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国际化的内涵、热点、困境及路径

作者: 蓝艳 王忠昌

[摘要]对《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的研究发现,西部地区“双高计划”高职院校的留学生规模、国际化师资队伍、国际标准建设、国际技能大赛、中外合作办学五个方面受到普遍关注。但西部地区“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国际化还存在体制机制不健全、国际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国际化师资队伍结构不完善、国际化平台建设深度不够、国际化品牌知名度不高等问题,进而提出完善区域职业教育国际化机制、创新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职业教育国际化师资队伍、搭建职业教育国际化平台、打造职业教育国际化品牌等路径,以期推进西部地区“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国际化。

[关键词]西部地区;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国际化

[作者简介]蓝艳(1986- ),女,广西都安人,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体育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广西  南宁  530012)王忠昌(1985- ),男,山东沂南人,南宁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副研究员,博士,硕士生导师。(广西  南宁  530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中国—东盟职业教育研究重点项目“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背景下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构建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GDMKT2021ZD014,项目负责人:蓝艳)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07-0021-08

2019年12月,教育部、财政部公布《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单位名单》,全国共197所高职院校入选“双高计划”。其中,西部地区共入选46所,覆盖陕西、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甘肃、宁夏、新疆、内蒙古和重庆十个省(区、市),占全国“双高计划”高职院校的23.35%。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在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着规模小、质量低、竞争弱等问题。本文基于2016—2021年度《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的相关数据,对西部地区46所“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国际化建设状况进行分析,对西部地区高职院校推动“双高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一、西部地区“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国际化的内涵

西部地区“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国际化内涵具有“区域性”“类型性”“输出性”三层属性,其中“区域性”是其外在特点,“类型性”是其本质特点,“输出性”是其时代特点。

1.西部地区“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国际化的区域性。区域教育是指“具有空间特点的教育系统”①,区域教育的“区域”不是割裂的,而是依据其地域空间内的功能定位、资源环境、经济环境、发展潜力等划分的,如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成渝地区、粤港澳大湾区等,均具有各自的功能定位、资源特色、经济发展特点等,这些特点赋予了西部地区“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国际化的“区域性”内涵。具体是指西部地区“双高计划”高职院校根据所处的地域功能定位、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未来发展潜力等,引领和带动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

西部地区“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国际化的区域性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西部地区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高质量、高水平的国际化建设是“双高计划”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之一。西部地区“双高计划”高职院校与其他高职院校相比国际化水平居于前列,对外开放内容也较为丰富全面,有利于引领区域其他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发展。二是西部地区职业院校国际化的重要途径。“双高计划”高职院校首先必须具有先进的国际化教育理念,其次需具备影响其他院校改革、引领相关行业发展的气魄和胸怀。在西部地区职业院校中,“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内部已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如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科研平台等,这些基础能促进职业院校的国际化发展,也能为其他院校国际化发展提供平台和服务。三是培养区域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举措。“双高计划”的内容包括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提升国际化水平等,通过改善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提高区域内的人力资源。

2.西部地区“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国际化的类型性。西部地区“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国际化的类型性是由职业教育的类型所决定的,体现在就业导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双元育人、工学结合、德技并修、育训并举、技术创新等方面,其内涵是指西部地区“双高计划”高职院校需明确职业教育的发展逻辑和发展特征,在探索国际化发展过程中要保持职业教育的类型,凸显职业教育的特色。

西部地区“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国际化在凸显其类型性时需围绕两个方面:一方面,建立独特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理念。西部地区“双高计划”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发展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不同的高职院校具有不同的定位、条件和类型。西部地区“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在国际化改革中要拥有独特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因地制宜,结合实际确定发展策略,与最优秀的国际高校合作共同发展。另一方面,建设具有西部区域特色的专业。高职院校要突出我国职业教育的独特优势,建立特色专业,结合国际化发展趋势,与国际劳动力市场需求相吻合,“凸显国际化发展特色”②,形成国际品牌专业。西部地区的“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应在职教育人中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和强调集体主义教育。

3.西部地区“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国际化的输出性。“双高计划”强调职业院校要与发达国家加强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国家职业标准和课程体系,学习与借鉴优质的职业标准、课程标准和教学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中国式”职业教育国际品牌。因此,国家政策内容及国际化的特点决定了西部地区“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国际化具有输出性。其内涵是指高职院校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要实现内部要素的输出,主要包括人员输出和资源输出两种,其中人员输出指派遣教师、学生跨境交流,资源输出指开发境外职业院校认可并适用的教学资源。

西部地区“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国际化的输出需围绕三个方面:一是要深刻认识我国职业教育对外开放的内涵和要求,准确把握西部地区职业院校教育对外开放的战略部署、总体要求和发展路径,形成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国际化特征;二是要加强国际协调,“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深化为沿线国家高职院校向纵深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时机和平台,西部地区“双高计划”高职院校要紧紧抓住机会洪流,建立以职能部门为主,人事部门、财务部门、教学部门和二级学院联动的运行协调机制;三是要对标国际标准,时刻注重反思自身建设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创新具有西部特色的管理教育模式,向国际高标准靠拢,学习国际先进教育成果和管理经验,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身国际教育市场竞争力。

二、西部地区“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国际化的热点

通过整理归纳《报告》文本中有关“国际合作”的内容,包括2个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和9个三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包括职业教育国际化质量、职业教育国际化形象;二级指标包括留学生规模、国际师资队伍建设、标准国际输出、国际技能大赛获奖、中外合作办学。本文选取了2016—2021年度《报告》中西部地区“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国际合作”的内容进行分析,涉及留学生规模、国际师资队伍建设、标准国际输出、国际技能大赛获奖、中外合作办学等维度。

1.关于留学生规模方面。一是关于全日制国(境)外留学生规模。2016—2021年全日制境外留学生呈现逐渐上涨的趋势(2019年《报告》中未发布相关数据),尤其是2018—2020年,更是呈现出巨大涨幅。其中,2016年346人,2017年603人,2018年700人,2020及2021年分别为1824、1897人,2021年较2016年增长448%。由此可见,来华留学生对于全日制国际教育的需求逐渐扩大,从侧面也反映出国际社会对于我国职业教育学历证书、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认可度正在不断提高。

二是关于“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全日制国(境)外留学生规模。根据2016—2021年西部地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全日制国(境)外留学生人数统计数据(2019年《报告》中未发布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贵州省共招收176名全日制国(境)外留学生,位居该年度榜首,但后续发力不足,该省全日制国(境)外留学数量未有较大增幅,且每年的留学生人数基本持平。而相比之下,四川省在“双高计划”中持续发力,省内的全日制国(境)外留学生数量增幅最为明显,2016年仅为81人,到2021年已增至569人,增幅达602.47%。另外,新疆在2016和2017这两年中,省内全日制国(境)外留学生人数均为个位数,而2018—2021年未招留学生。此外,内蒙古在“双高计划”中,省内高职院校还未成功招收全日制国(境)外留学生。

2.关于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建设国际化师资队伍是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重要举措,西部地区“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将打造国际化师资队伍作为重要任务。2016—2021年,专任教师赴国(境)外指导和开展培训时间达1.85万(人日)/年,即每天有50人次专任教师在国(境)外进修深造,通过开展学术交流,丰富工作实践,加强理论知识累积,在进修中磨炼实践技能,提升国际化教育水平和交往能力。但在专任教师到国(境)外组织担任职务方面,西部地区仅有2所高职院校连续6年输送专任教师到国(境)外组织担任职务,占比4%;仅有4所高职院校连续5年输送专任教师到国(境)外组织担任职务,占比8.7%,总体比例有待提升。

3.关于标准国际输出方面。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向境外输出是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的重要标志。西部地区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4所“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向国(境)外输出标准共2605个,其中专业教学标准357个、课程标准2248个。输出标准数最多的是四川省,有6所“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已成功向国(境)外输出专业教学标准132个、课程标准842个;输出标准总数量排在第二位的是重庆市,5所“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已成功向国(境)外输出专业教学标准93个、课程标准687个。内蒙古的2所“双高计划”高职院校中仅有1所输出国际标准,且输出标准数仅为个位数。宁夏的2所“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到目前为止还未成功输出国际标准。西部地区其他省(自治区)“双高计划”高职院校输出标准数量在2020年有下降,但总体呈增长趋势。输出标准主要涉及管理类、信息技术类、新能源技术类等专业类别,均为我国强势专业,即与现代化发展、工业化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

4.关于国际技能大赛获奖方面。国际技能获奖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职业教育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情况和受认可程度,同时也体现了我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掌握程度。2016—2021年,西部地区“双高计划”高职院校中有30所院校的学生在国际技能大赛上获得名次,覆盖院校较广,但获奖总量不多。其中,国际技能大赛获奖数最多的院校是重庆“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在西部地区“双高计划”高职院校中,重庆市的“双高计划”高职院校数量位居第一,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其在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中具备较雄厚的综合实力。此外,甘肃和新疆的“双高计划”高职院校暂未在国际技能大赛上获奖。

5.关于中外合作办学方面。中外合作办学“既包括国外学校‘走进来’,也包括我国学校‘走出去’”③。在新时期对外开放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办学重心逐渐从吸引外方合作向对外输出办学转移。2016—2021年,西部地区“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在国境外共开设办学点78个,除新疆、甘肃外,其余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已有“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在国境外开设办学点。2019年之前(含2019年)共开设办学点47个,2020年之后(含2020年)共开设办学点31个。办学点主要分布在泰国、老挝、柬埔寨、缅甸、印尼、新加坡、哈萨克斯坦、赞比亚、乌干达、坦桑尼亚、沙特阿拉伯等国家,覆盖的国家相对较少,且办学点主要覆盖具有政治和地缘优势的东南亚和非洲国家。其中,四川省“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在国境外办学点最多,共31个;排在第二位的是重庆市,办学点共29个。与西部地区其他省(区)相比,四川、重庆整体经济发展较好,“双高计划”高职院校数也最多。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