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类型与特点
作者: 邓卓 张思琪
[摘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变革发生在比普通教育关涉范围更广的职业教育场域中。综观世界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体系的分流导向与分流时点,可将其分为“职业性—早分流”“职业性—晚分流”“学术性—早分流”“学术性—晚分流”四种类型。四种分流类型的特征、形成背景、适用范围及优劣势各有不同。通过系统梳理及廓清这些国家的职业教育体系属性,发现它们在职业教育学习层次、职业教育学习机构、人才培养类型、学习形式、普职转换及学位设置等方面存在异同,这对完善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大有裨益。
[关键词]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类型
[作者简介]邓卓(1994- ),男,湖北武汉人,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读博士。(上海 200062)张思琪(2000- ),女,陕西汉中人,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发展与改革局,硕士。(陕西 汉中 723199)
[中图分类号]G719.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21-0068-09
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是职业教育领域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的首要内容,也是开展职业教育的核心逻辑[1]。本研究聚焦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关键领域,旨在从基本结构层面对这些国家的职业教育体系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从国际比较来看,部分发达国家如德国、日本、芬兰、瑞士等在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及内容优化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归纳梳理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教育体系的整体属性特点及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关键内容,对我国整体性架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 理论视角及分析框架
教育分流,简称分流,具体是指学校教育系统在权衡社会需要与个人意愿及条件的基础上[2],有计划、分层次地将学生分配到不同的教育路径和轨道上。本文基于教育社会学、哲学双重视角对职业教育体系的分流样态进行了理论探讨。
美国学者拉尔夫·特纳(Ralph H. Turner)根据竞争的公平性提出了赞助性流动和竞争性流动两种流动概念,用来探讨学校教育制度与社会分化的关系[3]。赞助性流动模式下的教育制度通常强调早分流,即通过对学生禀赋、社会地位、家庭资本等要素的标准化评估,较早确立精英的位置,提高学校在个性化人才培养方面的效率,如英国的精英教育。与此相反,竞争性流动模式下的教育制度通常强调晚分流,即强调起点和过程的公平,最终的成就取决于个人的努力,一般通过标准化测试的导向和人力资本存量的推动作用实现个人的社会流动,如美国的全纳教育。特纳(Turner)的教育流动论指出,社会流动的方式不仅塑造了教育制度的设计,而且对教育分流的运作产生了影响。英国学者厄尔·霍珀(E.Hopper)基于特纳的“教育流动论”提出“教育选择论”,通过理论演绎教育的选择如何发生,何时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选择,谁应该被选择,以及为什么他们应该被选择,较为全面地勾勒出教育选择和教育分流的过程。推此即彼,各国职业教育体系化改革过程中,关乎学生教育选择和分流的实践样态都是不同的。
哲学理论则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综合角度对教育分流进行了理论赋魅。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在《理想国》中提出的“人性—秩序论”,对教育分流实践的理论适切主要体现在以下观点:人具有不同的秉性与资质;社会有不同的阶层与职位;教育应能依据人的天性和社会分工的需要,让人各就其学,各展其长,然后各就其位,各司其职,从而达到社会有序。不难看出,社会分工及人的发展是优化教育分流实践的主要逻辑起点。紧随其后的便是斯普兰格(Spranger)演绎的“生命类型—职业论”,认为人作为具有文化的生命,其人性也具有不同的价值类型,且各种类型都与特定的社会职业有关。因此,该理论生发了六种职业类型,大致为理论型、经济型、审美型、社会型、宗教型和权力型[4]。这种划分与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对学生实施分流教育后进入学术性道路抑或职业性路径的判断不谋而合。
有鉴于此,本研究借助教育社会学和哲学理论的洞察力,以世界部分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体系的分流导向与分流时点为归纳基点,将其实践分为“职业性—早分流”“职业性—晚分流”“学术性—早分流”“学术性—晚分流”四种类型。
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四种类型
(一)职业性—早分流类型
职业性—早分流类型是一种依据学生社会背景及兴趣、爱好、发展需求等个人特质来实现因材施教,分流时点相对较早的分流类型,强调高技能人才在社会分层流动及社会身份塑造层面的发展潜力,其特点是渗透性强、对象筛选、双向选择且分流导向偏向职业教育。
以德国为例,其教育体系分为三个阶段: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初等教育为期四年,是义务教育开启阶段。完成初等教育后,学生进入第一次分流,可以选择主体中学、实科中学、完全中学或综合中学。小学四年制义务教育毕业时,教师会向家长提供建议,根据孩子的个性、特长和行为表现等因素,推荐适合孩子的中学类型。这种从小学就开始的定向阶段是德国教育改革的创新举措,有效地满足了不同社会背景和自身发展条件的学生的学习需求,体现了早期选拔与分流机制的发展性价值,旨在帮助学生迅速锚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与发展路径[5]。德国中等教育仍然是义务教育阶段,分为两个等级,相当于我国的初中和高中阶段。根据学生的不同成绩水平和学习需求,中等教育的第一阶段通常包括传统的主体中学(又称主要中学)、实科中学和文理中学。为满足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的融通需求,中等教育的第二阶段引入几种学校类型:双元制职业教育学校、职业专科学校、专科高中、职业高中和具有普通大学准入资格的文理高中。德国高等教育阶段的普职教育表现出融通和交叉的特点,融通主要表现在职业技能与素养的培养,交叉则表现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如双元制大学教育。此阶段的学校包括综合性大学、职业学院、双元制大学(职业学院发展而来)、应用科学大学、高等专科学校等多种形态。
再以瑞士为例,其教育体系已确立了以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纵向贯通、横向融通为核心的“双轨”运行模式。瑞士教育体系的箴言是:无后续就业或学业,就没有毕业。这意味着,每个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学生毕业后拿到的文凭都为下一个教育培训机会提供了基础,每个教育培训阶段后拿到的文凭都可以获得后续学业课程的承认。瑞士的教育分流通常从小学后(11岁)开始,属于典型的早分流类型。瑞士三分之二的年轻人在义务教育结束后选择接受基础职业教育,通过职业教育培训获得岗位工作需要的关键技术及能力。此外,瑞士还在初中后阶段设置了过渡教育年(1年),让学生确认自己的兴趣取向和成长规划,以便确定是否进入职业高中或文理高中。学徒制是瑞士中等职业教育的有效制度。学生完成3~4年的学徒期考核后,可获得“联邦职业资格证书”,从而获得进入劳动力市场的社会资格。部分学徒可通过“高级职业教育文凭”考试渠道进入高等职业学校,或努力达到进入学术型高校的课程成绩要求,转至另一条教育赛道。相较之下,职业高中的学生则凭借“职业会考毕业文凭”直接进入高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教育由高等专业学校和联邦考试实施,其特点在于注重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的结合。
(二)职业性—晚分流类型
职业性—晚分流类型是一种延长分流时点,实行差异化和个性化教育的分流类型,其特点是灵活渗透、公平与终身学习且分流导向偏向职业教育。
以芬兰为例,其教育体系以综合学校(Comprehensive school)为起点,学生完成九年基础教育后,有两种选择:进入普通高中或职业高中。普通高中提供为期三年的普通教育课程,毕业后可参加国家入学考试;职业高中则提供为期三年的职业项目课程,毕业后可参加职业资格进修考试。无论是接受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学生都有机会进入学术型大学或应用科学大学。芬兰的教育体系灵活,消除了不同教育阶段之间的转换障碍,为培养高水平技术人才提供了完善的保障。换言之,芬兰教育体系具有高度渗透性,在通往高等教育路径上不存在“死胡同”。此外,教育公平理念贯穿整个教育系统,社会各子系统和谐共生,充分满足各类人群的多样化教育需求及发展诉求。例如,综合学校除了常规的1~9年级外,还额外设置了第10年级[6],旨在帮助学生巩固专业知识,探索职业方向,并为中等教育做好准备。在分流模式下,芬兰的学术型和技术型人才教育之间没有明显隔阂,学生的选择完全基于兴趣和职业规划。芬兰教育体系的职业性显现在其严谨的层级结构、精心设计的特殊需求教育支持机制以及贯彻教育公平理念的终身学习路径上,旨在满足学生的实际职业需求,更致力于培养具备坚实学理基础的专业人才。
(三)学术性—早分流类型
学术性—早分流类型是指在基础教育阶段便进行分流施教,强调拔尖创新人才的系统培养,具有明显的以基础教育为基底,纵向贯通且以直达学术型大学为终极性目标的金字塔结构特征,其特点是渐进分流、多元入学渠道且分流导向偏向学术教育。
在新加坡,学生一共要经历三次分流:小学4年级结束(小四考)、小学6年级毕业(小六会考)以及初中毕业。这些分流决定了他们未来的发展方向。首次分流发生在“小四考”结束时,根据四门主课,即英语、数学、科学和母语的考试结果,以及学生的学习需要和能力,实施科目分班。小学毕业后,根据考试成绩,学生可以选择进入特别课程班、快捷课程班、普通学术课程班或普通技术课程班。前两种班级的学制为四年,后两种为五年。四年制的学生需要参加剑桥O水准(O Level)考试。通过者可进入理工学院或初级学院。五年制的学生一般要在考完N水准(N Level)考试合格之后,才有机会参加O水准考试,根据考试结果决定进入理工学院还是新加坡工艺教育学院。在工艺教育学院学习两年后,学生可选择工作或再次参加剑桥O水准测试,通过后进入理工学院。理工学院毕业生若成绩排名前20%,可免试进入学术型或应用型大学深造[7]。在新加坡职业教育体系中,学生可以通过持续学习获得高学历学位,任何学历都不是终点。
(四)学术性——晚分流类型
学术性—晚分流类型是一种基于国家层面的标准化测试进行人才选拔,分流时点相对较晚的分流类型,注重贴合社会需求及学生发展规律,其特点是综合化、全民化、终身化且分流导向偏向学术教育。
以日本为例,日本现行学制深受美国影响,是典型的“6-3-3-4”教育结构。目前日本已经建立了由学校职业教育和社会公共训练构成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中等职业教育主要由职业高中和高等专门学校(前三年课程)承担。高中分为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和综合高中三种。综合高中兼顾了普通学科和职业学科,旨在平衡升学和就业需求。尽管如此,在法律上,这三种高中的地位是平等的。高等专门学校是贯通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新型职业教育机构,招收初中毕业生,是日本政府1962年在高中和短期大学基础上创建的五年一贯制学校。
日本社会普遍倾向于选择普通教育及坚守学术道路,强调根据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业表现和标准化考试成绩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流。基于这一理念将不同水平的学生根据表现安置到适合其水平的上一级教育环境中深入学习。日本的教育分流通常在初中三年级(15岁)时首次发生,相较于新加坡的“小四考”分流,属于典型的晚分流模式。据日本文部科学省2022年学校基本统计数据显示,日本高等教育机构的升学率达到历史最高[8]。追求升学率,进入优质大学接受学术教育,是日本中央集权统一管理模式下对标准引领的制度化考试的现实回应。
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体系属性特征的比较分析
承上所述,由于这些国家在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方面的历史渊薮、发展脉络和时代需求各不相同,导致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在内容上呈现出差异性。在分流时点方面,早分流的国家通常在小学毕业后(小学为4~6年)进行。晚分流则发生在初中毕业后,如芬兰和日本。由于学生发展能力和成长环境的差异,一些学生难以顺利过渡到下一个阶段,因此部分国家设立了过渡期制度,如德国设置了两年的定向观察阶段,瑞士设置了一年的间歇年,芬兰的综合学校则延伸至第10年级。该制度的核心目标是为学生的学习成长提供充足的缓冲期,实际上是将初次分流的时间稍作推迟。因此,基于各国教育的实际发展状况,这些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体系在职业教育学习层次、职业教育学习机构、人才培养类型、学习形式、普职转换难易程度、普职转换途径及学位设置等教育属性特征方面也彰显出各自的特点(见下页表1),其共性是对产业结构转变的适应性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