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县域中等职业教育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测度分析与提升策略

作者: 唐瑗彬 陈小丹

西部县域中等职业教育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测度分析与提升策略0

[摘要]西部县域中等职业教育是建设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也是推动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通过回归分析对劳动产出系数β重新测算,计算广西县域中职教育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了解西部县域中职教育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进而为县域职教科学化发展提供方向。结果表明,在时间上,广西2016—2019年县域中职教育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41%,2019—2022年县域中职教育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下降了1.24%,在空间上贡献率整体呈现“工业型>农业型>生态文旅型>边境型”差异。通过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从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实施县域个性化定位与发展、全面打通职业教育升学渠道等方面提出西部县域职教的建设方案。

[关键词]县域中等职业教育;地区经济增长;贡献率;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作者简介]唐瑗彬(1988- ),女,广西桂林人,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副研究员,博士,硕士生导师;陈小丹(1998- ),女,贵州毕节人,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在读硕士。(广西  桂林  541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职业教育重大课题“广西县域职业教育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研究及其定性定量分析”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3JD102,项目主持人:牟向伟)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21-0038-08

2024年,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提供强大动力》一文中指出,举办“少而精”的中等职业教育,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提升中西部教育发展水平。西部地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强省战略的核心举措是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1]。职业教育作为与县域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教育形式,承载着对职校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以及为从业者提供职业技术培养的关键使命。县域职业教育既是服务国家战略大局的切实之需,也是夯实高水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石。但目前县域中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县域中职教育)的办学定位存在与地方人才需求衔接脱节、产业发展不适配的矛盾,使得县域中职教育成为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薄弱环节[2],亟须通过提质升级提高其对于县域经济社会的贡献率。

目前教育对经济的贡献研究多数基于全国整体或者全国的全部省份进行分析,聚焦于县域的研究较少 [3][4],不利于县域中职与地区经济社会的联动发展;大多研究侧重于将全国分为东中西三个地区进行分析[5],未聚焦于不同类型县域及同类县域间的差异性分析,对于不同类型县域教育与经济发展缺乏指导[6],不利于缩小城市与县域教育的差距。此外,在进行贡献率测算的过程中,多数学者倾向于采用国际通用的β值0.7,往往忽视了不同地区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差异对β值的具体影响。这种忽视可能会导致最终的计算结果不够精确,因为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不同会直接影响β值的适用性。因此,在进行贡献率测算时,应充分考虑地区的科技发展水平,以便对β值做出更为精准的调整,从而保证最终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为进一步了解西部县域中职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本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通过对广西县域中职教育对地区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测算,分析广西县域中职发展的基本情况与影响因素,进而为西部县域中职发展提供方向与路径。需要澄明的是,依据《广西统计年鉴》,截至2022年底,广西壮族自治区行政区划有70个县(含10个县级市和12个民族自治县),其中有64个县建有中等职业学校,共74所。中职是县域职业教育的主要层次,因此在进行相关数据收集与分析时,县域中职教育是主要的调查对象和数据来源。

一、职业教育对经济的贡献率的理论框架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和日本的经济遭受了重大损害,但仅用几十年时间,其经济就奇迹般地恢复至世界前列,其中的原因引起大量经济学家的兴趣。在这样的背景下,舒尔茨(Theodore W. Schultz)的人力资本理论应运而生,为理解和分析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的主要途径,而人力资本是推动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7]。

职业教育为国家经济发展积累了丰厚的人力资本,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一方面,职业教育可有效提高劳动力素质,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相应的技术人才。职业教育通过培养能够快速适应技术变革、利用现代技术、具有知识迭代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积聚大量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会加速知识、信息、技术等关键生产要素的累积,从而激活各区域的发展潜能。同时,人力资本的溢出效益能够满足其他地区的发展需求,为区域带来先进的生产力和技术,进而推动不同区域之间经济的协调发展[8]。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为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技术支持[9]。职业教育在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同时,也能有效优化区域内从业者的技术结构,推动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转型。另外,职业教育能够紧密贴合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与特点,对从业者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使从业者掌握发展地区经济所需的知识和技术,增强从业者的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能力,确保从业者能力与产业升级需求相匹配。

为进一步证明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舒尔茨运用自创的“经济增长余数分析法”,对1929—1957年的美国国民经济增长额进行了深入分析。据他估算,这一期间的经济增长中,高达33%是由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做出的贡献,这更加凸显了教育在推动国家经济持续增长中的核心作用[10]。早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美国数学家柯布(Charles W.Cobb)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斯(Paul H.Douglas)就合作运用统计方法对美国生产函数进行研究,取得了开创性的成就,产生了著名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丹尼森(Edward Fulton Denison)结合内生经济理论,基于舒尔茨的研究,运用主流分析方法,测算出美国教育对本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0% [11]。

基于此,本研究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通过重新测算β值,构建教育投入的劳动增长型生产函数,以广西为例探讨不同类型县域中职教育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总结西部县域中职教育的不足,进而提出促进县域中职教育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有效弥合东西部县域中职教育的办学差距。

二、广西县域中职教育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计算

(一)模型建构

选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将人才培养作为输入量,将其层层分析,给予定量的计算,进而得到县域中职教育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是Y=AtKtαLtβ。但在衡量劳动力投入L这一要素时只讨论了劳动力数量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未能充分考虑劳动力质量的变化。事实上,劳动力质量的提升,特别是通过职业教育途径实现的质量提升,对于经济增长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引入教育变量E,即Lt=LoEt。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可变形为Y=AtKtα(LoEt)β。对函数进行取自然对数并求导处理,经济增速的分析方程为y=a+αk+βlo+βe。上式中,y是经济增长率,a是年技术进步率,k是资本投入量年增长率,lo是劳动力年均增长率,e是教育投入量年均增长速度,α、β分别是产出对资本、劳动的弹性,且α+β=1(α>0,β>0)。因此,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Ce=[βey]。引入教育综合指数平均增长率Re替代不能直接测算的教育投入量年均增长速度e,县域中职教育在教育中的占比为Eve,则县域中职教育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最终测算模型为Cve=[βRey]×Eve。

(二)县域中职教育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计算步骤

1.计算各县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通过广西各县域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可以计算出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计算公式为Si=NiXi。其中,Si是人均受教育年限,Ni是各级教育年数(初中、高中、中职各3年),Xi是各级文化程度的比例。

2.计算从业人员的教育综合指数。教育综合指数是一个综合性的衡量工具,专门评估一个地区居民接受教育的水平和质量。计算公式为Em=PiSi。其中,Em是教育综合指数,Si是人均受教育年限,Pi是劳动简化系数。劳动简化系数体现出教育程度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程度。借鉴已有研究[12],初中、高中、中职的劳动简化系数分别为1.28∶1.38∶1.51。

3.计算劳动产出弹性系数β。劳动产出弹性系数β衡量的是,在其他生产要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输入发生一定比例的变化引起的经济产出比例变化。劳动产出弹性系数β描述了单位劳动力输入与总体经济产出之间的关系。采用时间序列回归分析法,重新估算β值,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基础上进行变形,得到变形的公式为ln[YtKt]=lnAt+βln[L0tEtKi+]εt。

将数据代入上述变形的公式,并利用Stata16.0软件执行OLS(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最终劳动产出弹性系数β为0.552。大部分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得出的劳动产出弹性系数β为0.7,0.552相比于0.7虽有一定差距,但该数值是用实际数据回归的结果,具有客观性,且与一些经济学学者所研究的结果接近[13][14],进一步说明了该数值的合理性。

4.计算县域中职教育在教育综合指数平均增长率中的比重。教育综合指数平均增长率的计算公式为Re=([EmEo])[1n]-1。其中,Re是教育综合指数平均增长率,m是不同年份取值,n是起止年份的间隔数,E0是开始年份的教育综合指数。则除县域中职的教育综合指数平均增长率为eve=([E'mEo])[1n]-1,eve是除县域中职的教育综合指数平均增长率,[E'm]为除县域中职的教育综合指数。因此,县域中职在教育综合指数平均增长率中的比重为Eve=([Re-eveRe])×100%。

5.计算县域中职教育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用价格指数对不同年份的各县地区生产总值进行换算,求得GDP的经济增长率y。然后,将计算出的Eve、β、[Re]值代入最终模型Cve=[βRey]×Eve中,即可得县域中职教育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三)数据来源

通过《广西经济统计年鉴》《广西教育事业统计年鉴》《广西统计年鉴》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官网等渠道进行资料搜集和整理,对广西2016年、2019年、2022年院校数量、招生人数、学生规模、院校类别、师资状况、区域分布等方面进行分析,收集不同县域2016年、2019年、2022年计算贡献率的相关数据,依据最终模型进行贡献率计算。

依据各县的龙头产业与地理位置,将广西县域划分为工业型、农业型、生态文旅型以及边境型四种县域类型①。调研对象包含横州市、柳城县、鹿寨县等工业型县21个,隆安县、宾阳县、融安县等农业型县18个,马山县、上林县、融水苗族自治县等生态文旅型县23个,东兴市、那坡县、靖西市等边境型县7个,共计69个县域(含县、自治县与县级市,不含市辖区县)。

三、研究结果及原因分析

(一)广西县域中职教育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降低,但各县域贡献率差异减小

广西2016—2019年县域中职教育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41%,2019—2022年县域中职教育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下降了1.24%。2016—2019年整体贡献率呈现正向增长,表明县域中职教育对县域经济具有促进作用。但2019—2022年贡献率有所下降,主要原因在于201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的《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调整和专业结构优化的指导意见》提出“全区各设区市人民政府根据本区域的地区人口规模、地区国民生产总值(GDP)、地区产业发展情况、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人数、办学特色等因素开展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调整,合理确定辖区内的中等职业学校数量、类型和区域分布”。因此,2019年后广西的县域中职教育规模有所收缩,持中职学历的从业人员所占比例降低,导致中职教育在县域经济建设中的参与度降低,故而中职教育贡献率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