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

作者: 俞光华 尹同录

[摘要]智能时代的到来正引发大学生就业的深刻变革。智能化程度深化、水平提升影响就业的替代效应、创造效应、重塑效应日益显现,既挤压了传统就业空间,也创造了大量新的就业机会,还引发就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据相关研究机构公布的就业数据显示,近几年大学生整体就业难度加大,但在智能产业就业的比例上升,智能化专业毕业生就业更易。提出智能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困境的消解路径:保障人才有效供给,缓解智能化技术对就业的替代效应;激发社会用人需求,放大智能化技术对就业的创造效应;加强人才供需对接,弥合智能化技术对就业的重塑效应。

[关键词]就业;智能化;大学生;替代效应;创造效应;重塑效应

[作者简介]俞光华(1979- ),男,湖南益阳人,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尹同录(1998- ),男,湖南邵阳人,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湖南  衡阳  421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代人民幸福感的生成逻辑与提升策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9YBA290)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11-0100-08

近年来,以大数据、5G技术、区块链、云计算、物联网及AI等智能化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技术革命正在席卷全球,被称为第四次科技革命。智能化技术已经成为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产力跃升的新引擎,同时也推动就业结构新格局的形成。就业问题是重大民生问题,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劳动被智能化技术替代的范围不断扩大、程度日益加深,智能化技术加剧劳动者失业的言论也甚嚣尘上,不可避免地对实现“保就业”“稳就业”目标造成冲击。大学生群体是就业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就业问题不仅影响大学生个人的发展,也映射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步,更关系到国家的安全、社会的稳定和民族的复兴。因此,了解智能化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对策,不仅十分必要,而且相当急迫。基于此,本文根据相关研究机构公布的大学生就业数据,分析智能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的特征及就业难的原因,并尝试就相关问题提出对策。

一、智能化影响就业的三大效应

技术进步对就业市场的影响向来是学者们探讨和争论的焦点。纵观历史,从第一次科技革命开始,每次技术进步都会对劳动者就业产生深刻影响。当前智能化技术正深度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给劳动者就业带来替代效应、创造效应和重塑效应等多重影响。

1.替代效应:挤压传统就业空间。智能化影响就业的替代效应是指智能化机器替代完成本该由劳动者完成的工作,使得这部分工作岗位消失。技术进步通常通过改进劳动工具、改善劳动方式、改变劳动流程提高生产效率,不断减少对体力劳动者的需求,致使体力劳动岗位不同程度地减少,形成技术和资本对劳动的替代效应,挤压劳动者的就业空间,并导致“产业后备军”“相对过剩人口”①的形成。智能化技术是一种通用型较强的技术,相较以往的技术进步,智能化技术对就业的影响速度更快、范围更广、程度更深。

一方面,智能化技术极大提升程序化体力劳动的劳动效率。智能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大量替代机械性、重复性体力劳动,大规模挤压低技能人才的就业空间。随着智能化技术和产业的进一步融合发展,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使得部分传统的就业岗位迅速被淘汰。闫雪凌等人的一项研究显示,“工业机器人保有量每增加1%,就业岗位就会减少约4.6%”②。另一方面,智能化技术的深度发展对规则性、程序性的脑力劳动的替代也逐渐增强,冲击高技能劳动者的就业,造成中高技能结构的劳动者也面临失业风险。并且强智能技术发展对中高技能结构劳动者就业的冲击,将来甚至可能还会超过对低技能结构劳动者就业的冲击。当前,一些领域的智能机器已经能够替代部分脑力劳动者甚至创造性工作者进行脑力劳动,导致数据交易、会计核算、数据计算等行业脑力劳动者的劳动岗位逐渐被智能机器替代。

2.创造效应: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智能化影响就业的创造效应是指智能化发展创造出新的产业、新的劳动形式或新的劳动关系而产生新的劳动岗位需求。正如马克思所言,工人是“不断被排斥又被吸引”③的,技术进步在带来负向替代效应的同时,也会创造出新的行业、新的岗位,形成增加劳动需求的正向创造效应,进而扩大就业。短期来看,智能化技术的产业应用会对传统行业产生替代效应,减少甚至消灭部分就业岗位;但长期来看,智能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智能化社会的深度发展会促进产业变革,使高技能劳动者的需求增加,进而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

一方面,智能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对就业产生补偿性创造效应。传统行业通过智能化技术赋能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强对产业链的资源整合,有效推动上下游产业的规模扩大和发展,以及就业岗位的线性增长,进而需要大量高技能劳动者的供给。例如,机器人的数量每增加一个,至少可以带动与机器人生产有关的四类劳动岗位,从而增加劳动者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智能化社会的深度发展对就业产生拓展性创造效应。随着智能化技术向纵深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催生出大量新兴职业,如机器人工程技术员、数字孪生应用技术员和信息系统适配验证师等,为劳动者拓展了就业新空间。

3.重塑效应:引发就业转型升级。智能化影响就业的重塑效应是指智能化发展改变劳动者的就业结构,并深度调整劳动者的知识技能结构。相较以往的技术进步,智能化技术对就业的影响除了替代和创造效应外,更突出的是对就业的重塑效应。具体呈现为:第一,由于技术进步的替代效应,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劳动者就业被迫向智能化水平高的产业集中。第二,由于技术进步的创造效应,许多新智能、新业态、新就业形态出现,劳动者就业向智能产业集中。第三,由于技术进步对劳动方式和劳动过程的形塑,大量“人机协同”型工作岗位出现,劳动者就业向“人机协同”型产业部门集中。并且,智能化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还不断形塑劳动者的知识技能结构,让劳动者不得不持续更新知识和技能,深度参与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与互动,同时还不得不持续调整就业策略,扩展就业领域,甚至不断转换就业,以免被时代抛弃。

技术进步影响就业市场的净效应主要取决于创造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差数,即创造效应促进就业和替代效应抑制就业并存的情况下,技术进步整体上是促进就业的还是抑制就业的,主要取决于创造效应创造的岗位和替代效应替代的岗位谁更多一点。目前,由于智能化技术发展和产业智能化升级创造或替代岗位的具体数目犹未可知,智能化对就业市场的影响是积极的抑或消极的,暂时也难以评估。但与以往的技术革命相比,以智能化为核心的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就业重塑效应,即促进劳动者就业结构调整、知识技能转型升级的影响已日益凸显。

二、智能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表征

在智能化技术进步给就业带来替代效应、创造效应和重塑效应的背景下,从麦可思研究院公布的近五年大学生就业情况数据来看,主要呈现整体就业难度加大,就业领域由传统行业向智能化相关产业和行业转移,智能化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落实率更高等特征。

1.智能化的替代效应显著,大学生就业整体难度加大。自1999年扩大招生规模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化”阶段转变到“大众化”阶段,高校毕业生的供给数量逐年大幅度增加。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22年高校毕业生总数高达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该数量和增幅均创造了历史新高。智能化技术催生了大量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作岗位,就业市场上对高技能水平劳动者的需求增加,理应会推进大学生就业率提升、就业质量提高。但事实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并不乐观,“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

第一,大学生在一些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智能化技术深度应用的产业就业的人数比例日益降低,变化率十分显著。从麦可思研究院公布的大学生就业的主要行业数据来看,2017—2021届高校毕业生五年的就业行业变化趋势明显。在一些传统行业,如房地产开发及租赁业,高职毕业生就业人数比例的五年总增幅是-25.8%,本科毕业生也有-17.4%,五年内下降幅度较大。而在智能化技术深度应用的产业,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比例的变化率更甚,如在金融业就业的高职毕业生人数比例的五年总增幅是-39.4%,本科毕业生是-20.0%;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就业的高职毕业生人数比例的五年总增幅是-22.2%,本科毕业生则达到-45.8%。

第二,相较于普通劳动者,大学生整体失业率也比较高。麦可思研究院的调查数据显示,高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未就业率持续上扬,其中2021届高职和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未就业率分别为9.4%和12.2%,数倍于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同比2017届高职毕业生和本科毕业生半年后未就业率,五年的增幅分别高达25.3%和74.3%,反映出高校毕业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就业形势。显然,随着智能化技术的突飞猛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技术进步对就业的替代效应日渐加深,不仅低技能体力劳动岗位被替代,高素质大学生的部分就业岗位也被替代,大学生就业的整体状况不容乐观。

2.智能化的创造效应显现,大学生在智能化相关产业就业的比率上扬。当前,随着智能产业的不断发展,大批新业态涌现,灵活就业、弹性工作日益盛行。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1》显示,在2017—2020年,我国参与共享经济活动的人数从7亿增长到8.3亿。大学生作为新业态的推动者和参与者,就业整体呈现由传统产业向智能产业或智能化技术深度应用的产业集中的趋势。

一方面,大学生在新兴的智能产业就业人数比例日益增长。例如,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五年来高职毕业生就业人数比例的增幅达到11.8%,本科毕业生也有8.2%。另一方面,大学生在智能化设备制造业及上下游产业就业人数的比例和增幅均显著上升。例如,在初级金属制造业就业的高职毕业生人数比例的五年总增幅达到42.9%,本科毕业生也达到20.0%;在医药及设备制造业就业的高职毕业生人数比例的五年总增幅为23.5%,本科毕业生为50.0%;而在“其他制造业”就业的高职毕业生人数比例的五年总增幅则高达200.0%,本科毕业生也有116.7%。可见,智能产业逐渐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时的“香饽饽”,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空间。

尽管大学生在部分行业的就业人数比例变化受到疫情、经济形势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不能否认高校毕业生在智能产业和传统行业的就业变化具有显著差异,变化幅度呈现鲜明对比。社会的智能化水平提升对智能产业的就业影响显著为正,促进就业的创造效应占主导地位,而对传统行业的就业影响更趋于负面的替代效应,抑制了传统行业的就业。二者叠加,高校毕业生就业正在向智能产业和智能化水平要求高的产业集中。

3.智能化的重塑效应凸显,智能化相关专业毕业生更易就业。随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职业结构中知识、技能要求高的职业占比加速上升,面向智能化技术的一些新兴学科和应用学科迅速发展,相应地,相关专业也受到了市场欢迎。例如,教育部公布的2019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中,高校新增数量最多的专业为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制造工程、机器人工程等智能化专业。产业结构的变化推动各类人才需求的变化,导致各类学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发生变化,不同学科、不同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表现不一,主要呈现两类特征:

第一,智能化相关专业毕业生较传统专业毕业生的市场需求更大。麦可思研究院根据失业量、毕业去向落实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等因素划分并发布的红黄绿牌专业中,将需求增长型的专业称为绿牌专业。在2022届本科专业中,信息安全、信息工程、网络工程、数字媒体技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等与智能化技术相关度高的专业均为绿牌专业,其中信息安全、信息工程和网络工程等专业甚至已经连续三年被划分为绿牌专业,说明就业市场对智能化人才的需求持续走高。

第二,智能化相关专业毕业生较传统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落实率更高。从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落实率排名前50的专业来看,就业落实率在90%以上的专业主要是与智能化技术应用高度相关的工程类专业或与智能化技术直接相关的现代新兴专业,如信息安全、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的就业落实率分别达到95.8%和95.5%,远远高于全国本科毕业生87.8%的平均就业落实率。这既反映出智能化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更高,就业难度更小,同时也侧面说明智能化相关专业毕业生在薪资和满意度等方面较其他传统专业有更突出的表现。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