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产教联合体高质量发展的价值逻辑、实践困境与跃迁路径

作者: 张小余 杨信 朱景伟

[摘要]市域产教联合体是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的关键策略。从治理侧看,是驱动市域产教联合体与城市治理耦合的需要;从供给侧看,是推动市域产教联合体与产业升级聚合的需要;从服务侧看,是加快市域产教联合体与教育强国契合的需要。从实践维度分析,市域产教联合体高质量发展仍存在诸多困境,主要表现在多主体善治有差距、服务保障有缺位、利益共生有短板等方面。据此,从治理机制、保障机制、利益机制、融合机制等维度提出市域产教联合体高质量发展的迁跃路径。

[关键词]市域产教联合体;产教融合;职业教育;现代化改革

[作者简介]张小余(1991- ),女,浙江金华人,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浙江 义乌 322000)杨信(1987- ),女,浙江义乌人,上海外国语大学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驻站博士后,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博士。(上海 201620)朱景伟(1990- ),男,浙江义乌人,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浙江 义乌 322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度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一般项目“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核心能力的体系构建、评价与提升研究”(项目编号:EJA230468,项目主持人:朱景伟)、2023年度浙江省教育厅高等学校国内访问工程师“校企合作项目”“基于市域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的校企‘多元育人’模式研究”(项目编号:FG2023192,项目主持人:张小余)和2023年教育部第三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培育建设项目(项目编号:〔2023〕9-19,项目主持人:杨信)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21-0012-09

2022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作为职业教育改革“两翼”重要支撑,正式揭开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帷幕。2023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目标得以明确,开启市域产教联合体创建新篇章。2023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发布11项重点任务,“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位列榜首,标志着市域产教联合体高质量建设已升格为强国行动。2023年10月,教育部发布第一批入选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名单,择优确定28家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为联合体建设在实践层面标定了新方向。构建市域产教联合体既是对产教分离、校企分化、工学分裂的理性审视,也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区域发展格局共塑、市域社会治理共建、多元人才共育的有机接榫,更是激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活力的应然选择。但是,如何推动政、企、校、研四方协调融合,如何提高市域产教联合体的组织发展动力,实现区域发展、人才培养、职教改革联动,仍是当前职教改革发展中需要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应然选择:市域产教联合体高质量发展的价值逻辑

市域产教联合体将组织空间聚焦市域,以产业园区为物理空间载体,从治理侧、供给侧、服务侧三个维度着眼,集成式推进社会治理、职教改革、人才培养、产业重塑四阶递进,建构联合体服务教育强国战略的价值逻辑。

(一)治理侧:市域尺度驱动市域产教联合体与城市治理耦合

市域产教联合体中的市域限定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单个城市区域,二是集群、辐射功能更强的区域单元——城市群。市域向上链接省域,向下链接县域,在社会治理层级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节点”作用[1],是行政资源相对最集中的地方,也是人流、物流、资金流、数据流的重要聚合地[2]。因此,市域尺度的把握能够充分发挥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与政府职能优化、产业格局完善、人力资源提质互嵌互融,实现城市治理综合增益。

1.助力“服务型”政府创设。激活市域政府服务职能是联合体实体化的内在要求。从市域层面而言,政府作为国家产教融合政策的落实者、市域层面相关政策的组织者,其统筹规划、协调引导、支持促进、宣传推广等服务职能的履行,为联合体创设良性外部生态。立足治理本位,政府依据本市域内产教联合体的发展特点,强化走访调研,兼顾宏观政策张力与微观执行协同,系统化构建既符合上位国家规范又贴合下位县域特征的产教生态系统、资源体系和运行机制,为联合体创建良好的内部条件。以市域政府为主导搭建服务性载体,如成立并实体化运作由市领导牵头,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多方参与的理事会,有利于将职业教育改革外溢效应转化为多方参与市域治理的催化剂,加快市域内教育、企业、科研的交流互动。

2.促进“集群式”产业布局。产业集群是特定产业相互关联的机构在地域空间的集合现象,包括企业、专业化供应商、高等院校、行业协会、地方政府等[3]。市域产教联合体是适应中国国情、总结中国经验基础上提出的产业集群新模式。从产业集聚形式而言,联合体以产业园为物理载体,推动产、学、研、创一体,形成产业链与教育链、供应链与需求链的闭环,有助于高效促进市域产业布局调整。从产业集群效果而言,联合体依托多元治理进行资源整合,推进政府、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主体凝聚“集群”合力,打通技术研发、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链条,通过技术咨询与服务反哺园区内企业,使联合体运行更高效,成员单位沟通更顺畅。

3.增强“多元化”人才供给。从相关政策文本看,“人才培养”内嵌于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目标中,以搭建人才信息供需平台为抓手,推动市场、企业、学校理顺需求方和供给方之间的关系,创设“市场出题、企业接题、教育答题”的内循环;精准对接联合体内企业用人需求并以“留地就业”形式带动市域人才结构优化稳定,形成普惠性人力资源优势,积极回应人才资源结构性失衡难题。联合体运行支持鼓励龙头企业深度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联合体内中高本学校协同合作,为培养既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又拥有丰富实践经验,同时兼具工匠精神和学术精神的多层次、多样态人才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为激发市域社会经济发展活力提供人才支撑。

(二)供给侧:以教促产推动市域产教联合体与产业升级聚合

面对新的发展要求,要从供、需两侧同步“用力”优化“供给结构”[4]。市域产教联合体具有鲜明的“联合”属性,符合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逻辑自洽,有助于促进供需动态平衡。

1.深化专业与产业对接。《意见》提出“推行产业规划和人才需求发布制度,引导职业学校紧贴市场和就业形势,完善职业教育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促进专业布局与当地产业结构紧密对接”。得益于多方参与、协同发力的组织多元性,联合体既能立足市域产业规划全局又聚焦产业发展主体需求,既能掌握宏观调控的法又符合产业发展的度,能够系统回答“专业与产业如何对接?对接什么?”的问题。例如,江苏省就明确提出,建立人才需求调查和发布制度,推动职业教育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完善,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相匹配。该举措有助于发挥联合体内多主体组织样态的功能,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2.推动人才与市场衔接。人才对接市场是市域产教联合体推动产业“动起来”的应然要求,也是市域产教联合体协同运作的内在动力。在纵向上,各级政府层层推导落实,使国家政策真正激活市域经济体的内生发展能力;横向上,夯实政府与市场的合作型伙伴关系,强化“政府—市场—学校”的三重治理逻辑,实现人才与市场的良性互动。同时,联合体有效、精准、实时地带动了课程建构、师资培养、学生管理等一系列工作的开展,促进了教育与市场的融合[5]。借助于产业学院、校企合作基地、就业实习基地等载体,可以实现多元协同、全生命周期育才,创设人才与市场良性生态。

3.实现创新与经济榫接。联合体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可以成为创新与经济进行能量交换的物理场域和新质生产力的孵化器,支持企业、学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形成协同创新链。联合体内循环包括企业发布前沿技术攻关难题和发展实际人才需求清单;高等院校集结高层次人才开展科技攻关行动,并以共建产业学院、实习实训基地,共培“访问工程师”“产业导师”等举措组建高技术技能应用人才及导师库;科研院所深入分析区域经济科技支撑点,联动发挥科研成果“中试车间”作用,推动高校科研成果测试、转化,提升科研成果的应用价值。

(三)服务侧:以产助教加快市域产教联合体与教育强国契合

产业经济发展的新特征与教育强国的新使命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模式创新提出了新要求,而市域产教联合体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脱虚向实”、四链融合的实体表现,可以更好地服务教育强国建设和产业经济发展。

1.推动“三融”联通。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以下简称“三融”)。市域产教联合体作为资源集成综合体,涵盖了中职学校、高职院校、本科应用型高校、继续教育与培训机构等不同教育主体,可以促进多层级、多类型的教育资源共享,为“三融”凝聚多元教育主体优势。联合体是推进产教融合的新范式,有力推动教育与产业、人才与经济发展共生共长的良好生态,为“三融”提供有效载体。科教融汇是联合体建设的重要方向,因其运行驱动科技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技术应用、科技成果转化的自觉,为“三融”生成强大驱动力。同时,联合体内企业、学校、科研机构具备的强科技属性与多维沟通,能够促进教育、产业、科技突破线性互动,为“三融”搭建多元联通机制。

2.促进“三全”育人。职业院校“三全”育人是做好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增强社会适应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6]。职业院校参与联合体运行、与多元主体互动,既是开展业务合作的过程,也是激活多主体育人功能和多模态育人要素的过程。例如,共建产业学院,广泛开展校企共同招生、共同培养,企业导师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和职业道德与职业教育“三全”育人的价值逻辑相契合;共建专业技术转化机构、技术技能研发平台和大学生科创中心、科技园孵化基地、众创空间,科研人员敢于创新、艰苦钻研的科研精神内核与职业教育“三全”育人的行动逻辑相一致。基于市域产教联合体创新职业院校“三全”育人新模式,有利于形成“校内学业导师+校外产业导师”全员育人、“课堂教学+基地实训+社会实践”全方位育人、“入学指导+就学带训+实习入企+就业追踪”全过程育人的联合培养局面,实现技术技能训练和价值观培育的有机融合[7]。

3.深化“三教”改革。深化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是增强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适应性的重要抓手。联合体主体间的非线性对应关系使其内部一对一或多对一的产教交互为“现场工程师式”教师、“工作手册式”教材、“随产而动式”教法改革提供有益机制保证。联合体成员单位以企业锻炼、入校兼职、实践基地等协同机制,一是有助于推动教师参与企业项目、攻关技术难题、掌握最新技能,打通“学术逻辑”与“技术逻辑”壁垒;二是有助于推动教材把知识逻辑与行动逻辑相链接,凝练产业新动向、行业新标准、技术新突破典型案例,形成能力目标新标尺;三是有助于推动形成“理实互动”教学方法,实现时空与场域、过程与结果、理论与实操相统一。

二、实践困境:市域产教联合体高质量发展的问题表征

市域产教联合体作为依托产业园区实行“多元共治”的主体,既具有所有“多主体共治”组织的共性,又具有自身独特的时代属性和职责使命。但是,从实践维度来看,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仍面临着以下现实困境。

(一)联而不合,多主体善治有差距

市域产教联合体主要由政府、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主体在物理空间——产业园中发生作用关系,多元主体实体化运作实践在寻求协同、平衡自治过程中因各主体的边界性、复杂性而出现运行的矛盾和张力,产教间、主体间的“联合”之痛仍表现突出。

1.权责明晰问题。尽管联合体根据业务开展需要设置了不同的职能中心,初步形成了多元共治格局,但实际运行中供需对接浅层化、执行效能低质化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其运行效能。市域产教联合体是一个跨界型教育组织,各参与主体既属于一个独立组织,又各自带有自身的边界[8]。主体间的治理结构存在政府、学校的科层制与企业扁平化的差异,组织属性存在公益性与逐利性之别,组织样态存在“U形”组织与“M形”组织之分,加之新老主体磨合、联合体有机更新等情况,使得权责明确和项目执行都存在一定的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