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资历框架的衔接模式与启示
作者: 林素絮 蔡丽琴 林欣[摘要]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构建国家资历框架已经成为全球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澳大利亚资历框架的衔接具有衔接路径整体性与局部性相统一、衔接过程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衔接内容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以及衔接方向时代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特色优势。澳大利亚资历框架的建设经验对我国的启示是:构建资历框架协同治理体系,以地方试点、全国统筹为衔接路径;完善学习成果互认平台及学分银行建设,为资历框架衔接过程提供基础;构建全国统一的资格标准体系,为资历框架衔接内容提供参照标准;构建开放多元的衔接模式,促进资历框架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国家资历框架;澳大利亚;资历衔接;现代职业教育
[作者简介]林素絮(1981- ),女,广东潮州人,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蔡丽琴(1998- ),女,广东湛江人,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财经学院在读硕士;林欣(1981- ),男,安徽马鞍山人,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财经学院,副教授,博士后,硕士生导师。(广东 广州 51066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推进路径及实施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2JKZG085)和广东省2019年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东省贸易职业技术学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项目编号:2019002)的研究成果,并得到了广东技术师范大学2020年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校级实践基地“广州市财经职业学校”(项目编号:202001003)的资助。
[中图分类号]G719.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07-0082-08
一、引言
澳大利亚是最早建立资历框架制度的国家之一,其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位居世界前列。澳大利亚资历框架(Australian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AQF)通过灵活通畅的衔接模式将普通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相贯通,成为世界范围内资历框架衔接的典型模式。澳大利亚资历框架与澳大利亚培训包和质量培训框架构成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体系下学习者的学习成果都能得到等值的认证,学习者可以在不同的学习领域进行自由衔接和转换。
在教育阶段衔接方面,澳大利亚普通教育阶段就开设职业指导课程,学习者可以在有培训资格的学校或校外机构完成培训包的学习以及课程考核,以灵活的学分转换方式进入职业院校学习。根据澳大利亚国家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公布数据显示,2021年有430万名学生参加了国家认可的职业教育和培训(VET),包括培训包资格证书、认证资格证书、培训包技能和认证课程。澳大利亚15~19岁的在校学生中有28.2%参加了学校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在职业教育阶段,学习者可以根据所修学分免试相关课程进入高等教育继续深造。在高等教育阶段,学习者也要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才具备进入行业的就业资格。在证书衔接方面,学习者不论在何时何地、以何种途径取得的资格证书均能得到各级各类学校的认可。在学分衔接方面,学习者可以在具有先前学习认定资格的注册培训机构网站申请,进行先前学习成果的鉴定获得学分后,再通过各大职业院校以及高校建立的学分转换数据库查阅学分转换说明,以便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在课程专业衔接方面,具有培训资格的机构以及学校必须设立相关课程衔接不同教育层次。各级各类学校的专业和课程需要由教育部门、学校、培训机构以及行业企业等联合制定。所设置的专业以及课程均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国家职业能力标准和资格证书制度为依据。
事实上,我国职业教育的地位长期未得到足够重视,面临着制度标准不健全、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待提升等问题,职业教育体系的层次结构以及认可度都处于待完善的阶段。本文对澳大利亚资历框架的衔接模式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我国探索现代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提供相关经验。
二、澳大利亚资历框架的演变历程
1.澳大利亚资历框架构建背景。从社会层面看,澳大利亚资历框架的形成与该国移民历史紧密相连。澳大利亚有六个州和两个地区,是包括原住民和其他各州移民组成的多民族共同体。作为典型的多民族移民国家,澳大利亚社会具有多元文化交融的特征。
从文化教育层面看,20世纪90年代之前澳大利亚各州采用各自的资历证书制度,在资历的鉴定与证书的发放方面缺乏统一的标准。为改变这种状况,联邦政府开始尝试建立一个紧密联系的教育系统,澳大利亚资历框架即为系统中的重要部分。
从经济层面看,澳大利亚资历框架的形成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需求。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澳大利亚传统矿产业、制造业发展动力不足造成经济动荡,引起严重的失业、贫富差距加大等问题。一方面,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开始着手构建统一的资历框架,以加强教育培训与市场之间的联系,促进劳动力市场对职业资历的认可。另一方面,澳大利亚联邦政府致力于推进建立职业技术培训体系,培养具有一定的技术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工人满足行业发展需要。
2.澳大利亚资历框架构建阶段。以不同时期的重要事件为依据,将澳大利亚资历框架的发展阶段划分为四个主要时期。1990—1992年为萌芽探索期,以成立专门机构负责探索构建国家资历框架,鼓励社会各行业参与职业技术培训为标志。1995—2008年为形成确立期,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于1995年推出第一版资历框架。在形成确立期,先后颁布四个版本的资历框架,通过发布承认先前学习成果认定的国家原则和操作准则、在资历中增加职业研究生证书和职业研究生文凭以及完善管理机构等措施推动资历框架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应用。2009—2013年为巩固完善期,先后颁布第五版、第六版国家资历框架,在资历证书的互通路径以及质量保障方面对国家资历框架进行完善。2014年至今为创新发展期,以2014年解散澳大利亚资历框架委员会(AQFC)、2018年启动对澳大利亚资历框架的审查修订为重要标志,在资历框架的学分认可、资历类型以及沟通衔接等方面进一步创新发展。
澳大利亚资历框架至今已颁布了6个版本,进行了7次修订,整个演变历程呈现出资历标准的描述清晰化、管理制度化的特点。通过多次改革与修订,澳大利亚资历框架实现了从分框架向以学习成果为基础的整体框架演变。
3.澳大利亚资历框架的衔接内容及特点。1990年,为解决严重的失业以及各州资历证书命名认证不统一的问题,澳大利亚成立高等教育资格认证国家注册机构来负责构建全面的资历框架。1992年,由新成立的国家培训局积极引导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在1990—1992年的萌芽探索期,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希望通过资历框架将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的培训证书体系同高等教育领域的学历证书体系进行有效衔接。
1995—2008年是澳大利亚资历框架的形成确立期。在该时期颁布了四版资历框架,通过不断加强各层级资格标准对学习结果的规范表述、不同资格类型的等值融通来统一各级各类教育的衔接路径。在第一版资历框架中,包括了12类资格和10级等级水平。其中,职业教育与培训中的文凭、高级文凭和高等教育中的文凭和副学士学位、学士学位等值互认。1998年、2002年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先后颁布了第二版和第三版资历框架并在职业教育领域引入质量培训框架。第二版、第三版资历框架通过构建以学习成果为依据的资格标准体系,根据知识、技能、知识与技能应用这三个维度对资历框架下每一层级的标准进行规范化描述,为不同层级的资历衔接提供了具体的参照标准。学习成果导向并不关注学习者学习的时间地点、过程以及方式,而是关注学习的结果。在以学习成果为依据的资格标准体系下,学习者不会受到教育类型的限制,只要能满足资历框架下各层级所要求的能力标准即可获得对应的资历证书,极大地促进了澳大利亚各州教育的公平。
2004年,在经济全球化使新兴产业对劳动力的要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澳大利亚资历框架顾问委员会(AQFAB)发布《国家先前学习认证准则和操作指南》,提出具有先前学习认定资格的部门要依据相关标准对学习者的知识、技能等进行评价,通过鉴定学习者的非正规、非正式学习成果使其获取相应的文凭资格证书或学分。第一,先前学习成果认证是澳大利亚资历框架学分转换机制的关键。先前学习成果包括正规和非正规学习方式获得的学习成果。通过先前学分认证和学分转移等方式,学生可以进入不同层级的学校接受新的教育或者获得对应的资格证书,既节省了重复教育与培训的支出,又能够满足学习者受教育的需求。第二,学分转移是澳大利亚资历框架资格通路政策中最核心的环节。澳大利亚各州及地区的学校之间会签订学分转移协议,学习者可申请学分转换进行资历衔接。该政策的颁布极大地促进了人才的自由流动,推动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
2007年,澳大利亚联邦政府颁布第四版资历框架。第四版资历框架各层级的资历类型在知识与技能领域的描述更为详细,还明确了注册培训机构可以通过认证颁发资格证书帮助学习者进行资历衔接。在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注册培训机构是资历框架运行的主体,其提供的培训课程和培训包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致力于提升学习者的各项技能。
2008年,由于各级各类学校没有统一的国家课程大纲和教材,阻碍了澳大利亚资历框架在各州的实施,政府在教育领域进行了多方位的改革。澳大利亚部长委员会签署《墨尔本宣言:澳大利亚青年人的教育目标》,提出为全国中小学制定统一的课程大纲、开发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该政策的出台推动澳大利亚国家课程大纲的制定,在知识、技能、行为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在1995—2008年的形成确立期,澳大利亚资历框架通过以学习成果为依据的资格标准体系、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分积累与转换机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良好推广,统一了澳大利亚各州不同类型教育的衔接路径。
2009—2013年为巩固完善期,澳大利亚资历框架的衔接以畅通衔接渠道、提升衔接质量为目标,注重衔接的高效性。澳大利亚分别于2011年、2013年颁布第五版、第六版国家资历框架并提出横向、纵向以及斜向通路,实现各类资历证书的互通。2011年,澳大利亚成立高等教育和质量标准局以及澳大利亚技能资历认证局,从课程标准、教育内容等方面为衔接的效果提供质量保障。
2014年至今为创新发展期,澳大利亚资历框架的改革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重视衔接的影响力,由国内衔接向国际衔接转变。2016年,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发布首个国际教育战略——《国家国际教育战略2025》,构建可持续发展、多样化的资历框架体系,巩固澳大利亚在国际教育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
2018年,启动对澳大利亚资历框架的审查修订,是为了确保使用者能够更清晰地区分资历类型、反映新兴技能需求、促进学分认可(包括微型资历等较短形式的资历)以及加强教育与培训部门的沟通衔接。在资历框架等级的修订中,由八个段位来替代原先“一级证书—二级证书—三级证书—四级证书—文凭—高级文凭/副学士学位—学士学位—研究生证书/研究生文凭/学士荣誉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十个水平等级。八个段位的修订方案分别是“职前证书/初始职业证书—职业证书—高级职业证书—文凭/副学士学位—高等文凭/学士学位—研究生证书/研究生文凭/学士荣誉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职前证书—初始职业证书—职业证书—高级职业证书—文凭/副学士学位—高等文凭/学士学位/学士荣誉学位—研究生证书/研究生文凭/硕士学位—博士学位”“职前证书—初始职业证书—职业证书—高级职业证书—文凭/副学士学位—高等文凭/学士学位/研究生证书—学士荣誉学位/研究生文凭/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在资格类型的修订上,删除“高级文凭”,新增“高等文凭”资格类型。
针对学习成果分类的最新修订中,每一维度都增加“重点领域”详细阐述,以便更直观呈现学习成果描述的内涵,区分不同资格类型。知识提出的重点领域是:“期望学习者访问和理解的信息的范围和复杂性”“探究——识别、定位、评估和确认信息源”“信息管理——以各种方式操作信息”。技能提出的重点领域是:“学习者自我管理技能”“问题解决和决策技能”“学习情境下的沟通技能”“学习情境下的合作与协作技能”“精神运动技能”。应用提出的重点领域是:“学习环境”“评估条件”。此外,在政策的修订上删除了资格注册政策,并对资格添加或删除政策进行了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