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与实践策略

作者: 何柏略 刘衍峰

[摘要]职业教育是技术创新、传递与推广、应用的社会活动,与新质生产力密切相关。新质生产力与职业教育发展有着双向互构的内在逻辑,体现为技术创新与人才需求的循环驱动、产业与教育的互动合作、知识与技能的双向补充等。当前,职业教育在赋能新质生产力过程中仍面临一些困境,包括教育内容更新滞后、产教融合浅层化、教育模式与方法更新不足以及教师能力提升的迫切需求。为此,职业教育必须通过加速产教融合、加快更新教育内容、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从而以高质量发展赋能新质生产力生成。

[关键词]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何柏略(1982- ),男,广东广州人,广州商学院副校长,副教授。(广东  广州  511363)刘衍峰(1998- ),男,江西赣州人,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博士。(广东  广州  51063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20GXJK067)和2021年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1GXSZ160)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11-0014-08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此后多次对新质生产力进行阐释、作出部署。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全年首要工作任务,新质生产力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词。新质生产力,指的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所孕育的生产力,它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经济结构和社会形态,更重塑了人类的生活和工作方式[1]。在这一过程中,创新、知识、信息技术等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而人才尤其是具备高素质和技能的人才,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中最为活跃和关键的组成部分。“职业教育作为适应区域产业布局、链接人才质量形成、推动科研创新转化的重要教育类型,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着人力资源供给和技术积累等关键作用。”[2]通过提供与产业发展同步更新的教育内容和培养模式,职业教育能够为社会输送具有实用技能、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技术人才,满足新质生产力对人才的多样化、高质量需求。

一、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双向互构的内在逻辑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产业的持续升级,新质生产力作为驱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需求。反过来,职业教育的创新和发展也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和知识基础。也就是说,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之间形成了一种双向的互构关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技术创新与人才需求的循环驱动

随着全球经济进入以知识和技术为主导的新阶段,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在这一过程中,技术创新促使产业结构和职业形态发生根本性变化,进而使得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转变;而职业教育将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作为逻辑出发点与落脚点[3],从而适应技术创新带来的新挑战,并通过智力支持促进技术的持续进步。

一方面,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技术迭代和科技创新的速度将会更快,对高技能和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会更多,这成为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动力。技术创新引领经济和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传统的产业生产方式,也打破了传统的职业界限,催生了一系列全新的职业领域和大量融合技能与专业知识的新型职业。这些职业对从业者不仅有着专业技能的要求,也更注重能够持续学习和适应新技术发展的能力。职业教育与技术的创新发展有着紧密联系[4],只有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及时进行创新,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才能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能够满足新质生产力的需求。

另一方面,为了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职业教育将努力供给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将为技术创新提供有效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在数字化转型阶段,人力资源供给与岗位需求之间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日渐突出,中低端技能劳动力供给过剩,高技能有效供给不足,关键领域技能型人才缺口较大。”[5]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缺口可能会更大。职业教育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模式,可以将最新的技术知识和实践经验引入教学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接触到行业前沿的技术和工作方法,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综合发展;通过重视综合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在专业知识与技能之外,还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协作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等综合素养,使其不仅能够适应当前的工作需求,还能够面对未来职场的不确定性。由此,职业教育可以向企业和社会输送更多具有实战经验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加速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策源地。

(二)产业与教育的互动合作

“产教融合是衡量职业教育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志,是实现教育链、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与价值链有机衔接的重要举措。”[6]产教融合旨在强化教育体系与产业界的联系,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这种融合不仅有利于提升教育质量和培养实用型人才,也对加速技术应用、推动技术创新和促进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产教通过多个层面的互动和合作,形成了一种促进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的强大动力。首先,产教融合实现了教育内容与产业需求的紧密对接。通过企业参与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和教学过程,职业教育能够及时吸纳新技术、新工艺和行业最佳实践,使教育内容保持时效性和实用性。这种实时更新的教育体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为企业提供了符合技术发展需求的人才,从而加速新技术在产业中的应用和普及。其次,产教融合促进了教育资源和产业资源的有效整合。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科研能力与企业的市场需求和实践经验相结合,不仅能够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还能够提高研发投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种资源整合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有助于缩短技术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周期,加速技术在更广泛领域的应用。最后,产教融合有助于形成开放共享的创新生态。通过建立多方参与的合作平台,聚集来自高校、企业、政府和研究机构的智慧和资源,不仅加快了知识的流通和技术的传播,也为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提供了更多可能,进一步推动了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产教相互促进、紧密合作的过程不仅关乎职业教育体系的适应性和前瞻性,更是确保人才培养与时代及产业发展同步的关键。发展新质生产力所带来的行业需求变化,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即时反馈,使之能够更精准地调整教育方向和内容。行业企业作为新技术应用的第一线,对人才的具体需求最为直接。这些需求通过产教融合机制反馈给职业教育机构,促使后者更新课程内容,增设实训项目,改革教学理念。这种由产业驱动的教育内容更新,不仅提升了教育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也增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适应性。进一步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还催生了对跨学科能力和软技能的需求。在此背景下,职业教育在内容更新时也开始重视团队合作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软技能的培养。这些能力的培养不仅反映了新质生产力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也体现了职业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三)知识与技能的双向补充

在职业教育领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体现了知识与技能双向补充的深层逻辑,是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背景,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双向补充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专业理解,也为其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方面,理论知识的学习是职业教育的基础,为学生提供了关于某一领域内基本原理和概念的全面理解,构建了学科思维的框架。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理论知识不仅包括传统的专业知识,还应涵盖最新的科技创新、产业发展趋势以及相关的经济社会知识。这种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理解现有技术和方法的基础上,发展出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为实践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持。

另一方面,单纯的理论学习在应用中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还需要实践技能来补充。通过实验、实训、实习等形式,职业教育可以使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种基于实践的学习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培养了学生的操作技能、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面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要求,实践技能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职业教育需要借助更新的技术手段,采用更加灵活和开放的教学模式,如基于项目的学习(PBL)、工作场景模拟学习等,进一步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鼓励学生在探索和实践中自主学习、持续学习,从而有效培育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综合素养和职业能力。

(四)社会需求与职教供给的动态平衡

发展新质生产力所引发的社会需求,对职业教育人才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对人才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更高。新兴产业如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科技等迅速发展,对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这要求职业教育加强与行业的合作,根据最前沿的技术动态和职业技能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使人才供给更加贴合社会需求。其次,对教育模式和方法的要求更高。为了适应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职业教育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模式,如项目式学习、工学交替、在线与离线结合的混合式教学等,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最后,对公平性和包容性的要求更高。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整体的社会生活水平将进一步提高,民众对教育公平性和包容性的关注度也会随之增加。这要求职业教育不断拓宽服务范围,为不同背景、不同需求的学习者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机会。

职业教育通过培养高素质人才,不断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社会需求。首先,职业教育通过更新教育内容,引入新技术、新方法,不仅能为学生提供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平台,更能为社会提供适应新质生产力要求、驱动产业发展、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人力资源。其次,职业教育不仅仅是职业技能的传授,更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终身学习能力等的培养。由此确保职业教育培养的新型人才不仅能够在当前的职业岗位上表现优秀,还能够在应对新质生产力发展带来的变化和挑战时持续学习和动态适应。最后,职业教育通过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路径和机会,帮助不同背景、不同能力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实现个人价值,进而促进社会的公平和谐发展。

二、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现实问题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不仅依赖于技术创新和资本投入,更离不开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智力支持。职业教育通过系统的教育和培训,可以为社会提供符合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然而,在赋能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职业教育仍面临着一系列的现实问题。

(一)教育内容跟不上快速变化的技能需求

在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快速变化的技能需求必然会带来显著且持续的挑战。“技能转型是快速的、动态变化的,特别是在数字化、智能化深入发展的时代,技术和社会变革的周期越来越短,增加了职业教育发展的不确定性。”[7]

第一,快速变化的技能需求意味着职业教育必须持续更新其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以确保所提供的知识和技能与产业界的最新需求保持一致。然而,课程开发和审批流程的繁杂往往导致教育内容更新滞后于技术发展。这种滞后不仅减弱了职业教育的即时性和相关性,也限制了其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潜力。第二,快速变化的技能需求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仅需要掌握传授的专业知识,更需要了解并应用最新的技术进展。然而,当前的教师培训体系往往难以满足这种快速更新的需求,导致教师在新技术面前感到力不从心,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率。第三,快速变化的技能需求要求职业教育体系具备更高的灵活性和创新性。这不仅是指教育内容的灵活更新,更包括教学方法、评估体系甚至教育模式的创新。然而,传统的教育体系往往缺乏这种灵活性,受限于固有的架构和体制,难以快速响应技术变革带来的新需求。第四,快速变化的技术需求要求职业教育更加关注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培养。现代技术问题往往涉及多个学科领域,需要复合型人才来解决。职业教育不仅要教授深入的专业知识,还要加强跨学科课程的建设。然而,现有的教育体系和课程设置未能充分反映这一点,导致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培养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