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学院建设的缘起、问题与路径研究

作者: 闫俊

[摘要]乡村振兴学院以培养培训乡村人才为宗旨,是新时代高校继续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得到国家乡村人才振兴政策的强力推动,成为众多高校的自觉行动。目前,一些乡村振兴学院建设中存在支持力度不足、培训内容华而不实、培训模式普教化严重、校地战略合作不足和培训联盟发展缓慢等问题。为此,乡村振兴学院应在“实干、实用、实效”的办学理念指导下采取健全组织体制、丰富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模式、加强校地战略合作和组建培训联盟等行动路径,大力提升乡村人才培养培训质量。

[关键词]乡村振兴学院;继续教育;乡村人才

[作者简介]闫俊(1978- ),女,河南开封人,开封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副教授,硕士。(河南 开封  475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立项项目“‘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精准扶贫融合机制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9SJGLX618)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07-0074-07

乡村振兴学院,也称乡村学院、乡村振兴干部学院、乡村建设学院、乡村振兴教育学院等,是一个集乡村人才培养培训、政策研究和实践指导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平台,是新时代高校继续教育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兴事物。作为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平台,近年来我国各地乡村振兴学院得到了快速发展,学院数量逐年增加,培训活动日趋丰富,社会影响逐年扩大。乡村振兴学院建设缘起背景如何?存在哪些问题与困难?如何进一步提升乡村人才培养培训质量?针对这些问题,本文系统分析乡村振兴学院建设状况,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助力我国乡村振兴学院的健康发展。

一、乡村振兴学院建设的缘起

乡村振兴学院发展注入“继续教育力量”,是继续教育和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的产物。在乡村振兴服务体系中,高校是教育助力区域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是区域乡村人才培养培训的主力军。

(一)继续教育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

越来越多的乡村学员通过专项培训提升了素质,提高了能力,从而使乡村振兴有了更加坚实的人才支撑,乡村振兴学院的人才培养培训功能得以充分的彰显。乡村振兴学院的办学大致分为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两种形式。学历继续教育主要针对农民、返乡农民工等自身学历较低的人群,目的在于使其在提升学历层次的基础上掌握与农业相关的专业技能,学历继续教育的办学主要是成人高等教育(函授、业余)、网络教育和开放教育等形式,学制多为2.5~3年。短期非学历继续教育一般以乡村干部、农业实用人才、现代农民、中小学教师和大学生村官等自身具有一定学识水平的成人为培训对象,培训目标一般为开阔学员视野、传授新知识技术和新管理理念、引导学员交流互鉴、帮助学员创新创造等,培训方式多以专题培训、项目培训等为主,培训时间可长可短,一般以几十学时至几百学时不等。对于现代农民来说,农业技能培训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提升了他们的种田养畜技能,增加了家庭经济收入;对于农民工来说,职业技能培训更新了他们的择业观念,使其有了一技之长,拓展了他们的就业渠道;对于返乡创业者来说,创新创业培训丰富了他们的市场知识,增加了他们的创业才能;对于乡村干部来说,乡村振兴学院让他们有了就地就近学习提升的平台;对于乡村教师来说,乡村振兴学院使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成为教育“对口”帮扶的主要形式,提升了乡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国家乡村人才振兴政策的强力推动

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等政策陆续出台。这些政策不仅保障了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实施,而且对乡村人才培养培训提出了新要求新期望,要求分类培育农村人才,大力培养高素质农民,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2016年3月,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印发《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求学圆梦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农民工求学圆梦行动”,提高农民工学历层次和技术技能水平。2018年12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引导高校深度参与和主动服务乡村振兴的实施,要求高校制订服务乡村振兴工作方案,加强乡村人才培养培训工作,有条件的高校成立乡村振兴学院。国家乡村人才振兴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标志着乡村继续教育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办好乡村继续教育成为新时代高校乡村振兴学院的历史使命。

(三)众多高校的积极响应与自觉行动

近年来,高校积极参与建设的乡村振兴学院得到了快速发展,乡村人才培养培训活动逐渐增多,培训影响力逐渐扩大,书写了乡村人才培养培训的“继续教育样本”。乡村振兴学院的前身是农民学院、职业农民学院等,多由高校和当地政府部门联合成立,如湖州农民学院、浙江农民大学、玉林职业农民学院、临沂新型职业农民学院、陕西省职业农民培训学院等。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以服务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培训机构开始在各地兴起,我国大部分省市都已成立以乡村振兴学院命名的高校培训机构。在浙江,有同济大学·黄岩乡村振兴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仙居乡村振兴学院、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乡村振兴学院等。在山东,有山东财经大学乡村振兴学院、枣庄学院乡村振兴学院、临沂大学乡村振兴学院等;在四川,有四川农业大学成渝乡村振兴学院(成都)、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乐山职业技术学院乡村振兴学院等;在广东,有茂名市乡村振兴学院、广州岭南职业技术学院乡村振兴教育学院、广东开放大学乡村振兴学院等。此外,河南、北京、江苏、重庆、甘肃等省市的高校乡村振兴学院发展形势较好,数量逐年增加。

二、乡村振兴学院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走访河南、陕西和广东等地的部分乡村振兴学院,与乡村振兴学院管理者、教师和学员进行座谈。实地调研发现,一些乡村振兴学院建设过程中存在政治意识、培训内容、培训模式、校地合作和培训联盟等方面的偏差与不足,未能契合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难以满足乡村学员方便参与、想学能学、易学好学的培训需求。

(一)政治站位不高,支持力度不足

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一些高校乡村振兴学院为了追逐政策热点盲目上马,通过直接改换原有培训机构名称的办法变身而来,没有深刻理解乡村人才培训的真正意图。一些高校对自身的时代责任与使命缺乏清醒的认识,对发展乡村继续教育持有挤占全日制教育资源、阻碍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顾虑,“等靠要”思想、唯经济观念比较严重。

乡村人才培训规模一般不大,专项培训年度总需求相对较少,因而一些高校不屑于成立专门的乡村人才培训组织机构,没有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学院的建设,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培训设施建设等方面缺乏顶层设计、统筹规划、认真落实和督查评估。一些高校继续教育学院、教学学院和管理部门的功能定位模糊,职责范围不清,相互扯皮应付,难以形成培训合力,对乡村学员的学习需求反应滞后。

(二)培训趋于形式化,培训内容华而不实

一些乡村振兴学院参与乡村人才培训的动机不太端正,过于注重学校形象的宣传和学校名气的提升,培训“走过场、做样子”的思想比较严重。一些乡村振兴学院乡村人才培训开发能力不强,未能在培训的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与信息化上做实做细,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契合度不高,因而乡村学员参与积极性不高。

一些乡村振兴学院过于注重学科式教学内容安排,教学内容“高大”“虚无”,课程内容老化、不实用,理论知识占比过重,课程资源更新不及时,脱离乡村学员学习需求实际。一些乡村振兴学院实用性课程内容较少,实践教学占比过少,模块/主题教学应用较少,无益于乡村人才能力提升,有些乡村学员反映培训收获不大、所学知识无实际用处。

(三)培训模式普教化严重,工学矛盾突出

一些乡村振兴学院复制照搬全日制教育教学模式,对乡村学员的成人特征、职业特征和学习风格缺乏充分的理解,强调乡村人才培训的“普教化”。一些乡村振兴学院通过简单的“删减增补”方式移植普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和教学方式,致使继续教育实施过程与普通教育实施过程存在趋同性,缺乏乡村人才培训特色。

一些高校没有根据乡村学员的工作实际进行时间、场所和空间的调整,过于强调面向全体学员的、规定时间和规定地点的课堂面授教学,致使许多学员因工学冲突、交通不便等原因而不能按时参加学习。一些乡村振兴学院忽视网络教学、App教学和混合式教学的农村应用实际条件,网络教学、App教学和混合式教学的实施难度较大,乡村学员难以掌握和应用信息化条件下的智能学习工具与方法。

(四)校地战略合作不足,合作进展缓慢

一些乡村振兴学院习惯于闭门办学,尽管成立了乡村振兴学院,然而与政府单位的信息交流和对接的机会不多,找不到互利共赢的切入点。一些乡村振兴学院不主动寻求地方政府和企业等培训合作对象,找不到合适的合作对象,找不到合适的合作项目。

一些乡村振兴学院尽管和对口合作方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签订了战略合作意向或长期合作规划,然而合作形式化严重。一些乡村振兴学院培训经费落实的少,培训项目执行的少,合作教学的少,乡村人才培训难以保障质量。

(五)培训联盟发展缓慢, 高校比较优势未能彰显

一些乡村振兴学院没有参加相关培训组织、协会、研究会的意愿,习惯于单打独斗、闭门办学,培训项目设计不科学,培训市场拓展不顺利,从而陷入名存实亡的尴尬境地。一些乡村振兴学院因长期缺席于培训联盟组织的理论研究、经验交流等活动而对乡村人才培训的规律缺乏了解,进而在乡村人才培训中“走了弯路”,浪费了不少精力和时间。

一些乡村振兴学院对自身的办学资源、培训优势和培训特色缺乏清晰的认识,未能彰显自身的资源优势、培训优势和培训品牌,培训定位不精准,培训特色不突出,培训的社会影响力较小,对乡村学员的吸引力不足。一些乡村振兴学院对培训联盟的任务分配、计划落实和工作要求等分析不透,未能根据自身的师资资源、学科资源、专业资源和当地资源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未能在培训项目承接、培训课程设计和培训师资选聘等方面实现与其他高校的错位发展。

三、乡村振兴学院的建设路径

高校乡村振兴学院建设应坚持“实干、实用、实效”的办学理念,健全组织体制,丰富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模式,整合教育资源,加强校地战略合作,造就高素质乡村人才,服务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农村和农业发展。乡村振兴学院建设既应遵循高校办学的一般规律,加强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资源、教育模式等方面的管理,又应遵循继续教育的本质要求,全面贯彻“实干、实用、实效”的办学原则,培训符合乡村振兴需要的、高质量的乡村振兴各类实用人才。

(一)提升政治站位,健全组织体制

一是提升政治站位,充分认识乡村人才培养培训的时代意义。高度认同乡村人才培养培训工作是高校成立乡村振兴学院的前提条件。乡村振兴学院的成立,是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落实,是培养新时代“三农”人才的生动实践。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培养培训高素质农村人才队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乡村继续教育在服务乡村全面振兴中具有提供人才支撑、提供技术支撑、助力终身学习、助力精准扶贫、提升农民素质和提供文化支撑等重要作用。乡村人才瓶颈是制约我国乡村振兴的重要障碍,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低,新型农民数量不足,农村实用人才数量不足,农村管理人才数量不足。为造就更多乡村人才,高校乡村振兴学院应加强农村教育、医疗、科技、文化、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培养培训,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提出,要“加大农村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加强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组织开展农业技能培训、返乡创业就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创新创业带头人”“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高校应把乡村人才培养培训放在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大背景中去理解,放在农民、农村和农业发展的高度去理解,放在深化乡村教育改革的高度去理解,积极发展乡村继续教育,按照乡村振兴需求制订专项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