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背景下福建省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匹配度研究
作者: 程智宾 钟文强
[摘要]数字经济正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福建省数字经济规模占全省GDP比重近一半,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要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匹配,为产业发展提供足够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以福建省为对象,从福建省产业结构布局和数字经济发展情况入手,分析职业院校专业布局、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发现职业学校专业布局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但在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与产业人才需求、中高职贯通培养等方面适应性不够以及专业数字化升级偏慢。对此,福建省职业教育应立足现实基础和优势,推进专业数字化治理,建立专业与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专业升级与数字化改造,进一步提升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
[关键词]数字经济;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产业发展;匹配度
[作者简介]程智宾(1980- ),男,福建漳州人,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副教授,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在读博士;钟文强(1990- ),男,福建三明人,福建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福建 福州 350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专项课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研究”(项目编号:ZG202005)的子课题“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案例研究”(项目编号:Z-11,项目主持人:程智宾)和2019年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AI大数据分析赋能福建新高考改革支持系统运用的实证性研究”(项目编号:FJJKCGZ1--269,项目主持人:程智宾)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11-0050-07
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促进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的新经济形态,主要包括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9.8%。”①“福建省数字经济发展指数达73.4,数字经济规模超2.3万亿元,占全省GDP比重超47%。”②为适应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职业,2021年3月,教育部印发《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新增、调整了大量专业。2022年5月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指出,要立足新发展阶段,根据产业布局和行业发展需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等新兴专业,支持高水平职业学校、专业建设,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人才。
一、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匹配度的内涵与分析框架
(一)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匹配度的内涵
职业教育是与产业结合最紧密的教育类型,具有“根”在地方、“特”在产业、“准”在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的独特优势。职业教育资源与产业布局是否匹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是否满足制造强国战略,是衡量职业教育是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数字经济背景下,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基本逻辑是:一方面,产业发展动向决定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规模、结构、类型;另一方面,职业教育通过专业建设发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与转化、社会服务等功能,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二)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匹配度的分析框架
从产业发展需求入手分析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匹配的问题。根据产业结构演进理论和发展型式理论,产业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变化会引起就业结构的变化,对劳动力的需求会随之变化。良好的、与产业结构相匹配的就业结构也能够对产业发展起到反向推动作用。同时,技术进步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技术才能够真正转化为生产力,而劳动者是实现从技术到生产力这一转换过程的重要载体。技术的革新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业技术的发展也成为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出发点。构建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匹配度的分析框架可从数量匹配和质量匹配两个方面出发:一是数量匹配,包含布局、规模、层次三个维度。职业教育专业与产业布局的匹配度指的是由于自然资源、人口等条件的不同使不同区域拥有了不同的产业类别和规模结构,区域内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类别是否与区域内产业类别匹配,反映了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规模匹配度是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供给的规模是否与产业发展中所需劳动力规模相匹配。层次匹配度是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与供给,要与产业转型升级中所需劳动力层次需求相匹配。产业发展阶段存在差异,不同区域产业的劳动力需求层次也存在差别。二是质量匹配,包含专业能力要求、通用能力要求两个维度。专业能力要求匹配是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所习得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产业技术的发展对劳动力提出的专业技能要求相匹配。通用能力要求匹配是指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其具备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与职业岗位提出的团结协作、沟通交流、组织管理、学习迁移等通用素质能力要求相匹配。通过五个维度的分析,可以综合分析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及供给与产业发展需求的匹配程度。
二、福建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一)福建省三次产业结构现状
近年来,福建省产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据福建省统计局统计(见下页表1),截至2021年末,福建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9%,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9%,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7.2%;产业结构增值比重由2015年的8.1∶50.9∶41.0调整为2021年的5.9∶46.9∶47.2。全国2021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3%,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9.4%,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3.3%;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9.0∶40.5∶50.5调整为2021年的7.3∶39.4∶53.3。从全国和福建省产业结构及变化趋势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数字经济成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新发展引擎。2015—2021年,全国一、二、三产的调整幅度为-1.7、-1.1、2.8,福建省为-2.2、-4.0、6.2。2021年福建省的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比重高于全国7.5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比重低于全国6.1个百分点,说明福建产业结构优化速度高于全国水平,特别是第三产业增速明显,第二产业增速放缓但比重仍然较大。
(二)福建省产业布局与数字经济发展情况
福建省着力打造“六四五”产业新体系,即电子信息和数字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物流业等六大主导产业;特色现代农业与食品加工业、冶金产业、建材产业、文化产业四个优势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生物与新医药产业、海洋高新产业五个新兴产业。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和闽东北协同发展区为抓手,推进各设区市错位竞争,推动区域产业特色发展。全省龙头企业紧密对接产业新体系和总体经济结构布局,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如电子信息和数字产业、先进制造业、新能源产业等。分析福建省和各地区的经济规划可知,电子信息和数字产业是福建省最为重要的产业,各地区均积极推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经济发展持续向好。
三、福建省职业教育结构现状分析
(一)各地区职业院校分布情况
福建省现有职业教育本科院校1所、高职院校49所,在校生40.98万人,占全省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43%;中职学校203所(含技校),中职在校生46.02万人,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41%。根据2022年高职招生计划和2022年中职专业备案情况统计(开设中职专业的学校,包括部分高职院校和开放大学等,不含技校)(见表2),各地区均有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福州市的职业院校分布较为密集,中高职分别为46所和16所;其次为泉州,中高职分别为38所和12所;职业院校分布最少的是龙岩地区。从整体上看,福建省职业院校分布基本与区域经济发展契合。
(二)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情况
2022年福建省的职业院校中,高职院校共设置覆盖18个专业大类333个专业,布局2124个专业点;中职学校共设置涵盖18个专业大类200个专业,布局1996个专业点,高职和中职均没有开设公安司法大类专业。对各专业大类设置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一是从学校设置情况看,中职学校设置的专业大类排名前三的分别是电子与信息大类135所、财经商贸大类132所、教育与体育大类124所,后三位分别是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6所、资源与环境大类6所、水利大类2所;高职设置的专业大类排名前三的分别是财经商贸大类42所、电子与信息大类41所、教育与体育大类40所,后三位分别是农林牧渔大类8所、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5所、水利大类2所。二是从专业布点来看,中职专业布点数排名前三的分别是电子与信息大类354个、财经商贸大类269个、装备制造大类221个,排名后三的分别是资源与环境大类8个、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7个、水利大类2个;高职学校专业布点数排名前三的分别是电子与信息大类303个、财经商贸大类301个、文化艺术大类248个,排名后三的分别是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20个、生物与化工大类18个、水利大类9个。总而言之,从2022年中职毕业生数和高职招生计划数来看,排名前三的均为电子与信息大类、财经商贸大类和教育与体育大类。
四、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匹配度分析
(一)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匹配度
根据三次产业结构,对专业大类进行产业划分,第一产业对应农林牧渔大类,第二产业对应资源环境与安全大类、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土木建筑大类、水利大类、装备制造大类、生物与化工大类、轻工纺织大类和食品药品与粮食大类,其他为第三产业。用专业—产业偏离度(Z-C)判定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公式为:Z-C偏离度=专业布点比率/产业GDP比率-1。Z-C偏离度>0,表明职业学校相关专业布点比率高于相应产业GDP比率;Z-C偏离度<0,则表明相关专业布点比率低于相应产业GDP比率。偏离度绝对值越小,说明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匹配度越高。
根据2022年中高职各专业大类布点情况和2021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情况进行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福建省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均呈现出“三二一”态势,说明福建省职业学校专业布局整体顺应区域产业发展的需求,但还不够理想。总体上看,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匹配度不高,存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相应专业设置偏少,而第三产业相应专业设置偏多的问题。
(二)专业规模与产业用人需求匹配度
据福建省劳动就业服务局发布的2021年职业供求状况分析报告可知,2021年三次产业用人需求比重为7.71∶46.61∶45.68,中职和高职专业学生规模占比数据和上述专业大类对应产业划分方法统计。用专业—用人偏离度(Z-Y)判定专业学生规模与产业用人需求的匹配度,公式为:Z-Y偏离度=专业规模占比/产业用人需求占比-1。Z-Y偏离度>0,表明职业学校相关专业学生规模高于相应产业用人需求;Z-Y偏离度<0,则表明相关专业学生规模小于相应产业用人需求。偏离度绝对值越小,说明专业规模与产业用人需求匹配度越高。由表4的数据可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对应专业类别学生培养规模偏小、人才供给不足,而第三产业对应专业类别学生培养规模偏大、相对过剩。
细分至各行业和专业领域,第二产业的相关岗位人才需求持续处于较高水平,特别是制造业领域的人才缺口最大;第三产业的营业人员、收银员、秘书和办公人员等职业,市场需求人数远小于求职人数。以高等职业教育与福建省“六四五”产业新体系的匹配情况看,新能源、新材料、石油化工、现代农业、现代纺织服装等领域人才供给最为紧缺,电子信息与数字产业、文化等领域人才供给大致匹配。部分非“六四五”产业新体系重点发展的产业,由于相关专业办学成本低的原因,专业布点过多,人才供给过剩,如财经商贸类的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和物流管理等专业。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高职院校占比非常大,特别是无教育专业办学背景的民办院校热衷于开设此类专业。传统的计算机应用、护理等专业人才供过于求的现象也较为突出。
(三)中高职贯通培养的匹配度
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和产业治理现代化,驱动力由要素投入向技术创新转变,急需更多掌握关键技术、高端技术的技能型人才。目前福建省中高职五年制贯通培养已实施多年,但是在依托中高、高本或中高本贯通长学制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方面的成效并不明显。需要强化职业教育内部适应性,推进贯通式培养,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管理考核等方面加强衔接,使人才培养类型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贯通培养的逻辑起点在于专业结构,以专业大类为起点分析某专业大类中职毕业生数和高职招生数偏离度(Z-G)。分析中高职贯通培养的匹配度,公式如下:Z-G偏离度=中职专业大类毕业生数占比/高职专业大类招生数占比-1。Z-G偏离度>0,表明中职大类专业毕业生数占比高于高职大类专业招生数占比;Z-G偏离度<0,则表明中职大类专业毕业生数占比低于高职大类专业招生数占比。偏离度绝对值越小,代表中高职专业结构匹配度越高。由表5数据可知,福建省职业学校的中高职贯通培养Z-G偏离度在装备制造、电子与信息领域数值较小且为正数,说明匹配度较高。这两大类对应的行业岗位技术含量高、专业技能训练周期长、熟练程度要求高,是福建省“十四五”期间重点产业发展急需的人才,具有较好的贯通培养基础。部分专业大类偏离度数值较大且为负数,如资源环境与安全、食品药品与粮食、能源动力与材料等类别,说明中职专业基础不牢固,中高职专业结构匹配度不高,这些产业领域的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布局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