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融汇视域下增强高职教育适应性研究

作者: 曹玉娜

[摘要]增强适应性是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科教融汇的提出不仅将高职院校科研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层面,而且强调了高职院校教学科研与产业行业密切关联,为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提供了新思路、指明了新方向。目前,高职院校在科教融汇过程中仍然存在教学与科研分离、科研与产业匹配度低、整体科研水平不高等问题。为此,需要聚焦教育教学改革实施科教融汇,聚焦科研内涵建设助力科教融汇,聚焦科技服务产业深化科教融汇,从而不断增强高职教育适应性,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科教融汇;高职教育;适应性;科研;教学

[作者简介]曹玉娜(1980- ),女,河南渑池人,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安徽  芜湖  24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发展中心2022年度专项课题“国家职业教育虚拟仿真示范实训基地建设路径与成效研究”(项目编号:ZJXF2022023)、2023年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项目“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设置标准实证研究”(项目编号:2023AH052369)和2021年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大项目“产教融合背景下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实践研究”(项目编号:SK2021ZD01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15-0107-06

一、问题的提出

“科教融汇”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的一个创新性表述,而怎样“融”、如何“汇”[1],高等职业教育科教融汇之路该如何走,其痛点、堵点、难点何在是值得高度关注的问题。适应性是职业教育的突出特点,增强适应性是促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和主攻方向,所以被党和国家的相关文件以及专家学者反复强调。职业教育瞄准新技术、新岗位、新职业、新业态、新经济,在市场发展中不断提高适应性,这是历史的必然、现实的需要。科教融汇这一创新性表述的提出,为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提供了新思路。

我国教育从单纯的教学转向科教并重,又从科教并重转向科教结合,进而走向科教融合,再到今天的科教融汇[2]。科教融汇由“融合”转为“融汇”,不仅在词义上发生了变化,内涵也有所不同。这里的“科”大体上指科学技术、科学研究,泛指一切科研活动;“教”泛指一切教学活动;“融汇”一词有“融化汇合”之义,目的在“融”,结果是要“汇”[3]。基于此,职业教育科教融汇根本上是将办学模式、育人方式和科研机制等多种元素融合汇聚,将教学资源和科研资源整合调用,最终培养出适应性强的技术技能人才。

长期以来,高等教育肩负着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及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而以职业性和应用性为突出特征的高等职业教育在科研使命履行方面较为薄弱,长期存在着“职业教育不需要科研”的错误认识。这种认识不仅影响着职业教育科研的高质量发展,也对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的广度、深度产生了一定影响。“科教融汇”的提出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置于同等地位,并且强调通过二者的融汇共同赋能人才培养,无疑为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提供了新思路。基于此,本研究将重点聚焦科教融汇视域下如何增强高职教育适应性这一现实问题,找准相应的切入点、着力点和发力点,以期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有所启示。

二、科教融汇在增强高职教育适应性中的现实价值

(一)为高职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以科研反哺教学增强适应性

科教融汇表明了科研与教学的紧密联系,既强调校外科研机构和院校的深度结合,也强调校内教学与科研之间的互动联系[4]。职业教育适应性主要体现为职业院校所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而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关键在于确保学生所学能为企业所需、行业所用,能很好地应对和解决企业生产运转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推进职业教育科教融汇,将教学与科研相互融合并汇聚一起[5],主要目的也是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应用创新能力。

从科教融汇角度看,高职院校应坚持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的相互渗透,将新技术、新科技融入教学,并将对教师的教学评价融入科研元素,达到科研反哺教学的目的;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到课题研究过程中来,既是对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养成的过程,也是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的成果转化过程,可以充分拉近教学与科研的距离,营造以研促教、以研促改的良好氛围,形成“企业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的新型教改模式[6],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二)为高职科学研究指明了新方向:以科研赋能产业增强适应性

受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传统认知影响,“高职院校少提搞科研”曾经是一段时期内很有代表性的观点[7],认为高职教育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一种谋生的本领,成为有一技之长的技术操作工。加之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相对较晚,科研基础较为薄弱,科研条件相对有限,虽然国家早就提出了“科教结合”“科教融合”,但科研工作一直是高职院校的弱项和短板。科教融汇的提出是对原有的“科教结合”“科教融合”理念的强化和升级,也是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然结果。

实际上,职业教育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无不是将教学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并且强调专业跟着产业走;而科研工作长期处于弱势和被动地位,发展动力严重不足。科教融汇的提出将科研与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不仅明确了高职院校发展科研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且凸显了科研与产业行业的紧密关联性,强调科研也要跟着产业走,突出科研在推进产业发展中的桥梁作用,从而将人才培养、科技发展紧紧地系在一条产业链条上。

(三)为高职跨界融合提供了新路径:以科研汇集资源增强适应性

科教融汇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科研与教学结合的问题,而且涉及办学理念、运行机制、资源配置等方面的调整和更新问题[8]。推进高职教育科教融汇,就是要打破条块分割壁垒,汇聚高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研发中心、政府部门等的力量,促进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汇聚产、教、研等各方资源,为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开辟新领域、新路径。

多方资源的整合汇聚有利于推动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共同发力并参与到科教融汇和人才培养全过程,也从另一个角度实现了多元协同育人目标。一是有助于改变过去学校作为单一育人主体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与行业企业需要的人才不相匹配的状况;二是有助于高职院校与科研院所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为高职院校搭建高水平研究平台提供便利,可以有效解决以往高职院校课题研究层次低、重复研究多的问题;三是有利于推进并实现“企业出题目、院校来揭榜”的课题研究模式,可以进一步解决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少的问题。

三、高职教育实施科教融汇增强适应性存在的问题

科教融汇的提出为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提供了新思路、指明了新方向,但科教融汇是一个多元素逐渐融入、慢慢汇合的漫长过程,在此过程中必然会面临诸多现实问题。总体来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与科研分离,科研反哺教学效果有限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重要教育类型,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责任。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将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并以学生的就业情况作为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同时,受“职业教育不需要科研”的错误认识影响,高职院校重教学轻科研现象长期存在。即使教师开展课题研究也是由教师组成研究团队,而学生参与较少甚至直接就没有学生参与,导致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在学校学习期间得不到很好的培育。学生缺乏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和经历,必然影响其创新力的驱动发展和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性。此外,高职院校科研成果反哺教学的层次比较低,效果比较有限。教师的课题研究成果真正用于更新教学内容、反哺教学改革创新[9]的比较少,课堂所教与课题研究交集比较小甚至无交集。科研不仅难以促进和支撑教学,还往往因为工作量较大、时间上存在冲突等因素而相互有所限制,导致很多情况下科教融汇根本无从谈起。

(二)科研与产业匹配度不高,科研成果转化及应用率较低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高职院校要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破解科技与产业“两张皮”现象。在政策的引导下,近年来高职院校强调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校企联合开展人才培养,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产教融合的深度。但从项目研究角度看,科技与产业结合得仍不够紧密,高职院校的诸多研究仍停留在浅层次、重复性的基础研究层面,课题项目结项即结束,技术服务、技术升级、关键技术产业化攻关意识不强,科技成果转化及应用率较低,科研对产业、行业的引领推动作用远未显现出来。特别是立足行业企业实际需要的应用型研究偏少,科技与产业“两张皮”的现象仍然存在。因此,高职院校不仅需要科研,而且迫切需要能落地生根的科研。这样才能将科学研究能力转化为技术服务能力,有效助力企业产品、技术升级改造,从而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

(三)整体科研水平不高,立地式科研服务能力不强

事实上,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的大力重视,大部分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也开展了大量的科研工作。但是,总体来看,虽然高职院校的科研项目数量也不少,但大部分院校的整体科研水平并不高。高职院校所获批的科研项目中,大部分以纵向项目为主,高层次的课题项目中标率较低,特别是一些含金量较高的基金项目,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甚至连申报资格都没有。即使是获批的科研项目中,所研究的内容也主要是基于对某一领域学科知识体系的认知和思考,而不是基于相关企业实际需求的科技攻关。而这些项目最终所形成的科研成果高水平的也较少,能真正应用转化的更少,能切实解决行业企业技术难题的则少之又少。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已经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方式来弥补科研能力方面的不足,但要切实推进科教融汇并以此来不断赋能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仅靠高职院校自身目前的科研积累显然并不现实。只有集聚政府、学校、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力量,共同破解相应的体制机制障碍,全方位开展立地式科研服务,才能深入推进科教融汇,并且不断增强高职教育适应性。

四、高职教育破解科教融汇难题以增强适应性的举措

(一)聚焦教育教学改革实施科教融汇是增强高职教育适应性的切入点

1.从科教融汇的视角持续深化“三教改革”。第一,借助多方力量及时更新教材内容。高职院校应联合行业企业共同编写教材,组织教师深入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及时吸纳较为成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编入活页式教材,同时遵循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岗位标准要求,打通科研和教学的壁垒,体现职业教育教材的科学性、实用性;应与国家教材建设研究基地共建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和管理实验基地,共同开展更深入的教材研究,创新教材建设理念,增强教材育人功能。第二,借助项目研究有效提升教师科研能力。例如,校级一般项目可主要针对刚入职的青年教师提升独立科研能力,校级重点项目可着重资助青年骨干教师开展专业研究,校级科研团队可用来资助部分已在某一领域建立了多元团队的科研骨干教师,从而提升不同层次教师的科研能力。同时,在“项目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教师参与横向技术开发咨询等服务项目,申请科研项目、科研团队、科研平台等,以及专利、标准等科研成果,均要有一定的学生参与比例,形成师生共同开展科研的良好局面,打造“产教科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三,借助数字化转型深度赋能教学方法改革。教学理念要从知识对接调整为岗位需求,教学模式要从知识传授调整为任务分解,教学形式要从课堂教学调整为项目实践。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与技能并重,将真实项目、真实任务、真实场景、操作技术融入课堂,将课堂带到工作场景并将任务分解成教学内容,再根据实践效果调整教学重点,形成“课堂+实践”交互穿插的融合型教学模式。

2.以科教融汇为契机拓展并丰富教学活动。第一,借助各类教科研活动开展创新型教学实践。高职院校在完成常规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开展各类教科研活动。例如,在开展教学能力大赛时,可以同步进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技术服务研究,将赛事作为横向技术服务项目,通过赛事的承办总结教学能力提升策略,以赛促研,以赛促教,实现将教学研究融入技术服务的目的,从而创新教学实践。此外,还可将创新型教学实践的相关内容纳入标准研制中,将好的教科研成果转化为可复制的标准。例如,结合实训教学制定相关的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结合科研技术平台建设经验形成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指南等,既从形式上实现了教学实践的创新,也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第二,借助赛事举办、项目孵化等手段丰富教学活动。高职院校可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科创类大赛、创业孵化等实践类项目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既丰富了教学活动,也促进了科教融汇的实现。在学校的成果转化办法以及评优、评先等文件中明确对参加各类科创赛事和创新创业活动的学生有一定倾斜,从而提升学生参与这类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同时,对于大赛获奖作品学校要积极搭建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合作签约平台,使获奖作品获得宣传推广甚至被企业签约,既让学生有较强的获得感、成就感,也体现以赛促研的宗旨;此外,还可以立项项目形式支持优秀作品孵化落地,满足学生自主创业需求,以学生作为项目主持人,指导教师作为团队成员,实物作为结项成果,推荐优秀项目免费进入创业园区落地孵化,激发学生创新热情,提升学生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