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国技术教育产教融合办学新实践及启示
作者: 孙涛 邓三鹏 邵长兰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产教融合办学模式渐趋成熟,经历了恢复重建、迅猛发展、调整优化和变革重塑四个阶段的嬗变。作为英国技术教育产教融合办学的最新实践,技术学院主要服务于STEM领域高技能人才培育,已成为英国高等技术教育的标志性和引领性项目。英国技术学院在机构创建、办学投入、日常运营、教学安排和职业指导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的产教融合办学特征。在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产业学院可借鉴英国经验,在加强政策供给、健全运行体制、提升服务能级、完善育训功能、强化评价机制等方面发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英国技术教育;产教融合;办学模式;英国技术学院;我国产业学院
[作者简介]孙涛(1982- ),男,河南桐柏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在读博士,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教授;邓三鹏(1978- ),男,湖北襄阳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邵长兰(1973- ),女,河北沧州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天津 300222)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2023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课题“英国技术教育校企合作办学创新实践研究”(项目编号:ZG202311)和四川省教育厅2022—2024年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本科层次职业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项目编号:GZJG2022-35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9.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17-0091-08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推进产教融合”“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2020年,《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指出“经过四年左右时间,以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为牵引,面向行业特色鲜明、与产业联系紧密的高校,重点是应用型高校,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为应对时代发展带来的挑战,英国也试图构建新的技术教育体系来开发适应现代科技的高级技能,这其中包括设立技术学院(Institutes of Technology)作为新型技能交付模式。本研究将从办学体制、投入机制、治理机制、人才培养、职业指导等方面深入分析英国技术学院产教融合办学模式,试图为我国职业教育产业学院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一、英国技术教育产教融合办学的历史嬗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受传统观念禁锢,英国技术教育发展步履维艰。因此,本研究聚焦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的英国技术教育产教融合办学历史,对其脉络进行梳理,以图明晰技术学院诞生的历史方位。
(一)英国技术教育产教融合办学的恢复重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国内经济的振兴需求以及对教育公平性的社会期望,英国技术教育得到了显著的恢复与重建。在这一时期,英国技术教育产教融合办学的显著特征为参与群体的日益扩大、运作模式的日益规范以及教育规模的逐步扩张。同时,受益于与技术教育密切相关的雇主、行业协会和其他组织的积极推动,英国政府制定并实施了多项旨在促进产业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政策文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961年发布的《扩大技术教育机会》白皮书。然而,这一时期的技术教育在办学质量上尚显不足,这也为英国政府及相关各方提供了反思和审视技术教育发展方向的重要契机。
(二)英国技术教育产教融合办学的迅猛发展
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这段时间里,得益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和社会对教育多样化需求的增长,英国技术教育步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其中,最为显著的进步体现在多科技术学院的设立、高级技术学院地位的提升、第三级学院的创办以及产教融合办学模式的初步确立。特别是1975年“全国性教学公司”的成立,标志着产教融合办学模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这家公司负责管理由高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数百个“教学公司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有效促进了技术教育界与产业界之间的稳定合作与联系。
(三)英国技术教育产教融合办学的调整优化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由于经济社会的持续危机、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高等教育“一元制”改革的推动以及新职业主义理论的盛行,英国的技术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调整与优化。这一时期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政府支持体系的日渐稳固,技术教育开始强调能力的培养以及就业的导向性。与此同时,技术教育的政策关注点逐渐由原先的规模、地位等外部因素,转向质量、效率及责任等内部要素,进而实施了国家职业资格制度,使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得到了进一步深化。1991年5月,英国议会正式通过《高等教育:一个新框架》白皮书,旨在规范并引导高等学府通过与各界签署合作协议、引入雇主参与校务决策、招募教师和研究力量、联合设计课程等方式,进一步拉近高等技术教育机构与工商业界的距离,从而激发工商业界对教育与培训的参与热情。
(四)英国技术教育产教融合办学的变革重塑
自20世纪90年代初起至今,英国技术教育在全球化产业竞争日益激烈、高等教育“双重制”结束以及高技术技能人才极度匮乏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经历了重大的变革与重塑。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产教融合办学逐步走向集团化,统一的国家职业资格框架逐渐成形,现代技术教育体系日臻完善。
1.统一的国家职业资格框架为技术学院创建“确型”。英国作为工业革命的先驱,较早开始构建国家职业资格框架。1997年,英国首度推出五级国家职业资格框架(NVQ),纵向上分为5级,横向上涵盖11个能力领域;2004年升级至9级国家职业资格框架(NQF),从入门级到8级;至2011年,更是以“资格与学分框架(QCF)”(如下页图1所示)取代原有职业资格框架,确立其为全国统一的资格认证标准。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巩固了现代技术教育体系的地位,也使得技术学院创建后能迅即嵌入QCF框架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快速获得社会认可。
2.完善的现代技术教育体系为技术学院创建“定位”。英国现代技术教育体系的两大支柱分别为学校技术教育体系和技术培训体系。其中,学校技术教育体系涵盖了中等和高等两个层次,具体通过现代中学、技术中学、综合中学、第六级学院以及城市技术学院等机构实施中等技术教育,而高等技术教育则主要由大学和高等教育学院承担[1]。技术培训体系的核心在于现代学徒制,它包括了从青年学徒制到高等学徒制等递进实施的多个层次,每个层次的培训均由雇主主导,确保培训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英国构建的基于职业资格分级的开放性国家技术教育体系,便于政府“按图索骥”地明确技术学院的办学定位。
3.产教融合集团化办学为技术学院创建“打样”。回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技术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从最初学校的独立作战逐渐演进为多元行为体的协同合作,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率的大幅提升。
1996年,英国学院联合会应运而生,汇聚了439所普通继续教育学院、高等教育学院、六级学院和专科学院,为超过300万的青少年、成年人和老年人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服务。2006年3月,“157继续教育集团”成立,将26所区域影响力较强的继续教育学院纳入其中,共同推进教育事业的进步。此外,被誉为英国高等技术教育改革典范的高等学徒制,其项目开发和实施涉及企业、行业协会、高等教育院校、政府机构、社会培训机构等多个行为体的共同参与,一些项目的合作团队甚至涵盖了十几家机构组织。这种成熟的产教融合集团化办学模式在技术学院的创建与运行中得到推广,有效降低了改革成本,推动了技术教育的蓬勃发展。
4.日新月异的数字经济为技术学院创建“催产”。由于在工作领域自动化和数字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加上劳动力的老龄化,英国以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学科为主的行业面临着严重的技能短缺,2019年该类人才空缺职位占招聘职位的36%~48%,到2024年该领域现有三分之一的劳动力将要被替换[3]。据估计,到2037年,90%的工作需要一定的数字技能,而英国23%的成年人缺乏基本的数字技能。
数字化技术技能人才紧缺,加速了技术学院的诞生。2017年,英国政府发布《工业发展战略绿皮书》,建议创建一批技术学院,一方面弥补英国高等技术教育的不足,确保在各地普及高等技术教育;另一方面发挥雇主的主导作用,通过学历教育和培训同时发力来解决经济中的技能短缺。技术学院在英国属于第三级教育(Tertiary Education),主要面向先进制造业、工程和建筑等领域。第一批有12所,2019年开始招生。2021年10月,英国教育部发布《技能和16岁后教育法案影响评估报告》,提出在第一批试点的基础上向全国推广技术学院项目,使其成为先进制造业、基础设施、数字及STEM技术教育和培训的首选基地。2021年12月,英国政府宣布了第二批共9所技术学院,并计划于2023—2024年招生。至此,21所技术学院在英格兰地区形成了网络(IoT Network)。
二、英国技术学院产教融合办学模式的主要特征
作为英国高等技术教育的旗舰项目(Flagship programme),技术学院在创建与运行上突出了企业主导地位,凸显了服务地方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需求,呈现出鲜明的产教融合办学特征。
(一)机构创建上要求产教共同发起
英国技术学院的设立要经历严格的遴选程序。
首先,技术学院建设发起方要邀请并确定包含教育类和雇主类的关键合作伙伴,签署合作协议。例如,大伯明翰和索利哈尔技术学院(Greater Birmingham & Solihul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GBSIoT)的教育类关键合作伙伴包括伯明翰都市学院(Brimingham Metropolitan College)、阿斯顿大学(Aston University)、伯明翰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Birmingham)、南方城市学院(South and City College)、索利哈尔学院与大学中心(Solihull College & University Centre)、伯明翰城市大学(Birmingham City University)和伯明翰大学(University of Birmingham);雇主类关键合作伙伴包括博世伍斯特(Bosch Worcester)、大陆工程服务(Continental Engineering Services)、法兰克(FANUC)等世界知名企业和本地区大中型企业[4]。
其次,技术学院建设发起方需按照要求向英国教育部递交技术学院的开办申请等必要文件。教育部对所提交文件进行严格审查,确认其合规性后,会正式向该技术学院颁发由所有关键合作伙伴共同签署的运营许可证书,并向技术学院拨付相当规模的初始运营资金,以支持学院的顺利启动与运作。
最后,英国政府调整问责机制,聚焦于技术教育与技术培训的成果与实效,赋予技术学院更广泛的自主管理权限,并通过构建一套高效的问责、治理与干预体系来确保技术学院技术教育与培训工作顺利高效进行[5]。
(二)办学投入上支持政校企资源共享
首先,英国为支持技术学院运行投入了大量的启动建设资金。目前,英国已投入运营的第一批12所技术学院,共获得政府1.7亿英镑的投资,正在建设的第二批9所技术学院将合计获得1.2亿英镑的投入,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基本办学条件建设。例如,英国教育部投入900万英镑,为GBSIoT建设了一个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的网络物理制造平台。该平台包括1个工厂网络物理系统、2个实验室网络物理系统和1个模块化生产系统14.0,用于让学习者和雇主了解、体验并学习掌握和工业4.0相关的最新制造技术,知晓技能的重要作用[6]。
其次,技术学院也可接受自愿加入关键合作伙伴关系的社会机构的投资。目前21所技术学院的关键合作伙伴包括40多家继续教育供应商、约60家主要雇主和18所大学,关键合作伙伴间共享师资、课程、设施设备等资源。例如,GBSIoT除了自身的办学资源外,还与7家教育类关键合作伙伴共建了一个虚拟的办学资源共享平台。办学过程中,在保持各自资源产权归属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办学资源共享平台,让学习者在8家教育机构构建形成的合作网络内就近的教学站点学习时,能使用统一标准的设施和教学资源,实现优势资源集聚、扩容和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