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区域布局结构变化与分析
作者: 王玲玲 张湘韵
[摘要]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对2012—2021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区域布局结构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区域布局结构总体上呈现出整体均衡而区域内部非均衡的特征;优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集聚效应明显;区域人口规模对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的影响较大。未来,应继续向西南和西北等地区实施倾斜政策;因地制宜,创新合作发展模式;统筹人口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关系,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区域布局结构;布局优化;实证研究
[作者简介]王玲玲(1996- ),女,安徽合肥人,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张湘韵(1975- ),女,贵州贵阳人,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贵州 贵阳 550025)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13-0005-08
“布局结构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概念,大多数学者将其视为高校数量、类型在空间或地理上的分布与组合方式。”①那么,高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则指高等职业学校在数量和类型上的空间分布及其组合关系。近年来,由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发展迅速,但“高职院校区域布局结构不均衡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局之一”②。“高职院校区域布局结构是衡量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与质量的重要内容”③,优化布局结构则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因此,本研究以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教育统计数据以及教育部统计数据为样本,探究2012—2021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变化,以期为今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区域布局结构优化以及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提供一定参考。
一、2012—2021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区域布局结构基本情况分析
基于数据的权威性、可靠性和可获得性等原则,本研究以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公布的高等职业教育统计数据为研究样本,时间跨度为2012—2021年,所使用的分析工具主要是spss26.0。在教育领域区域布局结构划分方面,相关学者主要采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划分方式,即将我国大陆划分为八大经济区域,分别是东北地区、北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南部沿海地区、黄河中游地区、长江中游地区、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本研究也采用八大经济区域的划分方式对2012—2021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区域布局结构进行分析。
(一)学校数量结构的变化与分析
2012—2021年,从增加数量来看,我国高等职业学校数量增加最多的是西南地区,增加了79所,区域内的四川和贵州数量增加最多,分别增加了29所和22所;其次是黄河中游地区,区域内数量增加最多的是河南,增加了26所。数量增加最少的是东部沿海地区,仅增加1所,区域内的上海高等职业学校数量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8所;其次是东北地区,仅增加9所,区域内的黑龙江反而减少了2所(见表1)。从增长率来看,我国高等职业学校数量增长速度最快的是西北地区,增长率为45.76%,区域内的新疆增长最快;其次是西南地区,增长率为42.02%,区域内的贵州增长速度最快;再次是黄河中游地区,增长率达到17.28%,区域内陕西、河南和内蒙古的增长率分别为8.11%、35.62%和12.12%,而山西的增长率无明显变化;此外,东部沿海地区的增长率最低,增长率仅为0.62%。从八大经济区域高等职业学校数量占全国的比例来看,2012—2021年,长江中游地区始终是全国高等职业学校数量最多的地区,而西北地区始终是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数量最少的地区。此外,2021年各区域高等职业学校占全国的比例为5.79%~18.44%,而2012年这一比例为4.55%~19.74%,说明2021年我国高等职业学校数量在八大经济区域的分布较2012年更加均衡。从各区域高等职业学校数量占全国比例的增长百分点来看,增长最快的是西南地区,增长3.47个百分点;其次是西北地区,增长1.24个百分点;再次是黄河中游地区,增长0.35个百分点;而北部沿海、南部沿海、东部沿海、长江中游以及东北地区的百分点均有所下降,其中下降最多的是东部沿海地区,下降1.51个百分点,说明2021年东部沿海地区高等职业学校数量较2012年有所减少。进一步比较发现,西南、西北和黄河中游地区的增长率高于全国整体的增长率(14.57%),而北部沿海和南部沿海等其他地区的增长率低于全国整体的增长率。综上可以发现,2012—2021年,八大经济区域高等职业学校的数量增长是不均衡的,总体上呈现出西北和西南地区增长速度较快,黄河中游地区增长速度居中,长江中游、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南部沿海以及东北地区增长速度较慢的特征,长江中游地区是我国高等职业学校数量的“高地”,西南地区则有望超越长江中游地区成为“新高地”。
长期以来,中西部地区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洼地”,为推进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战略措施,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持续给予中西部高等教育更多政策倾斜和支持。2012年2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年)》,明确提出 “扩大中西部学生入学机会”“优化院校布局结构”。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计划大大促进了中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学校数量的增长和布局结构的调整。2012年9月,我国提出 “一带一路”倡议,其中“丝绸之路”经济带覆盖了我国西南、西北和黄河中游的大部分区域,“一带一路”建设在推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中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辐射作用。此外,自2008年开启的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不仅大大加强了区域间的文化交流,同时也扩大了西南地区尤其是贵州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一定程度上促使贵州的高等职业学校数量得到显著增加。因此,国家在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均衡发展方面给予了中西部地区更多政策支持,同时也有效促进了中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与结构的优化。
(二)在校生数量结构的变化与分析
由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数据可知,2012—2021年,从增加数量来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量增加最多的是西南地区,增加了168.55万人,区域内的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和广西分别增加了34.11万人、32.15万人、36.40万人、26.22万人和39.66万人;其次是黄河中游地区,区域内在校生数量增加最多的是河南,增加了65.60万人;在校生数量增加最少的是西北地区,仅增加了34.63万人。从增长率来看,2012—2021年,八大经济区域高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数量增长率最高的是西南地区,增长率高达120.31%,区域内的广西高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数量增长速度最快;其次是西北地区,增长率为99.43%,区域内的新疆在校生数量增长速度最快;黄河中游和南部沿海地区的增长速度分别为72.37%和72.11%。进一步比较发现,2012—2021年,西南、西北、黄河中游和南部沿海地区的在校生数量增长率均高于全国整体的增长率(66.76%),而东部沿海和北部沿海等地区在校生数量增长率则低于全国整体的增长率。从各经济区域高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数量占全国在校生数量的比例看,2012年,长江中游地区是在校生数量占全国比例最高的地区;而到2021年,西南地区成为在校生数量占全国比例最高的地区。此外,2012年各经济区域高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数量占全国在校生数量的比例为3.61%~19.50%,而2021年这一比例为4.32%~19.19%。总体而言,2021年各区域在校生分布的均衡度较2012年略有增加。从各区域高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数量占全国比例的增长百分点来看,增长最快的无疑是西南地区,增长4.67个百分点;其次是西北地区,增长0.71个百分点;再次是南部沿海地区,增长0.35个百分点;而东部沿海、北部沿海、长江中游、黄河中游以及东北地区的在校生数占全国在校生数的比重都有所下降,其中下降最多的是东部沿海地区,下降了2.68个百分点。由此可以发现,2012—2021年,八大经济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在校生数量的增长是不均衡的,总体上呈现西南和西北地区增长最快,黄河中游、长江中游、南部沿海和东北地区居中,东部和北部沿海地区增长较慢的趋势,西南地区超越长江中游地区成为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量最多的地区。
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的增长与高等职业教育学校数量、人口规模、入学意愿以及产业发展等因素密切相关。受高等职业教育扩招的影响,不仅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校的数量进一步增加,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也随之扩张。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近年来西南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处于全国前列,意味着西南地区有大量潜在的高等职业教育适龄人口,这势必会扩大西南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在校生规模。此外,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加之西南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市场对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区域内学龄人口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意愿逐渐增强,从而大大促进了区域内在校生数量的快速增长。黄河中游、长江中游和南部沿海等地区由于人口基数大以及产业转型升级,同样需要区域内高等职业学校培养更多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变化与分析
(一)本科和专科层次学校数量的比例变化与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高等职业教育学校(专科)数量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数量进行对比可以发现,2012年,八大经济区域普通本科学校与高等职业教育学校的比例最高的是东北地区,比例为1.21,该区域内吉林比例最高;其次是北部沿海地区,比例为1.12,该区域内北京比例最高;而南部沿海地区普通本科学校和高等职业教育学校比例相对较低,仅为0.66。2021年,普通本科学校与高等职业教育学校的比例最高的是北部沿海地区,比例为1.16,东北地区紧随其后,比例为1.15,相较于2012年这一比例下降了5.40%;而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普通本科学校和高等职业教育学校的比例相对较低。从增长率来看,南部沿海地区增幅最大,增长了11.54%;其次是东部沿海地区,增长了9.88%;而东北、黄河中游、西南以及西北地区的比例有所下降,其中下降最为明显的是西南地区,下降了33.33%,说明2012—2021年西南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学校数量有明显增加,而普通本科学校数量增加不明显甚至减少。从普通本科学校和高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增长率也可以看出,2012—2021年西南和西北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学校数量的增长率远高于普通本科学校数量的增长率。换言之,西南和西北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学校数量增长较快,而普通本科学校增长趋势放缓。此外,从全国的整体比例来看,2012—2021年普通本专科的比例由0.91下降为0.85,下降了5.82%;从全国本专科数量的增长率来看,专科的增长率明显高于本科增长率。
本研究认为,2012—2021年,西南和西北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学校数量增长速度高于普通本科学校增长速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西南和西北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启动较晚,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近年来大幅增加,进而促进了区域内高等职业教育学校数量的快速增长;二是西南和西北地区师资力量薄弱,加之区位因素导致优质师资难以引进,因而实施普通本科教育较高等职业教育的难度更大。而南部沿海、东部沿海和北部沿海地区普通本科学校与高等职业教育学校的比例上升,原因主要是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们对优质普通本科教育的需求量更大,接受优质普通本科教育成为该区域人们的普遍需求,因此区域内普通本科学校规模超过了高等职业教育学校的规模。这一数据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布失衡,“马太效应”仍然存在。
(二)本科和专科层次学校在校生数量的比例变化与分析
2012年,八大经济区域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在校生数量与高等职业教育学校(专科)在校生数量的比例最高的是东北地区,比例为2.54;其次是东部沿海地区,比例为1.63。2021年,普通本科学校在校生数量与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在校生数量的比例最高的仍然是东北地区,但比例下降为1.82;其次仍是东部沿海地区,比例为1.47;西南地区普通本科学校在校生数量与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在校生数量比例相对较低,仅为0.99。从增长率可以看出,2012—2021年,八大经济区域的比例均出现负增长,说明八大经济区域的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在校生数量增长速度超过了普通本科学校在校生增长速度。其中,西南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在校生数量增长最为明显,区域内的云南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在校生数量增长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