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以数字化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究

作者: 封莹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也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资源。数字化为高职院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来新机遇:数字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建设塑造新优势,数字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使用打造新动能。高职院校以数字化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面临以下现实挑战:形式的碎片化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性表达,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高职院校与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合作程度不深。据此,提出高职院校以数字化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实践路径:优化供给,高质量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资源;数字赋能,高水平使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资源;多方联动,高效率共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资源。

[关键词]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

[作者简介]封莹(1989- ),女,河北石家庄人,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河北  石家庄  05008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度石家庄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高职院校网络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jzkt2382,项目主持人:张成飞)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21-0103-05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职业教育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2022年,《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建成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数字教育,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也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资源。可见,高职院校以数字化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一、数字化为高职院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来新机遇

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仁、义、礼、智、信”“崇德向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价值观,以及戏曲、国画、书法、武术等,是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的宝贵资源。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高职院校应利用数字技术对传统文化进行鉴别、保护和利用,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和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一)数字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建设塑造新优势

第一,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源自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可利用数字技术,如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历史人物、经典著述和历史遗存,构建以数字化展陈、数字藏品、虚拟人物再现、沉浸式场景应用等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体系,实现人与物穿越时空、虚实交融,便于人们理解、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虚拟仿真、混合现实、VR技术等现代技术可以打破历史文化和现实世界的物理空间和时空约束[1],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复原和情景再现。

第二,增强公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数字技术提升了传播速度,拓展了传播空间,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信息共享。数字技术能够更好地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满足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样化需求,激起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与传统媒介相比,数字媒介的传播更关注个体的情感和经验,可以高效快捷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高职院校可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加强对当地特色文化内容的宣传;通过社交媒体,如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来进行文化营销,从而让越来越多的学生爱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二)数字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使用打造新动能

第一,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召力。数字技术的虚拟互动提升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召力,通过共享、共情、共鸣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保持经典的同时更具现代感染力和吸引力,有利于高职院校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交互场景和多样化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体验传统技艺的美妙之处,体会到大国工匠“精益求精”“天人合一”“革故鼎新”等精神。

第二,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力。利用数字化手段可以对人们的文化需求、审美趣味、艺术品位进行精准捕捉,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实现思想性与艺术性、科学性与观赏性、教育性与趣味性的完美结合。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媒体应运而生,改变了信息的呈现、传达和展示方式,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载体,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云计算、元宇宙、区块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为高职院校教师开辟了全新传播平台,提高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效率[2]。

二、高职院校以数字化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面临的现实挑战

高职院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资源的建设主体,也是使用主体。高职院校建设和使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资源的过程中,离不开与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合作。目前,高职院校以数字化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面临以下现实挑战。

(一)高职院校未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融合

高职院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认知和理解不足,受学生喜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构建与传播形式的拓展还没有形成较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高职院校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通常采取选修课或讲座、论坛等形式,并未与专业教育充分融合,未能充分发挥专业课的载体作用,特别是未能发掘出与专业特色、行业精神、岗位需求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并将其融入专业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专业教育衔接不足,学生难以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人文素养。

(二)高职院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创新应用能力不足

在高职院校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相对较弱。许多传统技艺和知识在传承过程中主要依靠口传心授的方式,难以与专业课和思政课融合,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选择和使用不能结合当地的特色文化、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表达方式生硬、刻板,缺乏新意。教师不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人文精神、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等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无法引起学生共鸣,教育效果欠佳。

(三)高职院校缺乏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专业教师

高职院校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往往未组建专职师资队伍,通常是由思政课教师和语文教师担任课程教师。他们存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整体的认识与把握、教学能力相对薄弱的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形成的《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化遗产,需要教师具备渊博的知识和较高的文化修养,对学生进行解读和传播。受评价制度和已有经验的影响,高职教师在讲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会落入技术陷阱,夸大数字媒体技术的作用,忽略文化内涵的挖掘与解读,不利于学生人格塑造和职业发展。一些教育个体或教学资源设计者也存在迎合市场需求,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改造过程中出现低俗化、娱乐化倾向[3],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供给偏离教育目的和社会需求,对育人效果产生不利影响。

(四)高职院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实践中与其他主体的合作程度不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不是某一所高职院校自身能够完成的,需要多方之间良好配合。大部分高职院校开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课程,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教学,但由于缺少与之相配套的实践活动,如未能充分利用技艺传承创新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实践活动载体,不利于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真切理解和深刻认同。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大多采用举办讲座、论坛、报告会和主题班会等形式,或只在单一活动中的某几个环节涉及,零散式的、碎片化的内容很难对学生产生持续性、系统性的教育影响。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机构给予的扶持力度相对较小,高职院校很难依靠单一力量组织丰富多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也未能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土资源、社会资源,学生缺少在亲身实践中对话历史、感悟文化的机会。

三、高职院校以数字化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实践路径

数字技术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带来新的机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据化、智慧化是未来高职院校开展育人工作的重要方法。

(一)优化供给,高质量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件数字资源

第一,以数字技术挖掘优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深层次解读。高职院校要坚持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作为培育人才的重要内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用数字技术加以呈现。高职院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过程中,要尊重历史和事实,维护好传统文化资源的真实历史和完整风貌,客观体现传统文化蕴含的先辈们的哲学思想和处世智慧,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力。

第二,以数字技术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全面表达。高职院校要利用数字技术实现信息互联互通,从时间和空间维度延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和广度。高职院校对文化资源进行搜集、整理、系统研究,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数据库,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便捷可用的文化资源;推动立体化教材建设,注重从文化价值、文化内涵、文化形式等方面精选经典著作和文本内容,甄选出难易适度并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内容;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慕课、微课等网络课程,不断推出精品线上课程,实现课程、教材、教学资源库的同步建设。

第三,以数字技术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客观呈现。高职学生作为“数字原住民”,能够快速适应互联网的变化,并从中获取所需的信息和资源。首先,高职院校应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过程中加强创造性转化,设计更为契合学生审美和兴趣的资源,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拓展现实(XR)、混合现实(MR)、裸眼3D、全息投影、数字光影、智能感知等技术和设备,打破文化的单一传播方向和传播形式,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其次,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要重在体现职业教育属性,传播正确的行为规范和技艺技能。要避免内容过度娱乐化,保障数字资源的文化属性,通过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传承中华美德,弘扬中国精神;要对错误或失真的负面信息进行有效甄别,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上蔓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二)加强使用数字赋能,高水平使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资源

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创新需要把握时代脉搏,紧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一,教育主管部门做好顶层设计,组织开展地域间、校际间、学科间的教育教学研讨活动,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学习与交流平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渠道传播,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例如,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学习与交流平台发布相关内容的新闻报道和主题推文,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和讨论度;发布吟诵古典诗词、表演民族舞蹈、演奏传统乐器、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表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质短视频,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时代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