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视角下职业教育投资助推共同富裕的短板与行动策略
作者: 斯琳芷 杜学文[摘要]人力资本是共同富裕的动力源泉,职业教育是产出和提升人力资本的渠道,因此职业教育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推力。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职业教育的规模扩大、质量提高、特征凸显,成功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但职业教育投资仍然面临着投资总量不足、资源质量不高、投资分配不均、投资效益不高等问题。基于人力资本论,职业教育助推共同富裕应遵循整体性、长期性、差异性原则,通过改进投资机制、分类提高资源质量、加强资源再分配、立足实际需求投资等措施改善职业教育投资,提升人力资本,实现共同富裕。
[关键词]人力资本论;职业教育;共同富裕;职业教育资源
[作者简介]斯琳芷(1998- ),女,浙江诸暨人,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在读硕士;杜学文(1978- ),男,浙江杭州人,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浙江 杭州 31002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我国高端制造强国战略下技能人才匹配策略与发展路径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7BGL103)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11-0013-08
“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①当前,我国已经迈入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新发展阶段,要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需要高素质劳动者,必须提升人力资本,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基础。”②根据《中国人力资本指数报告(2020年)》,我国就业人口总量中只有26%为技能劳动者,全体技能人才中仅有28%为高技能人才;城镇和农村的人力资本分别占全国总量的86.7%和 13.3%,全国劳动力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口中农村占比为5.7%,城市占比为32.0%;人力资本总量和人均人力资本靠前的北京和靠后的青海的实际人均人力资本的极差达到了5.82。可见,当前我国人力资本存量不足,分布不均。人力资本必须通过投资获得,“教育投资是最关键的投资形式”③。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具有较强的灵活性、针对性和实用性。改善职业教育投资水平有利于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由此,本文拟从人力资本的视角出发探析职业教育投资现状与短板,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行动策略,以期充分开发人力资本,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人才动力。
一、共同富裕与职业教育投资的内涵解读
(一)共同富裕的内涵
“共同富裕”包含“共同”和“富裕”两个概念。“‘富裕’反映的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体现着物质丰富、精神富足和生活富裕程度;‘共同’体现的是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④“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⑤共同富裕是全面的,依靠全民,惠及全民,提升社会总体人力资本,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共同富裕是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富裕,既要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共同富裕是均衡的,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防止两极分化,缩小城乡、地区、收入差距;共同富裕是有差异的,先富带后富,重点帮扶贫困人群和地区,分批实现共同富裕。
(二)职业教育投资的内涵与特征
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开发人力资本的重任。职业教育投资是发展职业教育事业的物质基础,可以从投资总量、投资分配和投资使用三方面来考察。其中,投资总量反映了投资充足与否,投资分配表示投资的均衡度和公平性,投资使用关乎投资效率和收益。具体来看,职业教育投资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全面性。职业教育培养人,通过人的实践活动间接影响社会发展。职业教育面向全民,受众广泛。百万扩招后,职业教育的对象更加多元,影响范围更大。加上职业教育本身就是多领域复合的产物,与经济、社会等社会场域密切相关,职业教育的发展将会辐射带动经济、文化、生态等领域的发展。第二,高效性。职业教育投资所形成的对劳动者素质的影响并不限于当下,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会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且还将持续增值。职业教育投资积累的人力资本作为聚合各类生产要素的使能要素,通过提高物质资本边际回报率从而加快投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第三,快速性。实践技能和工作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特色,故而职业教育能在短期内发挥“投入—产出”优势,尤其是应急性的职业技能培训能迅速提高劳动技能,使劳动者尽快上手,帮助就业,增加收入。
(三)职业教育投资助推共同富裕的作用机理
1.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共同富裕物质基础。经济是共同富裕的底座,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在于人力资本的不断增长。首先,职业教育开发积累人力资本,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职业教育归根结底是培养人的活动,“面向所有大众群体且具有终身性”⑥,通过发掘、培养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庞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各领域,“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的一线新增从业人员更是有70%以上都是职业院校毕业生”⑦。其次,职业教育提高人力资本质量,提升经济发展效益。“职业教育对个体知识、技能的积累与劳动要素结合成人力资本,是生产函数中关键的要素投入,可以产生规模报酬递增效应,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稳定动能。”⑧职业教育通过系统的教育培训高效地提升劳动力的技术技能,最大限度地发掘人的潜能,开发人力资本,改善人力资本的结构和层次,进而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最后,职业教育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引领社会经济发展。工业4.0背景下,生产劳动中的知识技术含量增加。职业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不仅可以传播和生产科学知识,而且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引发生产方式变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驱动经济发展。职业教育不但可以提高劳动者对新技术的驾驭能力,增强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而且可以培养劳动力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为科技创新突破储备人才。
2.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物质精神双重富裕。共同富裕始终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职业教育内容包含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科学文化、职业道德等,对人的全面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第一,重视职业道德培育,着眼于培养大国工匠。职业教育要培养的是技术高超且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技术技能人才。自党的十九大提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以来,职业院校纷纷加强了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教育实践,课程思政改革更加强化了价值观的塑造。第二,职业教育提升精神资本,激发致富内生动力。职业教育激发低收入人群脱贫致富的精神动力,“改变因保守、依赖和自卑等心理而引发的贫困思维与认知图式,助其产生奋发向上的内驱力”⑨,唤起自立自强、勤劳致富的积极意识。第三,职业教育促进社会整体精神文明建设。职业教育推动构建技能型社会,形成良好的时代风尚。接受职业教育能够使人们明确自己应该持有的价值观念以及这些观念在生活中的意义,提高个人的价值判断力,引导人民自觉向善,进而提升社会整体的道德素养和精神文明水平。
3.促进社会均衡发展,缩小地区人群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必须缩小地区、城乡、收入三大差距。第一,职业教育增强低收入人群致富本领,畅通社会阶层流动渠道。职业教育发掘人的才能禀赋,提升劳动生产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提高收入水平,进而达成“扩中提低”的目标。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水平提升和技术扩散成为向上流动的首要动力⑩。职业院校7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千万家庭通过职业教育实现了拥有第一代大学生的梦想11,可见职业教育为低收入人群提供受教育并实现阶层跃升的机会和途径。第二,职业教育调整个人收入结构,改善社会分配调节机制。追加职业教育投资可以调节个人收入结构,使物力资本投资和财产收入在个人收入中的占比趋于下降,劳动报酬比例上升,缓减财产收入导致的收入差异12。良好的职业教育帮助人们合理分配使用各项资源,从而获得更多分配效益。同时,“职业教育能够在提高收入水平和纳税能力的同时,增进人民对社会公共利益的理解,提高参与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的积极性”13,具体表现为人民的慈善捐款增加等。第三,职业教育促进人力资本配置合理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迁移是调节经济增长不平衡的有效方法,受到良好教育的人其迁移行为往往有更好的效果14。职业教育提高个体获取、收集、加工产品和要素市场信息的能力,同时增强个体对变化的劳动力市场和工作场所的适应性,从而提高迁移收益,使得人力资本分布均衡化,促进地区、城乡协调发展。
二、职业教育投资的现状与短板
(一)现状
1.职业教育规模扩大。2019年百万扩招计划的颁布和实施使得我国职业教育规模发展速度空前,直观表现为职业院校招生和职业院校数量的骤增。2019—2021年,高职招生人数从468.83万增长到552.58万,职业院校由1423所增至3012所,涨幅高达111.67%。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新《职教法》)提出普职协调发展,受其影响普职比加速缩小,人民的职业教育需求也与日俱增。据统计,2019年普职比为1.38,2020年为1.13,普职的规模已大体相当。同时,职教高考又扩大了招生范围,为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开辟入学通道,职业教育越发复杂多元,覆盖面更广。
2.职业教育质量提高。我国职业教育已经迈入了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新发展阶段。“双高计划”面向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高水平职业教育树立了标杆。《职业院校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等文件规范了职业院校办学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办学条件。“三教改革”又提高了师资水平,丰富了课程教学资源,改进了课堂教学,极大提高了职业院校的育人实力。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中,我国代表队所获得的金牌数蝉联世界第一,充分展现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3.类型教育特征凸显。一方面,职业教育自身的体系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建立起中高本硕纵向衔接的完整教育体系,打通了人才上升的渠道。2019年起,已有多所学校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工作,抬高了职业教育的天花板。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的融通取得突破性进展。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和学分银行促进了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等的贯通融合。同时,职业技能培训等非学历职业教育也蓬勃发展,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另一方面,职业教育自身的特征更加突出。新《职教法》从法律上明确了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地位。职业教育以就业为目的,以岗位为导向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产教融合是其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截至2022年12月,我国共认定了21个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培育了4600多家产教融合型企业15,产教融合成果丰硕。
(二)短板
1.投资总量不足。第一,职业教育投资总量相对不足,尚不能满足现阶段人们的职业教育需求,更难以支持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以师资为例,2021年高职和职业本科的生师比为19.85∶1和19.38∶1,中职为18.86∶1。根据相关文件规定,普通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师比标准为18∶1和20∶1。由此可见,高职师资仍处于稀缺状态,中职师资也位于临界线。若不能及时补充,必然大大影响后续发展。按照当前的职业教育发展势态,有限的资源将进一步被稀释,届时资源不足的问题将更加严峻。第二,职业教育投资占比偏小,且长久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投资一直落后于普通教育。以教育经费为例,2010—2018年,职业教育总经费占教育总经费收入比重从12.31%下降到了10.01%16,2019年和2020年的占比分别为10.07%和10.53%。总体来看,职业教育经费的增量和增速都不及普通教育。中等职业学校的国家财政性教经费收入增长倍数(3.49)低于普通高中(4.30),用于高职高专学校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还不到普通本科高校的25%17。第三,我国职业教育投资主体较为单一,政府承担了绝大部分职业教育投资,其他主体参与较少。以2020年教育经费来源为例,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在职业教育经费中占绝对优势地位,比例高达89%和69%,民办教育投入、社会捐赠和其他教育经费投入比重偏低。职业教育投资正向少数头部企业聚集,小微企业参与不足。据艾媒咨询统计,2019年职业培训市场融投资事件共78起,投融资规模为50.6亿元;而2021年为14起,投融资共计53.6亿元。可见,职业教育主体投资越来越趋于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