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产业教育与产学研合作基本计划的动因、现状及启示

作者: 王佳桐 冯旭芳 章曼娜

[摘要]2018年,韩国多个部委共同颁布《产业教育与产学研合作基本计划(2019—2023年)》,通过深化政府、产业、学校、科研机构等多主体融合协同,部署了人才培养、技术转移、创新创业、基础设施建设四大战略任务和具体的实施举措。该计划第一阶段运行成效显著,因全球疫情和数字化变革影响,又进行了动态调整。整体而言,该计划具有稳定性、适应性、灵活性,对我国完善产学研合作法律法规、健全产学研合作体制机制、激发产学研合作创新主体积极性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韩国;产业教育;产学研合作;创新创业;高等教育

[作者简介]王佳桐(1990- ),男,山西运城人,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国际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浙江  绍兴  312000)冯旭芳(1983- ),女,浙江慈溪人,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后,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浙江  金华  321004)章曼娜(1991- ),女,浙江绍兴人,上海外国语大学在读博士。(上海  2016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课题“中日韩创业型大学支援政策与发展模式比较研究”(课题编号:22NDQN283YB,课题主持人:王佳桐)、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21年度高等教育研究重点课题“新时代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及建设路径研究”(课题编号:KT2021040)和2022年度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基地资助项目“数字赋能背景下产教融合协同培育新时代工匠研究”(课题编号:2022JD56,课题主持人:冯旭芳)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9.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13-0066-09

一、问题的提出

根据2022年泰晤士高等教育大学影响力排名,在大学发挥促进创新、满足产业需求等作用方面,东亚国家(地区)的高校处于领先地位,其中韩国有11所大学进入了工业、创新和基础设施大学影响力全球排行榜的前100名。这说明韩国高校在支撑产业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以及人才培养的适应性等方面具有较强实力。早在20世纪60年代,韩国就开始出台产学研合作相关政策,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形成了产学研合作方面的完整政策体系,并且以法律的形式进行明确。2018年10月,由韩国全国产学研合作委员会统筹,教育部、科技部、安全部、产业部、中小企业部、劳动部等部门共同参与,历时一年,制定了《产业教育与产学合作基本计划(2019—2023年)》(以下简称《基本计划》),计划每年投入1.8321万亿韩元,将产学研合作作为创新增长新动力,建立韩国创意性和自主性的产学研合作生态系统。经过近两年的实施和随后的动态调整,取得了显著的实践成效。

党的十九大以来,产教融合作为我国重大战略和改革举措高位推进,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已成为时代发展所需和社会共识。我国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有效推动了政府、高校、企业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探索,但依然存在高校与企业深度融合的制度性矛盾、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政府积极与企业消极的内源性矛盾,需要进一步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校企优质合作。特别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人才链、教育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融合,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韩国与我国是近邻,不仅文化同源,国家政策也都在各项事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产学研合作政策是一个比较成熟的样本。因此,在此背景下,分析韩国《基本计划》的出台动因、内容体系、实施成效以及动态调整,对我国深化产教科融合、提升产学研合作水平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二、《基本计划》出台动因:国内环境变化与国际经验启示

(一)国内政策环境的变化

1.面对科技变革的思想觉醒。加里·布鲁尔(Carry Brewer)认为,政策过程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循环,后面的政策是在对前期政策调整和修正的基础上做出的,政策很少能保持最初被采纳的形式,而是会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演变。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科技变革加剧,韩国政府逐渐意识到靠价格竞争力和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在全球竞争中立足,需要通过培养人才、创新技术、完善科研系统来巩固和提升自身竞争力。为此,有必要构建利用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人力、技术和基础设施来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创造就业机会的良性循环结构,同时建立高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2.适应国家需求的政策嬗变。从20世纪60年代到今天,韩国的产学研合作不断发展、完善,但由于各个政府部门之间缺乏协同,使得政策目标难以落实。因此,2012年之后,韩国将产学研合作作为一项国家战略,陆续推出了一批持续时间长,规模、投入和影响力大的产学研合作政策,如韩国产学合作先导大学培育工程(LINC)、韩国高等教育与区域产业需求协同发展计划(PRIME)等。同时,2017年11月初颁布《产学研合作法(修订版)》,成立全国产学研合作委员会,统筹推进人才培养、技术转移和产业化、创业等各领域政策,为扩大政策效应和增强政策协同奠定基础。

(二)国际成功案例的启示

产学研合作成为全球各国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欧美发达国家纷纷建立了产学研合作中心,以推动高等教育与区域产业协同共生式发展,并在多年的实践中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机制和模式。以下两个案例为韩国大力推行产学研合作政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北美地区的硅谷案例。硅谷成功的秘诀在于:一是汇聚了全球顶级人才。硅谷拥有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两所世界名校和几十所专业院校,为硅谷源源不断地提供工程、科学、金融等领域的高端人才,并创造出大量科技创新成果。二是形成了完善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硅谷拥有全美35%左右的创业资本公司为创新创业公司提供资金支持,同时还拥有专业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贯穿于研发到产业化的各个环节。三是营造了富有活力的创新文化。以“宽容失败、鼓励冒险、平等开放、崇尚竞争”为特征的硅谷文化激发了人们的创新热情,为硅谷企业注入了活力和创造力。四是构建了完善的政策和法律体系。政府在知识产权、移民、税收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均制定了完善的政策和法律体系,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

2.欧洲地区的奥卢科学园案例。奥卢科学园是欧洲第一个科学园区,于1982年作为产学研合作项目启动,并一直与芬兰技术研究中心、奥卢大学和1700家企业成员公司积极合作,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座智慧城市,其运行特点主要包括:一是该科技园是在高科技企业—诺基亚的引领下设立的,采用股份合作制的经营模式,实现权益共享、风险共担、自负盈亏,这大大提高了科技园的运营效率。二是芬兰政府设立了良好的创业资金支持体系,通过设置鼓励资金、启动资金和政府担保制度为创业企业提供较为充足的资金支持,促进先进技术集成应用,实现产业组织形态变革,从而大幅度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三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作为主要目标之一,构建大学、研究机构与科技园的深度合作机制,并为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构建起互利互惠、相互依存的创新生态体系。韩国根据芬兰奥卢科学园的经验,陆续出台促进区域创新体系的大型规划,以构建起网状产学研合作体系,目前形成的韩国大德科学园和板桥科技谷就是一个很好的印证。

三、《基本计划》核心内容:战略体系和任务举措

产学研合作是一项系统性实践,需要以系统思维去指导,出台系统性政策来支持。《基本计划》通盘考虑产学研所涉及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要素,部署了人才培养、技术转移、创新创业、基础设施建设四大战略任务。

(一)战略任务一:通过产业教育多元化培养创新型人才

为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韩国出台了三项产业教育举措:一是支持新产业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扩大新兴行业专业硕士和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强化以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为核心等实习项目,助力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信息和通信技术)融合型人才培养,加强新兴产业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大学、政府研究机构和企业研究所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政、产、学融合平台,针对新兴产业开展联合攻关研究,培养田野型和研究型人才。二是提供各类职业教育培训和就业支援项目。提供不受时空限制的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培训项目,拓展优质的符合第四次产业革命需求的职业MOOC课程;加大在职者的大学学费资助,鼓励大学开展定制课程和灵活学制课程,完善学习经验识别系统、学业完成系统、兼职注册系统等;鼓励企业直接参与大学生就业支援的全过程,包括学生选拔、课程设计和运营。三是结合产业需求改革课程。启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各种融合课程建设,培育解决问题型的课程。通过LINC+(教育部)、ICT学分挂钩实习(科技部)、本地中小企业研发行业实习支持(中小企业部)等政策,保障学生现场实践权利,为中小型企业提供机会吸引人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同时,开展融入行业问题的教学,推广“企业—教授—学生团队”三位一体项目型课程,支持学生根据所学的专业知识,通过综合解决问题和执行行业(社会)要求任务来培养自身的创造力、实践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战略任务二:通过技术转让和商业化创造高附加值

为了加速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韩国出台了两大技术转让和商业化举措:一是通过引进和利用外部技术来促进技术进步。一方面,继续扩大允许在政府部门研究任务中引进外部技术项目的比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额外开发,鼓励企业与外部组织进行联合研发,激活以研发为目的的技术交易,减轻企业在开展联合研发任务时负担的现金比例。另一方面,营造制度环境,促进高校及附属机构拥有的技术向产业转移,推进独家许可形式转让手续的简化,建立和传播促进技术引进的研发模式,明确政府研发项目中外部技术引进成本的核算标准。二是支持大学和研究人员的技术转让和商业化。一方面,将专利为中心的技术商业化活动扩展到所有知识产权拥有者,包括教职员工、研究生等,支持大学内部和大学之间的技术转让合作活动,通过相互协同、融合和重组多个领域和技术,创造出比单一技术更大的附加值。另一方面,促进致力于技术转让和商业化的组织活动。根据大学等研究机构的条件,以产业园区为中心,建立与技术转让和商业化相关的组织之间的任务协调和管理系统;同时,为促进校内技术转移,根据各院校的特点和条件,设置首席技术官,重组技术转移组织,建立技术转让贡献者薪酬体系。此外,为中小企业利用大学等机构的研究成果提供支持,如举办“产学合作博览会”“技术交流网络论坛”,并且完善以消费者为中心的部门建设,如搭建提供公共技术数据库和综合联动服务的技术转移信息服务中心。

(三)战略任务三:通过完善创业支持系统鼓励全民参与

为了营造全民创业的氛围,韩国出台三大完善创业支持系统的举措:一是构建和完善创业教育生态体系。一方面,培育中小学生的创业精神,建设校内创业体验教育课程,打造校外创业体验教育生态系统。另一方面,为服兵役者创造环境,推动在军事基地内组建创业俱乐部,优先招募有创业竞赛经验的学生,开展部队创业教育,加强与科技创业高度相关的人才发掘,鼓励其在军队服役期间参与国防科学研究所的国防研发。此外,还设计了实验室定制型的创业支援计划,为研究生提供技术创业包,在课程运营、劳动力、研发、创业准备、技术商业化等方面提供需要的资金,并且培养服务于研究的行政管理人员,营造研究生院研究人员全身心投入初创企业技术开发和研究的环境。二是建立能够激发创业动机的创业环境。一方面,扩大政府支持,为初创企业提供资金、样品制作、教育培训等必要资源。利用校办企业等提供的设施,为创业学生的样品制作、教育、培训等提供支持。加强创业大赛与创业支持系统的联动,提升优秀创业候选人的创意(技术)成功转换实际创业项目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建立“创业点子的发现与验证→公共技术与投资对接→样品制作、专利保护”的全流程创业支持体系,解决创业初期缺乏后续政策、资金不足等问题。支持将大学生以及校办技术控股公司的子公司的创意和研发与区域内企业正在进行的技术开发项目联系起来,由企业提供样品制作和专利申请费用。三是营造有利于大学教师学术创业的创业友好型文化。一方面,完善制度环境,在大学内引进和推广创业友好型人事和科研制度,营造鼓励创业的氛围,提升大学师生的创业意愿,特别是在教师绩效评估指标当中增加创业成果指标,在资助评估和机构评估时考虑研究人员的创业表现。同时,开发适合创业的人事系统手册,鼓励具有高技术研究能力的教职工开展创业活动。另一方面,通过提供实用的创业信息和案例分享提高创业信心,为大学教师提供领域内专家咨询,并且制作和分发“创业活动案例手册”,以便在创业活动中参考最佳实践。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