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研究
作者: 杨红荃 李佳[摘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在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中成效卓著且前景广阔,二者形成良性循环助力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民族地区在自然、历史及人文方面的特殊性决定了职业培训差异化发展的导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需贯彻农文旅康融合发展理念,秉持共同体思维,提升人才的民族适切性。结合系统论的目的性、整体性、动态性原则,应完善培训制度,构建培训共同体,调整培训内容,切实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质量,促进民族地区实现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民族地区;新型职业农民;系统论
[作者简介]杨红荃(1972- ),女,湖北恩施人,湖北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副教授,博士;李佳(1998- ),女,湖北恩施人,湖北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在读硕士。(湖北 武汉 430068)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21-0104-08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全面推行乡村振兴,坚持农村农业优先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乡村振兴于民族地区而言具备重要战略意义。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职业教育作为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联系紧密的类型教育,肩负着培养适切民族地区发展需求人才的重任。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需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广大农村培养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作为职业教育重要内容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契合民族地区对有文化、爱农业、懂经营、会技术、致力于服务社会的新型职业农民的现实需求,是促进民族地区现代化的关键一环。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和系统性工程,需要不同机构、不同部门的通力协作。基于此,本研究拟从厘清民族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特殊语义入手,探析培训的理念及路径,以期为实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一、民族地区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特殊语义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只有立足民族地区实际、延续民族文化、打造民族品牌,才能走出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子。与其他地区相比,民族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传统文化以及社会经济结构具有显著差异,外化为奇特景观、独特文化和特色产业,共同组成民族地区差异化发展的基础,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新型职业农民是民族地区实现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其培训工作需要紧密结合民族地区的特殊语义展开,有效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一)天然馈赠:奇特地域景观
我国少数民族分布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63.7%,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和边疆地区,拥有独特的地域景观,呈现出以下特征:一是多元化。我国民族地区涵盖高原、丘陵、山地、盆地、平原五大地貌,以自然美而成景的奇山、溶洞、险峰等数不胜数,独具地域特色。各地异彩纷呈的自然景观孕育出浓郁的民俗风情,自然与人文景观相辅相成。二是不可替代性。民族地区独特的地形地势和气候条件孕育出别样的景观,如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内蒙的阿尔山温泉、云南的路南石林等都是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自然瑰宝。三是原始性。民族地区自然奇观几乎没有受到人为破坏,基本上保持着未经人工雕饰的原始风貌,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新颖感。四是自然资源等级高。以地貌旅游和水体旅游资源为例,西部地区有众多海拔较高的雪山冰峰和兼具极高观赏与考察价值的河流,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和伊犁河、雅鲁藏布江就是其中的代表。同时,气候的多样性带来了植物和动物的多样性,在我国民族地区存在许多珍奇物种和特产植物,是我国生态的重要屏障。
民族地区多样且奇特的地域景观是大自然馈赠的旅游资源,在立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上对自然景观进行开发,将促进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如果同时有一批深刻了解景观的旅游业从业者将更有利于促进其发展。民族地区的农民对本民族地理环境、自然景观、旅游路线有着深刻的认识,加以培训可衍生出导游、景区安全员等一系列旅游业从业者,成为符合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这既能使本土农民增加收入,也能促进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使民族地区产业趋于多元化。
(二)历史沉淀:民族独特文化
民族地区拥有独特的民族精神和地域文化,沿袭至今已积淀为丰富且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及生活方式。民族特色文化内涵丰富,包含极具辨识度的民族节日、民族特色风俗和传习、民族语言与文学艺术、民族手工艺与服饰、民族建筑、民族宗教信仰及民族精神等。凉山的“彝族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土家族的女儿会充分展现了少数民族节日的热情和活力;青海、四川和西藏等地的《格萨尔》传达着藏族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情怀;拉萨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展示了庄严且纯粹的民族信仰;广西的刺绣、贵银、蜡染等手工艺炫目多彩;土家吊脚楼、羌族石砌住宅、侗族的楼与桥,都是优秀民族建筑的代表;众多的古墓葬、古寺佛塔、石窟壁画等文化遗产则体现了壮丽恢弘的民族宗教信仰和民族精神。
记载着民族地区人类活动轨迹的历史文化印迹,具有浓郁的本土色彩和地域文化气息,能直观地反映出当地文化的典型特征,具有丰厚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因此,保护、传承与宣扬民族独特传统文化具备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民族地区新型职业农民扎根本土,是保护、传承与宣扬民族文化的重要主体。在开展培训时侧重对民族文化进行传承与宣扬,一方面有助于新型职业农民加深对民族文化的了解,进而增强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认同感,坚定为本民族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信心;另一方面则有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依托文化品牌的虹吸效应打造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新业态,延伸文化产业链,为民族地区文化经济发展提供驱动力。
(三)人文智慧:特色民族产业
民族地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立足区域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特色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孕育出独具特色的民族产业。一是自然禀赋型。民族地区依托独特的天然景观与自然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如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和新疆都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前者以康养休闲特色产业为主,后者则开展瓜果种植和石油石化产业。二是文化资源型。民族地区的特色文化是发展产业的突破点,如云南泸沽湖结合自然景观和云南摩梭人走婚文化,走出了一条从旅游到手工艺加工产业融合之路。三是技术加持型。民族地区立足优势自然资源,借助科技加持发展特色高端产业。例如,青海建设现代化盐湖产业体系及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内蒙古大力发展现代能源经济、石墨烯与稀土等新材料产业、现代农牧业等特色产业;“贵州针对喀斯特地貌与立体气候条件,大力构建支撑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的技术体系”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善于抓最具特色的产业。相比于其他地区,民族地区产业具有无可比拟的民族、历史和文化等软实力以及资源、环境等硬实力优势,其显著的民族性、稀缺性和差异性,是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的一把钥匙,通过自主创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进而逐渐形成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产业或产业集群,可助力民族地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民族地区在进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时,要紧扣当地特色产业,以工作岗位需求为依据开展针对性培训,实现劳动力供给端与特色产业需求端的有效对接。
二、民族地区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理念遵循
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具有显著差异,这决定了民族地区的发展是差异化发展,因此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时也应遵循差异化发展理念,凸显特殊性。民族地区的自然景观、文化与特色产业看似分属地理、文化、经济领域,但实质上是紧密相连的整体,发展时应从整体视角出发、打破领域壁垒,贯彻农文旅康融合发展理念。为此,民族地区各培训主体也需要联合起来,坚持共同体思维以构建培训共同体,服务于适切民族地区动态发展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一)贯彻农文旅康融合发展理念
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民族地区要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等实际,找准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切入点和发力点”,指引民族地区走向农文旅康融合发展。农文旅康融合发展是指民族地区将生态资源、农业资源、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和康养资源纳入一个系统进行统筹开发,带动资源、要素、技术、市场需求在民族地区乡村进行整合重组,以实现各产业链和价值链延伸、产业范围扩大、产业功能拓展和民族地区务农者就业渠道拓宽、收益增加的过程。
民族地区农文旅康的深度融合,通过村寨康养旅游、文化体验等带动民族地区的餐饮、民宿、民贸等产业发展,助力乡村产业振兴;通过民间非遗表演、民族文化晚宴等形式促进民族特色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利用民族地区奇特的自然景观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生态化产业,助力乡村生态振兴;通过建设民族地区特色康养综合体、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吸引优秀人才返乡下乡就业创业,助力乡村人才振兴;通过构建各行业、各组织参与的治理体系,助力乡村组织振兴。农旅融合、文旅融合、农文旅融合乃至农文旅康融合发展已成为我国民族地区实现小康社会的独特路径,是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特色发展之路。
2020年,农业农村部印发《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突出集群成链,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民族地区应将农文旅康融合理念贯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全过程,实现地区差异化发展。挖掘民族地区现代农业、民族文化、特色产业、康养旅游业之间的耦合关联性,以民族文化为中心,延伸民族旅游业、农业、手工业等多行业相互交织的发散式产业链条,注重产业间的横向连接和各产业的纵向深耕,探索融合发展的培训路径,拓宽新型职业农民的就业创业渠道,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二)秉持多元协同的共同体思维
“融合”理念贯穿民族地区的发展,同样也贯穿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事业,是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增量空间。民族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当地职业教育功能的延伸,延续了职业教育的跨界性,需要多主体共同参与,加之培训以农文旅康融合发展的理念为遵循,更需要各行业各主体通力协作,构建多元协同的职业培训结构,共同助力民族地区培养适切度高的新型职业农民。在此过程中,政府、职业院校与机构、企业是民族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核心主体。政府是统筹领导者,职业院校与职业机构是主导实施者,民族地区的企业是重要参与者。三者需要统一思想认识,贯彻融合发展理念,秉持共同体思维。“共同体思维强调各参与主体的协作与互利共赢,主张在‘共同行动’中增进认同感和获得感,实现价值共创。”②为实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需要以共同体思维进行整体规划,既要考虑到民族地区差异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又要考虑到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将培训作为一个系统进行顶层设计。
秉持共同体思维,有利于提升培训决策的科学性,能够反映不同主体的真实诉求,获得更为全面和真实的信息,增强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秉持共同体思维,有利于丰富和优化培训资源,民族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需要丰富的资源投入,而培训共同体的搭建可以实现各界资源互换和资源共享;秉持共同体思维,构建多元协同的职业培训结构,能够形成多方联动的培训合力,从而激发民族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带动民族地区发展的引擎,共同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三)提升人才培养的民族适切性
2000年,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指出“改革和发展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必须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探索符合民族特点和民族区域特点的发展路径”。这要求民族地区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时,应贯彻从实际出发的思想,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切性。
1.应体现民族属性。在职业培训过程中,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同时唤醒民族地区农民的民族意识,以民族文化滋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民族属性”,孕育其“民族性格”和乡土情怀,培养出懂民族文化、爱民族地区、对本民族具有归属感,立志为本民族发展做出贡献的新型职业农民。
2.应体现科技属性。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以第一产业为主,种植业、农业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基,在科技革命的背景下难以满足发展需要。为使民族地区第一产业形成集约化规模化态势,在培训中应贯彻科技兴农思想,利用现代先进技术发展民族地区特色产业,以技术的“后天之力”持续促进民族地区产业现代化。
3.应体现动态属性。当前,民族地区乡村产业结构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出现了农村电商、涉农旅游、康养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因此,职业培训也应紧跟民族地区动态发展趋势,培养满足农村经济结构变化的新型职业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