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动态调整的价值意蕴、实践困囿与推进策略
作者: 刘晓军[摘要]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有利于增强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解决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固有弊端,促进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目前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动态调整存在市场作用发挥有限、行企参与度不足、专业结构调整机制不健全等实践困囿。寻求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动态调整的有为之法,应加强政府宏观引导,发挥政策靶向作用;遵循市场逻辑,主动耦合区域和产业发展需求;完善专业发展调研机制,提高人才适配度;建立专业建设合作机制,提升协同育人成效;健全评价反馈机制,推动专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政府宏观引导;市场逻辑
[作者简介]刘晓军(1979- ),男,安徽枞阳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硕士。(江苏 无锡 21415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4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适配性研究——以江苏省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B-b/2024/02/59)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23-0054-05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社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以及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发展往往滞后于产业发展,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间的错位现象日益凸显,部分传统专业供给过剩,而新兴产业所需人才却供不应求。这一矛盾的存在不仅影响了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与社会声誉,也削弱了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因此,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动态调整专业结构,引领专业发展面向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成为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关键课题。
目前我国学者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意义、内容、方法等进行了较多研究,但是有关高职院校如何对专业结构进行动态调整的研究成果却较少。徐旦通过分析浙江省2016—2021年产业结构及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的相关数据,提出要提升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内部动力[1]。唐军和闫志龙等人通过对江苏省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当地高职院校专业结构情况的分析,提出当地高职院校第三产业的专业结构与当地产业结构的适配度较低,应加强高职院校第三产业的专业结构调整建设力度[2]。谭焱良则从全过程要素整合的视角出发,提出高职院校要践行终身学习理念,加强专业结构调整建设[3]。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发现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以及行业企业的现实需求进行动态调整已成为学界共识。专业结构调整并非仅仅是专业数量的增减,更是高职院校在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和校企合作机制等多方面进行深度改革的过程[4]。真正实现专业结构动态调整并非易事,需要综合考虑产业发展、教师教学和学生需求等多种因素。只有通过科学的顶层设计、灵活的调整机制和持续的动态评估,高职院校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把握先机,真正满足社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并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动态调整的价值意蕴
1.增强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一方面,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所需要的办学资源都源于经济社会的供给[5];另一方面,高职院校通过专业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人才保障。因此,首先,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要立足学校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匹配的专业。其次,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还要有一定的超前意识和未来意识,根据产业发展规律和趋势,规划专业设置,优化专业内涵,培养储备人才,引领未来发展。构建一个以国家政策为导向、以整体规划为基础、以市场需求和区域产业发展为依据、具有完善的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的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有利于增强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避免专业同质化和资源浪费,增强高职教育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2.解决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固有弊端。我国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存在缺乏科学规划和系统指导的问题。一些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的过程中,缺乏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的深入调研和科学分析,往往仅凭主观判断或短期利益进行决策,导致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专业布局缺乏合理性和前瞻性。此外,在面对快速变化的产业结构和技术创新时,专业调整和优化的反馈渠道不畅,预警机制和退出机制不健全,无法及时识别和调整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导致专业设置僵化,资源配置效率低下[6],造成毕业生就业难和市场人才短缺并存的矛盾。这种结构性失业不仅浪费了教育资源,也对学生个人职业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通过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仅能提高毕业生就业率,还能有效缓解新兴领域人才供应严重不足问题,减少结构性失业,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
3.促进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随着我国高职院校招生政策的调整,高职院校生源结构变得更加多样化,学生数量的迅速增加也带来了教育需求的多元化。高职院校的招生对象主要包含应往届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社会考生(农民工、下岗职工、退役军人、新型职业农民等)三类。不同来源渠道的高职学生在学习能力、技能基础、兴趣爱好和职业规划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因而对专业教育的需求也更加个性化。高职院校需通过构建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灵活应对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技能学习路径,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明确自我价值。同时,高职院校可以根据不同就业岗位的工作职责和能力标准,设置多元化、个性化的专业发展方向,提供更加灵活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模式[7],使学生即使在同一专业内也能根据个人的职业目标和兴趣爱好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三、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动态调整的实践困囿
1.市场作用发挥有限。市场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手段,通过供需关系和竞争压力引导专业结构动态调整。学生的专业选择和企业的人才需求共同构成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重要预警信号。学生选择专业时,往往是基于自身的兴趣、职业规划以及对就业前景的预期,而企业则根据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对人才规格提出具体要求,这种双向互动的关系有助于推动专业结构合理调整。然而,市场自发调节并非无懈可击,其内在的盲目性和滞后性可能导致教育资源配置与实际市场需求之间的错配。高职院校的发展定位和目标也影响着市场调节机制的有效性。许多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时更多考虑的是自身的发展基础,而非完全依赖市场反馈,这使得市场信号在专业动态调整中的作用大打折扣[8]。此外,市场需求本身具有波动性和不确定性,特别是在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加速的背景下,市场需求的变化速度往往超出学校专业调整的反应速度,导致学校难以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
2.行企参与度不足。行业协会参与的专业认证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通过专业认证能够确保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紧密衔接。纵观美国、德国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其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都高度依赖于行业协会或行业组织的参与与认证。这些国家的行业组织通过对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进行审核、评估和监督,确保专业教育内容与行业标准的同步发展。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职业教育质量,还增强了学生进入职场后的竞争力。然而,虽然我国将“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写进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并且在《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中都提出了鼓励行业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为职业院校的专业规划、专业建设等提供指导和支持,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企业和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足,导致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有限。许多企业对于参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专业认证的责任认识不清,更多关注的是短期经济利益,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行业协会在推动职业教育改革方面的作用有限,专业认证体系不完善,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权威性,难以在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动态调整中发挥实质性作用。这种情况下,专业结构设置往往无法有效对接实际岗位需求,导致学生在毕业后面临“高分低能”或“技能错位”的尴尬局面。
3.专业结构调整机制不健全。部分高职院校对专业结构动态调整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相关工作制度不健全、工作流程不完善,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尽管专业发展调研是专业调整的关键环节,但不少院校在调研过程中流于表面,不能深入挖掘和系统分析市场需求、区域产业发展趋势。以湖北省为例,从专业结构的整体情况来看,近年来该省60所高职院校共设置专业2464个,其中服务第一产业的专业有49个,服务第二产业的专业有1241个,服务第三产业的专业有1174个,三者比例为1.99∶50.36∶47.65,而湖北省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则为9.1∶36.2∶54.7。对比以上两组数据可以看出,服务第一、第三产业的专业数量明显偏少,服务第二产业的专业数量则相对偏高。再从专业布点的实际情况来看,湖北全省有超过80%的高职院校设置了电子商务、会计等专业,有超过60%的高职院校设置了市场营销、酒店管理等专业,专业设置趋同现象比较突出。相反,为对接湖北未来产业发展而设置生物技术、新能源工程等专业的高职院校数量明显偏少,为对接高端装备制造、光伏及现代能源装备产业而设置相关专业的高职院校则更少。此外,很多高职院校只是简单地根据专业目录进行专业增减,缺乏对专业内涵、知识结构和课程设置的深入研究,虽然从数量上看似实现了专业结构的优化,但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知识框架却未能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导致这些新设或调整的专业在实际运行中出现“空壳化”现象,甚至会影响整个院校的长远发展[9]。
四、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动态调整的推进策略
1.加强政府宏观引导,发挥政策靶向作用。第一,教育行政部门应健全专业评审和评估制度,在专业新建和审批时,明确准入标准,引导高职院校布点符合国家和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具有行业领先优势的新兴专业,优先发展服务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大数据、先进制造等技能短缺领域的专业,防止院校扎堆盲目开设热门专业。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根据产业布局对不同专业进行有差别的投入,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支柱产业等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力度,建立健全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在宏观层面提供信息支撑,建设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大数据平台,定期发布国家和区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录和产业人才需求预测报告,实时公布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动态,及时公布紧缺专业和专业评估红牌名单,为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提供参考。第二,地方政府要加强政策供给,寻找政府放权和学校自主权之间的平衡点,形成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和控制力。搭建产教融合平台,推动产教融合实体化运作,激励行业企业在专业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真正形成校企联动、协同育人的良性生态。
2.遵循市场逻辑,主动耦合区域和产业发展需求。遵循市场逻辑,积极发挥市场自发调节作用是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路径。“市场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调整变化均会映射到劳动力需求上。”[10]第一,发挥就业“晴雨表”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学生的专业选择和企业的人才需求,设置学校专业结构调整的预警机制,建立招生、培养、就业一体联动的合作机制;通过供需关系和竞争压力引导专业结构动态调整,形成专业的预警和退出机制。第二,发挥行业协会在产业信息、专业知识、技术和人才方面的优势,通过其牵头组建权威的专业设置论证团队,综合考虑高职院校内部条件构成、外部社会现实环境、职业标准和岗位标准等因素,建立起系统的认证标准和评估机制,增强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动态调整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也增强学校与行业企业的紧密合作,从而实现专业设置的动态调整与市场需求的紧密契合[11]。第三,立足地方产业结构特点和产业发展需求,高职院校与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建立深入有效的合作机制,实现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确保专业规划与区域产业规划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