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业教育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价值意蕴、时代机遇与行动框架
作者: 马宁 张越[摘要]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以高质量发展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是以先进生产力质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践必然。作为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职业教育创新链的重要联结枢纽,职业教育需要深刻领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价值意蕴,把握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代机遇,从构建“大职教”体系以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优化产学研用生态系统以改善培育和发展环境,打造类型教育优势以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支撑三重维度,搭建行动框架并落地实施,进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
[关键词]职业教育 新质生产力 价值意蕴 时代机遇 行动框架
[作者简介]马宁(1988- ),男,山东滕州人,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副教授,博士;张越(1992- ),男,甘肃民勤人,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助理研究员。(四川 成都 610101)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2022—2024年职教人才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红色引领:一体五维财经文化育人体系与实践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JJG2022-328,项目主持人:马宁)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11-0005-09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并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对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作出重要阐述,深刻指出:“新质生产力就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1]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创举,其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时代课题,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的重要联结枢纽,职业教育必须深刻领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价值意蕴,肩负起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代任务,探索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行动框架,从而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征程中展现出应有的作为。
一、职业教育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价值意蕴
作为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意义重大,有利于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有利于以先进生产力质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并对职业教育领域的技能人才培养水平、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程度、技术咨询与研发能力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倒逼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加快构建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刻理解其价值意蕴,是职业教育找准自身定位,搭建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行动框架的基础和前提。
(一)国家层面:以高质量发展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在唯物史观视域下,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即“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因而始终必须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2]。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正确认识和处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是传统生产力的现代化跃迁升级。其技术水平更高、质量更好、更可持续的表现形式,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具有内在耦合性,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3],以创新和质优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助力。
从创新的视角看,新质生产力遵循了马克思提出的“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4]的重要论断,重视技术创新和管理改革,尤其强调颠覆性、原创性技术革新,为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注入强劲动能。随着我国在新能源、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基因工程等领域不断取得实质性技术突破,新的科技创新成果已经被应用于国内外海量场景,渗透到社会生产和流通各环节,进一步丰富了生产要素供给,优化了生产和服务流程,推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达到新的动态平衡,促进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从质优的视角看,新质生产力符合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在创新驱动中实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提供更加丰富、优质的物质和精神产品,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随着信息技术的迭代升级和互联网大数据的广泛应用,新质生产力突出表现为实实在在的市场交易机会、便捷的信息获取和政务服务效能的提升等。其背后逻辑则是新质生产力中的技术突破带动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资源整合和流程优化,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创新驱动带来的优质服务,推动高质量发展引领的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稳步前进。
(二)经济层面:以先进生产力质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践必然
新质生产力以颠覆性和前沿性技术为支撑,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要载体,形成高效能的生产力,而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是新质生产力的具体表现形式。因此,新质生产力发展带来的技术创新一旦应用到生产实践领域,必然带来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的联动效应,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型产业发展壮大,从而构建起现代化的产业体系。
在技术创新和应用方面,新质生产力以产业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带来生产效能的提升。新质生产力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力,是一种新型产业分工格局催生的先进生产力,内在地包含着产业技术的升级迭代和颠覆性创新,促使经济发展从传统粗放的要素驱动增长向创新驱动增长转型,大幅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释放了社会生产能力。从生产力的内涵和构成要素来看,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带来新质劳动资料供给和传统劳动资料质态的提升,并且在提升物质生产能力的同时,还注重对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满足,推动产业向多元化、定制化、个性化的新发展模式转型。
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方面,新质生产力生发于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并服务于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产业依靠自身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的技术特点,在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同时,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渗透到工业、农业、服务业,以信息化技术实现了全面的产业形态重塑,掀起一场数字化、智能化改革新潮,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带来了全新的视角。
(三)教育层面:以深化职教改革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发力方向
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以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为统领,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建成了世界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技能人才保障。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视域下,其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以赋能产业发展为目标的核心诉求,为持续深化改革,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提供了方向指引,成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着力点。
在办学目标方面,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将带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与时俱进。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驱动内核,高精尖技术技能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基础。但是,科技创新与突破不仅需要拔尖创新人才引领,还需要一线工程师和技术技能人才实现创新成果转化和应用。在此过程中,职业教育通过构建产学研用体系,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成为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重要一环,也带动职业教育把有文化、懂技术、善实践、会应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确立为培养目标和优化方向。
在办学模式方面,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将带动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是“质优”,强调依靠创新驱动实现社会生产提质增效,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发挥联结教育与产业两端的独特优势,以区域发展规划为战略支点,以科技创新企业为合作重点,以推动产业技术革新为产出目标,不断优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体制机制,集聚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推动实现倍增效应、乘数效应,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
在办学成效方面,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将带动人才培养质量同步跃升。当前,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定位清晰,人才培养质量取得较大进步。但是,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匹配度、教学内容更新速度、职教学生综合素养等方面与产业、企业需要仍有差距,社会认可度仍然不高。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将带动职业教育进一步聚焦类型教育功能定位,以满足行业、产业需求为导向,逐步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学历层次、创新意识、实践技能与新质生产力的适配度,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跃升。
二、职业教育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代机遇
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摇篮,扮演着推动人才、科技、产业资源聚集和价值链条塑造的重要角色。应深入研究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之于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深刻理解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在职业教育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耦合价值,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筑牢教育基底,并以此为契机,构建与现代产业体系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现代职教体系,实现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的双向驱动、共同发展。
(一)职教高质量发展为职业教育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奠定实力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职业教育受到党和国家前所未有的重视,从法律层面明确其类型教育定位,从政策层面推动其完善机制,从路径层面给予其发展指引,逐步建立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在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职业教育法定的类型教育地位赋予了其历史自觉力,世界之最的规模优势赋予了其行为自主力,稳步提升的人才培养质量赋予了其行动自信力。
1.在历史自觉力方面,明确类型教育定位是关键。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在这些要素构成中,劳动者是最活跃并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因子,是唯一具备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的核心要素。职业教育作为伴随近代工业革命和技术创新而产生、发展和壮大起来的教育类型,天然地具有为新质生产力及相关产业发展提供高素质劳动者的功能定位。这种类型教育定位随着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修订施行而愈加清晰。因此,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职业教育理应肩负起类型教育赋予的职责使命,将培养新质生产力所需的高素质劳动者作为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自觉。
2.在行为自主力方面,职教人才培养规模优势是基础。从经济学视角看,新质生产力与新行业、新业态和新技术密切相关,推动生产力跃迁和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并逐步应用到更多行业和领域。这需要建设一支数量可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队伍,他们或从事科技研发与推广,或开展组织改革与创新,服务于新质生产力的各种应用场景。目前,我国已建成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可以乘势而为,将数量优势转化为人才竞争优势。根据《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12—2022年)》发布的数据,我国职业教育累计为各行各业培养输送了6100万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并有在校生3000余万人,成为我国劳动力供给的巨大“蓄水池”和“中转站”。可以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培养方向和数量,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3.在行动自信力方面,职教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是核心。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新质生产力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生产力现代化在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具体表现形式,以科学技术创新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以要素优化重组为组织变革和效率提升带来新思维。当前,在规模优势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内涵建设,我国职业教育已经建设了一大批高水平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国际办学等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范式,为培养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的技能劳动者奠定了行动自信。
(二)产教融合为职业教育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搭建交互平台
从新质生产力与产业之间的关系看,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并服务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而近代我国职业教育的产生发展过程也是一段与产业共生共荣的发展史。现阶段,产教融合水平已成为衡量职业教育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准,决定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和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强弱。由此看来,职业教育和新质生产力均具有源于产业、兴于产业、服务于产业的典型特征,决定了产教融合成为职业教育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交互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