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教融汇赋能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时代价值、现实困境及实现路径
作者: 王伊琳 杨信[摘要]科教融汇赋能高职院校“三教”改革,是新时期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有助于统筹力量、整合资源,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分析科教融汇赋能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提出实现路径:提升教师科教融汇的意识与能力,组建科教融汇教师团队;完善教材开发模式,确保教材呈现形式适应时代需求;发掘科研平台的教学功能,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
[关键词]科教融汇;产教融合;高职院校;“三教”改革
[作者简介]王伊琳(1991- ),女,浙江义乌人,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杨信(1987- ),女,浙江金华人,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外语外贸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浙江 义乌 322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度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一般项目“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核心能力的体系构建、评价与提升研究”(项目编号:EJA230468)和2023年第三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培育建设单位“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商贸大类”(教师函〔2023〕9号)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13-0039-05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突飞猛进,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也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赋能创新人才培养。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阶段,需要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做支撑。科教融汇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高职院校要实现科教融汇赋能“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使人才培养规格更加符合行业企业技术发展需求。
一、科教融汇赋能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时代价值
科教融汇赋能高职院校“三教”改革,是新时期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有助于统筹力量、整合资源,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贯彻科教兴国战略,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教育孕育民族未来,科技彰显国家实力,教育与科技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其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 [1]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其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依靠创新驱动是关键。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高校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仅需要“高精尖缺”科技人才,还要有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科教融汇赋能高职院校“三教”改革,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良性互动,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有助于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2.贯彻人才强国战略,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传统职业教育的本质是技术技能教育,其发展逻辑是为产业发展培养合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2]。在技术发展迅猛的形势下,技术技能人才的内在标准发生了显著变化,传统的技术技能教育难以满足个体发展需求。同时,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各行各业的格局都在重塑。当前,数字技术对产业生产的影响愈发明显,科技创新已成为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与重要驱动力[3]。因此,要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高职院校要以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树立科教融汇的教育理念,发挥企业、学校的双主体作用,提高教育供给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提升职业教育培养产业所需人才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增强学生就业能力。
3.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产业发展竞争力。坚持以科教融汇为新方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的发展动力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当前科技迅猛发展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了全新变化。未来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方向不会仅仅依赖于一两类学科或某类单一技术,而应该是多学科、多技术领域的高度交叉和深度融合。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对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科研注重技术研发,侧重于技术的升级改造。因此,组建高职院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共同参与的跨区域产教融合共同体,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以推动产业创新、增强产业发展竞争力。
二、科教融汇赋能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现实困境
1.教师层面。第一,科教融汇意识不足。科研与教学融汇在人才培养上能发挥“1+1>2”的效果。部分高职教师主要将精力放在课堂教学和学生指导上,缺乏时间和精力进行科学研究。部分高职教师未能充分意识到科研与教学结合的重要性,科研工作与教学实践存在割裂现象,没有把教师的科研心得融入教学过程,没有把学生科研训练纳入教学计划。没有融入科研意识、科研实践、科研方法的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无法培养出高素质创新人才。
第二,科教融汇能力不强。科教融汇不仅需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更需要教师具有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相互融汇的工作能力[4]。目前高职院校存在教学科研“两张皮”的现象,科研内容与教学内容关联度不高。大部分高职教师缺乏将科研与教学融合的能力,导致教师的教学内容与前沿知识和技术发展不相适应,影响教育质量,无法满足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2.教材层面。第一,教材编写主体单一。职业教育教材编写人员多为职业院校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他们缺少企业一线实践经验,在教材编写过程中缺乏与产业界、科技界的有效沟通,产业诉求、科技创新发展成果等未能充分融入教材[5],导致教材与产业需求不匹配。
第二,教材呈现形式较为单一。传统教材多是以纸质图书的形态呈现的,形态单一,使用不便,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数字教材作为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新形态教材,具有集成度高、互动性强、易于更新、可视化效果好等特点。但是受对数字教材认可度不高、资金投入不足以及缺乏数字内容创作人才等的影响,当前一些数字教材只是对传统教科书进行简单的数字化,在内容选取、体系安排等方面缺乏设计,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在内容策划、编写、审核等方面缺乏一线教师、课程专家和技术专家等专业人才的深度参与,导致不能紧密围绕课程标准设计数字教材内容,数字教材内容的科学性、教学适用性和系统性得不到保障,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实操性体现不足。
3.教法层面。第一,高职院校已建有各类科研平台,但平台的教学功能未能充分发掘。党的十八大以来,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高职院校充分整合政校行企资源,组建了各类科研平台,但科研平台主要定位于社会服务、协助企业开展技术攻关,与教育教学的结合度不高,未能有效赋能人才培养。
第二,高职院校科研实力大步提升,但科研工作未能有效反哺教学工作。高职院校近年来的科研综合实力得到了较好提升,产生了一批高质量科研成果,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科研内容与教学内容不相关,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等与企业实际需求相脱节,没有实现人才培育与产业发展精准对接。另一方面,科研过程与教学过程分割,学生在各类科研活动中的参与度低,在科研参与中收获较少。对学生参与科研工作和科研成果缺乏认证与支持,对学生科研活动的质量缺乏评估。
三、科教融汇赋能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实现路径
高职院校要深刻把握科教融汇内涵,对教师、教材、教法等要素进行深入分析,探索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
1.提升教师科教融汇的意识与能力,组建科教融汇教师团队。第一,提升教师的科教融汇意识。高职院校发展需要教学与科研并重。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必须与产业紧密联系,以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实际难题。高职院校要将“教学工作对科研工作的促进,科研工作对教学工作的促进”作为评价教学与科研工作的重要标准。鼓励教师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将科研成果应用到教学中,深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师要树立“科研向教学转化”的理念,开展有组织的科研。通过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不断调整科研方向与研究内容。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可以使学生在掌握课程基本知识体系的前提下,拓展知识领域,开阔视野,了解前沿新理论、新技术和新工艺,提升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二,提升教师的科教融汇能力。我国实施职业教育科教融汇,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素养、科研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可从立地式研发助力教学、科研反哺教学、数字技术赋能教学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高职教师的科教融汇能力。首先,提升高职教师的立地式研发能力。立地式研发立足区域实际需求而开展,围绕区域支柱产业、企业难题、新技术需求[6],精准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高职教师要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挂职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锻炼,潜心科研攻关,提升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其次,在科教融汇背景下,将科学研究的前沿成果融入教学环节,以高质量教学保障人才培养成效,对于培养新时代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积极融入区域发展大局,加强科教融合,对接产业需求,把产业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推进产教良性互动。最后,高职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字素养水平和数字资源整合能力,坚持以人为本,构建数字化场景。数字技术促进了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师生关系、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变革,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为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新的助力。高职教师要推进课程与专业的数字化转型,打造教育教学数字化生态,将数字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合理运用数字资源进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第三,组建科教融汇教师团队。科教融汇要求高职院校在整合校内资源的基础上,加强与科研院所、其他院校、行业企业之间的联系,以产科教平台为载体,组建跨院系、跨专业、跨校企的异质性混编科教创新团队。首先,跨学科、跨专业、跨系部、跨院校、跨行业组建方向明确、运转灵活的科研创新组织,激发“集群效应”破解研发难题,改变当前高职科研“单打独斗、各自为政、集而不群”的状态,发挥集体的力量和智慧。高职院校要“以产业推动科技创新,以专业对接科技创新”为基本发展理念,积极对接区域产业布局,汇聚科技创新资源,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打造科研创新团队,推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有机结合。同时,鼓励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进行实践锻炼,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基于协同理念解决企业生产难题。其次,建立完善的人才交流机制。高职院校聘请技能大师、劳动模范、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等高技能人才,通过担任专职或者兼职专业课教师、设立工作室等方式,参与人才培养、技术开发、技能传承等工作。
2.完善教材开发模式,确保教材呈现形式适应时代需求。第一,完善教材开发模式。首先,职业教育跨界属性明显,在教材编写理念上,要突破“知识本位”“专业主体”的局限,不能只专注于专业技能的传授,必须体现更多的育人元素,将科学家精神等融入教材编写,积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7]。专业课程教材以真实生产项目、典型工作任务等为载体,体现产业发展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标准,坚持知识、能力培育和价值观培育紧密结合,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其次,确保教材编写主体由校企双主体拓展为教育行政部门、职业院校、行业协会、区域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多元主体。鼓励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带头人或资深专家领衔编写教材,支持中青年骨干教师参与教材建设。组建学校、教研系统、技术企业与出版社四方协同的数字教材编写队伍。最后,开展“岗课赛证”融通教材建设,结合订单培养、学徒制、1+X证书制度等,将岗位技能要求、职业技能竞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有关内容有机融入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