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农村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逻辑、困境与路径
作者: 董芩 阿木古楞[摘要]西部地区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村职业教育的高效赋能。就供需关系而言,需求侧是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提出的需求度,供给侧是职业教育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等方面对乡村振兴的贡献度。当下,西部农村职业教育仍然存在价值紊乱、类型模糊、人才匮乏等问题,难以精准契合西部乡村发展所需和人民幸福之需,进而阻碍赋能乡村振兴的进程。鉴于此,西部农村职业教育应从价值重塑、区域协调、人才建设、文化提振四个方面规划乡村振兴发展路径,发挥农村职业教育在人才培育、技能培训、科技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作用,以此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和生态振兴。
[关键词]西部地区;农村职业教育;乡村振兴;赋能
[作者简介]董芩(1997- ),女,山西临汾人,内蒙古师范大学在读硕士;阿木古楞(1989- ),男,蒙古族,内蒙古通辽人,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共产党领导内蒙古高等教育70年发展的历史演进与经验研究(1952-202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NDB240)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09-0021-06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可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是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其中,西部地区既是我国重要自然生态屏障和能源富集区域,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后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重点难点区域。
西部农村职业教育作为支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之一,是我国在后扶贫时代继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抓手。农村职业教育始终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导向,肩负着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大使命,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西部乡村经济、社会、文化和教育等方面均得到长足发展,但受区位条件、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西部农村职业教育整体发展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西部乡村多处于偏远山区、农牧区等,普遍存在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总量小、传统农业产值和生产效率不高等问题,无法满足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同时,职业教育教师数量短缺且稳定性不足、结构性失衡,阻碍了西部地区的乡村振兴进程。因此,西部农村职业教育如何高效赋能乡村振兴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众多学者围绕农村职业教育促进乡村振兴进行了深入探索。例如,朱德全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基于系统耦合的立体性分析框架》一文中,从理论上探讨了农村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耦合逻辑;祁占勇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现实困顿与实践指向》一文中,从实践上剖析了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困境。但多数研究过于关注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功能价值和实践路径,忽视了农村职业教育作为教育本身的价值追求。因此,本研究尝试从教育自身发展的角度来阐述西部农村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逻辑向度,力图厘清西部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从而为西部农村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廓清行动路径。
二、西部农村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逻辑向度
西部地区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村职业教育的高效赋能。就供需关系而言,需求侧是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提出的需求度,供给侧是职业教育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等方面对乡村振兴的贡献度。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社会性、经济性、教育性、区域性等多重属性,能为西部地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1.产业振兴:为西部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产业支撑。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物质保障。进一步推进西部地区乡村振兴,需要更高阶、更尖端、更良性的产业作为支撑。囿于区位条件的限制,西部乡村具有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小规模农业生产居多、企业生存难度大、生产方式落后的典型特征,产业结构亟待优化,产业发展质量亟须提升。2021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面向农民就业创业需求,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技能培训,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基地”。2022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重点支持帮扶产业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促进产业提档升级”。农村职业教育作为直面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类型教育,因产业而生,随产业而兴,能够为产业发展提供知识经验、技术技能等基础支撑。
职业院校应通过多元参与、融合办学的方式,充分发挥农村职业教育“技术向度”的作用,将技术要素融入乡村产业发展,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例如,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依托自治区级协同创新平台和广西农垦工程技术研究(服务)中心,面向区域产业发展特别是乡村产业发展,聚焦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开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咨询培训等服务。
可见,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产业振兴。大力发展西部农村职业教育,不仅可以先行带动乡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助力;还可以对涉农企业进行技术支持,联合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培育乡村产业项目,破解产业发展“卡脖子”难题,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和产业支撑。
2.人才振兴:为西部地区乡村振兴提供民生保障。人力资本作为西部地区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决定着乡村振兴的实际成效。农村职业教育作为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能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技术留才”与“专业育人”服务。通过梳理相关政策文件发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点在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民技能训练”“培养乡村服务人才”等方面。当前,西部乡村仍然面临空心化、老龄化等问题,原因在于西部乡村地处偏远,加之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局限性和城镇化的影响,乡村大量人口离土离乡,潜在的人力资本亦随之外溢。
为深入推进西部地区乡村人才振兴,第一,应培养本土化技术技能人才。西部农村通过职业教育重点培养面向乡村的“职业人”,即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第二,应缓解农村就业矛盾。根据农村职业教育低门槛、全民性、职业性的特征,西部农村职业教育应以“服务发展、促进就业”为主要办学方向,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促进农民安居乐业。第三,应阻断农村贫困代际传递。农村职业教育更是一种“平民教育”。职业院校70%以上的学生都来自农村,“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成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见效最快、成效最明显的扶贫方式。例如,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精准对接乡村人才振兴的现实需要,对农业技术人员、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农村实用人才等开展常态化培训,重点加强对在基层工作的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家庭农场主、科技示范户等生产经营主体的专业技术技能培训。
总之,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不仅可以提升西部农村人力资本水平,有效改善乡村结构性就业矛盾,还能促进农村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良性互动与协调发展,推动西部乡村形成“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乐业者兴业”的良好生态。
3.文化振兴:为西部地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布局中基本、深刻而持久的振兴力量。乡村文化作为乡村振兴的灵魂,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方向保证和精神动力。农村职业教育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质,肩负着传承乡村文化的重任。因此,农村职业教育应发挥其文化优势,充分发掘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宝贵精神财富,有效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推进西部地区乡村文化振兴。
为促进西部地区乡村文化振兴。第一,应扩大乡村文化供给。农村职业院校应开展文化培训和文化下乡活动,有效盘活西部乡村文化资源,加强对农村的文化供给,提供实用性、接地气、多样化的技能培训,增强农民文化自信,满足农民多元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第二,应创新文化传承路径。农村职业院校应积极引进乡村工匠、乡村手工艺者、非遗传承人和身怀绝技的传统艺人,推动传统工艺创新发展,大力弘扬乡风文明,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乡村文化魅力、厚植乡土情怀。第三,应扩大文化辐射范围。农村职业教育可以将乡村文化与文化产业相结合,为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培育“懂旅游、善经营”的专业人才,实现经济创收,夯实乡村文化传承基础,推动乡村文化蓬勃发展。
总体而言,乡村文化是乡村发展、延续和振兴的基础。农村职业教育担负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能够增强乡村文化自信,以此筑牢西部乡村文化振兴的精神根基。
4.生态振兴:为西部地区乡村振兴提供绿色支撑。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生态振兴的本质在于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以不破坏乡村生态环境为前提进行生产经营活动。
为推动西部地区乡村生态振兴,第一,应培育绿色技术人才。西部农村职业教育传播现代化、机械化、规模化的绿色农业发展理念,大力推动休闲农业、生态修复、乡村住宅设计、农村电子商务等新兴专业发展,引导农民成为既有农业情怀又有绿色发展理念的“土专家”。第二,应确保绿色技术供给。农村职业院校通过开展农业绿色技术研发,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绿色技术转化应用,着力突破一批绿色发展关键技术和重大产品,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技术体系,推动乡村振兴与绿色发展深度融合。第三,应守护生态屏障。农村职业教育在立足生态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以绿色技术为依托,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与农民群众等多元主体联动形成合力,有效处理和应对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处理、土地污染治理等方面的问题,推动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
总而言之,农村职业教育赋能西部地区乡村生态振兴,应秉持“以农为根”“以生为本”的价值追求,通过构建绿色育人理念、搭建绿色育人体系、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等,助力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特色农村经济。
三、西部农村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西部农村职业教育面临新的发展环境。当下,西部农村职业教育仍然存在价值紊乱、类型模糊、人才匮乏等问题,难以精准契合西部乡村发展所需和人民幸福之需,进而阻碍赋能乡村振兴的进程。
1.价值紊乱: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失衡。西部农村职业教育主要以服务现代产业发展为导向,在乡村振兴中的服务贡献率较低、服务针对性不强。
究其原因,第一,西部农村职业教育的工具理性受到空前推崇。当前,对职业教育的理解局限于一种单纯培养受教育者技术技能的活动,旨在将人培养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工具。同时,受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西部农村职业教育呈现重技术技能培养、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的状况。部分农牧民因国家通用语言基础薄弱,阻碍了其在专业领域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工具理性的膨胀,逐渐遮蔽了农村职业教育的本真状态,使其沦为知识本位的职业技能培训,无法为西部地区乡村振兴提供有效的人才供给,最终影响西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与人才自身的发展。第二,西部农村职业教育的价值理性日益枯萎。西部农村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不仅在于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更在于追问人生价值,追求以人为目的的价值,使学生通过职业技能提升获得自由、快乐、幸福。但实际上,当前的农村职业教育往往是单纯的谋生教育,片面注重当地经济建设和专业技术而非以人为本,同时专业课程教学围绕“岗位技能”设置。例如,学生的人文精神、职业情怀、品行人格、劳动意识等方面的发展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忽视,个体无法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2.类型模糊:职业属性与乡村属性的淡化。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了“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但西部农村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还较为模糊,职业属性与乡村属性均存在淡化现象。
具体来说,第一,西部农村职业教育职业属性淡化。在长期办学过程中,西部地区一直存在着“重学历、轻技能”的传统教育观,导致农村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定位、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使用、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常常参照普通教育体系的标准进行考核评估,忽视了农村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逐渐演变为“低配版”的普通教育模式。第二,西部农村职业教育乡村属性淡化。西部乡村振兴所需的人才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同时也要了解西部乡村风土人情、用好乡村特色资源、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但长期以来,西部农村职业教育走与城市职业教育趋同的道路,在办学定位上效仿东部城市职业院校,实际教学脱离乡土文化语境,导致所培养的人才无法精准对接西部乡村产业发展需求。因此,西部农村职业教育既难以深入扎根本土文化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也无法在保障自身“本土性”的基础上实现内源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