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群体数字素养提升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
作者: 吉万年 陆彩兰[摘要]提升老年群体数字素养是顺应数字化时代的需要,对于实现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的全民性、老年人数字技能应用需求的多样性、数字技术适老化改造的持续性、老年人数字技能应用的安全性具有较强的价值意蕴。当前,老年群体数字素养提升呈现稳步发展态势,但仍然面临着来自政府、企业、社区与家庭、老年人自身等多因素的困扰。对此,需要转变老年群体观念,培育内在数字需求;重视多元主体帮扶,筑牢家庭反哺纽带;鼓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增加适老化数字产品供给;强化顶层设计与政策引导,营造和谐数字生态环境,从而促使老年群体尽快融入数字社会。
[关键词]老年群体;数字素养;价值意蕴;适老化产品;数字安全
[作者简介]吉万年(1970- ),男,江苏兴化人,扬州市广陵经济开发区社区教育中心校长,中学高级教师,硕士。(江苏 扬州 225104)陆彩兰(1974- ),女,江苏扬州人,扬州市职业大学经贸学院副院长、扬州市中华职业教育社九三学社组组长,教授,博士。(江苏 扬州 22500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社会教育(社科普及)专项课题“新时代江苏农村社区老年教育实施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3SJB-19,项目主持人:陆彩兰、吉万年)和2021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江苏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21SJA2004,项目主持人:陆彩兰)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17-0075-08
提升老年群体数字素养与技能是数字化时代提升全民素质的重要内容,是建设数字中国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迫切要求。“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强全民数字技能教育与培训,普及提升公民数字素养”的宏伟目标,表明“数字素养”正逐渐取代数字鸿沟,成为当前我国数字社会发展阶段的崭新议题。老年人作为我国当代社会的重要成员,其数字素养水平对于推动“银发经济”、缓解人口红利下降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1.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5.4%。据测算,2035年我国总人口将不足14亿人,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人[1]。与此同时,随着数字社会的快速转型,不同群体对于数字技术运用的能力存在着显著差异,特别是老年群体面临越来越多的数字困境,成为数字难民[2]。这意味着老年人需要逐步提升数字素养,掌握数字技能,才能跟上时代步伐,更好地适应数字化社会。因此,有必要明确老年群体数字素养提升的价值意蕴,剖析老年群体素养提升的现实困境,探索老年群体数字素养提升的实现路径。这不仅有助于增强老年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切实享受到数字技术带来的红利,也有利于形成全民拥抱数字生活、数字学习、数字工作和数字创新的浓厚氛围,促使老年群体更好地融入数字化社会,让老年群体在数字时代真正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学和老有所安。
一、老年群体数字素养提升的价值意蕴
(一)时代呼唤: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的全民性
当前,数字技术创新空前活跃,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其中最突出表现是,互联网给人们的出行、购物、社交、娱乐、就医和教育等带来极大便利。但是,老年群体由于数字技能水平不高,很难充分享受到数字技术进步带来的红利。同时,随着数字技术及产品的快速更迭,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将面临数字资源获取渠道受限、风险感知能力欠缺、公共参与机会不足等问题,容易导致其在享受数字红利方面与年轻群体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且这种差距存在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2021年,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了《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提出要实施“优化完善数字资源获取渠道”和“开展数字助老助残行动”两项重点任务,其目的是要大力提升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数字素养和技能,这对于帮助老年群体共享数字化发展成果,构建全龄友好包容的数字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个人需要:满足老年人数字技能应用需求的多样性
近年来,老年网民已经成为互联网不可忽视的用户群体,数字化生存模式逐渐在老年群体中占有一席之地。《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超10亿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比达13.0%,且这些“银发低头族”规模呈现持续上涨的趋势[3]。这意味着老年群体对数字技能应用的需求日益增长,并在逐步变化的数字化空间产生多样性数字需求。
1.数字生活需求。当前,数字技术已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传统生活方式已不能完全满足老年群体的日常需要,老年人对数字化便捷性生活应用的诉求越来越强烈,解决数字时代的“衣、食、住、行”问题则是老年人数字化生存的前提条件。无论是买菜购物、对外联络,还是新闻关注、交通出行、预约办理等,老年人已经离不开便捷的数字化生活环境。
2.数字休闲娱乐需求。互联网内容丰富多彩,不断渗透到老年人的休闲娱乐生活中,为老年群体安享晚年打开了全新的世界,能够有效地帮助老年人消除孤独感,从而实现“老有所乐”。
3.数字工作需求。为社会继续发挥余热作用是部分老年人的追求,也是实现“老有所为”的意义所在。数字技术应用是老年人参与社会劳动的重要手段。通常,计算机和智能手机等智能终端设备的使用是老年人参与工作的基础需求,而掌握基本常用办公软件、必备APP软件以及获取健康安全信息也是老年群体日益增加的数字需求。
4.数字学习需求。数字学习是老年人实现“老有所为”价值的基础。绝大多数中老年人仍有余力,活到老、学到老的意愿非常强。老年人希望通过数字化学习,提升自身对数字社会的适应力、对数字工作的胜任力和数字思维的创造力,既为社会做贡献,也为自身创造条件。
(三)创新追求:数字技术适老化改造的持续性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互联网适老化改造已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目前有2660家老年人常用网站、手机APP及小程序完成了适老化改造[4],这将赋予老年人更多掌握数字技术应用的机会,增加老年人数字产品与服务使用体验,引导老年人乐于主动学习数字知识与技能。可见,数字技术适老化改造能够让老年人数字素养提升更有信心。然而,适老化改造是一个持续推进的过程,不可能短期内一步到位。新技术和新产品一旦出现,适老化改造就要随之推进。
对于老年人来说,数字素养的提升非一朝一夕就能达到,而是需要其倡导终身学习理念,紧跟数字时代的技术革新,主动尝试、接纳并采用数字产品与服务,将数字技能内化为数字可行能力,达到“会用”“易用”和“享用”数字产品及服务的目的,进一步体现数字技术适老化改造的价值。因此,随着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发展,适老化标准要随之迭代优化,企业也要对照标准不断进行数字技术创新,持续推进适老化产品的提质升级。这对于积极引导老年人提升数字素养,更好地丰富老年人的生活内涵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促进数字技术适老化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提出,到2025年底,数字技术适老化标准规范体系更加健全。这意味着我国数字技术适老化标准是持续完善的,而且在实践中也是分步实施的。先制定老年人日常接触最频繁的移动终端和智能电视适老化标准,再建立健全智能终端产品适老化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不少企业按照标准引领、分步推进原则,不断进行数字产品和服务的适老化改造,简化数字产品的操作难度,消除老年群体的数字技术使用焦虑,从产品和服务角度为老年人数字素养提升提供有效支撑。
(四)政策诉求:老年人数字技能应用的安全性
增强数字技能应用的安全性有助于激发老年人数字素养提升的意愿。健全的制度与政策可以为实现数字技能应用的安全提供一定的保障。当前,数字技术在为老年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不少安全隐患。
1.网络信息难辨真伪带来财产安全隐患。互联网环境比较复杂,老年人风险认知能力低、防范意识弱,相比于年轻人更容易受到诈骗陷阱、虚假信息等“数字侵害”。一旦被骗,轻者财产受到损失,重者危及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光明日报》会同中央民族大学调研组联合开展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有47%的老年人担心遭遇网络诈骗,即使不担心网络诈骗,也曾购买过“智商税”产品[5]。此外,老年群体面临的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也比较突出。
2.网络成瘾带来健康安全隐忧。迈入互联网时代的老年人,面对引人入胜的短视频和网络直播等,很容易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从而陷入自己的“信息茧房”。据调查,59.57%的老年人有网络成瘾的趋势[6]。老年人网络成瘾的行为不仅造成极大的身心健康隐患,还会导致其脱离真实的人际关系和社交活动。这些安全隐患存在的背后原因,是老年人缺乏足够的数字素养,对于互联网认知不够全面,自主预防的能力不强。因此,面对现代社会活动中不确定的网络风险对老年人造成的身心健康和财产安全等困扰,有必要从制度和政策角度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权益支持和安全保障,让老年人接受足够的网络教育与培训,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字素养,提高辨别能力,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拒绝不良诱惑,维护合法权益,从而助力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安”。
二、老年群体数字素养提升的现实困境
随着我国数字化发展和积极应对老龄化战略不断推进,老年群体数字素养提升呈现稳步发展态势,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着来自老年人自身、企业、社区与家庭、政府等多方面因素的困扰。
(一)老年群体自身因素的约束有待破解
数字素养的高低与老年人自身经济能力、受教育程度、生理与心理状况等因素有着直接而密切的联系。
1.经济能力影响数字接触或然率。家庭经济条件较好或具有固定经济来源的老年群体,其数字接触频率较高,接触的产品和服务也更加多元和全面;反之,家庭经济条件较差或无固定经济来源的老年人,其数字接触频率明显较低。在我国,大多数老年人的经济能力相对较低。根据陈霄(2023)的调研数据[7],90%的老年人在购买数字产品时主要考虑的是价格因素。这说明,我国老年人因经济能力较低而减少了对数字活动的行为接触。
2.受教育程度影响数字使用能力。受过初中教育及以上的老年人,文化程度越高,对于新媒体技术的使用热情也越高;而小学文化程度及以下的老年人,通常只会用手机接听电话或刷视频。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显示,高达58.2%的非网民不懂电脑和网络,6.7%的非网民是因为不懂拼音等而被隔绝于数字时代之外[8]。
3.生理和心理状况影响数字时代认同。随着年龄的增长,大部分老年人的身体逐渐衰弱,视力、听力、记忆力及适应新事物的能力也有所减弱。目前市场上大部分产品和服务的目标对象是年青一代,在设计理念上并未充分考虑老年人的使用需求,这导致老年人在使用数字产品时普遍存在效能低下和学习信心不足的现象。同时,由于老年人对于网络安全和智能设备了解不多,防范意识和诈骗辨别能力薄弱,加之数字产品界面缺乏适老性,致使老年人数字素养提升的意愿不足。另外,老年人自身拥有的传统经验也可能造成认知的固化,影响其对信息的获取、理解和判断等能力,成为其融入数字社会的障碍。
(二)企业适老化数字产品供应迟缓
面对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日益突出的老龄化问题,数字技术适老化改造正成为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我国适老化数字产品的数量和种类仍然偏少,且数字技术适老化改造还不够彻底,导致适老化数字产品供应迟缓。
1.企业“科技向善”理念不强[9]。很多企业没有意识到数字技术适老化改造的重要性,对适老化改造的概念内涵仍缺乏了解或存在误解,对适老化数字产品的市场需求认知不足,导致数字技术适老化改造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