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适应性:内涵、特征与优化路径
作者: 胡永[摘要]增强高职院校适应性对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适应性的实质是办学行为对求真、育人、职业三个本质属性的适应程度,具有内部性与外部性、价值性与工具性、顺应性与引领性、主动性与开放性的基本特征。增强高职院校适应性就要适应其本质、凸显其特征,优化路径为:增强办学模式的外部性,适应产业形态办学、产业与教育融合办学、政府与市场协同办学;增强人才培养的价值性,树立人本主义的职业教育观、突出核心技能培养、实施五育并举三全育人;增强服务社会的引领性,促进双向适应、主动适应、动态适应;增强内部治理的开放性,开放产权、开放治权、培养具有开放品质的决策者。
[关键词]高职院校;适应性;内涵;特征;优化路径
[作者简介]胡永(1974- ),男,江苏徐州人,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江苏 徐州 22111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江苏现代高职教育发展经验与成效考评机制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SJYB1237,项目主持人:郭红军)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07-0029-07
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对“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提出了明确要求。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在其指导思想中提出“坚持立德树人,优化类型定位,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切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为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指明了主攻方向。增强高职教育的适应性,对增强整个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意义重大。近年来,学界从宏观角度研究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成果较为丰富,但从中观、微观角度研究、分析高职院校适应性的成果则较为少见。基于此,本研究从内涵、特征与优化路径三个方面回应高职院校适应性是什么、怎么样、如何做等基本问题,以期为增强高职院校适应性、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之策。
一、高职院校适应性的内涵
适应性是一个生态学名词,是指生物体与环境表现相适合的现象。它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与生理机能相适应;另一方面,这种形态结构与生理机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的生存和延续。一些学者将适应性这一生态学术语引入复杂系统,形成了复杂适应系统理论。1994年,约翰·H.霍兰德教授作了名为“隐秩序”的著名演讲,而后出版了《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一书,提出了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复杂适应系统由具有适应性的主体构成。所谓适应性,是指主体能够与环境以及其他主体进行交互作用。在微观上,主体在这种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中学习或积累经验,并且根据学到的经验改变自身结构和行为方式。在宏观上,系统的演变或进化,包括新层次的产生、分化和多样性的出现,新的、聚合而成的、更大的主体的出现等,都是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派生出来的。因此,复杂适应系统的适应与生物的适应有相同之处,即通过改变自身结构和行为,达到与外部环境的和谐。但也有显著的不同之处,复杂适应系统的主体是具有自身目的、主动性和活性的,主体与环境及其他主体之间的作用是交互的,促进主体和环境同时发生改变。
生态学的适应性和复杂适应系统的适应性为我们认识高职院校的适应性提供了诸多启发。但是,要搞清楚高职院校的适应性究竟是什么,还要厘清高职院校的本质是什么。顾明远教授认为,“大学的本质是研究学术、追求真理、创造知识、创新价值观和培育人才。我们常常说,大学的职能是教学、科研和服务,但其最本质的东西是求真育人”。①与其他社会机构和学校的育人不同,大学的育人是在求真中育人,这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机构和学校的本质特征。依据人才培养的具体类型不同,高等教育可以分为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高等教育。高职院校属于职业高等教育的范畴,它既具有普遍意义上的大学的本质——求真属性、育人属性,还具有特殊意义上的大学的本质,即职业属性。在高职院校的本职属性中,求真是手段,是服务于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手段。育人是目的,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职业是对求真、育人的限定,求真是追求职业世界的真知,包括创新职业知识、职业价值观和职业技术等;育人是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基础上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适应性,实质上是其办学行为对求真、育人、职业三个本质属性的适应程度。
(一)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和高素质职业人才的培养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首先要适应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由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以人为中心展开的,人是历史的主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②,“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③。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一切社会发展,其终极目的是服务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教育也不例外。“教育的目的……在根本上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性的形成,是人种能够达到的或个人能够达到的最高的发展。”④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虽然大学育人的本质属性没有变化,但是育什么样的人、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发生了变化,人的职业发展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事实上,自工业革命以来,教育的整体性质就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教育的功能不再只是促进人的自由发展,它更要培养经济社会运行需要的各类实用人才,这已是教育理论家们的共识。因此,开发个体适应职业需要的能力应该成为我国教育功能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占据主体地位的高职院校更有责任培养适应经济社会运行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职业人才。
(二)适应技术的积累、传承和创新、服务
高职院校既具有认知理性,又具有实践理性。认知理性代表的是人类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能力,目标是认识世界,努力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一致。实践理性代表着人类在实践活动中的能动性,目标是改造世界,努力使行动的效果与目的相一致。两者是辩证统一的,认知理性要通过实践理性才能彻底完成,实践理性需要以认知理性为指导,认知理性和实践理性统一于改造世界这一根本目标的行动之中。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一方面,不同于企业的技术活动是以技术应用为主,高职院校的技术活动是以技术积累、传承为主,是通过教育活动来实现的,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活动,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另一方面,不同于普通高等学校的求真活动是科学研究,高职院校的求真活动是技术创新、服务。技术本身是利用、改造客观世界的方法、技能和手段,技术的创新、服务必须在利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才得以最终实现,属于实践理性范畴。因此,高职院校既要遵循、适应教育活动的认知理性,又要遵循、适应职业世界的实践理性,适应高等职业技术的积累、传承和创新、服务。
二、高职院校适应性的特征
高职院校的适应性具有内部性与外部性、价值性与工具性、顺应性与引领性、主动性与开放性的特征。
(一)内部性与外部性
内部性是指高职院校内部人员构成、专业设置、办学条件、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等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职业人才的育人功能相适应,与高等职业技术的积累、传承和创新、服务的求真功能相适应。内部适应是高职院校办学行为对内部矛盾的适应,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教育要求与教育对象身心发展以及个性特征之间的矛盾;二是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各个组成部分,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之间的矛盾;三是教育过程中各要素(如教师、学生,专业、课程,课堂教学与实训实习等)之间的矛盾;四是教师技术素质与技术活动需求之间的矛盾等。内部适应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逻辑的体现,具有决定性作用。外部性是指高职院校的内部结构、功能与外部的政治、经济、文化相适应,特别是要与职业世界的发展相适应。外部适应的本质是高职院校与外部环境之间矛盾的刺激反应、解决之道,既包括高职院校对外部环境的适应,也包括外部环境对高职院校的适应。一方面,高职院校要适应特定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和影响,特别是要适应产业发展、职业变革直接的、深刻的制约和影响;另一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外部环境要尊重高职院校自身逻辑和发展规律,积极为高职院校发展创造良好条件,特别是经济、产业部门要主动承担起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责任。
(二)价值性与工具性
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马克斯·韦伯把人类理性分为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价值理性是指行为人注重行为本身所能代表的价值,甚至达到纯粹信仰的程度,而不计较后果和手段。工具理性是指通过选择最为有效的手段去达到既定目标,不看重行为本身的伦理、价值,强调目标的明确性、手段的有效性和操作的精确性、可计算性。高职院校的适应性办学行为具有价值性,职业技术创新和职业人才培养的行为本身具有价值,拓展人类职业认知、能力,促进人的职业发展等,这一价值能够相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外部环境而独立存在。高职院校要注重这种适应性办学行为自身的价值,并把它作为学校的使命担当,甚至上升到精神信仰的程度。高职院校的适应性办学行为还具有工具性:一是高职院校要根据技术形成规律和职业人才成长规律,对接经济、产业发展需求,树立明确的办学目标,选择最有效的办学行为;二是学校要依据办学目标,制定发展规划、工作计划和具体方案,并精确实施,教育主管部门和第三方要对办学过程进行监督、评估、反馈。
(三)顺应性与引领性
高职院校对企业需求的顺应,是由高职院校的职业属性决定的。职业技术属于实践理性范畴,从根本上来源于企业生产经营实践,培养具有这种品质与能力的个体也离不开企业生产经营实践。高职院校不仅要把企业生产经营实践活动作为办学的必要条件,而且要以企业对先进职业知识、价值观和技术的需求作为求真导向,以企业对具有这种品质与能力的人才需求作为育人导向。因此,高职院校办学既要顺应企业生产经营实践活动,又要顺应企业对先进职业技术和高素质职业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对企业发展的引领性,是高职院校的求真、育人属性决定的。顾明远认为:“大学又要开展科研,又要培养人才,而且要用科研成果来培养人才。”⑤与普通高校一样,高职院校既要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又要用技术创新成果来培养人才。同时,技术的积累、传承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对职业世界的实践具有指导性。高职院校技术活动的创新性、技术积累与传承对职业实践的指导性必然会对企业发展产生重要的引领作用。
(四)开放性与主动性
如果说社会是一个巨型复杂适应系统,那么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一样是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高职院校是再次一级的职业教育子系统的主体。系统具有开放性,系统主体与环境及其他主体处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中,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在复杂适应系统中,开放性是主体适应性的前提,无论是微观主体遵循的刺激——反应行为规则,还是宏观系统遵循的回声——行为规则,都必须以主体和系统的开放性作为前提。因此,作为主体或次次级系统的高职院校要在内部构成之间以及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外部环境之间,畅通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渠道,促进主体与环境及其他主体之间交互作用的实现,以达到增强相互适应的目的。复杂适应系统的主体具有自身目的与主动性、活性,这种主动性以及它与环境的反复交互作用是系统发展和进步的基本动因,而这种主动的、反复的交互作用都归之为适应。显然,高职院校的适应也是有目的的、主动的适应,即在受到其他主体和外部环境的刺激时,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图、自身规律与逻辑做出反应、采取行动。在实践当中,高职院校要准确把握内部和外部的发展变化与趋势,积极识变、应变、求变,主动对接、顺应乃至超越、引领。
三、高职院校适应性的优化路径
基于内涵与特征的分析,确定高职院校适应性的优化路径:增强办学模式的外部性、人才培养的价值性、服务社会的引领性、内部治理的开放性。
(一)增强办学模式的外部性
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是其职业属性决定的,也体现了高职院校适应性的外部性特征。虽然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都有着非常清楚的认识,但是在实践中,企业举办或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主体责任缺位。为此,我们有必要从理论和根源上进一步厘清缘由并给出出路。经济社会学理论认为,当今世界经济运行有新福特主义和后福特主义两种模式。新福特主义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在自由化市场的基础上,走低技能、低工资、低福利的产业发展路线,通过削减工资和管理成本来提高企业利润;采用标准化批量生产模式,注重科技创新和生涯教育。后福特主义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在协调化市场的基础上,走高技能、高工资、高福利的产业发展路线,认为财富增长取决于技能开发;采用弹性、小批量生产的高端制造产业模式,把技能开发作为国家战略。在我国经济运行中,新福特主义和后福特主义模式并存:一方面,市场自由化程度高,低技能、低工资、低福利较为普遍;另一方面,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向现代产业体系转型升级,努力建设技能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