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的价值内蕴、机制构建与实践路径

作者: 段晓聪 曾绍玮

[摘要]职业教育是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产业转型升级供给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肩负着培养技能型人才、促进就业创业、传承工匠精神的重任。职业教育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有利于凸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服务社会高质量发展、促进产教业融合和营造技能成才的社会氛围。从机制层面来看,职业教育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构建多元化办学机制,打造中高本贯通的人才培养机制以及校内外协同的社会服务机制,为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提供人才供给保障。从实践层面来看,职业教育要以提质培优、增强社会适应性为发展目标,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创新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及开发多元化教育资源为路径,为实现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增值赋能。

[关键词]职业教育;技能型社会;价值;机制;路径

[作者简介]段晓聪(1987- ),女,湖北随州人,广东行政职业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广东  广州 510800)曾绍玮(1971- ),男,重庆人,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重庆  40112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中的‘研究型嵌入’模式与路径分析”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YJAZH023)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11-0005-08

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技能型社会”的理念和战略,指出要建设“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技能型社会。同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将“建设技能型社会”作为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之一。由此可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发展目标和价值取向趋同。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已进入提质培优的关键期,职业教育要牢牢把握新形势,正确认识新时期职业教育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内涵和价值,从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的视角,研究两者间的内在关系、促进机制和实践路径,为技能型社会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

一、职业教育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的价值内蕴

(一)加强内涵建设,凸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

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职能,也是职业教育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实现途径。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职业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推进建设技能型社会服务。

1.职业教育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凸显了职业教育的实用导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对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是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需求。职业教育是直接面向社会生产服务和建设管理一线培养实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是以解决生产和服务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为导向的教育,鲜明的实用导向是其区别于他类教育的本质特征。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定位不够鲜明,在办学和育人过程中只是作为其他类型教育的补充,甚至是学生退而求其次的选择,未充分凸显实践导向,从而造成了改革措施成效不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薄弱等问题。新时期,国家赋予了职业教育新的使命,即培养更多优秀的技术技能人才,加快推动人人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技能型社会建设进程。在此过程中,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将更加清晰,实践导向将更加突出,将更有利于改变职业教育是低层次教育、二流教育的陈旧观念,从而营造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2.职业教育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凸显了职业教育的技术特性。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职业教育是以传承创新技术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技术性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特性,也是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基本构成要素。建设技能型社会,需要职业教育充分发挥技术教育、技术传播、技术创新的社会职能,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更丰富、更高质量的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服务,并不断推广和传播新技术技能,从而推动全产业链的技术创新。职业教育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可以更加凸显其技术特性,既可以让社会各界、人民群众更深刻地了解职业教育的技术特性,也能够更好地依托自身的技术特性支撑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从而更加牢固地确立自身的类型定位。

(二)增强职教适应性,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是国家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职业教育不仅要适应当下社会经济改革进入深水区的环境变革,更要适应职业教育本身内涵的扩展带来的价值和目标变化,从符合教育需求到满足产业需要再到契合战略要旨三重层次变“被动适应”为“积极调适”。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应然方向,也是职业教育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重大使命。

1.职业教育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增强了对人民群众教育需求的适应性。建设技能型社会,倡导“人人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建设技能型社会的过程中,职业教育需要按照劳动者的个人素质和发展意愿,提供符合劳动者个体需求的教育和培训服务。为此,职业教育一方面要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向人民群众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供给;另一方面要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向人民群众提供优质、低负担的教育服务。

2.职业教育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增强了对产业发展需求的适应性。面向产业办学,服务产业发展,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职能。技能型社会建设,是要推动我国产业由“制造”向“智造”升级转型,职业教育要适应我国产业发展的趋向,调整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建设布局,促进人才链、技术链与产业链的协同。在人才培养体系上,要积极探索中高本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造层次更高、体系更完善的技术技能人才上升渠道;在专业建设布局上,职业教育要具备前瞻性,既要立足当下,适应产业发展现状,也要着眼全局,引领产业发展未来,实现专业与产业的良性匹配。

3.职业教育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增强了对国家战略实施的适应性。服务国家战略是职业教育的重要职能。职业教育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也需要有力支撑中央关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型国家建设、学习型社会建设、供给侧改革、乡村振兴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和关键任务的实施与推进。职业教育要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职业教育的各项政策方针,主动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三教”改革,培养和造就更多高技能人才,向社会提供更优质的职业教育服务。

(三)深化产教融合,促进职业教育与技术创新协同发展

作为与产业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直接服务行业及经济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行业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是技能型社会建设的主力军,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的技术技能人才,将进一步加快技能型社会的建设进程,进一步加强产教之间的紧密联系。

1.职业教育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有利于提升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服务产业发展是职业教育的重要职能,职业教育提升自身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是深化产教融合、加强产教协同育人的重要手段。建设技能型社会,需要更多劳动者掌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产业结构升级急需的前沿技能。职业教育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一方面,要扩大职业教育受众范围,向更广大的社会群体面提供技术教育与技能培训服务;另一方面,要贴近行业、产业生产一线开展专业、课程的开发与设计,打造技术教育与技能培训资源的共享平台,建立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并将各类基于生产实践建设开发的教育要素、教育资源应用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

2.职业教育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有利于强化产教协同。技能型社会建设,涉及教育、产业、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不能只依靠某一个领域或某一个部门来完成,而是需要社会各界以及人民群众的合力。技能型社会建设的过程中,职业教育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产业是技术技能应用的“主战场”,职业教育与产业的协同配合,既是建设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队伍的需要,也是扩大技能型社会影响力的需要。职业教育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必然要加强与产业的协同,与行业、企业等多元主体共同开展办学和育人活动,而这将进一步强化产教融合、产教协同,强化产教之间的密切联系。

3.职业教育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有利于实现技术协同创新。在社会技术创新实践中,企业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主体。建设技能型社会,企业既是参与主体,也是受益主体,在承担自身社会责任的同时,也必然会享受到相关的建设成果。职业教育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要大力开展校企技术协同创新。通过协同创新,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可以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实现互利共赢。校企协同创新,不仅可以有效规避双方主体在技术创新方面的短板和劣势,也能发挥出长期效应和规模效应,实现校企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在技能型社会建设过程中相得益彰。

(四)弘扬工匠精神,营造技能成才的社会氛围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建设技能型社会,本质上是要用更有技术含量的生产劳动,来推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树立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是建成技能型社会的基本条件,也是职业教育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意义所在。

1.职业教育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有利于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观念。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劳动者,除了具备必要的生产技术技能外,也应当具备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这就需要在对劳动者进行职业教育或技能职业培训时,熏陶他们热爱劳动的情感和劳动光荣的价值观。在技能型社会建设的过程中,职业教育要扩大技能教育和技能培训的覆盖面,让更多青少年、更多社会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不仅可以实现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建设目标,也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在全社会广泛传播劳动光荣的思想观念,进而树立起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

2.职业教育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有利于营造崇尚和传承工匠精神的氛围。对技艺的“切磋琢磨”一直是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技能型社会建设离不开对“精益求精”的追求和肯定,职业教育也理应嵌入对工匠精神的传承。以当下正探索和创新的现代学徒制为例,与普通大专班和以往的“订单班”“冠名班”等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现代学徒制更加注重技能和精神的传承,由校企共同主导人才培养,设立规范化的企业课程标准、考核方案等,体现了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使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普遍称赞,也正契合了当下社会发展动力转向品质和创新驱动的要求。作为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仅发挥着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的作用,还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匠心、匠术、匠德”的传承、对当下青年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和社会实践精神的强化起到了助力作用。

二、职业教育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机制构建

(一)构建社会多元办学机制,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经过5—10年左右时间,职业教育要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职业教育要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应进一步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激发各级各类职业学校的办学活力,吸引多元社会主体举办职业教育,加快构建社会多元办学格局。

1.加快实施混合所有制办学。混合所有制办学是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进程中的重大创新,确立了多元社会主体参与举办职业教育的基本范式,为我国构建职业教育社会多元办学格局提供了样板。职业学校在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实施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的重大意义,依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积极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与行业企业联合办学模式。职业学校要树立市场化办学思维,研究市场规律,按照市场化原则与企业开展合作办学,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探索发展股份制二级学院、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等多种办学模式。同时,职业学校还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产权管理机制、人才聘用机制、教师培养机制,依托混合所有制办学做优做强办学资源。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