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职业教育助力返贫防治的内在逻辑、现实问题与实践路径

作者: 房亮 孙翠香 李海斌

[摘要]助力返贫防治是农村职业教育本质使然,也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实践导向。加强农村职业教育与返贫防治对接,可有效化解贫困代际传递与贫困反弹常态化顽疾。从内在逻辑层面解读,农村职业教育助力返贫防治以培育技术技能人才为逻辑起点,以服务三农、推进乡村产业进程为逻辑内核,以提升“人”的核心发展能力为逻辑归宿,总体呈现双边适配、互通共融的逻辑形态。从现实问题层面分析,产教脱节、办学滞后、治理分化、资源短缺是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助力返贫防治的突出梗阻。由此,提出以制度赋能焕发职教返贫防治活力、以产教协同发挥“1+1>2”联动效应、以多元共进形成职教返贫防治“共同体”、以资源共享搭建远程职业教育“桥梁”四条实践路径,助力农村职业教育提升返贫防治效能。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相对贫困;贫困反弹;返贫防治

[作者简介]房亮(1988- ),男,河北唐山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在读博士,天津职业大学,讲师;孙翠香(1975- ),女,山东德州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天津  300222)李海斌(1977- ),男,河北石家庄人,天津职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教授,硕士。(天津  30041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教育部专项课题“人工智能背景下的‘三教’改革与创新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B2020060101,项目主持人:李海斌)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11-0021-07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这意味着,未来农村扶贫工作方向将转变为解决相对贫困的“防贫持久战”,工作重点也将致力于构建返贫防治长效机制。农村职业教育作为农村技术人才培养的摇篮,可有效提升农村地区人力资本质量及边缘人口可行能力,在阻断贫困反弹及贫困代际传递等方面具有根本性、不可替代性作用。有关农村职业教育与返贫防治协同发展问题,政策上早有预见性布局。2018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要“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大力加强农村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将农村职业教育置于乡村发展重要位置。2021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面向农民就业创业需求,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技能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等一系列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政策,为农村职业教育助力返贫防治落实进一步明确前进方向、提供内源动力。2022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强调要“支持办好涉农高等学校和职业教育”,这为新一年推动农村职业教育助力返贫防治提供了宏观政策语境。可见,将农村职业教育与返贫防治工作相结合,既是当前开展返贫防治工作的必然途径,也是对农村职业教育价值优势的精准诠释。深刻把握农村职业教育助力返贫防治的逻辑内涵,定位农村职业教育助力返贫防治的现实梗阻点,找准农村职业教育助力返贫防治的推进路径,是新时期消除脱贫脆弱性、推进相对贫困治理的重要课题。

一、农村职业教育助力返贫防治的内在逻辑

(一)农村职业教育助力返贫防治的逻辑起点

作为返贫防治事业的重要一环,农村职业教育可通过育人、授技等方式,有效推进返贫防治工作,帮助贫困边缘人口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摆脱返贫风险。具体来看,农村职业教育可向乡村地区持续输送人才与智力支持,增强农村地区贫困边缘人口的内生发展能力,阻断边缘人口返贫路径,实现稳定脱贫。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要结合农村相对贫困地区及人口特点,培养大量农村职业技术人才,从根源上解决发展内生性动力不足的问题,切实保障建立可持续性与再生性防返贫机制。因此,全面增强农村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培养培训能够适应返贫防治工作的技术技能人才,驱动农村相对贫困地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相对贫困人口素质提升,是农村职业教育助力返贫防治的逻辑起点。

(二)农村职业教育助力返贫防治的逻辑内核

农村产业返贫防治离不开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作为以培养农业领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出发点、以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为着力点的专业型教育,农村职业教育可有效联结人才技能培养与乡村产业生产实践,提升乡村人力资本质量。农村职业教育通过为乡村地区培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将职业教育优势转变为乡村“三产融合”发展动能,促进乡村人才质量提升及经济社会发展。与此同时,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也会重新定位农村职业教育的空间布局和发展目标,对农村职业教育的理念、制度、知识、技术提出全新要求。在这一过程中,农村职业教育通过技术赋能乡村产业发展,助力返贫防治工作取得更大成效。而乡村产业发展也会促使农村职业教育制度变革、理念变革、知识变革,为农村职业教育输送源源不断的内生发展动力。可以说,农村职业教育是驱动返贫防治事业的重要引擎,二者共同形成了相互驱动、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生态。

(三)农村职业教育助力返贫防治的逻辑归宿

迈入“十四五”时期,我国贫困治理已由“输血式”资源输入型治理转变为“造血式”动能挖掘型治理。由此,作为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主体和经济建设核心的“人”,便成为返贫防治各方主体与各项政策措施的关注焦点。培养掌握各种职业技能的专业人才,不仅可以满足国家经济发展需要,也能够为这些地区返贫防治工作提供坚实人才保障。从这一角度出发,如何为返贫防治工作提供更多优秀人才支撑,成为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特别是贫困成因和表观的多样性使得返贫防治工作呈现多样性,这迫使农村职业教育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不再局限于扶贫生产所需的知识技能,还要拓展到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多领域。总体而言,农村职业教育助力返贫防治最终落脚点还是对“人”的培养,只有培养大量具有“治贫”志向的专业人才,才能在预防治理贫困反弹过程中发挥其专业技能优势,真正完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大历史使命。不难看出,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大量具有“治贫”志向的专业人才,有效提升贫困边缘人口的核心发展能力,是农村职业教育助力返贫防治的逻辑归宿。

二、农村职业教育助力返贫防治的现实问题

(一)效率受阻:农村职业教育助力返贫防治的产教脱节

职业教育的服务属性决定了其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结构需求为本位而推进,这不仅是职业教育的出发点,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价值旨归。然而,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结构与扶贫产业结构之间仍长期存在脱节问题,使得农村职业教育助力返贫防治的效率受阻。具体而言,农村职业教育与扶贫产业脱节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层面:第一,农村职业教育与扶贫产业供需脱节。一方面,农村职业教育专业之“供”与扶贫产业生产之“需”脱节。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专业与扶贫产业生产需求存在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职业教育助力返贫防治的效能和精准性还有待提升。2021年教育部的公开资料显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专业中农业类专业占比不到10%,这与扶贫产业需求严重不匹配。另一方面,农村职业教育人才能力结构之“供”与扶贫产业发展之“需”脱节。伴随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对人才技术技能、理论素养、文化水平等要求显著提升,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日渐成为扶贫产业人才所必需的能力。然而,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并未完全将这些能力、素质的培养工作纳入教育体系中,其教育教学方式还停留于传统的“照本宣科”。由此使得农村职业教育院校输出的人才难以满足扶贫产业发展需求,农村职业教育助力返贫防治工作陷入效率阻滞的境地。第二,农村职业教育与扶贫产业对接机制分离。在助力返贫防治过程中,农村职业教育与扶贫产业对接存在分离状况。这种分离状况集中表现为职业教育参与产业扶贫的统筹机制欠缺。具体而言,有的地方政府部门关于农村职业教育助力返贫防治、产教结合方面的引导机制欠缺,使得农村职业教育的返贫防治效能无法充分发挥。此外,许多农村职业院校对产业扶贫重视程度相对不足,对职业教育助力返贫防治的社会价值缺少科学认知。故而,多数农村职业教育主体忽略教育与扶贫生产对接的重要性,缺乏对接扶贫产业的经验和机制,使得农村职业教育助力返贫防治效力不高。

(二)动能欠缺:农村职业教育助力返贫防治的办学滞后

农村职业教育是我国农村地区反贫困的力量源泉。农村职业教育不仅能提升农村相对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本,还能有效提升该地区的社会资本,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返贫防治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与返贫防治目标仍存在差距,呈现出农村职业教育助力返贫防治工作动能欠缺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朱晓进表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长期趋于边缘化,农村职业院校招人难、教人难、用人难问题极为严重。从职业教育院校数量看,2010—2020年我国职业技术培训机构大幅减少,主要集中于农村职业教育领域。尤其是在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大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领域培训机构的减少,严重制约了农村职业教育助力返贫防治工作的动能。因此,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亟待解决结构不合理、资源不均衡、发展不充分等现实问题,从而有效提升农村职业教育助力返贫防治的发展动能。从职业教育院校生源看,农村职业教育招生情况并不乐观。根据《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当年全国中等职业院校招生644.66万人,普高招生876.44万人,而初中毕业生总人数为1535.29万人。通过计算可知,除去中职及普高招生人数,还有大约15万初中生毕业后未能接受进一步教育。而这些辍学的学生当中,大多来自相对贫困家庭。可见,未来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应当顺应职业教育发展大背景,增加职业教育机构数量,拓宽职业教育招生范围,为返贫防治工作提供持续动能。

(三)合力不足:农村职业教育助力返贫防治的治理分化

伴随我国贫困治理迈入相对贫困治理阶段,管理方式也由政府“一元单维”管理向“多元协同”治理转变。然而,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主体、部门间治理还存在严重分化现象,难以凝聚起助力返贫防治的合力。首先,部门间治理分化。依据最新的权责划分标准,教育部门作为教育管理的核心主体,肩负着中专、职高、成人中专管理工作;而人社部门主要对技工类学校进行管理;与此同时,扶贫办又肩负着对职业教育扶贫资金的配置工作。由此不难看出,各部门分别承担不同任务,责权不够清晰,导致农村职业教育助力返贫防治相关工作极难协调,难以凝聚成部门间的合力。其次,院校间治理分化。在当前职业教育整体水平不高的情况下,职业院校之间应当积极形成教育共同体,开展跨院校、跨专业的合作,共享教育资源,通过彼此驱动提升返贫防治工作的效能。然而遗憾的是,当前我国并未能够建立起覆盖面广、合作度深的职业院校协同治理机制,各院校间难以形成有效协同治理,无法为贫困边缘地区和人口提供返贫防治坚实的职业教育支持。最后,参与主体间治理分化。职业院校助力返贫防治工作需要政府、企业等多方共同参与。然而,当前各治理主体协作治理流程不畅,不利于职业教育助力返贫防治工作顺利开展。以政府主体为例,当政府部门过度干预时,会出现职权溢出现象;当政府部门干预不够时,又会出现监管无力现象。上述两种情况均不利于农村职业教育返贫防治工作的有效推进。

(四)功能失效:农村职业教育助力返贫防治的资源短缺

以返贫防治为导向的农村职业教育,一头连着教育,一头连着乡村扶贫产业,是与乡村扶贫产业发展和技术技能培训联结最为密切的教育形式。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农村职业教育助力返贫防治工作往往受到农村教育发展条件和资源的制约。第一,硬件教育资源短缺。一方面,由于农村职业教育人才、资本等要素的投入相对较少,广大农村职业院校普遍存在硬件教学设施落后的问题。相关数据显示,我国职业学校所拥有的学生人均教师、计算机配置、校舍面积、图书册数等指标全面落后于普通学校,农村职业院校与普通学校的硬件设施配置差距则更明显。另一方面,作为以培养职业技术技能为目标的专业型教育,职业教育的关键在于学生实操能力的培育工作。然而,由于对职业院校硬件教学设施的投入严重不足,多数农村职业院校实训场地小、设备匮乏等问题极为突出,严重阻碍了农村职业院校育人功能的发挥。第二,软件教育资源短缺。从农村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层面看,农村职业院校作为面向“三农”的职业教育类型,理应立足于农村生产生活实践,开发和开放能够服务于农村产业发展、经济进步的专业课程类型。但就当前农村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许多专业未能与农村产业市场实现深度对接,专业建设重点偏向于诸多“离农”专业上,一些能够助力农村地区返贫防治工作的专业不受重视,使得农村职业教育本应发挥的定向专业人才输出功能失效。从农村职业院校师资储备力量层面看,由于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等方面均低于其他类型院校,农村职业院校在人才引进工作中面临重重困难。具体而言,具有较高教学水准的专业教师多数不愿意到农村职业院校工作,而学校本来所拥有的专业教师也不愿意长期留下。农村职业院校薄弱的师资力量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职业教育助力防贫治贫功能的实现。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