量保证体系以提升科教融汇效能。《意见》提出要“鼓励地方结合实际出台更高要求的地方标准,支持行业组织、龙头企业参与制定标准”。遵循产业体系建设逻辑,理应将科技创新水平纳入高职院校教学、教师等评价标准之中,加强科技创新与职业教育的内在衔接,构建多元化评价指标体系,重视提升高职院校的技术服务能力与科研成果转化水平,驱动高等职业教育科教融汇新引擎。
2.环境驱动:数字化转型生态引领科教融汇新业态。2022年,教育部推动“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通过打造大规模国家智慧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对有效数字资源的集聚与合理配置,释放数字技术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持续溢出效应[8]。英国学者帕却克·登力维(Patrick.Dunleavy)提出了数字治理理论。该理论主张数字治理的关键是运用协同的、整体性的决策方式,实现治理过程的数字化以及服务的重新整合[9]。可见,对治理系统的变革不仅是强调对数字技术的简单应用,更是强调对相关治理要素的重塑与整合。高等职业教育科教融汇是涉及科技、教育、产业等多个领域交互融合的复杂场域,以教育数字化转型生态驱动智能化、互联化、协同化的数字治理变革是保障科教融汇运行成效的关键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