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教育视域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要义、现实问题与推进策略
作者: 刘林山[摘要]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不但确立了职业教育类型教育的身份和地位,而且擘画了向类型教育转变的施工蓝图。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是彰显职业教育适需性、集群性和特色性类型特征的重要抓手。从类型教育透视,专业群建设要义就在于“群”“合”“柔”“新”。当前,专业群建设存在群组建的传统与类型思维方式的冲突碰撞、群内容服务“类型”教育能力不足、群发展不可持续等现实问题。因此,建议高职院校突破传统思维方式约束,培育“类型”思维;完善建设标准,制定成效评价标准;优化“类型”定位,深化“三教”改革;多方协同,落实1+X证书制度的要求;创新柔性化组织管理体制,建立健全运行机制,从而保障专业群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类型教育;高职院校;专业群;类型定位;推进策略
[作者简介]刘林山(1974- ),男,辽宁铁岭人,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博士,东北电力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吉林 吉林 132021)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20年度一般自选项目“吉林省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匹配风险与治理对策”(项目编号:2020B116)和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重点课题“布迪厄实践理论视角下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机制研究”(项目编号:ZD1912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07-0036-08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二十条”),确立了职业教育类型教育的身份和地位。为了贯彻落实“职教二十条”的要求,2019年3月,教育部、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两个重要文件均布置了打造高水平专业群、突出类型特色的重点实施任务。关于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研究,一方面,职教界学者们主要聚焦专业群内涵、组群逻辑、价值取向和行动逻辑等内容,但缺乏对专业群建设与其内在规律、类型特征的关联性思考;另一方面,经过“国家示范校”“国家骨干校”和“国家优质校”计划建设,高职院校内部已经涌现出了大量的实践案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专业群建设理论研究、政策指导和高职院校的实践探索之间互动不够,缺乏组群逻辑定位清晰、实践可行的建设路径。从单一“专业”到普通“专业群”再到“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就是要深刻认识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建设新标准,在群显样态、资源整合等方面彰显“类型”特色,最终形成类型教育创新发展的中国模式。当前,传统思维方式阻滞、自身吸引力缺乏、社会认可度偏低等,导致职业教育类型特征不明显。基于此,本研究从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的历史轨迹出发,按照“理论—政策—实践”框架,正确认识、把握其内在规律和外显特征,深入剖析专业群建设要义、现实中存在的难点问题,提出可行的实践策略,以期为高等职业教育引领职业教育转向类型教育提供参考。
一、建设要义:基于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的规律、特征
(一)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的内在规律
基于类型定位,正确认识和把握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的内在规律,是专业群建设的首要前提。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类型概念诞生、类型与层次争论、类型特征彰显三个阶段”①。改革开放之初的1980年,在南京建立的金陵职业大学可视为现代意义高等职业教育的开端。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职业教育法》正式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和法律身份。2019年,“职教二十条”印发之后,高等职业教育开始致力于加强内涵建设、彰显类型教育特色。
类型教育视域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应符合教育规律、高等教育规律和职业教育规律。近年来,学术界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内在规律的研究成果数量不足、深度不够,也缺乏整体性,仅散见于个别文献的只言片语之中。对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的内在规律理解不够、认识不足,导致办学依据的规律性缺失。
从社会发展环境看,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联系最为紧密,符合产业发展规律和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办好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要求“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办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②。总之,高等职业教育可以概括出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和国际化的规律性,具体表现为规模逐渐扩大、质量不断提升、结构趋于合理、效益稳步提高、内外各方协调运行、可持续发展和输出中国模式、走向世界舞台。
(二)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
长期以来,高等职业教育习惯于模仿普通高等教育,这一局限性导致其类型特征不明显。从层次到类别,再到蜕变为类型,那么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具有何种类型特征呢?有的研究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体现在高等性和职业性,“正是这个姓‘职’的特征才是高等教育的类别特征所在”③。姜大源指出,“作为类型教育的职业教育具有跨界、整合和重构三大特征”④。基于跨界性特征的视角,陈正江剖析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认为“在制度、机构、运行、体系等方面能够体现出这种跨界特征”⑤。李鹏也提出,“跨界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⑥。但是,从高等职业教育是高层次的职业教育这一视角出发,跨界性和职业性应该属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特征。同时,诸如高等性和应用性等,也并不适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这主要是因为,在国家政策推动下,高等教育同样注重科学理论知识的应用性问题。
要深刻认识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必须充分考虑经济社会背景及其自身的动态变化情况。笔者认为,“十四五”时期,高等职业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凸显适需性、集群性和特色性的类型特征。所谓适需性,是指高等职业教育要“匹配产业需求、响应国家战略需要”⑦。所谓集群性,是指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应呈现集群样态,对接相应产业集群。所谓特色性,是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包括本土性、开放性、个性化。其中,本土性体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环境是依托我国的经济社会实际情况,必须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等方面形成特色鲜明的中国方案;开放性是指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专业教育、终身教育等其他教育类型的互联互通;个性化是指满足教育对象的个性需求,针对职业岗位内容和履职标准的变化,构建多类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多样化的技术技能人才需求。
(三)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要义
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既是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的价值体现,也是彰显类型教育特色的重要举措。类型教育视域下,专业群的建设要义主要体现在“群”“合”“柔”“新”。
“群”是指专业集群化发展,代表一种创新理念。从单一专业到专业群,要深刻认识到不仅仅是一个字的变化,更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理念的升华。职业岗位(群)对复合型人才提出更复杂的技术技能要求,高职院校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仅靠单一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显然是无法达成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因此,需要“跨产教、跨专业”,充分体现高等教育不能替代的跨界性基础特征和适需性类型特征。
“合”是指内“合”驱动服务,即以群为手段与高端产业、产业高端吻合,实现资源整合和专业融合。专业以群的形式直接面向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要求聚焦服务面向,实时优化与产业发展协调互动。“专业群建设是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资源整合活动。”⑧资源整合主要是指对高职院校内部软硬件资源进行优化调整。按照集群思路,在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要发挥群聚的优势,有效整合师资、实训基地等资源,从而提升人才培养的能力,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整合”特征。专业融合是指大类专业内部消除专业设置过细的弊端,在专业群统领下进行资源整合、优化配置,促进专业和专业群形成特色。
“柔”是指教学组织的柔性管理体制机制,主要是依据共同价值观和文化、精神氛围进行的人格化管理。专业群可以看作是一种创新的教学组织形态,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涉及多个专业,需要打破刚性壁垒,创新组织管理和运行机制;可以看作是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的优化方式,需要以调和、联动、多元、共识等为特征,发挥专业群集聚效应,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新”意味着创新建设路径,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是在普通专业群基础上的升级版。专业如何能成群关键在“建”,所以必须走创新建设之路,在群的生成机理、组群逻辑、群的课程体系重构、群的合理运行机制和群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探索转型之路。
二、现实问题:类型特征的形成分析
(一)传统与群类型思维方式的冲突碰撞
1.专业内涵、设置和专业群理解的惯习。《后汉书·献帝纪》中记载:“今耆儒年逾六十,去离本土,营求粮资,不得专业。”这里的“专业”是指专门从事某种学业或职业,用来描述职业生涯某一阶段、某一人群,用来谋生,长时期从事的具体业务作业规范。普通教育的专业是指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的需要设立的学业类别。职业教育的专业内涵是具有职业意义的专业,是因职业而生。何谓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即“高等职业院校根据社会职业分工以及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要所设置的、以特定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⑨。但职业教育自出现以来一直没有形成完整体系,长期存在“类型”或是“层次”的争论。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自创建以来,作为高等教育类型的特色就不明显,作用发挥得也不充分。高等职业教育更多地关注招录制度、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实训基地等要素,对于专业内涵的类型特征少有提及。高职院校所设置的专业和普通教育所设置的专业不加以区分,结果显现出更多的学科专业特征,导致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越来越趋同。
2021年3月,教育部印发《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以下简称《专业目录》),其中共设置高职专科专业744个,既规范了专业名称,又明确了专业属性。新版《专业目录》是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重要体现,是优化类型定位的关键切入点。通过传统专业升级、数字化改造和一体化设计,已然能够对接产业升级、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成长路径,同时也为进一步培养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奠定了基础。但是,对于新版《专业目录》的专业内涵,高职院校的领导者、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以及相关行业组织和社会机构的认识还不深刻、理解还不深入。因此,以目前所理解的专业内涵为基础来打造核心专业、特色专业以及组建专业群,显然会面临重重困难。同时,我国幅员辽阔,各区域产业的不平衡严重阻碍了专业集群化。东部发达地区,重点产业形成集群较快,高等职业教育基础也较好,专业形成群和凸显类型特征较为容易;欠发达地区的产业相对不集中,甚至缺乏重点产业和产业集群,专业群建设与经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在实践方面,通过各级“示范校”“骨干校”“优质校”建设项目的实施,高职院校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组群逻辑、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但是,对于“中国特色”“高水平”的内涵还缺乏深入理解,依然按照惯常的套路进行建设、管理专业群,难以反映出特色高水平专业群相对于普通专业群的差异,无法凸显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
2.专业群建设行业企业参与度较低。要跟上类型教育发展新阶段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高质量构建符合自身发展规律、与类型特征相匹配的专业群。专业集群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直面行业企业的岗位(群)需求变化,发挥集聚化、高端化和特色化优势的战略举措。要在专业群结构、资源配置和组织方式等方面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引领改革、支撑发展的作用。当前,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仍习惯于在院校范围内部进行,并不涉及跨院校、跨区域的专业群。对于专业群建设的成效,评价标准往往由教育部门负责组织专家来制定,但这个评价标准强调评价的协同性,需要第三方参与来共同制定。尽管立项建设单位都已经制定了专业群建设项目实施方案,但大都缺少行业龙头企业、社会的深度参与,而这将影响到高等职业教育向企业社会参与的类型转变。
(二)专业群内容服务类型特征形成能力不足
1.人才培养方案对接产业群不够紧密。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是满足区域产业群人才需求的体现,应充分调研区域产业群人才需求情况,根据职业岗位(群)确定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然后再制订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但是,一部分高职院校纯粹是为了完成专业组群任务,既没有经历充分调研的过程,或者仅仅是走马观花式的调研,难以深入挖掘高端产业群对人才理论知识、技术技能的实际要求,更没有绘制专业群对接产业群映射图谱,对如何精准对接缺乏深入分析。在缺乏行业企业及社会力量深度参与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单方面制订所谓人才培养方案,不仅难以有效对接产业群或者产业链需求,也难以体现类型教育特征,不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服务类型特征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