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传统手工艺人才多样化培养的逻辑起点、模式构建与推进策略
作者: 孙佳鹏 史忠文 王启龙[摘要]文章提出了三种职业院校传统手工艺人才培养模式: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学历教育+职业培训。为了推进传统手工艺人才多样化培养,还需进行相应的教学管理改革:加强生源情况的调查研究,凸显学情分析的重要性;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的横向统一性和纵向衔接性;建立不同学段的合作沟通渠道,提高人才培养的协同性;建立灵活的学分互认机制,增加学生就业和求学的可选择性。
[关键词]职业院校;传统手工艺人才;多样化培养;贯通培养;逻辑起点
[作者简介]孙佳鹏(1990- ),女,黑龙江双鸭山人,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助理研究员,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在读博士;史忠文(1983- ),男,江苏淮安人,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副院长,高级工艺美术师。(上海 201808)王启龙(1984- ),男,辽宁沈阳人,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博士。(上海 20003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双高”建设项目“长学制贯通——‘2+3+2’非遗人才多元培养探索”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B-1-1,项目主持人:史忠文)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07-0044-06
传统工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与传承的载体,在造就文化强国的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先后多次提出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健全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扩大非遗传承人队伍,支持具备条件的职业院校加强传统工艺专业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帮助传统工艺传承人群提升学历水平;建设高素质传承人才队伍,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开设传统工艺相关专业和课程。从诸多政策文件的发布可见国家对于传统手工艺传承人培养的高度重视,但是具体应如何进行培养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从传统手工艺技艺养成规律和现代职业院校发展规律出发,提出传统手工艺人才多样化培养的基本模式和推进策略,以期为职业院校进行传统手工艺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一、职业院校传统手工艺人才多样化培养的必要性
多样化人才培养是职业院校生源个性发展、专业特色发展和职教体系完善的需要。其一,多样化人才培养是多样化生源个性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鼓励更多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多样化生源在学习基础和学习需求上存在明显差异,这要求职业院校以学生发展为本,根据学生的类型和特点进行差异化学习年限设置,以适应各类生源的学习需求,促进“人人成才梦”的实现。其二,多样化人才培养是专业特色发展的需要。根据教育部颁布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我国职业教育共有19个不同的专业大类,其中与传统手工艺对应的文化艺术专业大类内部还有4个专业类别33个专业,各专业(类)均具有自身特色和差异,决定了每个专业学习要求和时长的差异性。其三,多样化人才培养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探索长学制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为我国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指明了本土实践方向。相关学者研究指出,非遗等相关专业具有进行长学制人才培养的条件和必要性。然而,目前我国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年限趋同化,与职业教育办学特点和行业特色不匹配。因此,要根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国内外经验和现实发展需求,构建丰富多样的职业教育办学形态。
二、职业院校传统手工艺人才多样化培养的逻辑起点
传统手工艺技艺养成规律和现代职业院校发展规律从应然层面为传统手工艺人才多样化培养提供了学理支撑,是进行多样化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
(一)从传统手工艺技艺养成规律看传统手工艺人才多样化培养
1.传统手工艺学习时长具有差异性,要求培养年限多样化。在中国乃至世界技术发展史上,传统手工艺主要是通过传统师徒制进行传承。传统师徒制下的人才培养强调技能和创作经验的传授和传承,注重某一具体实践与技巧的学习,秉承由技入道,追求学徒对技艺方法有庖丁解牛般的能力。《中国行会制度史》一书对学徒学制进行了描述:“徒弟学习期间按各行的习惯而定,清代以三年为最普通,泥作同规、竹工行规、金银玉工整规等,收留徒弟以三年为满;如遇年轻者,四年为满;甚至有延长到五年或七年的。入民国后,也差不多一样。徒弟学师的年限,因各工业学习的难易而不同,大致有如下叙述:凡教诸杂做工业,金银铜铁铸锡凿镂錯镞,所谓工夫者,限四年成;以外限三年成;平慢者限二年成;诸杂作有一年半者,有九年者,有三月者,有五十日者,有四十日者。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辂乐器之工,三年;平慢刀矟之工,二年;矢镞竹漆屈物之工,半焉;冠冕变帽之工,九月。”由此可见,不同类别的手工艺学习难度不同,时长亦不尽相同。本研究通过对当代手工艺大师的调研也证明了上述结论,如银饰、绒绣等工艺学艺时间较短,一般3年可以出师;蜀绣、蜀锦等工艺学艺时间较长,一般6~11年才可以出师。因此,建议根据不同工艺种类的学习难度和技能学习时长设置合适的培养年限。
2.传统手工艺学习内容具有综合性,要求增加培养年限。传统师徒制下,传授内容范围较窄,学徒学习结束后只掌握了有限的职业技能,现代社会对传统手工艺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即从掌握单一技艺技能向工艺品设计、制作、修复、展陈、传播等综合能力转变。其一,从技艺演进的内在规律看,学习者需要掌握新技术(如3D打印、数控雕刻)、新材料、新设备、新工具的使用能力。其二,从手工艺品生产流通过程看,当前消费者对手工艺品的设计、工艺、材质、包装以及服务等均提出了更高诉求,要求传统手工艺人才从具备单一的制作能力向具备复合型能力转变。其三,从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传播方式看,数字时代的到来,让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传播呈现诸多新的特性,如VR/AR技术让手工艺“技”“艺”“人”实现跨越时空的交互,学习者需要在手工艺相关领域内进行探究学习。因此,传统手工艺人才在具备一定深度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以及扎实的技能技艺的基础上,还应具备创意设计能力、展示陈列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技能积累规律表明,简单的单项技能可以通过短时间训练获得,但复杂的综合技能需要长期积累,因此传统手工艺类专业要适当延长培养年限。
(二)从现代职业院校发展规律看传统手工艺人才多样化培养
职业院校具有传统手工艺人才培养的规模与效率优势,能为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广阔的平台。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提出,职业院校“在基本学制基础上,适当调整修业年限,实行弹性学习制度”,为职业院校进行多样化人才培养提供了法律保障。
1.多样化人才培养是我国早期职业教育发展特征。从国内的角度看,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第一次高峰期,职业院校就开展了多样化学习年限的办学。例如,中华职业学校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差异情况,使学习年限长短并存,不同专业的学制分别为:铁工科四年、木工科三年、珐琅科与纽扣科二年、商科三年、职业师范科三年或二年。各行业人才培养所需要的时间不尽相同,决定了不同专业职业教育所需要的培养年限和培养模式也应该有所差别。
2.多样化人才培养符合国际职业教育发展趋势。从国际角度看,培养年限的多样化是德、英、法、日等国职业教育的显著特征。例如,根据培养目的和职业类型的不同,德国学校职业教育的学习年限长短不一,职业学校的学习年限一般为2~3.5年,职业专业学校的学习年限一般为1~3年;日本的短期大学、专门职短期大学的学习年限一般为2~3年,日本高等专修学校的学习年限一般为1~3年。职业教育多样化人才培养符合国际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有利于促进我国职业教育与国际职业教育接轨。
三、职业院校传统手工艺人才多样化培养模式构建
职业院校传统手工艺人才多样化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凸显了新时期职业院校办学的开放性和适应性。
(一)职业院校传统手工艺人才多样化培养模式构建的基本理念
产业结构、岗位技术、学生层次、传统手工艺种类和对应的职业工种等方面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传统手工艺人才培养不能仅通过单一的学制,而要根据其培养周期长、门类分布广、地域特征强的特点,构建弹性的、可衔接的、完整的培养系统,制订分层分类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多元培养,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多样化选择和多路径成才。要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参照学生个体的实际能力和学习意愿构建职业院校传统手工艺人才多样化培养模式。通过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中职、高职与本科教育贯通培养,促进不同培养类型协调发展,拓展学生的个人发展空间,为学生提供最合适的传统手工艺教育。
(二)职业院校传统手工艺人才多样化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
1.培养模式一:学历教育。其一,单一学段的专科教育。面向中职毕业生、高中毕业生招生,要求学生系统学习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掌握美术基础造型能力,通过对接国家文化战略和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服务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以“立德树人、德技并修”为核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手工艺技术技能人才。其二,不同学段的贯通培养。贯通培养主要包括5年制中高职贯通、7年制中本贯通和5年制高本贯通,不同学段在内在逻辑上是递进和延伸的关系。《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提出,要“规范长学制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贯通专业以始读年龄小、培养周期长、技能要求高的专业为主”,为贯通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第十四条指出,国家要建立“不同层次职业教育有效贯通,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人才贯通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体化培养的专业学习连贯性更强,可以避免各学段公共课及专业课的重复开设,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培养高端传统手工艺人才,促进传统手工艺类专业学生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完成贯通培养中前一个学段的课程后,学生可获得该学段的证书或文凭,然后可选择继续学习下一学段课程或是直接就业。
2.培养模式二:职业培训。《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均要求落实职业院校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要求面向在校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开展职业培训。《“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提出,要“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培训资源优势”“动员和支持各类职业院校积极开展职业培训”。职业院校要履行好职业培训的法定职责,在培训内容上兼顾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不同类型学员职业能力提升需求,以专题项目为主要培训载体,采用学分制,学生修满相应学分后可以获得不同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职业院校面向两类主要群体开展培训:一是在校学生培训。在校学生主要通过职业培训来提升职业技能,获得1+X证书中的X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历教育中职业技能训练相对不足的问题。二是社会人员培训。采取灵活的招生措施或准入政策,面向下岗职工、企业职工、非遗传承人和手工艺从业者等社会人员进行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满足社会人员提升就业能力和终身学习的需要。
3.培养模式三: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其一,先学历教育后职业培训。该模式是在完成学历教育的基础上继续开展职业培训,为学生深入学习技术技能、提升艺术修养提供多元化培养途径,主要涉及的类型是3+1、3+2工艺美术大师班。3代表3年制专科教育,1、2分别代表1年制、2年制的职业培训。该模式将专科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有机结合,从而解决学历教育重理论知识学习、轻技术技能训练的问题。高职学生毕业后如有意继续深造,通过相关考核后可进入工艺美术大师班学习。主要选拔具有传统手工艺特长和爱好的专科应届毕业生,由对口专业的工艺美术大师在专业工作室进行小班化教学,手把手指导,重点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艺以及创意设计能力。其二,先职业培训后学历教育。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提出,“接受职业培训取得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证书等学习成果,经职业学校认定,可以转化为相应的学历教育学分;达到相应职业学校学业要求的,可以取得相应的学业证书”。由此可知,国家已从法律层面保障了职业培训的学习成果向学历教育转化,为社会人员继续接受学历教育提供了法律支撑。非遗传承人等社会人员在参加职业培训后如有进一步深造的需要,可在通过专门的入学测试后进一步攻读学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