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型社会助力共同富裕的逻辑、内蕴与路径
作者: 李晓娟 谢登斌[摘要]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以技能型社会建设促成共同富裕是新时代的重要使命。技能型社会助力共同富裕的逻辑底蕴表现为技能致富、技能育人、技能调节。技能型社会以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为直接的技能供给主体,政府为间接主体;其助力共同富裕的发展层级为想象层、现实层和象征层,彰显出全民参与、共享和包容的气质。推进技能型社会助力共同富裕的主要路径为以持续的制度供给消解路径依赖,以营造崇尚技能的氛围衰减文化阻抗,以多元技能形成体系筑构富裕之基,以技能培训的包容性形塑社会终极格局。
[关键词]技能型社会;共同富裕;逻辑;技能型人才
[作者简介]李晓娟(1997- ),女,湖南龙山人,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在读博士;谢登斌(1965- ),男,广西灌阳人,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 桂林 541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20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学校民族文化课程的实施过程质量评估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MBA200043)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11-0005-08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为全体人民谋幸福的关键着力点。推进共同富裕已成为新时代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使命。然而,从现实来看,目前我国绝对贫困虽得到有效解决,实现共同富裕已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但仍面临着物质财富与精神文明失调所带来的挑战,如何把握效率的公平面临着新考验①。技能型社会是财富全民共建与共享的社会,将技能的生存与积累作为联接个体和社会的核心纽带,依托个人技能习得与持续更新增强个体的致富能力,以完善国家技能形成体系促进全民致富能力的充分释放。可见,技能型社会建设是持续推进共同富裕的动能支撑,与共同富裕是同向并行的耦合关系。基于此,本文试图通过探究技能型社会助推共同富裕的逻辑底蕴和基本内涵,建构技能型社会赋能共同富裕的有效机制,以推进共同富裕实践。
一、 逻辑底蕴:技能型社会助力共同富裕的多维审视
(一)技能致富:技能型社会助力共同富裕的经济学逻辑
共同富裕实现的前提是物质财富的可持续增长,技能是致富的根本途径。技能型社会是最大程度释放个人“技能致富”功能的触发器,通过提供人人可及的可持续性技能学习机会,促进个体持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致富能力,进而促进社会整体财富的持续增长和积累。技能型社会推进共同富裕的经济学逻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服务技术创新与进步,为经济发展提供驱动力。技术创新与进步是促进当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而技术本身不会主动服务经济发展。“技术是由人创造并由人来掌握、控制和使用的。”②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人类凭技术与理智而生活③,有且只有当技术依附于劳动力并与人实现深度融合时,才能彰显技术的经济发展价值。技能型社会主动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积极融入产业发展,及时跟进技术发展前沿,强调校企共育、产教协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加强高新技术研发人才的培养力度,注重以高水平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促进技术研究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为技术创新提供根本支撑,强力驱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是优化社会人力资本结构,为经济发展提供原动力。“经济学将技能界定为一种人力资本”④,人力资本是促进经济增长的第一资源。基于高质量发展语境,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首先要夯实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即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技能型社会在起点上构筑出更具公平和效率的人力资源基础,技能通过附着于劳动力而创造出更具经济价值的技能型人力资本,是实现劳动力人力资本普惠性提升与包容性增长的社会基础。技能型社会旨在通过大力发展技能教育来提高技能人力资本水平、盘活人力资本存量和挖潜人力资本增量,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强力支撑。
三是适应技能转型并促进生产力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适应力。“生产力就是具有技术知识和工具的劳动力”⑤,劳动力自身所具备劳动技能的高低,对社会生产力有决定性影响。以信息技术、大数据、物联网等为主要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颠覆了传统的社会生产面貌,经济发展进入以消费和创新驱动的后工业经济时代,产业结构不断向价值链上游移动进入高附加值产业发展阶段,推动着劳动力技能结构的数字化和智化转型。这种转型呈现出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的偏好特征,表现为对高技能工作岗位的创造和低技能工作岗位的替代,劳动力市场更加青睐“高技能青年人才和复合型人才”⑥,培养“适应先进生产技术的人才队伍”成为适应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⑦。技能型社会重视全民技能培训,强调建构完善的技能培训体系。不仅契合求职者获取职业技能资格的诉求,也关照在职员工技能培训与再培训的需求。重视技能培训的前沿性和先进性,及时将新技术和新工艺等纳入培训内容,关注诸如数字技能、沟通协作、批判创新等关键技能的培训,针对新职业、新工种、新岗位开展定向技能培训,以提升从业者对劳动力市场技能转型的敏锐性和应对力。同时,在培训形式上也更加灵活和多元,采取线上线下协同推进、理论实践齐头并进的多维立体的培训方式,使培训更具适应性,为个体适应经济的动态发展赋能。
(二)技能育人:技能型社会助力共同富裕的教育学逻辑
共同富裕本质是“人”的富裕,“人的全面发展共同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前提和保障”⑧,技能型社会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养成,旨在通过完善技能教育体系为人的发展提供多样化选择路径。“全民普及技能是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基本前提。”⑨技能型社会以“技能教育”为重要载体,推动“拥有一技之长”成为社会的主流观念,打破传统“文凭社会”中以学历教育为主而造成人片面发展的局面。技能型社会助力共同富裕的教育学逻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聚焦人的全面发展以实现综合育人。职业教育是推动技能型社会形成的关键教育类型。作为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地位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本质上属于技能教育,凭借其强大的技能形成价值,承载着建设技能型社会的重要使命。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要求构建符合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职业教育制度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职业教育中蕴含的吃苦耐劳、精益求精、团结合作等优良品质是技能型社会注重培养的品质。职业教育重视培养德技并修的全面发展之人,既强调技术知识文化的掌握,也重视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综合素质的形成。人人都可通过职业教育的学习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同时还能赢得社会的尊重,为共同富裕奠定人才基础。
二是关注人的内在诉求以彰显生命实践的个性特征。“技能助推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形态”是技能型社会本质的彰显⑩。技能型社会强调主动服务经济发展,着力建设技能教育与技能培训体系,以提升人才培养的经济服务力。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可知,人脑存在智能结构差异,契合拥有不同智能结构个体的教育目标、方式及途径理应不同。为不同智能结构的个体提供差异化教育,满足其个性发展诉求是尊重生命内在价值的有力彰显。技能型社会重视营造人人崇尚技能的良好氛围,为不同智能结构的人才提供多样化选择,不再过度追求理论型人才培养,而是注重以个体兴趣特长为基准的多样化类型人才培养。这种转变有助于从根本上破除技能型人才社会地位不高的顽疾,为个体个性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三)技能调节:技能型社会助力共同富裕的社会学逻辑
技能具有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功能,建设技能型社会是促进就业创业、推动全民普及技能的关键所在,能有效扩大就业范围、提供就业机会,帮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以促成社会整体稳定,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重要的外部条件。技能型社会助力共同富裕的社会学逻辑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促进就业创业以稳定就业市场,避免由于技能短缺而造成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失衡,以促进社会稳定。“稳定就业是稳步致富的前提。”11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完善技能培训体系以稳定就业市场。“就业是民生之本,充分就业是共同富裕的基石。”12技能型社会允许不同人才类型的存在,强调技能获得的重要性,可有效破除结构性就业矛盾。技能型社会依托职业院校大力开展就业创业教育,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大力发展产业学院,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全程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提升学生面向就业市场和工作岗位的就业能力,帮助学生创新创业和充分就业,以此促进就业稳定,进而维护社会稳定。
二是帮助劳动者跳出“去技能化”陷阱,实现“再技能化”,消解零工经济带来的“去技能化”劳动力市场繁荣假象,以维护社会稳定。数字经济、互联网平台的蓬勃发展带来了零工经济的繁荣,而这些零工经济所衍生的职业对从业者技能门槛要求较低,只需借助网络平台终端发布信息即可上岗,具有突出的“临时工”特点13,因而也随时面临着被自动化机器替代的“去技能化”风险,不利于维系就业市场的长期稳定。技能型社会秉持“不让任何人掉队”的就业理念,重视终身职业指导,提供重返学习的支持途径,旨在鼓励低技能失业人员重返教育和培训系统。同时,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创建劳动力市场技能需求信息系统,开展技能预测,为低技能失业人群提供更具针对性和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这不仅有助于失业人员发展新的就业技能,实现“再技能化”,也能使其从容应对不同职业的转换,从而规避零工经济的不稳定性,维护社会稳定。
三是消除能力贫困所带来的经济贫困,实现“提高扩中”重要目标,以更好维系社会稳定。贫困的本质是“权利与能力的贫困”14。“中等收入群体的占比是衡量共同富裕的一个关键指标。”15技能教育对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为纵向分割的劳动力市场搭建了联通桥梁,为二级劳动力市场的从业者进入一级劳动力市场提供了可能。技能型社会重视技术要素在生产和分配中的作用,通过技能教育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例,提升低收入群体的致富能力,维护其参与社会财富创造的权利。我国偏远农村地区的农民是构成低收入群体的主要部分,农民的富裕程度整体不高,受教育水平也亟待提升。要“提高扩中”、实现共同富裕,需要重点关注这些弱势群体。技能型社会旨在让全体人民学习和掌握技能,尤其为偏远农村地区的弱势群体提供平等和普惠性的技能学习机会。这有助于打破偏远农村地区农民致富能力受限的困境,不仅能稳定和提升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还能大幅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准,进而促成全社会共同富裕。
二、内蕴诠释:技能型社会助力共同富裕的理路
(一)双主体:技能型社会助力共同富裕的技能供给
技能供给是促进技能形成、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基础。体现多元主体的技能供给体系是技能型社会的核心特质。技能供给主体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协同参与技能社会建设,不仅包括作为技能直接供给方的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也包括作为技能间接供给方的政府部门。
一是作为技能直接供给方的行企业和职业院校。当前,社会整体向高技能转型发展增加了对复杂技能和交叉技能的需求,技能供给主体由传统的以行业企业为单一主体的供给模式转向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协同供给模式。首先,工业化时期,行业企业是技能供给的内生性主体。在工业化的早期,机器生产大面积替代手工生产,创造出大批隶属于生产流水线的工作岗位。此时机器生产的智能化程度较低,生产工艺趋于简单化,从事相关职业的劳动人员无须经过系统化的技能学习和培训便能直接上岗,因而只需实践操作就能轻易获得相应的技能。在这一时期,行业企业扮演着技能供给的关键身份,是技能的主要供给者。在工业化兴盛时期,劳动者在企业内部生产过程中逐渐习得工作岗位所需的技能,此时获得技能的关键是对工作岗位的亲身体会以及经验转化,并逐渐将其内化为个体技能,使之与工作岗位技能需求相匹配。在这一时期,行业企业也是技能供给的主角。其次,智能化时代,职业院校成为技能供给的重要外源性主体。进入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工业4.0时代,低端技能的劳动力面临被智能机器替代的失业风险。从业者只有掌握更多非结构化的复杂内隐技能及高阶操作技能,才能适应智能时代企业生产的新要求。职业教育作为技能教育的中坚力量,承载着关键技能供给的使命。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仅仅依靠行业企业内部的技能供给,难以满足工作岗位对劳动者的技能需求,从业人员在正式进入工作岗位前必须接受系统的技能学习。这些技能相对在企业内部形成的特定技能而言,更多偏向沟通交流、领导协作、数据处理和职业素养等通用技能,仅仅通过工作岗位中的实践难以获得,因而急需职业院校的充分介入及全力参与。
二是作为技能间接供给方的政府。政府在推进技能型社会助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既扮演着制度设计者与政策颁布者的角色,同时也是利益攸关者。政府介入技能型社会助力共同富裕具有充分的合法性和正当性。这契合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符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宗旨,是建设有为政府的重要体现。同时,可以通过技能型社会的建成服务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通过持续不断地输出高水平技能人才,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供给重要智力支撑。此外,技能型社会的建成能够为民众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机会及成长通道,对维系社会整体稳定具有重要作用。由此,政府要扮演好技能型社会建设中的引领者角色,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与发展制度,完善技能人才激励与评价政策,建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与技能竞赛制度,促进技能形成、技能发展、技能应用,提升技能供给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为全面建成技能型社会提供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