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职业院校学校智库转型研究

作者: 高士晶

[摘要]近年来,相关职业院校已陆续建成多个学校智库,并基于竞赛需求展开前期行动。但在竞赛全球浪潮背景下,我国学校智库发展并不充分,在模式、结构、功能等方面均受到一定限制,折射出学校智库与竞赛事业间存在的错配关系。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关键期,在发展不确定性持续存在的语境下,从组织转型视域出发,研究推动职业院校学校智库与竞赛活动形成更具开放性和协同性的发展路径,具有突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职业技能竞赛;职业院校;学校智库;转型建设;协同发展

[作者简介]高士晶(1992- ),女,山西大同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世界技能大赛中国(天津)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博士。(天津  300022)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教育部青年项目“应用型本科‘双师型’教师角色冲突及其化解机制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EJA200399,项目主持人:高士晶)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23-0037-06

职业技能竞赛体系作为建设社会技能养成体系的重要载体,其在制度、结构、资源和功能等方面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其中,作为竞赛发展的核心支持力量,职业技能竞赛学校智库也逐渐被从后台隐匿化状态推向发展前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战略要求,随后国务院制定《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等文件,这些政策在智库发展方向和制度建设上给予了较为明确的指导。

本研究从我国当前社会转型背景出发,基于组织变革视角审视职业院校学校智库的内涵及发展困境,并进一步明确学校智库组织的变革方向、结构功能和制度要求等,构建职业技能竞赛学校智库的公共化转型路径,进而更好地服务社会。

一、概念审视:智库、职业院校学校智库与职业技能竞赛学校智库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内产业发展和竞赛全球化浪潮影响,为促进职业技能竞赛事业发展、同步解决各类衍生问题,政府等主体相继设立政府智库、企业智库、学校智库等专业化竞赛智库,着力探索和深化竞赛的本土化过程。目前,我国职业技能竞赛学校智库主要归属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受国家财政支持,并按照国家确定的公益目标和标准开展活动。本研究从审视智库的概念内涵出发,逐步梳理职业技能竞赛学校智库组织的历史转型过程。

1.智库概念及其组织变迁背景。智库(think tank)是一种通过不同研究方式获取信息进而分析建构各类决策结果的服务型组织。智库伴随现代西方政治民主化浪潮而生,主要应用于探索社会公共事务,具有突出的战略性、公共性和前瞻性等特点。现代意义上的智库实体组织出现于20世纪初的美国,第一批智库是以出现于“一战”之前的罗素塞奇基金会(Russell sage foundation)为代表的综合性决策机构,专门资助社会公共事务调查活动。这一时期的智库处于成长萌芽期,整体发展较为缓慢。“二战”后,以兰德公司(Rand)为代表的新型专业性智库出现,并陆续承担大规模军事、科技和社会类研究项目,具有一定精英化特征。这一时期的智库进入成长发展期,其在数量、规模及成果质量上都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到了20世纪70年代,伴随知识经济的发展浪潮以及世界政治格局的变革,全球各类智库整体呈现出较为迅猛的发展形势,智库在国家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智库的学术概念也由美国社会学家保罗·迪克森(Paul Dickson)正式提出,并获得了学界的广泛认同和传播。进入21世纪后,伴随着知识技术等的加速变革,智库在服务公共事务决策方面又获得了新突破。

2.职业院校学校智库与职业技能竞赛学校智库。我国智库事业起步较晚,近些年总体发展稳定,但具体发展状况并不均衡。与其他智库相比,职业院校学校智库以本校资源为建设基础,汇聚了不同专业的应用型人才进行跨领域调研、分析和决策,具有鲜明的人才和资源的比较优势,是国内智库建设的重要类型。职业院校学校智库不仅服务于学校系统内部的决策活动,还服务于政府、企业及社会其他组织机构的决策咨询活动。

本研究核心关注的职业技能竞赛学校智库(以下简称学校智库)是以职业院校为建设主体,基于竞赛相关决策研究需求活动而设的专业智库,其监管主体是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其中,职业技能竞赛不仅是一个选拔和激励优秀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平台,也是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的重要途径。国内职业技能竞赛是伴随我国产业现代化发展而生的一种选拔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突出的组织性、专业性和社会性等特点。与国内竞赛事业发展同步,组织意义上的学校智库萌芽于20世纪90年代末。职业院校根据竞赛需要设立相关的竞赛支持团队或研究机构,主要为满足单项行业赛事而建,整体规模较小、社会影响力弱且发展缓慢,具有较为突出的精英化特征。新世纪后,随着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创立,以及国家一类二类竞赛的发展,学校智库也进入了规模化、专业化、公共化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学校智库在数量、规模和质量等方面都获得了较为良好的发展,还在高校内部形成了小规模联盟,积累了较为良好的前期优势。但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学校智库也面临着新一轮的发展挑战。

二、困境澄清:竞赛发展与学校智库的矛盾关系

随着全球产业变革,国内竞赛工作范围持续扩大、发展质量不断提升,政府等竞赛参与主体纷纷从宏观视角引导和整合各类资源,推动我国竞赛组织从粗放式的起步阶段逐步迈入系统式的发展阶段。但由于我国竞赛学校智库建设起步晚、发展基础较弱、体系不健全,因而在竞赛政策建设、知识生产及技术技能创新等方面仍存在较大成长空间。当前学校智库正处于过渡性发展阶段,不仅要适应新的发展目标,原有组织还要经历一个较为剧烈的新陈代谢过程,这种矛盾状况直接地反映在了学校智库的组织模式、结构和功能等方面,并呈现出差异化的发展困境,影响乃至塑造了学校智库在下一阶段的可能路径。

1.错配:社会化的发展前景与被动型组织模式。不同组织模式塑造不同的组织发展前景。从改革开放到21世纪初,我国职业技能竞赛经历了一段时间较长、发展较平缓的起步期。该阶段的学校智库主要是被动型的权威组织模式,即智库是由行政力量推动自上而下建构,以服务竞赛为目标,以代表国家的行政力量为主要推力,以相关院校教学和研究单位为依托,汇聚各类资源形成的正式和非正式的竞赛支持型组织。在这一时期,作为一种被动型组织,职教领域的竞赛学校智库具有以下突出特征:第一,校内外认可度偏低。这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竞赛对于职业院校而言仍属于新生事物,与教学研究等的关联度不高,因而学校整体对竞赛及其相关事务的接受度和认可度偏低;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一时期的竞赛智库是以政府智库为主体,学校智库处于边缘位置,不论在资源还是制度上的发展都受到限制。第二,模式建设具有依附性和同质性。这一时期的竞赛以地方性行业赛为主,竞赛智库以给政府和学校等提供政策产品为主要工作目标,模式较为简单,具有一定的依附性和同质性,未形成明显的综合性累积优势,未突破行业内圈层壁垒,不具备独立开拓的能力和环境。第三,持续发展动力不足。由于早期职业技能竞赛尚未形成规模化发展体系,与竞赛共生的智库所依赖的社会环境、政策环境等都比较薄弱,从环境层面形塑了学校智库所承载的原生性本体功能,生命动力不足,工作范围有限,这就从动力层面削弱了学校智库获得高质量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随着我国技能市场的扩大及产业技术的发展,国内竞赛形势发生了明显变革:一方面,伴随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腾飞,传统竞赛体系受到冲击,原有的被动型组织模式已无法满足当前竞赛所提出的更前沿、更开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社会化发展要求;另一方面,我国从2011年开始连续参加五届世界技能大赛,国内传统学校智库模式受到强烈的外部专业化竞赛活动冲击。

面对内外新形势,我国职业技能竞赛亟须主动建构新式社会化学校智库模式。被动型学校智库模式及其所具有的特点在传统及新兴力量冲击之下,呈现显著的模式与能力需求等错配的现实局面。如何基于自身的人才和资源优势,积极开拓更具社会化的主动发展模式,进而实现从被动承接任务到主动介入竞赛,是当前学校智库组织建设的首要困境。

2.缓冲:网络化的合作生态与单向型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深刻影响组织运行效率。迈入新世纪,我国职业技能竞赛呈现出新的发展需求和特点,即从传统阶段注重竞赛直接性的竞争结果发展到新阶段更关注竞赛各类衍生性社会经济效益。这种转变充分体现了在新的竞赛形势下,竞赛管理部门及相关产业行业对人才和技能可持续性和综合性发展状态的高度关注,也必然对学校智库组织结构提出新的要求。

在建设起步期,学校智库结构主要依托相关赛项构建形成,主要呈单向型组织结构。该时期的学校智库专注对竞赛规则和技术的探索,缺乏对竞赛社会经济效益等横向内容关注的机会和能力,原生组织模式系统较为机械且整体韧性不强。当前面对新的社会要求和发展环境,学校智库在内外因素作用下,跨入专业性的质量发展阶段,但也愈加凸显出其结构单一且缺乏弹性的现实。

为应对职业技能竞赛的转型发展挑战,提升质量水平和综合影响力,国内各类学校智库着力从内外两个方面,与不同的组织机构展开合作行动,深度卷入新的社会合作网络:一是外部合作。学校智库基于竞赛生成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在设备开发、技术服务、技能迁移、资源建设、品牌推广等方面,从社会效益逻辑和经济逻辑等视角出发,与政府、企业、高校及其他社会组织等建立新的关系链,扩大学校智库的社会合作体系,提升学校智库的服务水平和影响辐射区域,积累外部优势。二是内部合作。学校智库作为职业院校的特色化研究部门,经过前期积累,相对传统教学部门具有突出的比较优势。面对新的可持续性发展要求,为构建良性发展生态环境,学校智库需突破个别赛项的传统优势,积累新的综合优势。因此,学校智库必须从拓展与校内其他相关专业合作的方向前进,形成网络化的深度合作结构,进而意图实现更综合意义上的跨越式发展。

受传统单向型组织结构的限制,学校智库难以有效应对新时期更综合全面的发展要求,这必然对学校智库结构产生剧烈的冲击。调整结构是改革事业当中非常艰难的部分。传统结构已经形塑学校智库的资源格局和管理生态,如果要对结构进行调整,就需突破原有结构利益壁垒,才能生成新的组织结构缓冲带,进而比较顺利地卷入新的发展浪潮,提升学校智库的品质和社会影响力。但显然当前学校智库结构转型还未做好缓冲和过渡的准备,在用原初结构内化新式需求的过程中,仍要面对诸多显性和隐性困境。

3.卷入:多元化的需求体系与机械型组织功能。功能是学校智库组织发展的基础。竞赛的各类理论和实践需求,决定学校智库的功能。明确学校智库发展定位,提供能够拓展其功能类别及作用范围的各类条件,不断地解放生产力,是推动学校智库面向竞赛发挥更高质量支撑功能的关键所在。

在改革开放后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竞赛体系不仅受外部国家产业基础状况及人才制度等的制约,还受内部缺乏科学发展理念的影响,因而竞赛的社会影响力及相关的衍生功能较弱,这也使得依附竞赛而生的学校智库的工作潜能受到极大限制。21世纪后,伴随国家整体实力提升,技能养成体系建设愈加紧迫,竞赛体系发展愈加完善。竞赛基于自身定位,对学校智库在政策分析、技术技能产品生产和推广等方面都提出新的功能要求。新时期学校智库的服务对象不仅包括各级政府部门、规模化企业和学校,也包括相关行业的中小微企业。根据服务对象性质的不同,学校智库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完全公益型和半公益半市场型。学校智库作为帮助实现政企校三方互通互助关系的旋转门,意图有效对接政策要求和市场需求。

传统学校智库所形成的是以获得更高竞赛绩效为中心的机械型组织功能,其功能种类单一、韧性不足、延展性不强,因而在技术服务、产品推广、政策延展等方面的社会性功能薄弱。面对新时期社会化转型发展要求,学校智库主要面对以下现实困境:一方面,不同性质的服务对象影响学校智库形成不同的工作逻辑,而这些工作逻辑之间常常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关系。其中,服务市场和服务政府的相关决策,具体的生成逻辑和实施制度完全不同,而且在短期内这两类工作逻辑及其工作成果之间很难实现相互过渡和转化。在学校智库这一层面上,能够发现问题,但受功能种类限制,难以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学校智库功能的建设和实施都依赖与之配套的资源和制度。在当前我国学校智库发展过程中,塑造或变革其传统功能的资源基础及制度环境都尚未成熟,学校智库的社会性功能难以获得有效发挥的途径,因而也极大地限制了学校智库的生产力。总之,急需有效手段化解这些矛盾,释放学校智库的生产潜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