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本质特征与现代职教体系构建
作者: 张建军 崔发周[摘要]跨界性是职业教育最基本的特征,也是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至今仍具有强大生命力和现实适应性的重要因素。通过对《黄炎培教育文选》系列文献的梳理发现,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本质特征是注重职业教育的全面性、社会性、开放性、系统性和复杂性,在教育主体、培养目标、培养方式、教育对象和教育活动等方面都强调教育的社会属性,并认为职业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类型。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需要解决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等基本问题,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仍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现代职教体系;中国特色学徒制;基础教育改革;产教融合型企业
[作者简介]张建军(1972- ),男,北京人,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长,教授,博士;崔发周(1963- ),男,河北曲阳人,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河北 唐山 063299)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13-0005-07
黄炎培先生作为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奠基人,其产生于100多年前的职业教育思想既站在了世界前沿,又根植于中华大地。正是由于黄炎培先生较早地认识到职业教育的跨界性,触及了职业教育的本质规律,其职业教育思想对我国一个多世纪的职业教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以“大职业教育主义”为精髓,认为职业教育应该与整个产业界和教育界相联系,这与目前我国所提倡的普职融通、产教融合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在当前的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职业院校新生缺乏职业启蒙和劳动教育基础、行业企业参与度不够仍是两大难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弘扬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深入认识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本质特征,对于构建产教融合、育训结合、普职融通、多级贯通的中国特色现代职教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本质特征
黄炎培先生认为,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和跨界性。在教育主体、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培养对象等方面,职业教育都具有与普通教育不同的类型特征,体现出与社会诸方面的广泛联系。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黄炎培先生提出了“大职业教育主义”理论。他认为:“(一)只从职业学校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二)只从教育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三)只从农、工、商职业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①也就是说,办职业教育必须沟通与整个教育界和职业界的联系,参与全社会的活动,更多地探寻与职业教育外部环境的适应问题。这是国内对于职业教育跨界性最早、最深入、最全面的论述。通过与近40年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实践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本质特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教育范围的全面性
教育是从生产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社会活动,在工业化大潮的推动下,教育服务产业和职业发展成为一种必然要求。黄炎培先生将职业教育的宗旨确定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倡导一种广义的职业教育观。他认为:“凡教育皆含职业之意味。盖教育云者,固授人以学识、技能而使之能生存于世界也。若以狭义言,则仅以讲求实用之知能者为限,亦犹实业教育也。”②黄炎培先生以敏锐的视角对职业教育和实业教育进行了区分,认为“以讲求实用之知能者”只是狭义的职业教育,而整个教育都应该是职业教育。“职业训练,职业学校所有事也。职业陶冶则非仅职业学校所有事,而一般小学校所有事也。”③这一思想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职业教育与教育的关系,对于建设现代职教体系和技能型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黄炎培先生所讲的“职业陶冶”近似于今天所讲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培养学生职业精神、职业理想、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的教育活动,应该在中小学阶段完成。目前正在进行的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和劳动教育正是基于这一目的。
(二)职业教育目标的社会性
在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上,黄炎培并不是仅仅注重个人的职业发展,而是强调全社会的“共同之大目标”,将职业学习者的职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相联系。他将职业教育目的概括为四个方面:“一、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④黄炎培先生从人的社会属性出发观察职业发展目标,将个人发展放在国家和世界的社会大系统中来分析,这与后来发展起来的系统科学思想是非常吻合的。由此可以看出,黄炎培先生是一位兼具政治家素质的教育家,在职业教育领域表现出了超人的远见卓识。我国一个时期以来的职业教育改革中,在培养目标上一直存在模糊不清、左右摇摆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种具体表现:一是过于强调学生的一技之长,将职业教育等同于技能培训;二是过于强调社会发展需要,将个人职业发展与社会发展割裂开来;三是过于强调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未将区域发展放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之中,割裂了区域之间的协作关系。以上这些表现都忽略了职业教育的社会性和整体性特征,由此也就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深邃之处。
(三)职业教育内容的开放性
黄炎培先生认为,职业学校的办学活动必须与社会联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凡是对社会有益的工作,职业学校都可以参加。通过参与社会活动,职业学校可以更好地融入社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他认为,职业学校不仅要组织好内部的教育活动,“对外还须有最高的热情,参与一切;有最大的度量,容纳一切”⑤。“办职业学校,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的沟通和联合;提倡职业教育的同时须分一部分精神,参加全社会的运动。”⑥这里黄炎培先生是站在职业学校的角度来观察职业教育的,分析了职业学校在职业教育活动中应该发挥的功能和作用。这一点与我国当前提倡的产教融合、普职融通高度一致。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产教分离的现象较为严重,职业学校与企业处于两个子系统中,一方面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不够,另一方面职业学校具有明显的关门办学倾向。基于此,黄炎培先生所提出的职业教育跨界性要求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对于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关系,黄炎培先生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职业教育还有一条康庄大道,就是职业补习教育……苟有职业,无处不可举办,也无处不当举办。”⑦将职业培训融入职业教育,使得职业教育内容具有了更强的开放性和针对性。
(四)职业教育过程的系统性
黄炎培先生强调,不仅学校要参与社会活动,职业界也要参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材编写、课程实施等方面,职业界的参与会起到重要作用。他指出:“设什么科,要看职业界的需要;定什么课程,用什么教材,要问问职业界的意见;就是训练学生,也要体察职业界的习惯;有时聘请教员,还要利用职业界的人才。”⑧这里黄炎培先生明确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一个本质区别,就是职业教育的双主体性。从近年来我国开展的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全过程的重要性。为了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的联系,他还从产业资源的综合利用出发,明确提出了建立产教联合体的思路。例如,对于职业学校实习所用设备,他认为利用产业界“固有的环境”是“万不得已”的事情,“如农,利用农村天然的景物;工、商,利用工业或商业较繁盛地方的现成环境。如果说吾这边没有什么繁盛的工业区、商业区,那是本来不配办大规模的工商科职业学校的”⑨。这与当前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思路可谓异曲同工。
(五)职业教育对象的复杂性
黄炎培先生提倡职业教育,首要的出发点就是解决“个人谋生”问题。黄炎培先生头脑中的职业教育是一种面向人人的大众教育类型。他提倡通过举办多样化的职业教育机构,开展丰富的职业教育活动,使各个人群、各个阶层,包括特殊人群都能享受到职业教育。例如,1924年,考虑到军阀混战结束之后将有大批士兵退役,他就提出开展面向退役军人的职业教育;考虑到清室优待条件修改之后八旗子弟的生活问题,他就提出开办“清室旗人职业教育”⑩。20世纪30年代,我国职业教育工作开始由以城市为中心转向以农村为中心,晏阳初、陶行知等人开展的平民教育运动均深受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影响。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是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一座理论宝库。黄炎培先生对于职业教育的考察,既有我国民族传统中整体性观察的特点,也吸收了西方现代科学的分析方法。黄炎培先生曾两度赴美进行职业教育考察,在国内也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正是基于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使得他的职业教育理论具备了前瞻性、科学性和可继承性,为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现代职教体系构建的现实价值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11产业数字化转型使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着一种新的环境,也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虽然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形成的时代电子计算机尚未出现,更没有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的技术环境,但从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实践来看,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于许多重大现实问题的解决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促进普职融通全面开展
普职融通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中职学校毕业生能够升入普通高校,构建起职业教育发展的“立交桥”,更重要的是拓宽基础教育对接职业教育的通道,提高职业教育的生源质量。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国一贯坚持的教育方针。无论哪一种类型的教育,都具有个体性和社会性两种相互联系的属性,这是普职融通的科学基础和实践基础。
一方面,现代职业教育需要基础教育提供合格生源。目前,职业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基础教育;许多高职院校招生分数线降到了满分的30%以下,有的省份最低分数线只有130分,表明部分中小学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现象,并没有很好地贯彻“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理念,未能给职业教育奠定相应的学习基础。在“高考指挥棒”下,我国基础教育的工作重点是为普通高等教育服务,而不是为职业教育服务。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我国不仅需要一批科学家和设计工程师,也需要数以亿计的现场工程师、工艺创新型高技能人才。这些一线人才既需要具备高超的技术技能,也需要具有良好的文化基础和理论知识。显而易见,目前的基础教育在文化教育和技能教育方面都未夯实“职业人才基础”,未能充分发挥出职业启蒙的功能。正因为如此,《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小学、初中、普通高中的劳动教育都提出了具体要求,目的就是提高全社会的劳动技能水平,让全体社会成员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和良好的劳动习惯,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定向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中小学的劳动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基础,可以帮助青少年儿童端正学习目的,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训练必要的劳动技能,养成手脑并用的生活习惯,逐步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职业理想。为了使基础教育目标更加全面,政府应推动基础教育评价机制改革,鼓励职业院校参与基础教育评价。
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应该能够升入普通高等教育。正如黄炎培先生所指出的那样,一切教育都具有职业属性,只是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时效性和空间性有所不同。作为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所针对的是某一产业、某一行业、某一企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和近期需要,以保证经济活动的连续性;而普通高等教育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的科学型、工程型专门人才,所学专业知识具有长效性,毕业生的服务范围更加广泛,就业范围具有更强的可选择性。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同属于专业教育,这是职业院校毕业生转入普通高等教育的科学基础。拓宽职业院校毕业生转入普通高校的渠道,不仅符合人才成长规律,也是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的一项重要措施。这不仅是我国现实国情的需要,国际上也有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可以说,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互融通,是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在新时代的重要发展,是产业数字化转型条件下“发达职业教育”的具体举措。
(二)促进产教融合深度发展
目前,我国已经具有完整的工业体系,是全球唯一一个具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门类的国家,也建立起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适应这一特点,我国的职业教育必须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资源,对企业的人员、设备和管理制度进行教育化改造,全面沟通职业院校与企业的联系,实现两个主体合理分工、协同育人。实行封闭办学,试图在职业院校内部配置教学需要的一切资源,就违背了老一辈教育家们经过艰苦探索所形成的职业教育思想。在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的过程中,各级政府需要落实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建立起相应的成本分担机制和财税制度,实现企业运行规律与职业教育规律的紧密结合;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结合,完善企业人员为职业院校兼职工作的机制,使企业的部分人员成为能够完成生产和教学两种职能的“双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