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型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向

作者: 黄凤萍 梁晨

[摘要]加强技能型乡村建设是缓解乡村技能短缺困境,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技能型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在于为乡村振兴提供优良文化支持、技能人才保障、技术技能支撑,助推乡村文化发展、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然而,受乡村技能环境建设“失位”、乡村技能资源供需“失衡”、乡村技能治理体系“失能”等因素的影响,技能型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效度不强。鉴于此,可从完善乡村技能环境建设、优化乡村技能资源配置、打造乡村技能主体共治格局等方面着手,全面提高技能型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效度,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技能型乡村建设;乡村振兴;乡村技能环境;乡村技能资源;乡村技能主体

[作者简介]黄凤萍(1997- ),女,广西岑溪人,南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硕士。(广西  南宁  530299)梁晨(1996- ),男,陕西洛南人,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在读博士。(浙江  金华 321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中国—东盟职业教育研究资助经费重点课题“新时代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发展共同体构建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GDMKT2021ZD001,项目负责人:王屹)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09-0013-08

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推动乡村振兴势在必行。面对当前制约乡村振兴实现的乡村产业、生态、文明、治理等方面问题,学者们从政府、教育、技术和文化等角度提出了推动乡村振兴的可行性建议,包括完善市场秩序、发挥政府产业引导作用,加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加强农村信息化设施建设、提高农民信息素养与技能,创新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但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尚未实现。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提出,要“组织开展农业技能培训、返乡创业就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培养高素质乡村振兴人才”,揭示了可通过开展返乡创业就业、农业与职业技能等培训振兴乡村人才,助推乡村振兴。而技能型乡村建设重在促进乡村群体积累技能知识和习得技能,致力于推动乡村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是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有效措施,正契合乡村振兴人才的发展需要。鉴于此,从技能型乡村建设视角出发,通过剖析技能型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及面临的困境,探讨技能型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可为路径,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一、技能型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

技能型乡村建设强调通过促进乡村群体积累技能知识和习得技能,助力乡村个体拥有技能乡村形态的形成,其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在于为乡村振兴提供优良文化支持、技术技能支撑,助推乡村文化发展、产业升级、生活富裕。

(一)技能型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文化发展

文化观是影响个体认知和行为的重要因素,塑造良好乡村文化有利于引领乡村群众认同乡村,激发个体主动参与乡村建设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为乡村产业发展、生态建设、乡村治理等方面提供精神动力,是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的有效途径。一方面,要引进优秀的社会文化观念,营造劳动光荣、农民光荣的文化氛围,破除“劳力者治于人”的旧有观念,增强乡村群众对自身乡村的认可度,促其主动参与乡村建设,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引进技术创新传统技艺,赋予传统技艺新活力,推动其振兴发展。

技能型社会建设肩负着促进社会崇尚技能的重要任务,致力于形成劳动光荣、推崇工匠精神的技能文化氛围是其内在逻辑要求。技能型乡村建设作为技能型社会的下属概念,同样肩负着促进乡村崇尚技能的重要任务,将良好技能文化观念输入乡村,促进乡村文化的更新与深化,转变农民的旧有观念,形成劳动高尚、农民光荣的乡村氛围,提升农民对乡村及技能劳动的认同感,促其积极提升自身技能,参与到乡村建设中,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与此同时,创新乡村文化也是技能型乡村建设的重要功能,通过发扬传承乡村工艺、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等,赋予传统技艺新的生命力以促其有机融入新时代发展中,使得乡村技艺得以传承与发展,有助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发展。因此,以技能文化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发展,促使乡村群体形成认可技能、崇尚技能的良好观念,营造“人人发展技能、人人传承技艺”的良好乡村氛围,激发其学习技能、传承技艺的内在驱动力,是技能型乡村建设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

(二)技能型乡村建设推动乡村产业兴旺

乡村振兴的根本在于推动产业兴旺。促进产业兴旺发展可促进乡村经济繁荣发展,带动乡村群体脱贫,增强群众的乡土之情,促进其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引擎。推动产业兴旺则既需要加快培养一批高素质、强技能、能创新的新型职业农民,盘活乡村人力资源,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也需要引进技术优化农业产业发展态势,完善产业结构和发展链条,促进农业产业走向现代化。技能型乡村建设面向乡村产业需求,技能是其核心与本质概念,旨在促进技能知识积累和技能习得,是助推产业兴旺的动力源泉。具体来说,一方面,技能型乡村建设优化技能人才供给结构,为推动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支撑。技能型乡村建设以技能为核心,蕴含着丰富的技能资源,可为乡村人人学习技能提供技能资源,助力人人拥有技能,提高乡村技能人才质量和数量,为农业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推动农业产业兴旺发展。与此同时,技能型乡村建设着力解决乡村群体的技能更新与深化,注重在乡村群体原有技能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技能层级,这有助于乡村群体紧随着乡村发展变化,不断更新和提升自身技术技能,促使技能人才适应劳动市场新需求,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技能型乡村建设强化农业产业技术支撑,推动农业产业兴旺发展。技能型乡村建设致力于产业技术技能服务,着重于促进技术知识的更新和创新,能为乡村产业升级提供优质技术支撑,是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式。例如,推广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农作物栽培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电子商务技术等均能推动乡村产业向现代化转型升级,从旧有的发展模式中释放出来,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发展,进一步激发和增强乡村经济活力,提高乡村发展能力。因此,技能型乡村建设以技术技能盘活人力资源,推动产业兴旺发展,增强乡村内生力发展能力,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三)技能型乡村建设助推乡村生活富裕

实现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也是新时期乡村发展的重要任务。要实现乡村生活富裕,既要着力于个体生活富裕,也要致力于实现共同富裕。技能型乡村建设归根结底是以技术技能赋能个体,助力个体提高增收致富本领,推动乡村生活富裕愿景的实现。首先,技能型乡村建设致力于技能知识积累和习得,强调贯穿劳动力的全生命周期,有助于乡村群体持续获得技术技能,增强自身的就业能力,提升创造财富的能力,增加收入,推动自身生活富裕的实现。与此同时,技能型乡村建设也着力于返乡创业就业培训,注重通过引领技术技能创新和创业培育,提高乡村群体的创业能力,为其开展创业奠定良好基础,增强其创业的成功率,促使乡村群体实现技能致富。其次,技能型乡村建设面向的是全体乡村群体,致力于形成乡村人人学习技能、拥有技能的良好乡村形态,强调均衡技能资源,促进技能教育公平,为乡村群体提供平等的技能提升机会,有助于提高乡村整体专业技能水平。这有利于整体提高乡村群体的生活水平,缩小个体间的收入差距,助力实现共同富裕。总的来说,技能型乡村建设助推乡村振兴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乡村生活富裕愿景。

二、技能型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

技能型乡村建设是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加快推动技能型乡村建设步伐,增强其赋能乡村振兴的力度和强度,是助推乡村整体发展的关键驱动力量。然而,受乡村技能环境建设“失位”、乡村技能资源供需“失衡”、乡村技能治理体系“失能”等因素的影响,技能型乡村建设驱动乡村振兴发展的作用还不明显。

(一)环境之困:乡村技能环境建设“失位”

技能型乡村建设要赋能乡村群体,促其发展技能,首先要在乡村技能文化环境、人才成长环境等方面下功夫,通过营造乡村社会崇尚技能氛围、良好技能人才成长环境激发乡村群体学习技能的内在驱动力,助力人人技能持续更新深化,推动乡村人口红利逐步向人才红利转变,从而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但就实际情况而言,乡村技能环境建设仍有待加强,乡村群体学习技能的内在动力不足。

一是乡村技能文化环境基础薄弱。个体技能活动中的认知和行为直接受到文化观的影响,而且间接受到渗透有文化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也就是说,技能文化环境是影响乡村群众技能认知和技能学习行为的重要因素,要通过塑造良好的乡村技能文化环境,引领乡村群体形成正确的技能认知,提高其学习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技能型乡村建设要增强赋能乡村振兴的力度,需提供有利的技能文化基础,助力乡村群众形成认可技能、技能宝贵的观念,激发其学习技术技能的内在驱动力,促进自身技术技能的更新与优化,使其技术技能紧跟随乡村发展需求,推动乡村整体发展。然而,由于社会对优秀技术技能文化的培植缺乏,当前技能文化环境基础较为薄弱,致使乡村群体接受职业培育的意识薄弱,积极主动学习技术技能的内在驱动力不强,进而无法全面盘活乡村人力资源,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二是乡村技能人才成长环境建设不足。作为以发展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的技能型乡村建设,理应为乡村技术技能型人才塑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激发乡村技能人才持续更新深化技术技能的内在动力。而就当前情况而言,乡村技能人才成长环境有待完善。首先,乡村技能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建立健全乡村技能人才激励机制是激发技能人才持续推动自身技术技能发展的有效手段。但当前乡村现有生产方式财富回报偏低,社会对职业教育人才的认可度不高,乡村技能人才在薪资报酬、社会地位等方面的激励程度不够消减了乡村群体持续提升自身技术技能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乡村技能人才上升发展通道受阻。当前学历框架与资历框架中间存在隔离带,技能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和转换机制的不完善,阻碍了技能知识积累不足但具备一定实践技能基础的乡村群体技术技能的更新与深化。同时,乡村在技能人才选拔、使用、评价等方面制度的不完善,制约了乡村技能人才上升发展,消减了乡村技能人才持续提升技能的动力,进而无法振兴乡村人才,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二)资源之难:乡村技能资源供需“失衡”

技能型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既要激发乡村群体“愿学”的内在动力,也要供给足够的技能资源满足乡村发展需求,保障乡村在发展过程中能从周围环境中吸取到所需技能资源促进自身持续发展。就目前情况而言,乡村技能资源供给不够,无法满足乡村振兴发展对技能资源的需求度,拖缓了乡村振兴发展的步伐。

一是乡村技能实训基地建设不足,物质资源供给失准。2021年12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明确提出“利用中央预算内投资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公共实训基地”。技能的形成需要通过一定的职业技能实践活动。乡村具有土地多、租费便宜的天然优势,在乡村建立实训基地花费资金少。但囿于乡村技能经费短缺,缺乏足够的经费建设技能实训基地,实训平台供给侧“失准”问题突出。再者政府、企业、职业院校等建设主体间并未合力,实训基地共建程度不强,高水平、专业化、开放共享的技能实训基地建设不够,难以为乡村群体提供充足的技能实践操作机会,制约了其技能的发展与提升。

二是乡村技能教育与培训同质化,知识资源供给错位。技能教育与培训旨在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技能培育活动发展个体技能,是促进个体技能提升与发展的重要方式。国家重视农民工技能培训,积极开展培训,这为农民工日益增长的技能学习需求提供了技能学习机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是促进乡村群体技能提升的有效举措。但当前技能培训同质化突出,缺乏对乡村特色产业和技艺的考量,在培训内容、形式等方面都呈现出同一性的特征,广大劳动者对技能培训的多样化需求得不到满足,导致乡村群众所获得的技能知识和技术技能与乡村产业发展需求相脱节,使得乡村产业因缺乏相匹配的技能人才而难以获得高质量的发展。

三是农村职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人力资源供给缺失。农村职业教育师资作为乡村社会的技能精英,是乡村社会珍贵的技能智力资源,在助推乡村科技应用推广、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由此急需一支高质量的农村职业教育师资队伍,赋能乡村群体,盘活乡村人力资源,推动技术技能融入农业产业,推动乡村农业产业现代化,助推乡村整体发展。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一方面,体现在农村职业教育教师数量不足。受乡村经济落后、生活设施设备匮乏、薪资水平不高等因素影响,教师更趋向于在城区职业学校任教,乡村面临着职业教育教师引进难、易流失问题。另一方面,体现在职业教育教师质量不高。由于部分职业教育教师身上仍具有明显的城市化特征,其文化意识和文化价值观与具象而失语、质朴而碎片的乡村文化世界之间互不相融,以及其知识结构“脱农化”、教师教育能力实操化差等,导致其在培育什么、怎么培育、培育到什么程度等方面一知半解,地方性教学能力相对较弱,培育效果不如人意,无法有效赋能乡村群众和有效将技术技能融入乡村产业发展中。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