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依赖视角下世赛学校基地的转型挑战及其优化路径

作者: 高士晶 宋志华

[摘要]世赛学校基地是为专门服务我国世赛参赛工作而建设的政校企合作新平台,具有突出的资源驱动性发展特征。随着发展经验的积累和参赛效率的提升,世赛学校基地作为新型政校企合作平台已经从起步建设阶段迈入专业发展阶段,逐步从培养培训精英选手的单一功能向服务职业教育和社会培训等多元公共功能转型。资源依赖视角下世赛学校基地的转型困境包括:资源重组和规划能力薄弱,缺乏内生性转型动力;资源再生产具有不稳定性,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资源转型成本较高,缺乏稳健的政策保障。据此,提出新时期世赛学校基地转型路径:多维共建,提升世赛学校基地转型动力;多方共促,强化世赛学校基地转型能力;多策并行,夯实世赛学校基地转型定力。

[关键词]资源依赖;世赛学校基地;资源转型;技能人才培养;多元建构型模式

[作者简介]高士晶(1992- ),女,山西大同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世界技能大赛中国(天津)研究中心、天津市职业教育“工匠之师”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博士。(天津  300222)宋志华(1990- ),女,天津人,天津滨海职业学院,硕士。(天津  30045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天津市教委计划项目“技能竞赛成果转化职教资源的运行机制及优化路径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SK166,项目主持人:高士晶)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09-0059-08

世界技能大赛学校集训基地(以下简称世赛学校基地)是指承担世界技能大赛参赛选手集训任务的学校训练场所。世赛学校基地作为国内政校企多方合作共建平台的新范式,在参与世赛的过程中,承担着技能人才选拔培养、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服务产业行业发展等多种重要职能。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世赛学校基地在取得卓越世赛成绩的同时,多元建设模式已初步形成。但与国内其他政校企合作平台相比,世赛学校基地的建设和发展状况具有突出的资源依赖特征,而资源建构、资源创造等特征不明显。当前,面对国内外形势变化提出的新要求,资源依赖型世赛学校基地如何从服务小规模青年技能精英的平台向更具公共性和发展韧性的平台转型,需进行系统梳理。本研究旨在从资源依赖视角探究我国世赛学校基地建设状况及其转型困境,探讨新时期通过何种优化策略促进其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一、我国世赛学校基地发展历程审视

世赛学校基地是为专门服务我国世赛参赛工作而建设的政校企合作新平台,是构成国内世赛基地体系的一种主要类型。我国在2010年加入世界技能组织,并在2011年首次参加第41届世赛,迄今为止共参加六届世赛(包括2022年世赛特别赛)并进入世赛成绩第一梯队。目前,世赛学校基地主要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下简称人社部)委托、地方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保障、相关学校及行业企业等负责日常运行管理,并依赖以上主体持续输入政策、人才、资金、设备及技术等资源推进发展。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积累,世赛学校基地在规模逐步扩大的基础上,建设模式从最初的单一委托型发展到多元建构型,资源供给内容和供给主体也随之扩展。这不仅反映出资源依赖背景下世赛学校基地实际管理工作从粗放型向精细型方向实现了跨越式过渡,同时也折射出新时期世赛学校基地建设理念和建设行动应具备的规范性和专业性。

1.起步建设阶段:单一委托型模式。在参与世赛的起步阶段,具有刚性政策驱动特征的单一委托型基地建设模式有力保障了国内小规模技能竞赛精英选手的参赛集训需求。2010年初,为做好首次参加世赛的备赛工作,世赛中国组委会作为世赛参赛工作的领导部门直接与相关人才培养单位沟通,最终确定委托5家既有建设意愿又有建设实力的单位(其中4家是职业学校)成立能够承担竞赛集训工作的世赛基地,进而形成了最初的单一委托型世赛基地建设模式。此后,第42、43届世赛沿用该模式推进国内世赛参赛选手集训工作,并在基地数量和规模上有所扩充,即从41届世赛的5个基地扩展为42届世赛的22个基地(14个学校基地)、43届世赛的28个基地(22个学校基地),充分满足了当时国内世赛参赛的集训需求,并取得了渐进式的优异成绩,这也说明当时制定基地建设决策的及时性和正确性。此外,人社部在2013年出台《世界技能大赛参赛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规范了该阶段世赛各类基地的基本工作要求。

在起步建设阶段,世赛学校基地主要由政府、学校和企业等根据参赛项目的需求和特点设立,依靠国家相关政策资源、学校教学资源和企业生产资源等推进日常建设工作,而世赛学校基地建设工作主要由相关职业学校承担。与同时期其他政企校合作平台相比,世赛学校基地建设模式具有一定的突破性和创新性,但缺乏各类成熟的制度规范做依循,完全依赖政府和企业供给的政策资源、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等进行日常运作。总体来说,该阶段世赛学校基地发展的自由空间较大,对管理者管理能力提出的挑战较高,但由于目标单一且缺乏较成熟的制度依循,主要是依托外部各类资源驱动进而摸索成长,经验的外部迁移性较弱。

2.专业发展阶段:多元建构型模式。伴随着国内世赛参赛规模的扩大和参赛成绩的快速提升,对世赛学校基地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起步建设阶段的单一委托型模式已不能满足世赛参赛的新要求,世赛学校基地建设迈入了更高质量的专业发展阶段。从第44届世赛开始,世赛中国组委会决定结合国情及已有资源的数量和类型,自上而下推动相关行业企业和学校联合建设更大规模的新式“一主多辅”型的基地遴选机制,进而从数量到质量打造新发展阶段的多元建构型世赛基地建设模式。

在遴选政策的推动下,这一时期全国范围内职业学校、部分应用型高校及行业企业等单位基于自身优势和发展前景积极申报世赛基地。之后,省级人社部门及行业主管部门组织初审,再由世赛中国组委会联系并组织专家进行复审筛选,最终综合审议择优提出基地建议名单并予以公布授牌。该阶段世赛学校基地遴选工作动员范围较广、相关单位参与热情较高,最终确定的基地数量几乎是前一阶段的十倍规模。以第46届世赛基地遴选结果为例,世赛中国组委会最终为63个世赛参赛项目共确定了346个世赛基地。其中,学校主基地54个、辅基地267个,共321个。绝大部分职业学校只承担一个世赛项目的基地建设工作,但部分优质职业学校负责承担多个世赛项目的基地建设工作。世赛中国组委会负责统筹主辅不同性质的基地,以每个参赛项目的主基地牵头带动所有辅基地协同发展,将世赛基地建设工作推向更具专业性和制度性的发展方向。最终,我国世赛选手在这一阶段取得了金牌榜和奖牌榜双第一的卓越成绩,并获得世赛强国的历史位置。

总体分析,与最初的起步建设阶段相比,专业发展阶段的世赛学校基地建设呈现较突出的多元化特征。各类学校基于自身优势及特色为世赛集训基地建设活动增添更具社会适应性的发展要素,也进一步丰富了建设模式、建设机制和建设内容。但专业发展阶段的世赛学校基地受第一阶段建设要求和标准模式的影响较大,基本沿袭第一阶段的建设方式和建设经验,建设的自由度和创新性并未超越第一阶段。

二、资源依赖视角下世赛学校基地的转型困境

资源依赖理论是研究组织之间进行资源交换的重要理论。该理论认为组织的首要任务是生存,而生存需要组织与其他组织进行资源交换,并对关键资源产生依赖,但组织还需全力降低获取生存资源的不确定性,以减少依赖。资源依赖理论主要揭示了组织自身的发展和选择能力,全面展现组织采用各种战略来改变自身、适应环境进而创造环境的过程。

随着发展经验的积累和参赛效率的提升,世赛学校基地作为新型政校企合作平台已经从起步建设阶段迈入专业发展阶段,资源供给主体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相关行业企业和各类职业学校共同组成。各类主体为世赛学校基地建设活动持续输送政策、人才、资金、场地、技术等方面的资源,共同推动世赛学校基地发展。受社会新需求及新技术等的冲击,世赛学校基地逐步从培养培训精英选手的单一功能向服务职业教育和社会培训等多元公共功能转型。但在新功能延展过程中,世赛学校基地的资源机制建设能力、资源转化能力等并未获得同步提升,凸显诸多转型困境。面对当前世赛学校基地的转型困境,从资源依赖视角出发梳理相关问题,有助于充分激发世赛学校基地资源建设潜能,进而突破困境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

1.资源重组和规划能力薄弱,缺乏内生性转型动力。推进资源重组和规划,是组织从适应性生存阶段迈入创新性发展阶段的必然路径。在世赛参赛过程中,我国世赛学校基地主要依靠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提供的政策和资金,学校及行业企业提供的人才、设备、场地等资源推进建设。在建设过程中,资源输送的规模、结构和内容等形塑了世赛学校基地的依附性模式和状态。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很大挑战,对承载大量资源的世赛学校基地提出了更高要求,因而世赛学校基地需在完成参赛集训工作的基础上,承担更多社会责任。新发展时期,世赛学校基地想要从单一功能状态向多元公共功能的方向实现成功转型,就必须重构现有资源建设思路,发展新资源建设技术。但当前很多世赛学校基地仍然坚持传统的发展思路和行动路径,缺乏内在转型动力,使得改革的过渡期较长,难以在短期内实现转型目标。

第一,不同层次世赛学校基地的资源存量类型差异明显,弱势基地资源重组难度较大。经过前期的建设和积累,目前国内世赛学校基地总体呈现较为明显的分层发展形势,即东部地区整体发展水平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弱。其中,世赛强势项目具有地域、成绩和资源三重叠加优势。这类世赛学校基地在人才、设施设备、技术技能等方面获得的资源要远超其他世赛学校基地,进而使得不同层次世赛学校基地资源存量的规模和结构等差异较大,因而世赛各项目的学校基地难以跨赛项或跨基地统筹重构相关资源,尤其是成绩落后项目的学校基地想要实现发展跃迁存在相当大的困难,基地存量资源的溢出价值有限,折射出当前世赛学校基地资源重组能力薄弱的问题。

第二,世赛各项目的学校基地资源总量较大,但资源建设模式有待优化。当前,我国世赛基地建设执行“一主多辅”式运行模式。经过十多年的投入和建设,主辅学校基地资源总量较大,但同一竞赛项目主辅学校基地间资源建设类型和层次的雷同性较高、互补性较弱,因而项目内部各基地进行资源交换乃至资源重构的可行性较低,整体抗风险能力较差。与此同时,同一竞赛领域的部分相关项目也会产生同质性资源竞争的现象,内卷问题较为突出,良性共建共享局面尚未成熟。此外,主基地掌握世赛项目集训的主导权力并承担主要的集训工作,部分辅基地由于缺乏努力的动力和资源,长期处于不竞争也不合作的“躺平且不作为”状态;还有部分辅基地期望能够深度参与到世赛集训工作当中,但由于缺乏发展所需的基础资源和行动路径,而难以推进基地有效成长,长期处于“积极但白作为”的状态,反映出当前世赛学校基地资源规划建设模式的困局。

第三,世赛学校基地推进资源再生产的主动意识不强。世赛学校基地作为由国家政策自上而下推动建设的一种新型政校企合作平台,在发展意识上具有突出的被动性和依赖性。世赛学校基地在发展过程中主要承担世赛正选及备选选手的参赛集训任务,选手一般是两年一届,基地培养培训的周期短,任务级别高、压力大。世赛学校基地日常资源建设完全聚焦集训要求,主要目标始终是帮助正选选手获得优异的世赛成绩,而缺乏明确的转型的意识与动力,难以主动探索各类资源再生产的更多可能性,凸显了当前世赛学校基地功利性的一面。

2.资源再生产具有不稳定性,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组织资源具有稳定的再生产能力是保证一个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世赛学校基地资源主要是面向世赛项目的竞赛需求而采购和开发的各类硬件和软件资源。硬件资源主要包括场地、设施设备、工具耗材等,它们保证世赛学校基地在现实运行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稳定性。软件资源主要是世赛学校基地的人才、制度、技术技能等,它们在保证世赛学校基地常规运行的基础上,承担更多的发展性任务。总体来看,当前我国世赛学校基地资源推进再生产的主动意识不强、技术处理不足、附加值不高,缺乏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更具协同性的服务能力。世赛学校基地资源作为一种专为参加世赛的青年选手定向投放的项目资源,在面对新时期更广阔的社会化应用上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局限性:

第一,世赛学校基地整合资源的技术能力不强。国内世赛资源的传统管理方式存在一定的条块分割问题,世赛学校基地开展系统的资源建设工作难度较高。与世界技能组织已建设运行二十余年的全球竞赛资源管理系统相比,国内世赛领域各类资源库建设都比较落后,资源库的类型、管理与监督方式等都不明确,这极大地限制了世赛学校基地资源建设效率。采纳先进的资源管理技术,有助于高效整合世赛学校基地资源,发挥世赛学校基地的集聚效应。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