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增值评价研究

作者: 马力 郑玉华

[摘要]教育评价一直是教育发展的重要议题,而增值评价是目前国际上最为前沿的教育评价方式。在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引入增值评价,可以通过探索增值评价的有效应用破解职业教育评价难题,通过精准评估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真实反映学校办学绩效促进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开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增值评价需要在方法上坚持科学量化原则,在内容上坚持知能并重原则,在过程上坚持动态评估原则,在价值上坚持面向全体原则。要立足发展实际,构建增值评价指标体系;要整合数据资源,建立学生数据收集平台;要加强政府规划,健全评价制度保障体系。

[关键词]职业教育;增值评价;技术技能人才

[作者简介]马力(1986- ),男,湖北广水人,湖北大学职业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湖北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教育学系副主任,讲师,博士;郑玉华(1999- ),女,江西上饶人,湖北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在读硕士。(湖北  武汉  43006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大数据环境下我国高职院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ECA170447,项目主持人:马力)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11-0013-08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一直是教育发展的重要议题。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①。《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②。长期以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一直是人们用来衡量教育成果的主要方式,此类评价方式不应该同时用于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也无法完全适配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总体方案》提出“探索增值评价”,“增值评价是国际上最为前沿的教育评价方式”③,不以单一时间截面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而是考察一个时间段内学业成就的净增值。增值评价作为一种关注学生进步程度的评价,将其引入职业教育领域,能够更好地评价职业教育对于学生技术技能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的影响,更为精准地评价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这对于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来说,既是探索,也是机遇。

一、探索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增值评价的现实意义

“增值”作为一个经济学术语,意为投入和最终成品销售价之间的差额,将此概念引入教育领域形成了增值评价。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增值评价一方面是评价由职业教育教师或者学校为职业教育学生发展带来的超过预期成绩的额外部分,即职业教育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后由教育活动所带来的素质和技术技能的增长情况;另一方面是将教师或者学校对职业教育学生综合素质和技术技能发展的影响与学生原有基础素质、技术技能水平、家庭因素等其他不受学校和教师控制的因素分离,评价一段时间内职业教育学校或者教师为职业教育学生发展带来的“净效应”,并从“学生整体的进步程度来衡量职业教育学校和教师的努力程度,从而科学地评价出学校教育水平和教师教育能力的高低。以增值性理念更新传统教育评价观,让教育评价回归到学生发展本身,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推动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④。

(一)探索增值评价有效应用,破解职业教育评价难题

《总体方案》中指出,当前教育评价中存在较为严重的“五唯”难题。“出现此类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教育评价‘指挥棒’结果不正确的使用,在学业评价中,家长、教师和学生都只关心结果和分数,而忽略了学生分数背后的反馈。”⑤仅仅使用简单的考试结果代替对于素质和能力的评价,职业教育的目的自然会被窄化。将增值评价应用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实践中,通过革新评价理念、更新评价方法、改进评价内容三个方面的转变,能有效破解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评价难题,对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评价模式也是有益的探索。

“在评价理念方面,实现由‘工具’向‘价值’理性取向的革新。”⑥受我国千百年来“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影响,以往的教育评价往往被视为对教育结果进行筛选的工具,“教育测评仅面向学生事实性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导致以狭隘的知识学习来代替作为完整意义上的人的存在性学习”⑦。而增值评价的应用实现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其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即可持续性发展,测评内容“不仅包含知识结构的形成及知识获取方式、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作用,还有情感世界的丰富性、学生价值观的正确性等多种指标”⑧。

在评价方法方面,实现简单测评向数理模型和大规模数据应用的转变。当前的职业教育评价中,“唯分数”“唯升学率”等现象比较突出,只进行简单的数据比较,既不重视数据获取的准确性,也不考虑教育测评模型是否科学合理有效。“增值评价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多元统计技术的迅速发展”⑨,其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职业教育评价,通过收集大量的数据,构建科学的评价模型,进行科学量化的评价,得出准确的评价结果,不仅能通过数据精确反映学生在成长中的波动和变化,还能公正、客观地反映学校和教师的效能,使得“不同起点的学生和学校在同一标准下比较,找出那些进步最大的学生和最有效能的学校”⑩。

在评价内容方面,实现单一类型指标向全面发展指标的多维度构建。当前职业教育评价被广泛诟病的一个问题就是忽视评价对象的特殊性。目前,“中等职业教育的评估文件大多是以‘教育督导’‘办学能力’为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评估的相关文件大多是以‘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能力’为关键词”11,存在比较严重的“标准化”问题。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评价,不能仅仅重视对专业知识的考察,更要对综合素质和技术技能习得情况进行全面考察。从多维度构建全面发展指标,可以全面反映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升和专业技术技能的增长,从而科学衡量职业教育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精准评估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出“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强调“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12。由此可见,我国职业教育评价应以立德树人为逻辑起点。传统的唯分数评价严重割裂了学生智力与品行、知识与能力的有机联系,容易导致基本育人原则的淡化,与“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标背道而驰。增值评价更加凸显“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也更加精准测量不同主体、不同因素、不同层面、不同维度的成长,可以满足当前职业教育评价的多元化诉求,较好地弥补片面评价的缺陷。

国外学界对增值评价的研究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并且进行了几十年的实践,构建并完善了多个评价模型,评价结果也越来越精准。例如,国外一些地区在“收集多样且准确的学生、教师和学校数据后,建立多变量响应模型(Multivariate Response Model,MRM)来具体计算增值”13,以此为基础计算教师、学校以及学区带给其所服务学生的平均增值,将其作为对教师、学校和学区效能评估与问责的依据,“在具体使用该模型对教师、学校和学区进行评估时,MRM会随着评估对象的不同或测验机制的不同而进行相应调整”14;同时,还开发了基于档案袋的增值评价模式,其中艺术档案袋测评的多维学生学习表现包括“学生作业样本的收集、有声思维的录音、音乐与体育技能展示以及情境对话的录像等”15,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评估。

此外,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和大数据技术的更新,增值评价的统计模型也在不断完善。例如,“获得分数模型、协变量校正模型、田纳西多因变量模型和持续效应模型等”16,尽管这些模型处理问题的类型和方法存在差异,但“标准化测验的广泛应用、追踪数据的累积及计算资源的改进,都使增值评价更准确地估计学校、教师等教育效能和学生全面进步的尺度”17。可见,实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增值评价,可以对学生学业、道德、技能乃至思维的进步进行精准评估,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更好地帮助职业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真实反映学校办学绩效,促进区域职业教育发展

增值评价不仅能够准确衡量学生自身的发展进步,还能准确衡量职业院校的办学效能。现阶段我国对于职业教育的绩效评价主要从“办学条件、规模和质量等方面进行考量,注重静态评估、等级鉴定”18,一些院校凭借历史遗留、优秀生源而获得的高额“产出”在此类评价中获得“高分”。但是,这样的结果并不能准确反映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究竟起到什么作用和多大的作用。增值评价的本质意义在于对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监测和反馈,其可以通过系统的计算分析,将职业教育学生综合素质和技术技能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分离,准确评价一段时间内职业学校或教师为学生发展带来的“净效应”,从而将一些办学基础条件较薄弱的院校所取得的真实育人效果展示出来。

在学校层面,增值评价可以帮助学校了解办学的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从而改进和完善工作机制,提升整体的办学效能。同时,增值评价还可以促使职业学校转变单纯以就业率为导向的功利主义办学取向,在制度层面关心学生的成长,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潜心育人,科学办学。在政府层面,通过精确的数据收集与分析,建立科学公正的评价监测体系,从宏观层面对学校进行有效管理,以职业学校的办学效能为标准分配相应的政府资源,对当地的职业教育进行更加科学的投入,对于效能低下的学校,也可及时采取措施督促其整改。这样一来,每一所学校无论起点高低都有突破空间和进步希望,可以更好地促进区域职业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二、开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增值评价的基本原则

职业教育开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增值评价,要准评估学生全面发展、真实反映学校办学绩效、促进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其评价内容必然不能只局限于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而应从知识、技术、技能等方面全方位地评价学生学习的课堂、实验、实训、实习全过程。由此,在开展增值评价的过程中,必须在方法上坚持科学量化原则,在内容上坚持知能并重原则,在过程上坚持动态评估原则,在价值上坚持面向全体原则。

(一)坚持科学量化原则,保证教育评价的客观尺度

当前,进行增值评价常见的做法是追踪学生在不同时间点上的综合素质表现,运用精心选定的指标和测量维度,持续追踪其表现的数据变化,找到“增加值”并分析“净效应”。“增加值”,即记录学生起始阶段的各方面状态,与最终时期的状态进行比较分析,最终得出学生在接受一段时间的教育后各方面是否进步;“‘净效应’即剔除学生原有基础素质、家庭背景因素等其他不受学校和教师控制的因素,仅衡量学生本身在可改变的地方实现的进步”19。无论是“增加值”还是“净效应”,都不是一个可以直接测量的数据,其中均涉及大量的教育学、心理学和统计学的技术性研究。因此,为了保证增值评价的客观准确,必须遵循科学量化的原则,对其中各个层面的因素和维度进行科学合理的界定与赋值。

国外的增值评价系统均是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数据收集质量,不断调试优化评价模型,并且会随着评估对象的不同或测验机制的不同而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保证其评价结果的客观准确。例如,“收集学生的标准化测试学业成绩、学生的基础背景信息以及教师信息,以这部分数据为基础通过多变量响应模型(MRM)计算教师、学校以及学区带给其所服务学生的平均增值”20。我国在进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增值评价时,可以充分汲取国外的有益经验,认真收集分析已开展的增值评价实践信息,基于大量的数据和科学的数理基础,建立科学的增值评价模型,尽可能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坚持知能并重原则,树立全面发展教育评价观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评价应在评价学生基础文化知识能力发展之外,重视专业技术技能的增长、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及职业道德素养的养成。也就是说,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增值评价必须坚持知能并重原则,不仅要关注学生在入学和毕业时的考试成绩,还要记录学生在经过职业教育后获得的多方面增长。一是知识性增长,包括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的理论及实践知识的积累;二是能力性增长,既包括专业操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也包括“职业道德、社会主义价值观和良好态度的养成等社会性能力”2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