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促进乡村振兴如何回应福斯特的质疑
作者: 何杨勇[摘要]福斯特对巴洛夫所主张的通过职业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观点,从职业教育解决失业问题、学校职业教育的宏大规划、学校农业职业教育的效用、职业教育为农村生活作准备、普职对立和忽视职业实践培训等方面提出了质疑。福斯特的观点对我国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启示在于,职业教育要满足乡村振兴的工作岗位需求,职业教育规划要具体清晰,要完善发挥职业教育效用的制度,拓宽职业教育为农村生活作准备的视野,促进普职协调发展,加强乡村振兴的职业实践教学。
[关键词]职业教育;乡村振兴;宏大规划;培训
[作者简介]何杨勇(1977- ),男,浙江诸暨人,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职教所所长,教授,博士。(浙江 杭州 310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高职教育促进社会流动的现状和机理研究:基于在杭高职的实证分析”(课题编号:Z22JC053)和2021年度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类培育项目“高职教育促进社会流动实证研究”(项目编号:21SBJP0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09-0005-08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维度来审视职业教育,一方面需要考虑到职业教育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不同方面对推进乡村振兴的作用和贡献;另一方面需要考虑到职业教育只是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方面,职业教育只有处理好与产业发展、人才需求、文化生态、制度变革和普通教育等方面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关于职业教育与农村发展,福斯特对不顾及产业发展、人才需求和制度变革,否定普通教育价值,转而通过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来推进经济发展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重温和回应福斯特的质疑,对于职业教育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福斯特质疑的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教育均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主要原因是三个①:第一,教育被认为是基本的人权。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联合国宣布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是每个国家公民的基本权利。在新独立的亚非拉国家,需要普及初等教育。第二,教育的普及被认为是反抗殖民统治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对于很多新独立的国家,如加纳、尼日利亚、肯尼亚和乌干达,更是如此。因为殖民统治时期,在这些国家只有少许公民才能接受教育。以加纳为例,能够接受教育的人口还不到总人口的5%。因此,通过规划让所有学龄儿童接受教育,可以打破原来教育的不均衡。第三,教育被认为是促进发展的重要策略。20世纪60年代,受新出现的人力资本理论的影响,投资正规的学校教育被认为是对经济发展的人力进行投资,由此亚非拉国家开始大力发展学校教育。1950—1970年,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初等、中等和第三级入学增加率分别为142%、182%和183%。但是,在大幅度推进教育的同时,也导致了学校毕业生的大量失业。1960—1973年,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失业人口从3700万上升到5400万,增加了46%。单是非洲国家,失业人口就从原来的850万增加到后来的1400万,失业增长率接近71%。
1961年3月,来自非洲各国的教育部长们参加了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Addis Ababa)举行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非洲国家教育发展会议。会议通过了许多根据非洲的现状发展教育的决议。会议认为,非洲大部分国家农业生产占主导,因此教育必须为大家适应农村的生活方式、提升农业的产量服务。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职业教育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课程。亚的斯亚贝巴会议的决议引发了两个不同阵营的争论。支持者如巴洛夫(Balogh)和杜蒙特(Dumont)等人认为,需要发展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来发展非洲经济,解决失业问题。批评者如福斯特(Foster)、巴克斯(Bacchus)、李利斯和汉根(Lillis&Hogan)、郎格罗(Lauglo)等人认为,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无法从根本上促进经济发展和解决失业问题。本文拟对比较有代表性的巴洛夫的观点和福斯特的质疑进行解读。
20世纪60年代,非洲发展中国家主要的经济产业是农业,有80%~95%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依靠农业为生。巴洛夫认为,发展中国家大量毕业生失业,主要是因为学校正规教育均是以学术课程为主的普通教育。这样一来,加剧了对农业教育和体力劳动的歧视,普通教育培养了学生不切实际的工作理想②。巴洛夫建议,在学校教育中增设技能和农业课程。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树立为农服务的职业理想,也有助于发展现代化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③。他指出,学校教育应该培养学生为农村生活作准备,从事农业、渔业和匠人工作,这样才能解决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问题,才能有效阻止农村向城镇漂移,改变没能上大学的中学生失业率高的问题④。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各国政府和国际机构大力推行职业教育,各类职业教育课程被引入学校教育体系,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但到了60年代中后期,由于非洲经济发展形势恶化、失业率增加等原因,引发了批评者们对通过职业教育促进经济发展、解决失业问题的质疑。
二、福斯特对发展学校农业职业教育的质疑
在对亚非拉社会发展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福斯特反对发展中国家通过职业教育来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解决失业问题。福斯特的质疑主要体现在他的经典名篇《学校职业教育在发展规划中的谬误》中。概括而言,福斯特在此文中提出了六个方面的质疑。
(一)对职业教育解决失业问题的质疑
福斯特认为,失业问题的产生是因为加纳等国经济发展缓慢,根本无从消化快速扩张的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大量毕业生。福斯特发现,加纳当时劳动力总量为256万人,但需要全职工作的劳动力岗位还不足35万个,无从吸纳大量的学校毕业生⑤。福斯特指出,学校教育无法为发展中国家的失业问题负责,教育在推进欠发达地区大规模制度变革方面,是一个相当笨拙和呆滞的工具⑥。他认为,无论多少正规技术教育、职业教育和农业教育,都不能降低失业率,或者推进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于经济结构的激励和制度环境对创新创业的支持。如果没有这样的制度环境,即使学生接受了职业教育,获得了技能,也是毫无用武之地,职业教育无论取得多少成效,都变得没有意义。在福斯特看来,技术和职业教育只是马车车厢,而不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那匹马⑦。
(二)对学校职业教育宏观规划的质疑
福斯特认为,在非洲一些地区采用的大规模高层次的人力资源规划,并不十分清晰。一些规划脱离经济发展实际所能提供的工作岗位,是非常冒险的。很少有规划提及假如经济发展根本无法容纳这么多的学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会更加恶化。由于规划的失误,可能会给有限资源的经济带来灾难,需要花费大力气去弥补错误或者改变政策。为了保障大规模规划的有效实施,甚至会对接受培训的人员进行控制,有时还会采用强制力量对劳动力岗位进行分配⑧。福斯特指出,宏观的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并不清晰。例如,适应发展需要的教育项目到底是怎样的?这些项目中学校本身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在正规的学校教育体系中,职业课程应该从哪个阶段开始?如何把技术农业教育融入普通教育体系?⑨
(三)对学校农业职业教育效用的质疑
巴洛夫等人认为,学校在农业职业教育方面存在缺失,主要是学校强调学术教育,倾向于鼓励毕业生向中心城市漂移、谋取白领工作岗位,需要通过加强农业职业教育,把学生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针对这一观点,福斯特认为,学校是否需要加强农业职业教育不是问题的根本。学生不愿意回到农村从事农业,根本原因是加纳当时的农村经营制度和土地所有制不允许,而不是学校教育的学术倾向。青年人并不反对从事现代农业,但是他们清楚地知道,制度不允许发展现代农业。在加纳当时的农村土地所有制和农业生产制度下,采用新技术发展现代农业面临重重障碍,并不一定能够获利⑩。福斯特指出,学生进入职业学校不是为了接受某种类型的职业教育,而是把职业教育当成就业的“敲门砖”,即使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的学生,绝大部分从事的也是与农业无关的工作。学校职业教育不可能对学生的职业志向有决定性的影响。学生的就业选择主要取决于经济结构所能提供的实际工作机会,与学校教育关联性不大11。
(四)对为农村生活作准备的质疑
非洲刚刚独立的大部分国家均是农业国家,从事农业的人口占绝大部分。巴洛夫等人提出,要发展学校农业职业教育,让学生有适应农村生活的技能,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福斯特则认为,要实现农业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前提是工业发展薄弱,必须以有大量的农民存在为基础12。他指出,在加纳的一些地区,由于人口的压力和土地的分散,很多人离开农村选择其他职业,或者迁移到那些有土地可以使用的地区。在另外一些地区,还没有找到合适的经济作物,满足人们基本生存所需。因此,让这些地区的人们留在当地,靠薄弱的农业谋生是不可能的13。他还发现,新兴非洲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有赖于小型企业的发展,小型企业的发展则有赖于精通商业流程的会计、管理人才。因此,无论是否居住本地,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要,为发展落后的地区,提供短期商业流程类课程,可能效果更好14。
(五)对普职对立的质疑
福斯特认为,学生选择普通教育,主要原因并不是轻视职业教育的观念问题,而是经济和职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政府部门的职业岗位报酬优越,社会声望高,但政府部门职业岗位的选拔考试更倾向于选拔学术类人才,而不是技术人员。因此,要想获得优越的工作,首先要进入学术类型的机构学习。那些认为非洲把“学术”和“职业”对立起来的批判者的问题在于,没有认识到学术教育的优势是可以获得声望和收入更高的职业岗位。那些技术人员从来没有获得过与文职人员一样的经济收入。既然学术学校毕业有诸多的优势,那么学术教育相对于职业教育就有更多的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学校忽略技术教育经常被批评,但实际上从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在被雇佣时也会产生困难。职业学校毕业生不得不去从事与他们原来接受的培训无关的职业15。福斯特认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应该是相互替代的关系,而应该是双方各有优劣、相互补充的关系16。
(六)对忽视企业职业培训的质疑
学校职业教育的倡导者把职前教育包含在内,但是这样的职前教育并不能给予学生完全的培训,或者只能说是为更高级别的培训作准备。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开设的职业教育课程,目的均是为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作准备。在福斯特看来,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的划分并不清晰,在应用中也产生了负面效果。他认为,校内职业教育很容易与实际工作岗位需求脱节,在校外企业进行学徒培训则可以降低政府成本、提高效率。首先,企业比学校更加清楚自己所需要的技能是什么,提供的设备和条件也与生产实际相一致,不会造成职业教育的脱节;其次,企业的培训项目都比较小,可以避免大规模规划产生大规模的失误;最后,企业投资培训可以减少政府的投资,并且企业可以从员工的技能提升中获得好处17。
三、对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启示
简单来说,福斯特对职业教育发展经济的质疑主要集中在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其中,外部的质疑主要在于职业教育无助于解决失业问题,人力资源的宏观规划存在局限性,农业职业教育效用具有不确定性等职业教育的外部制度和条件方面。这些外部制度和条件彼此也有关联,如因为工作岗位的稀缺,学校职业教育才无助于解决失业问题,学校职业教育的效果才不佳。内部的质疑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本身如何为农村生活作准备,怎样理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关系,如何区分学校职业教育和校外职业培训等问题。这些问题彼此间也有关联,因为职业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对象都与对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关系的理解以及对校外职业培训作用的认识有很大关系。联系我国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实际,应在以下六个方面有所作为,从而有效回应质疑。
(一)职业教育要满足乡村振兴的工作岗位需求
职业教育只有通过培养乡村振兴行业所需要的人才,才能有助于实现乡村振兴的目的。但是,职业教育培养人才,不能无视乡村发展的实际需求。如果无视乡村振兴的实际人才需求,片面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大量招收学生,最后反而可能因为工作岗位有限,毕业生无法就业,导致教育资源和技能的浪费。福斯特指出,当时加纳的人力资源培训存在三个方面的浪费:一是培训的岗位劳动力市场上根本没有需求;二是劳动力市场存在着对培训人员的需求,但培训的技术人员并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技术人员做着与专业培训的工作;三是根据实际需要开展了培训,技能也和实际工作需要匹配,但技术人员进入了与培训无关的工作岗位18。福斯特的理论可以概括为“职业教育要以需求为导向”,而这三个方面则揭示了以需求为导向的三个不同层面上的不同路向,给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很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