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探究
作者: 雍莉莉[摘要]高职院校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是加强新时代高职教育的重要政治任务,是凸显高职教育发展潜力的首要核心标志,是体现高职教育办学质量的重大关键举措。针对目前人才培养存在的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度有待提高、专业课程建设融合度有待加强、产教协同融合深入度有待增强、师资引进培育重视度有待提升、质量保障体系覆盖度有待完善的问题,建议从“重塑教育理念,实施顶层培养设计的综合改革;立足地方需求,推动专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构筑‘双创’机制,提升创新精英人才的培养能力;深化产教融合,实现多元育人模式的发展格局;加快师资引进,打造人才培养质量的教育高地;完善评价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水平”六个方面着手,着力提升高职院校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双高计划;高职院校;高质量创新人才
[作者简介]雍莉莉(1982- ),女,江苏高邮人,常州大学,副教授,硕士。(江苏 常州 21316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立项课题“高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实施步骤与过程监控研究”(项目编号:2020SJA1222)、2021年常州大学高职教育研究院立项课题“新发展格局下江苏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路径研究”(项目编号:CDGZ2021003)和2021年常州大学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立项重点课题“全媒体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1DJSZ1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03-0048-06
2019年4月,《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指出 “在全面提高质量的基础上,着力培养一批产业急需、技艺高超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可见,高职院校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是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以下简称“双高计划”),实现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新格局的重大工程,是面向2035全面推进高职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核心任务,是大力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综合实力和影响力的重要举措。本文在深刻理解新时代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深入分析当前制约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潜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实现高职教育育人质量和办学水平全面提升的建设路径,以期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全方位、深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推动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
一、高职院校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
1.高职院校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是加强新时代高职教育的重要政治任务。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李克强总理作出重要批示,指出“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业创新、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上水平的重要基础”。随后,《教育部关于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的通知》发布,《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等政策文件相继出台。新时代新形势下国家赋予了高职教育新要求和高标准,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推进新时代院校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行动指南。可见,高职院校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重大的现实和时代课题,高职院校要积极主动应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精准对标高职教育发展现状及建设目标,着力构建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2.高职院校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是凸显高职教育发展潜力的首要核心标志。根据“双高计划”的要求,高职院校要精准对接区域人才需求,与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等各方面进行深度合作,构建校企合作共建机制。高职院校作为向社会输送应用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教育基地,承担着为国家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势必要紧跟新形势、强化新理念、构建新格局,摒弃传统单一培养模式、固守僵化教育理念、单打独斗教育方式,进一步优化升级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多元协调、内外联动的协同融合机制,充分对接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实现学生更高质量的就业创业,提高高职教育的办学水平及能力,彰显职业教育的综合实力及核心竞争力,凸显高职教育的发展潜力。
3.高职院校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是体现高职教育办学质量的重大关键举措。“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教育要强化改革创新,高职院校要不断深化高质量及内涵式发展建设,积极探索新时代提升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新实践、新路径。当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为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释放出新动能,新一轮产业变革和科技革命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结构、重构全球创新版图,国家对高质量创新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如何在创新人才培养领域抢占高地,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质量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成为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检验标准。因此,推进高职教育内涵式及高质量发展,改革办学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仅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高职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强烈需求。高职院校高质量创新人才的培养,将进一步引领和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及办学质量。
二、高职院校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度有待提高。“双高计划”提出,高职院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引领职业教育实现现代化,形成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目前,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理念方面还较为保守,更多的还依赖于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是被动接受的客体,固守“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程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迫切需要推陈出新、转变观念,改变以往以学校职业教育为主的封闭式培养模式,向以政府、企业、行业、社会等多元主体参与的混合式培养模式转变,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注重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及适应性,强化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专业建设、实践实训等方面的创新发展,着力培养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创新人才。
2.专业课程建设融合度有待加强。高职院校课程专业设置大多以单向技术培养为主,没有打破学科专业的技术壁垒,多学科融合发展;课程教育教学体系构建还不完善,课程设置缺乏层次性及实践性,较多课程设置存在“一刀切”、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等现象,没有充分结合学生实际需求、发展能力及社会需要个性化设置课程;“双创”教育实践课程较为稀少,实践创新平台较为稀缺,“双创”实践项目较为稀少,专业课程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度还有待提升;课程专业间资源、优势及特色融合、共享、共通、集聚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增强,交叉性新型学科发展较为缓慢。因此,培养的学生知识面也较为单一,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对高质量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要打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紧密对接地方产业需求,积极构建多学科融合发展的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3.产教协同融合深入度有待增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中重要的办学模式,是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是高职院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高职院校参与社会并调动政府、行业、企业等各方面力量与资源的能力还较为欠缺,多元协调、内外联动的校企合作机制也有待健全,校企合作深入度及覆盖度更有待加强,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强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课程教学等举措还有待提升;将产业发展与专业建设协同融合,并为之配套相应的教学资源、实训条件和师资力量能力还较为薄弱,专业群建设与地方产业需求的匹配度更有待深化;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建立力度有待加大,产教融合的机制、模式、评价体系更需要创新。总之,诸多现状都影响着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发挥。
4.师资引进培育重视度有待提升。打造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双高计划”的重要改革任务之一。当前,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进展较为缓慢,人才引进政策措施、渠道流程、制度体系等方面都有待健全;博士学历教师、教授比例相对本科院校还是偏小,影响大、权威高的专业学科带头人,教学业务能力强、科学研究经验足的骨干教师,业务基础牢、发展潜力大的青年教师与行业企业大师名匠共同组成的团队等较为稀少,具有丰富企业经验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更加欠缺,专业的“双创”教师队伍也较为薄弱;对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重视度、深入度还有待加强,培育计划及培训办法的制度建设有待提升,对其国内访学及境外研修的支持力度还有待加大。
5.质量保障体系覆盖度有待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是“双高计划”中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评价机制。目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在服务于院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方面较为薄弱,实施质量评估监测的渠道及举措较少,影响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的综合因素分析研究较为片面;缺乏完善、系统的运行机制和制度体系,过程评价及结果监督等方面的实质性指导意见也较为欠缺,更多侧重于关注结果,忽视各类质量评价因素间的联系及制约;校院两级质量管理工作机制、教学质量目标管理、教学质量过程监控和教学质量评估结果等质量控制系统还有待健全;思想保障、组织保障、制度保障、资源保障等体系有待完善,质量保障体系的全面性、系统性及覆盖度还有待提升。
三、高职院校高质量创新人才的培养路径
1.重塑教育理念,实施顶层培养设计的综合改革。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需要高度重视,强化顶层设计,做好统筹规划。
第一,要以政策精神为引领,推陈出新,构建发展新格局。要立足“双高计划”,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更新传统教育教学理念,充分凝练新时代教育教学新思路,扎实推进适应社会发展的高质量人才培养新举措,积极构建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第二,要以强化特色为目标,注重融合,构建育人新体系。立足高职院校自身发展优势、办学条件及地方行业企业对新时代高质量创新人才的需求,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强化特色为目标,以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通过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高质量人才培养全过程,并贯穿于教育教学、专业建设、课程教材、日常管理等各环节。
第三,要以改革创新为举措,强化落实,构建多元新机制。要以“双高计划”为引领,深化改革创新,纵深推进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质量提升、“双创”教育质量改革、专业建设内涵提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质量文化体系构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运行管理机制革新等综合项目改革,扎实打好改革创新“组合拳”,有力推动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专业素养、责任意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创新人才。
2.立足地方需求,推动专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双高计划”要求高职院校要深入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地方区域及行业重点产业需求,特别是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需求,依托重点优势专业或特色优势专业,打造高水平专业群。
第一,强化学科专业重组,推进一流专业建设。基于产业链布局,加强专业结构调整,做优做强社会需要、资源丰富、基础扎实的优势专业,针对高职院校现有的师资状况、教学条件、专业特色,充分进行调研论证,系统性优化、补齐、重组、再造相关专业,打造一流专业群,实现专业特色化、集群化发展,建成一批适应社会需求的国家级优质专业,同时强化专业认证,积极推进优势专业参加工程教育专业等认证。
第二,对接地方产业需求,构建协同育人平台。推进校际协同及校内协同,建立新型信息、人才、技术与物质资源共享机制,强化一流课程、一流教材建设,加快建设对接地方产业需求的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开发校企合作课程、实施企业订单培养、打造实习实训基地、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实行学校与企业双导师制度,完善协同育人平台建设。
第三,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进交叉融合培养。根据专业特色、优势与产业需求,强化教学改革特区建设,打破专业界限,创新高质量人才培养组织形式,推进专业交叉融合,实现精英化培养、交叉培养、协同培养等多种模式共存的育人格局,着力培养一批满足产业创新发展的高质量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