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职业技术大学类型定位的思考

作者: 孙云志

[摘要]职业技术大学既非综合型本科也非应用型本科,职业技术大学是社会经济转型与创新驱动背景下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某种纠偏。职业教育属性虽是职业技术大学的标配,但并非实现职业技术大学向研究型本科或者应用型本科转型的具体“媒介”,它真实的角色定位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新型本科。实践中职业技术大学学历培养链条构建初见轮廓,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逐渐成形,数量增长初见规模。构建具有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价值、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增值赋能的价值以及指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相关政策法规制定的价值越发彰显,这些探索使得我国职业技术大学的新型本科定位越发明显。

[关键词]职业技术大学;职业教育属性;类型定位;价值

[作者简介]孙云志(1975- ),男,江苏泗阳人,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研究员,博士。(江苏  南京  210024)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中国特色职业教育话语体系构建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D/2021/03/92)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07-0029-07

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社会服务功能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职业技术大学在此背景下逐渐成为职教界的“新宠”。2019年国务院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探索建设职业技术大学,职业技术大学开始受到广泛关注,研究者对职业技术大学的研究集中于课程教学改革、产学研平台建设、“双师型”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高校治理、创新创业、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同时对职业技术大学如何扎根于区域经济发展以及适应创新驱动发展需求提出了一系列建议,研究者对职业技术大学进行了全方位“扫描”,但并非意味着我国职业技术大学构建没有障碍。鉴于视角、立场的不同,加之职业技术大学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对于职业技术大学许多问题仍然存在着“百家争鸣”的状况,甚至在核心问题上也存在着异议,如在职业技术大学是否是一种类型教育问题上,有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目前对高校的分类研究主要采取两种范式,即基于经验体系的分类学研究范式和基于概念体系的类型学研究范式,前者聚焦于精准分类描述,后者聚焦于维度划分下的概念,我国当下主要采用了第二种研究范式。在这种范式下,研究者在职业技术大学是否是一种类型问题上各抒己见。从职业技术大学的发展定位着手,通过概念界定、理论解构、实践验证以及定位确立价值来剖析职业技术大学的构造,厘定其本质特征,可以对职业技术大学是否是一种类型进行科学研判。基于此,本研究以职业教育属性作为切入点,尝试对当下职业技术大学类型定位进行探索,破除职业技术大学构建上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误区,彰显我国职业技术大学新型本科定位的价值,促进职业技术大学类型定位的理论探究。

一、职业技术大学类型定位的界定

定位最早由美国营销专家艾·里斯与杰克·特劳特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他们认为:“定位是你对产品在未来的潜在顾客的脑海里确定一个合适的位置,也就是把产品定位在你未来的潜在顾客的心目中。定位就是鲜明地建立品牌,让品牌在消费者的心智中占据最有利的位置,使品牌成为某个类别或某种特性的代表品牌。”①不同类型与不同层次的大学其功能差异较大,如果按图索骥、照搬照抄,只会浪费有限的教育资源。具体到职业技术大学,由于建校时间短、底子薄、社会美誉度不高、专业设置尚待完善等方面因素的限制,其在与普通本科竞争中劣势明显,在此背景下,职业技术大学找准其在本科院校中的发展定位显得尤为重要。“所谓职业技术大学发展定位,是指职业技术大学办学者根据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受教育者的需求,从办学条件与办学现状出发,确定职业技术大学发展的方向、奋斗目标、建设的重点和办学特色。”②目前对职业技术大学发展定位有多种认识。例如,在《上海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发展规划(2015—2030年)》中,形成了“3×4”宫格分类发展框架制度,其中高校以人才培养主体功能为标准,分为“学术研究型、应用研究型、应用技术型、应用技能型”③四类。此类分法与美国的“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法”有异曲同工之处,将本科院校分为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四种类型,其中教学型主要强调服务于区域经济,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再如,按照人才培养类型分类,可在国家层面将高校分为“研究型、应用型、职业技能型三种类型”④。职业技术大学是本科教育体系应有之义,也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应有之义。具体到职业技术大学的界定,有研究者认为职业技术大学就是研究型本科,也有些研究者认为职业技术大学是应用型本科,还有研究者认为职业技术大学的建立是对职业教育原有本科办学模式的纠偏。对职业技术大学不同的解读,反映出当下职业技术大学分类逻辑尚处在模糊地带。鉴于职业技术大学内涵与外延尚待明确,很有必要对职业技术大学的办学定位正本清源。

(一)职业技术大学是研究型本科吗?

如果所有的本科院校都把发展定位聚焦在办研究型本科上,那么只会造成本科院校发展定位的生态位重叠,最后的结局就如中国城市建设,每个城市都是“一副面孔”,不利于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难以支撑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职业技术大学之所以在当下受到重视,是由其办学定位决定的。职业技术大学主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能够运用创新方法解决复杂问题的高层次、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⑤。教育部2018年颁布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提出“推动高校分类发展,引导各类高校发挥办学优势,在不同领域各展所长,建设优势特色专业,提高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形成全局性改革成果”;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中要求“把发展本科职业教育作为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一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此类文件出台有助于引导高校分类办学,并为我国职业技术大学学生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契合度不高找到了突破口。由于我国传统的重理论与学术、轻应用与职业的惯性思维存在,职业技术大学虽明确定位为建成大国工匠摇篮,但上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下到职业技术大学自身对此都还处于认知“迷茫期”,甚至还有职业技术大学是“学科为王”,对专业建设热情减退,对学科建设“情有独钟”。具体表现为不顾自身办学条件,将研究型本科作为模仿对象,依照研究型本科开设的学科进行专业建设,导致这些职业技术大学开设的学科专业可谓是“大而全”,还号称与行业企业需求无缝对接。但这些职业技术大学在追求“研究型”的道路上可能会丢失办学特色和优势专业,同时还可能丢失自身多年形成的生存与发展的生长点。因此,将职业技术大学归之于研究型本科是与现实不符的。职业技术大学首先是职业教育,发展定位可从其职业属性和实际需求出发,在综合考量其现实条件的基础上,明确专业为龙头、学科为辅的发展生态位。

(二)职业技术大学是应用型本科吗?

当前,有部分研究者将职业技术大学定性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其依据是国务院在2014年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而将应用型本科院校归类于职业技术大学,是因为该决议提出了“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此种归类是字面上的“误读”,不能由此得出职业技术大学是应用型本科的“翻版”的结论。事实上,自2019年教育部批准首批15所职业技术大学以来,我国职业技术大学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如何办好“新生事物”职业技术大学成为教育界讨论的焦点,毕竟应用型本科虽与职业技术大学有许多相似之处,但职业技术大学仍与应用型本科存在较多差异,如在培养目标上,前者有鲜明的职业定向特征,后者不明显;在培养计划上,前者以技术知识体系和职业体系整合为主线设计培养规格及课程架构,后者以学科为主线设计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在课程与教学内容上,前者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有机衔接,实践课程比例高,后者强调专业基础理论和技术理论的系统性,实践课程比例相对低;在知识能力结构上,前者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强,应用型本科专业理论知识相对坚实宽厚。由此可见,职业技术大学与应用型本科虽有部分共通之处,可应用型本科并不是职业本科,毕竟应用型本科既包含工程教育,同时还包含技术教育,因此不能简单地将二者画上等号。

(三)职业技术大学是对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纠偏吗?

部分研究者认为,职业技术大学的产生,主要是针对我国职业专科院校人才供给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导致学生结构性失业现状,职业技术大学有助于调整高等教育体系的结构和功能,同时,破除过去职业技术大学发展定位中的混沌状态,将突破口放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大批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上。具体而言,首先,职业技术大学要实现办学定位的纠偏,把培养具有创新性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进而从每所职业技术大学实际出发,奉行职业属性与本科层次并重的理念,在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占据有利的生态位;其次,在学科专业设置上,职业技术大学强调学科建设应与专业人才培养相向而行,并依据职业与岗位需求来设置相关的专业,在高度融入区域经济过程中实现职业技术大学特色办学定位;再次,在是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要体现职业技术大学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特色,充分利用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企业主导的职教集团、产教融合型企业、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以及现代学徒制等功能与作用,实现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最后,在教师建设上,实施职业技术大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强化融“双师”“双证”“双语”于一体的“三双型”教师队伍建设,并建立与之相对应的评聘机制,不断完善职业技术大学教师薪金待遇与上升通道,构建与当下职业技术大学发展相匹配的不同类型教师考核评价体系。此办学模式实质上就是对过去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某种纠偏。

笔者赞同第三种观点,即职业技术大学是社会经济转型与创新驱动背景下对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某种纠偏。正如美国学者克拉克·克尔所提出的:“大学,在处于除了陈规旧习以外没有任何事物可能阻碍改革的情况下,面临着无先例的新任务。它不应抱残守缺、留恋过去,而是需要严肃地正视其所处的现实世界。”⑥职业技术大学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和民众普遍需求下产生发展起来的,具有不可替代的个性。从类型学范式来说,职业技术大学隶属于职业教育;从层次来说,职业技术大学隶属于本科层次。因此,职业技术大学是一种新的本科类型。

二、职业技术大学是新型本科的理论成因分析

美国学者保罗·迪马乔和鲍威尔认为,随着全球化的推进,“现代组织在形式和实践上表现出极大的相似性,一旦某种制度在某个组织领域形成并表现出创造力和竞争力,就会对该领域内的其他组织产生模仿仿制的巨大吸引力,这就是制度同形性”⑦。在高等教育领域,与英国学者迈克尔·吉本斯等在《知识生产的新模式:当代社会科学与研究的动力学》一书中所提出的知识生产模式Ⅰ中基础研究与职业研究泾渭分明而导致理论成果与现实生产力差异较大不同,高校“学科—专业—产业”链知识流动与知识创新越来越受到关注。迈克尔·吉本斯等学者在此书的知识生产模式Ⅱ中认为,职业指向特别明显,研究项目的开展总是与相关社会需求密切相关,“基础被应用”已经成为常态,不同类型高校所共同拥有的职业性越发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毕竟离开了知识的职业性,知识的生产与传播将成为无源之水。另外,知识社会中的大学也不是创造知识与传播知识的必须场所,大学利益相关方也是知识的创造者和知识的传播者。纵观当今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除了研究型大学与应用型大学而外,其他类型高校职业特征越发明显。例如,在德国,“双元制”教育主要在职业学院、应用科技大学中开展;在美国,社区学院成为当地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集中地。由此可以看出知识社会与职业属性是互动的关系,“知识社会是高等教育应用性得以张扬的重要制度环境,而职业性高等教育则是知识社会有效运转的必然要求”⑧。需要指出的是,这并非意味着非知识社会就与职业属性无缘。实际上,在工业社会,职业属性也有广阔的生存空间。差别在于,工业社会中职业技术大学只是一种发展理念;而在知识社会,职业属性则成为“家常便饭”,缺少它,甚至就需要考虑生存还是消亡的问题。

由于职业技术大学“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不是专注于基础或应用研究,而是在对现有的与职业有关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利用的基础上,开展技术研发、工艺改良或者技能优化的研究工作,在学科中增加与职业发展有关的知识”⑨,因此,职业属性并非实现职业技术大学向研究型本科或者应用型本科转型的具体“媒介”。它真实的角色定位是一种理念,即高等学府的角色已经从守旧的卫道士转变成未来的开拓者。在这一转变中,高等学府需要承担以下重大任务:创造新知识;培训人们运用新知识;让新的知识能够为人们所掌握,从而为人类服务。职业技术大学强化职业属性特色,既不意味着职业技术大学“含金量”的减少,也不是职业技术大学发展定位的“自我堕落”,而是体现了职业技术大学越发重视运用知识的潮流。毕竟职业技术大学的职责就是去培养那些在变化的环境中能起领头作用的工程师与管理者,其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培养学生将知识从研究转到实用终端所需的态度与能力”⑩。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