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助力乡村发展的实践回溯与愿景前瞻
作者: 刘亚西 陈沛酉[摘要]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对于破解我国“三农”问题、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缘于农业生产的产业化、机械化转型和“农转非”劳动力培训的现实需要,我国在首个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中就对“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进行了专项部署。十余年来,我国职业院校在持续深化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为农村发展培养专业人才、探索涉农专业科研创新与技术积累、服务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等方面成绩斐然。然而,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面临人才供给不足、农业技术创新与转化不足、老龄人口关切不足等新命题,对职业教育的支撑服务能力提出了新挑战。对此,应转变育人理念,培养面向现代化的新型职业农民;嵌入农业科技价值链,打造科研成果转化的“中试车间”;承担“老龄社会”责任,构筑终身学习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关键词]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乡村振兴
[作者简介]刘亚西(1992- ),男,河南平顶山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在读博士。(福建 厦门 361005)陈沛酉(1990- ),男,河南潢川人,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北京 100026)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失地农民职业教育补偿机制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BJA170101)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01-0005-08
长期以来,党和政府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推进现代化建设和实现民族复兴的核心工程。对于破解的路径,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曾明确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凸显了教育之于破解“三农”问题的基础性和紧迫性地位。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年)》,更是直接将“加快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作为擘画职业教育发展图景的核心任务之一,强调从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之价值定位、政府履责、资源统筹、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提升服务供给能力。十余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持续深化供给侧改革,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助力“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和推进“乡村振兴”等进程中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因此,全面梳理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发展成就,认清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所面临的新挑战,对于继续发挥职业教育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职业教育助力乡村发展的问题缘起
(一)为何要面向农村办职业教育
从世界性维度来看,农村问题并非中国独有。马克思就曾在《资本论》中剖析了城乡割据现象背后所隐藏的资本掠夺劳动者技巧和土地资源的深层逻辑。刘易斯的“二元经济论”也提出,城乡失衡的根源在于工业部门与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客观差异,但这种失衡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尽数转移向工业部门之后会趋于平衡,达到城乡一体化的一元经济状态。既有理论分别从社会制度、劳动力转移等不同视角揭露了农村问题的破解路径。但是,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演进的实践经验表明,仅依靠制度的、经济的手段,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工农之间的深层矛盾,譬如农转非人口的就业技能提升与“人的市民化”问题、农民传统技艺与农业生产智能化的脱节问题、农村产业转型升级与农业技术创新问题等。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归根结底要落实在“人”的身上。因为无论是城镇化或是工业化,本质上是人的生产生活方式的迭代转型,必须引入教育的手段加以干预。
那么,职业教育在破解农村问题方面有何独特优势?历史地看,自黄炎培提出职业教育要“从平民社会入手”和“为大多数平民谋幸福”,到晏阳初针对农村“穷病”提出“生计教育”,职业教育办学已然将“平民性”“职业性”等属性镌刻进了基因血脉中,承载了阻断代际贫困、促进教育公平等天然职能。进入21世纪以后,国家更是多次强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投资逾100亿元以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极大地提升了职业院校面向农村的基本办学能力,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一是不断加强资源投入向农村倾斜,如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试点免除学费政策等;二是深入推进“一网两工程”工作,持续完善覆盖县、乡、村的职业教育培训网络,以及组织实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两项工程;三是探索“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的农村职业教育改革,针对农村、农业以及农民的实际情况,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二)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何以成为一个问题
2008年10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我国“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意味着我国农村发展面临新的变革和挑战:一是农村经济发展方式面临转型,到“十一五”末,我国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约25万个,带动超过40%的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深刻变革了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对农民现代化生产与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农业机械化发展进入新阶段,在国家强农惠农政策支持下,我国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在2010年达到52%,实现了“机械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跨越”①,而提高农机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对于保障我国农业机械化工作意义重大;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形势不容乐观,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有34.17%,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但我国城镇就业供大于求以及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依旧突出,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面临严峻挑战。
与此不相适宜的是,我国职业教育支撑服务能力严重不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我国农林渔牧业就业人口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的占比仍高达93.6%,高中学历占比5.8%,大学专科学历占比仅有0.5%,反映出农村受教育程度较低。然而,农村职业教育却面临规模持续下跌、资源投入不足、涉农专业设置与教学内容滞后、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因此,在我国首个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中,将“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作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进行了专项部署。从概念内涵来看,所谓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是指服务农业、农村、农民的职业教育,包括办在农村的职业教育、农业职业教育和为农村建设培养人才的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等。从战略任务来看,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深化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加强城乡职业教育资源统筹与协调发展等;二是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专业人才;三是通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升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服务能力等。
二、职业教育助力乡村发展的实践成就
(一)夯实基础:持续深化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
1.着力改善基本办学条件。我国政府长期秉承加大经费投入和政策扶持向农村倾斜的基本原则,通过开展各类“项目”“计划”等,增强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例如,2010年,教育部提出在19个省份实施“中等职业教育支撑现代农业及新农村建设能力提升计划”,以及开展面向区域的涉农专业改革试点工作;2013年,启动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创建工作,截至2020年已公布五批共计263个示范县名单;2015年,教育部发布《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要支持高等职业院校与涉农企业共建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截至2017年有11个省份共计投入省级财政经费1002万元,启动了22个试点农业职教集团或涉农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
2.实施标准引领的职业院校制度体系建设。2010年,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管理规程》,为中职学校同时开展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提供了政策依据,自此育训并举成为中职学校办学的基本遵循。之后,教育部又相继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职业院校顶岗实习标准》《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等一系列制度标准,其中不乏专门针对涉农专业以及新型职业农民、农村转移劳动力等群体的专门规定,为职业院校服务“三农”工作提供了管理规范与质量标杆。
3.重视面向农村的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教育部自2011年启动“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随后还发布了《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意见》等文件,强调要提升职业院校师资能力建设,尤其是加大面向西部、农村和民族地区职业院校的教师培养力度。同时,还支持职业学校涉农专业广泛吸纳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农业企业等组织中的农业技术骨干到校任职。例如,教育部联合农业农村部实施农技人员特聘计划,截至2019年底共计投资1.01亿元,在全国853个县累计招募特聘农技人员近4000人。
(二)强化担当:为农业和农村发展培养专业人才
1.持续扩充招生规模。教育部强调中职学校要加大面向农村地区的招生力度,灵活采用注册入学、集中录取、多次补录等形式,广泛吸纳农村青年、农民工等群体。2016年,教育部启动了“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提出每年在全国范围资助30万农民工接受专科及以上学历继续教育。2019年,又启动了“百万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计划”,面向农村“两委”班子成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培养100万名高素质农民。此外,各省市自2009年开始逐步落实中职免学费政策,对于东西部中职学校联合培养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两省财政也会给予每生共计4000元的经费资助。由此,职业教育招生体现出“普农”“惠农”两大特征,并且职业院校扩招农村生源出现从中职转向高职的“学历高移”现象。
2.优化人才培养过程。2011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培养“现代农业专业人才、经营人才、创业人才和新型农民”。到201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将之升级为培养“现代农业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同时,2021年最新发布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首次按照岗位群逐层递升的逻辑,将2010版中职专业目录和2015版高职专业目录进行了统合。其中,农林渔牧大类中职和高职专业调整幅度达58.8%,新增职业本科专业13个。此外,教育部在《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中,更新和规范了不同层次的涉农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要求,尤其强调对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要单独编班和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弹性学习时间和多元教学模式等。
3.加强毕业生就业扶持力度。“十二五”期间,政府主要通过“到村任职”“西部计划”“农技特岗”等项目优先选拔涉农专业学生,并以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代偿、给予税收优惠等政策,促进涉农专业学生的就业创业。各职业院校则通过订单培养、城乡职业学校联合培养促进就业等方式,拓宽毕业生面向农村的就业渠道。进入“十三五”后,职业院校进一步通过集团化办学机制、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机制、强化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以及发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机构作用等,提升涉农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
(三)创新引领:积极探索涉农科研创新与技术积累
在我国首个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中,并未将科研创新与技术积累纳入职业教育专项建设任务。一方面,历史地看,我国农业领域的科研创新通常由涉农普通高校、农业科研院所等承担,而职业教育往往承担的是面向就业的技术技能教育与培训。另一方面,当时我国涉农职业教育科研基础相对薄弱,缺乏科研探索与技术创新条件。但是,随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等建设项目的推进,一批农业类高职院校不断集聚科研创新和技术研发资源,探索在农业科技产业链中充分发挥“中试车间”作用。
首先,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涉农类高职院校和专业群,有效凝聚了农业大类之下的多学科研究力量,以及来自不同方向和领域的研究资源。在2019年教育部公布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名单”中,有4所农业类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和10所农业类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成功入选,为开展科研创新和技术攻关活动奠定了基础条件。其次,结合历年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公布的信息可知,我国农业类高职院校通过联合地方政府、农业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等,以技术技能积累为纽带,建立教科研平台、农业技术研发中心等专门机构,开展农业技术研发与推广活动。根据《2018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年度报告》,全国250余所涉农高职院校中,有七成院校的横向与纵向服务到款额达100万以上,有五所院校达到1000万以上。最后,以校内骨干教师团队为主体,通过引进具备行业权威的专家、大师以及企业领军人才等,打造农业科技研发和技术攻关教师团队,围绕农业产业发展开展新品种研发、技术成果转化等,形成了一批产业领先的农业科技成果。例如,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依托23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和9个科技团队,在近10年来共计立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41项,育成农作物新品种37个,研发创新技术140项,获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33件,获得各类农业类重大科技成果奖励46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