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县域职业学校投入产出效率评价研究
作者: 牟向伟 李开文
[摘要]采用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对广西县域职业学校投入产出效率进行测算分析。结果显示:广西县域职业学校投入产出效率整体不高,但呈现逐年改善的趋势,究其原因在于职业学校资源配置能力和组织管理水平的提升,且工农旅三类县域职业学校的投入产出效率变化趋势有所不同。基于此,我国县域职业学校发展可以科学借鉴广西的实践和探索,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提质培优行动计划,提升县域职业学校适应性;根据县域产业规划推行“一县一策”,分类分层落实优质职业学校建设;充分发挥县域职业学校跨界服务功能,推进学历与非学历培养无缝衔接。
[关键词]县域职业学校;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投入产出;效率评价
[作者简介]牟向伟(1982- ),男,山东烟台人,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李开文(1998- ),男,浙江绍兴人,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在读硕士。(广西 桂林 541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职业教育重大课题“广西县域职业教育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研究及其定性定量分析”(项目编号:2023JD102)和2023年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基于知识审计的中职《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课程知识体系重构研究”(项目编号:YCSW202312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13-0044-08
县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本行政单位[1],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县域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支撑在于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2]。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增加技术技能人才在人力资源中的比重应成为支撑县域发展的重中之重。作为我国县域教育的重要阵地,县域职业学校在脱贫攻坚、教育扶贫、乡村振兴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2年《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这一战略任务,旨在优化职业教育的投入机制和收入分配。经过各省域的实践探索,职业学校办学能力得到了长足发展,但现有研究较少关注县域职业学校办学效率的提升,导致县域职教发展缺乏理论支撑。县域职业教育更是面临资源短缺、经费来源单一、产教融合程度低等突出问题。基于此,构建科学合理的县域职业学校投入产出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有效方法进行职业学校办学效率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职业学校投入产出效率的相关研究
绩效评价作为一种有效管理策略,在政策施行的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调控作用。效率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命题之一。作为一种评价类型,职业教育效率评价是对有限资源投入与相应有效产出之比例关系的衡量与判断[3]。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投入产出效率研究聚焦在职业教育投入产出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职业教育投入产出效率量化研究两个方面。构建投入产出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是计算职业教育投入产出效率的基础。
目前学界大多采取文献分析法构建职业教育投入产出效率评价指标体系[4][5][6],投入指标主要集中在生均人员经费、生均事业费、生均基本建设费、学校数、教师数等方面,产出指标多选择毕业生人数、在校生人数、招生人数、就业率和社会培训等方面。指标构建上较少运用定量分析法明确指标间的关联度,缺乏科学性。
职业教育投入产出效率计算一般采用DEA模型进行静态分析[7][8][9],也有学者进一步采用Malmquist指数模型进行动态分析[10]。多数研究聚焦于高职院校办学效率评价,关于职业学校整体以及县域职业学校办学效率的探讨仍显不足。尤其从投入产出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角度出发,对职业教育办学效率影响机制进行研究更是鲜见。
本文以县域职业学校资源投入和成果产出的关系为分析视角,采用主成分分析法、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三种方法,拟从三方面开展研究,以进一步提升县域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与吸引力。第一,完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已有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经验,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各指标间的关联并找出主要指标,增强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合理性。第二,通过静态测算样本县域职业学校的综合效益和不同类型县域职业学校的综合效益,分析县域职业学校投入产出效率的整体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第三,结合测算期内县域职业学校投入产出效率的时序变化,考察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等因素在县域职业学校投入产出效率动态变化中所发挥的作用。
二、研究设计
(一)调研对象
在广西县域职业学校中,中职学校的占比高达90.54%。为保证样本的一致性,选择广西县域中职学校用于研究县域职业学校投入产出效率,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说服力。
本研究选择广西典型县域中职学校作为调研对象,时间跨度为2018—2022年。在县域选择方面,根据广西县域发展规划和县域GDP发展情况,结合2022年发布的《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中的县域分类,重点选择工业型县①、农业型县②、生态文旅县③三类县域作为研究对象。广西工农旅三类县域共计62个,占县域总数的87.32%。因此,工农旅三类县域能够代表广西县域的绝大部分情况。
(二)数据来源和数据处理
基于数据来源可靠性和准确性的考虑,本研究数据来源于《广西教育年鉴》《广西统计年鉴》《广西壮族自治区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和广西教育厅以及各县年度教育统计数据。考虑到广西县域中职学校众多且所需数据量较大,本研究采用按县域类型随机抽样的方法。根据每种决策单元(DMU)类型以20%采样率抽取工农旅三类县域进行进一步调研,最终选取工业型县5个(藤县、北流市、田东县、钟山县、扶绥县),农业型县4个(宾阳县、全州县、苍梧县、都安瑶族自治县),生态文旅县4个(阳朔县、凌云县、昭平县、巴马瑶族自治县),共13个县域为调研对象。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采用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对广西县域职业学校投入产出效率进行测算分析。首先,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构建投入产出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DEA模型静态分析广西县域职业学校投入产出效率的整体情况和不同县域的情况。其次,基于DEA模型中的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测算结果,分析广西县域职业学校投入产出效率的影响因素。再次,采用Malmquist指数模型动态分析广西县域职业学校投入产出效率的变化趋势。最后,围绕县域职业学校的资源配置与使用,结合研究结论就如何提升我国县域职业学校投入产出效率提出对策建议。
三、县域职业学校投入产出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构建合理、完善、适切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衡量院校办学效率的重要前提和基础[11]。笔者通过对相关文件和学术研究的梳理,构建了职业教育投入产出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一)指标初构
1.投入指标。借鉴高职院校投入产出指标选择并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与《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资源的投入指标主要可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三个方面。
借鉴高职院校投入产出指标,笔者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资源的投入划分为人力、物力和财力三个方面[12][13]。基于现有研究成果[14-17],初步选取以下投入指标:人力方面包含教师人数、“双师型”教师人数、企业兼职教师人数和师生比;财力方面包含政府资金投入、企业资金投入和学校自筹资金;物力方面包含生均固定资产、人均仪器价值。
2.产出指标。职业教育的产出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两方面。人才培养主要包含招生人数、毕业生人数、在校生人数、就业率等指标。考虑到职业学校开展社会职业技能培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社会劳动者的技能和生产效率,因此将社会培训(人数*时长)纳入职业教育在社会服务方面的产出。
(二)指标构建
DEA模型测算投入产出效率时,过多的指标会降低决策单元(DMU)的区分度。为保障DEA模型的区分能力,本研究使用SPSS26.0通过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对投入产出指标进行降维。步骤包括:(1)检验指标是否符合因子分析标准(KMO>0.7,Bartlett球形度检验<0.0001);(2)计算相关矩阵特征值和向量;(3)通过正交旋转检测主成分累积解释能力(≥70%);(4)以方差贡献率为权重,构建综合评价函数。最终删去企业兼职教师人数、人均仪器价值和学校自筹资金三项指标,保留其余关键指标,计算综合得分,实现降维并构建有效的县域职业学校投入产出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四、结果分析
(一)投入产出效率的静态分析
1.综合效益分析。基于DEA模型,通过SPSSAU测算2018—2022年广西县域职业学校投入产出效率及其分解项,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县域职业学校整体投入产出效率尚未达到最佳水平。综合效益值是对广西县域职业学校的教育经费、人员、教研器材配置等各项资源投入产出效率的一种综合衡量,可分解为技术效益和规模效益。当综合效益值等于1时,相对效益为最优状态,为DEA有效;综合效益值小于1时,为非DEA有效。整体上,广西县域职业学校的综合效益得分均值不高(0.7392),但呈现增长趋势,2018—2022年的综合效益增幅达18.84%。进一步分析可知:(1)技术效益均值总体呈现增长趋势,但总均值较低(0.7910)。技术效益反映的是县域职业学校的资源配置能力和组织管理水平,说明测算期内广西县域职业学校整体的资源配置能力和组织管理水平较低。(2)规模效益均值无较大变动,总均值小于1(0.9316)。规模效益反映的是县域职业学校的各种投入要素等比例增加时对产出变动的影响,说明测算期内广西县域职业学校的生产规模整体尚未达到最佳水平。(3)历年处于DEA有效的县域职业学校数量仍占少数,大多数处于非DEA有效状态。总体来说,广西县域职业学校投入产出效率不佳主要受到技术效益的影响,且随着技术效益的提升而提升;同时,规模效益尚存提升空间。因此,多数县域职业学校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能力和组织管理水平、扩大生产规模来提升办学效率。第二,不同类型县域的综合效益呈现差异。广西工农旅三类县域职业学校的综合效益在整体上均呈现增长趋势。其中,工业型县投入产出效率均值最高,之后依次为生态文旅县、农业型县。进一步分析可知:(1)工业型县职业学校的规模效益和技术效益都优于生态文旅县和农业型县。其中,规模效益在2018—2022年间无较大波动,均值为0.9696,说明工业型县职业学校的生产规模已接近最佳水平;技术效益呈现总体提升趋势,增幅为11.53%,反映了工业型县职业学校资源配置能力和组织管理水平的提高。(2)农业型县和生态文旅县职业学校在规模效益和技术效益方面呈现出高度的相似性。深入剖析发现,两类职业学校的规模效益均值均稳定在0.91左右,低于广西的平均水准,处于落后状况;在技术效益方面,农业型县和生态文旅县职业学校在2018—2022年间尽管均值波动幅度不同,但总体均值稳定在0.68左右。其中,农业型县的技术效益提升最大,增幅为23.91%;生态文旅县也提升12.6%,说明农业型县和生态文旅县职业学校资源配置能力和组织管理水平提升显著。
2.投入产出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广西县域职业学校投入产出效率多处于非DEA有效,主要受投入资源浪费和预计产出不足的影响。基于投入产出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通过DEA模型分别从人力、财力、物力投入指标以及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产出指标测算松弛变量,具体分析结果如下:
第一,不同类型县域投入冗余不同且逐年改善。投入冗余率是衡量投入产出效率的重要指标,反映了在生产过程中的非必要资源消耗。2018—2022年广西县域职业学校皆存在投入冗余的情况,但整体上逐年改善,说明县域职业学校在技术效益方面的提升。深入剖析发现:(1)工业型县职业学校在人力和财力投入上冗余显著,是综合效益未达DEA有效和技术效益不高的主要原因。回顾广西发展,工业型县职业教育一般比较发达,政府投入资金充沛,因此工业型县职业学校需对人力、财力和物力进行精细化管理。(2)农业型县职业学校在物力投入上冗余较高,人力和财力投入上冗余较低,但三者都有着明显的改善趋势,说明农业型县职业学校资源配置能力和组织管理水平的提高。(3)生态文旅县职业学校的投入冗余得到明显改善,近三年人力和财力投入均无冗余,物力投入冗余逐年减少,说明生态文旅县职业学校技术效益的提升主要源于内部固定设施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组织管理水平的提高。第二,不同类型县域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产出不足。产出不足率反映投入恒定时为达目标效率所需增加的产出量。2018—2022年广西各县域职业学校皆存在产出不足,其中农业型县职业学校较为严重,工业型县和生态文旅县略有不足,且无明显改善趋势。进一步分析可知:(1)在人才培养方面,工业型县和农业型县职业学校产出充足,生态文旅县略有不足且无改善。反映了工业型县和农业型县职业学校在学生培养上已达到较好状态,而生态文旅县则相对有所欠缺,这也是生态文旅县职业学校规模效益过低的原因之一。(2)在社会服务方面,农业型县职业学校产出不足最为严重,工业型县略有不足,而生态文旅县则基本达标。结合综合效益分析结果,发现农业型县职业学校投入产出效率在2018—2022年提升显著但未达到DEA有效状态,主要受到社会服务产出不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