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职院校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现实考察、典型经验与提升路径
作者: 韦大宇 庞炜婷[摘要]农业农村部、教育部实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建设,开启了职业教育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新局面。文章以全国55所高职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为例,从涉农人才培养规模、结构、质量、师资和就业能力五个维度分析高职院校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现实状况,从厚植理念、创新模式、多方协同、科技服务和数字赋能五个方面提炼高职院校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典型经验,并提出高职院校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提升路径:坚持耕读教育,围绕“三农”事业培养人才;坚持产业导向,聚焦乡村产业振兴培养人才;坚持校企合作,深化农业产教融合培养人才;深化科教融汇,围绕农业科技创新培养人才;推进数字教育,聚焦数字乡村建设培养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乡村振兴;涉农人才;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韦大宇(1978- ),男,广西南宁人,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博士;庞炜婷(1997- ),女,广西贵港人,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硕士。(广西 南宁 530226)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重点课题(A类)“涉农高职院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3A092,项目主持人:韦大宇)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17-0039-08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向纵深推进,我国对乡村振兴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职业教育作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联系最密切的一种教育类型,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扮演重要角色[1]。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围绕职业教育与乡村人才振兴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2021年,农业农村部、教育部公布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和农业科研院所推介名单[2],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等55所高职院校入围,开启了高职院校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新局面。三年多来,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培养人才的现实状况如何?积累了哪些典型经验?未来有哪些进一步提升的路径?本文尝试以全国55所高职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以下简称55所优质校)为例,全面分析新时代高职院校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现实状况,提炼高职院校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典型经验,并提出未来高职院校培养乡村振兴人才提升路径,为更多高职院校培养乡村振兴人才提供借鉴。
一、高职院校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现实考察
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是培养优质乡村振兴人才的主力军。为了明晰55所优质校的涉农人才培养现状,本文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和院校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中,采集和统计人才培养规模、状态等13个指标数据,借助Nvivo12.0和SPSS等软件工具,从涉农人才培养规模、结构、质量、师资和就业能力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和分析。
(一)应对乡村振兴人才紧缺,涉农人才培养规模持续扩大
1.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人才培养规模增幅明显。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在多个领域迫切需要大规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作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领头羊。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主动承担人才培养重任,大幅增加人才培养规模。数据显示,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2022年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693.77万人,较2019年增加413.06万人,同比增长32.25%。55所优质校2022年在校生人数为79.04万人,较2019年增加27.51万人,同比增长53.39%。55所优质校规模增长比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增长高21.14%,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人才培养规模增幅明显。
2.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涉农人才规模比重大。2022年高职院校农林牧渔业大类在校生35.84万人,占全部在校生比例为2.12%;55所优质校涉农在校生人数14.76万人,涉农学生占比18.67%,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涉农人才培养规模较普通高职院校具有明显优势。55所优质校中,26所涉农类高职院校涉农学生占比27.26%,29所非涉农类高职院校涉农学生占比11.50%,涉农类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在涉农人才培养规模方面具有相对优势。其中,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在校生规模达到19386人,农业类专业在校生7170人,在全国涉农高职院校中均位居全国首位。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开设农林牧渔大类专业14个,涉农专业占比38.90%,高于全国涉农高职院校校均8.6个专业的平均数;全日制在校生7200人,涉农专业在校生3229人,涉农学生占比44.80%,远高于全国涉农高职院校涉农在校生平均水平。
(二)对接乡村产业发展需要,涉农人才培养结构不断优化
1.专业支撑涉农人才培养程度高。涉农专业是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培养涉农人才的重要载体。从涉农专业设置数量来看,2022年55所优质校涉农专业设置总数量为537个①,占55所优质校全部专业设置总数的22.14%,各院校涉农专业占比较均衡,涉农专业占比标准差为0.09。绝大部分院校的涉农专业占比在10%~40%之间,共41所;10所院校涉农专业占比低于10%,均为非涉农类高职院校;4所占比高于40%的院校均为涉农类高职院校。从涉农专业建设质量来看,55所优质校中有17所为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建设的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有22个,其中涉农专业群有16个,高水平涉农专业群设置比高达72.73%。通过高水平涉农专业及专业群设置,有效连接起乡村振兴人才需求与高素质农村农业人才供给的桥梁。
2.对接产业发展专业结构持续优化。推动涉农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契合是涉农人才培养更加适应乡村振兴人才需求的关键。农村产业发展呈现出完善产业基础与结构、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深度融合、培育新产业新业态等现代化发展态势。
55所优质校设置专业建设动态调整机制,不断适应乡村产业振兴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总体来看,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专业设置对各类产业覆盖率较高。在65个涉农专业中,55所优质校共开设52个涉农专业,专业覆盖率达80%,涵盖一、二、三产业,涉及农业种植与生产、农副产品加工与流通、农业经营管理与服务、农业技术、农业设备与基础设施、畜牧兽医、水产养殖等领域,能够较大程度满足农村产业发展的基本需求。此外,55所优质校还不断通过调整专业以适应新兴产业发展。其中,现代农业装备应用技术专业布点11个、农村电子商务专业布点11个、休闲农业经营与管理专业布点15个,较快回应了农业生产现代化与智能化、农产品流通数字化转型和农村休闲文化产业发展等新趋势。
(三)适配乡村振兴人才供需,涉农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升
1.重视涉农人才知识和技能培养。从培养乡村振兴所需的新型服务农业农村发展的涉农人才出发,55所优质校侧重培养涉农人才的农业农村相关基础知识、现代科技知识、具体专业知识及专业相关知识。第一,重视教学内容及时更新丰富。从抽样来看,所有专业均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制定,融入农业及相关产业发展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及时更新行业领先的技术知识。第二,持续优化知识载体建设。增强职业教育知识传授与生成的特色,积极探索新型教材建设,开发活页式、工作手册式、专业行业特色教材。55所优质校建成高职专科类新申报“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113种,其中涉农类教材56种;建成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类全国优秀教材16种,其中涉农类教材11种。第三,普遍应用虚拟仿真教学设备与资源。强化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与应用,55所优质校共入选15个教育部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项目,其中面向涉农专业教学的虚拟仿真实训基地11个。
2.重视涉农人才能力培养。55所优质校重点培养涉农人才的技术技能、职业能力、实际工作能力。第一,深化产教融合提升了职业教育涉农人才培养与乡村产业振兴需求的适配性。紧密对接现代农业产业及农村现代化发展需要,55所优质校引进资源校企共建设涉农类产业学院49个。第二,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促进了职业教育涉农人才精准对接职业岗位要求。深化现代学徒制涉农人才培养,实施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55所优质校中有32所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有17所院校22个项目入选省级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项目。第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了复合型乡村振兴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积极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以获取证书为目的,引导涉农人才形成参与实际生产与工作的能力。55所优质校中,共有36所院校、78种证书入选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据统计,2022年用人单位对55所优质院校毕业生满意度均值高达96.95%,三年后岗位晋升比均值为57.27%。这说明55所优质校培养的涉农人才能力能够较好地满足相关工作岗位需要。
(四)增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保障,涉农人才培养师资逐步优化
1.师资队伍建设持续加强。师资配备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高职院校应建设一支规模适当、符合职业教育办学要求、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不断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持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稳步扩大教师队伍规模,保证了充足师资力量投入人才培养。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通过保障生师比科学合理、建设与培养规模相适应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优化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专任教师比例,为培养乡村振兴所需的涉农人才提供重要保障。截至2023年,55所优质校专任教师数量均值为644人,生师比均值为19.71∶1,高级职称专任教师占比32.83%,共有22个涉农专业教师团队入选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涉农人才培养师资队伍不断得到优化。
2.重视“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教师作为涉农人才培养的关键主体,理论层面必须深入了解农业、农村、农民发展规律,实践层面应具备服务乡村振兴的相关经验。
55所优质校不断培育熟悉农业农村产业、具有丰富生产实践经验的教师,着力打造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培养复合型农业农村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有力师资支撑。一方面,通过组织相关培训、开展相关科研项目等方式引导教师适应乡村振兴发展新环境,强化涉农人才培养意识与思维。另一方面,依托教师社会服务、入企实践等项目,加强教师在乡村振兴一线的实践锻炼,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壮大涉农人才培养的“双师型”队伍。55所优质校“双师”比均值为64.2%,“双师型”教师充足,基本具备了与培养规模相适应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五)切实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涉农人才就业能力持续提升
1.涉农人才服务乡村振兴贡献大。高职教育承担着为乡村振兴输送人才的重要职责,55所优质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是实现涉农人才输出与乡村振兴人才需求有效对接的重要环节。2022年55所优质校就业人数共17.64万人,平均就业率达91.57%,培养输送了大批人才到社会各行各业。就业学生中,本省就业率为74.68%,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31.62%的毕业生选择到西部和东北地区就业,服务基层的毕业生比例为78.34%,服务相对偏远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发展的贡献较大。在总体就业情况良好的基础上,55所优质院校在就业创业工作中积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业农村发展培养输送优质涉农人才。涉农人才就业专业对口率高,大多数涉农专业毕业生积极从事相关工作。例如,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毕业生从事农、林、牧、渔业行业工作的比例高达72.85%,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涉农类学生对口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
2.涉农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注重强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助力乡村振兴。“政企校”协同共建多种形态的“产科教”融科平台,通过团队培育、项目孵化强化涉农人才创新意识与能力。同时,依托政策扶持、思想引导鼓励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投身乡村振兴一线。例如,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引导毕业生到农村为乡村振兴奋斗青春、建功立业,2022届69.75%的毕业生在基层就业,包括三支一扶6人、西部计划6人,在家乡从事自由职业农业生产种养殖35人,自主创业37人。
二、高职院校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典型经验
55所优质校紧紧围绕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以及农村人力资源培训和开发,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形成的经验值得全国培养涉农人才的职业院校学习借鉴。
(一)厚植理念,培养“三农”情怀人才
开展耕读教育,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宗旨,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品质、有文化知识、有实践能力的“三农”情怀人才。聘请具有“三农”情怀的优秀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农业、农村发展,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秉承“育心、育脑、育手”的“三育”理念,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农为本”扎根中国农村办职教,深化“秉承三育、根植大地、矢志兴农”为农情怀教育,培养专业强、能吃苦、能留住、能干好、能管理、能创新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农科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在全国率先提出“爱农业、懂技术、知数字、善管理、会创业、能带富”的智慧新农匠培育理念,构建“大思政、大生态、大教育”育人体系,聚焦服务农业全产业链,探索全链条式智慧新农匠培养路径,培养了大批智慧新农匠;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坚持“举农字旗,走强农路,育新农人”办学思路,凝练以“扎根大地、学农爱农、坚韧不拔、厚积薄发、向阳而生”为主要内涵的“种子精神”,并以“种子精神”为引领,打造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一懂两爱”育人品牌,培养具有深厚大地情怀、强农兴农责任、民族复兴担当的新农人;江苏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不断实践技艺人才培养与苏州园林文化传承,凝练出“传艺·存根·铸魂”人才培养理念,将传授“园林营造”非遗技艺、传承“苏州园林”品牌文化和弘扬“香山工匠”大师精神融合,探索出一条特色化的园林人才培养路径,为实现乡村生态宜居提供一专多能技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