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年: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成就、瑕缺与展望
作者: 白玲 安立魁[摘要]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作为与“一带一路”具有极高耦合关联度的高职教育,其国际化发展成就卓著:中外合作办学洼地拓荒,高地崛起;国际人才培养宏微兼具,特色鲜明;对外教育服务联盟聚力,抱团出海;职教品牌输出多维有为,量质齐升。但是,深度审视后发现,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办学结构不良,合作办学未能跟上经济社会新的开放态势;供需匹配不够,高技能人才培养未能满足“一带一路”建设需求;校企合作不足,产业和教育国际化发展未能实现同频共振。未来高职教育要对接供需两端,践行双循环供需平衡的国际化发展路向;深化产教融合,开拓国际化发展的新航道;聚焦数字赋能,打造新时代高职教育国际化的金字招牌。
[关键词]“一带一路”;国际化;高职教育;国际合作
[作者简介]白玲(1988- ),女,山西长治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安立魁(1988- ),男,山西长治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讲师,硕士。(江西 南昌 330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数字技术赋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学习范式构建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1YJC880001,项目主持人:白玲)和2022年度江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研究项目“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2QN032,项目主持人:安立魁)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02-0013-08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着眼人类前途命运及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经过十年发展,共建“一带一路”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落地生根、持久发展,已成为开放包容、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国际合作平台和国际社会普遍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截至2023年6月,中国已同152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1]。“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综合性的国际发展倡议,强调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2]。十年来,中国充分发挥教育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多维度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与“一带一路”具有极高的耦合关联度[3],既是民心相通的重要途径,也是设施联通、贸易畅通的重要辅助。2023 年9月,教育部启动建设100所左右具有较高国际化水平的职业学校。基于此,总结共建“一带一路”十年来高职教育国际化取得的成就,审视存在的瑕缺,探索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进路,意义重大。
一、十年回望: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成就
十年来,中国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持续推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高度耦合的高职教育,其国际化方式主要体现在中外合作办学、来华留学生教育、毕业生境外就业、境外办学、职教标准输出、师资输出等方面。以下从四个维度对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成就进行聚合分析。
(一)中外合作办学:洼地拓荒,高地崛起
中外合作办学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引进国际优质资源,提升自身的办学质量和国际化水平,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构建技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教育部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数据显示,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迅速增长,截至2023年6月,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已达1191个,其中,中外合作办学机构53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138个,相比2012年,增长了106.77%[4]。目前,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批准并报教育部备案的高职高专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已基本覆盖“一带一路”版图圈定的18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中除西藏、宁夏之外的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外合作办学体量高速增长,但受限于各省份高职院校数量质量的差异,发展现状呈现“洼地拓荒、高地崛起”的态势。截至2023年6月,新疆、青海、内蒙古、陕西等西北内陆省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数量分别为10个、1个、12个、14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目前仅陕西有3个。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等西南省份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数量分别为44个、29个、19个、16个、15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共5个。东北三省受益于原有的基础,情况稍好,但从目前中外合作项目和中外合作机构数量看,在“一带一路”版图圈定的18个省份中处于中下游水平。十年来,这些省份呼应倡议,初步构建了具有区域特色的高职教育国际化体系。相较于东北、西北、西南等“一路”圈定的领域,东部地区原有的高职教育发展基础较好,国际化水平较高,借力“一带一路”倡议“高地崛起”。截至2023年6月,江苏、山东和浙江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超过100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数量排在全国前三位。“一带”圈定的上海、广东两地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办学机构数量也居全国位于前列。
(二)国际人才培养:宏微兼具,特色鲜明
高职教育通过国际人才培养,即推动学生境外实习就业和招收留学生,培养具有中国文化基因、国际合作视野和境外工作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中国企业境外投资和“一带一路”产业链合作。
从宏观上看,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卓有成效。十年来,高职教育通过招收海外留学生,以各类培训项目、订单班等形式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提供了大量高技能人才。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显示,2020年我国高职院校外国留学生毕业人数达3376人,在校生11699人[5]。根据《“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发展调查报告》,2021年我国高职院校来华留学中,有近八成的学历生、六成的非学历生来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此外,以区域、省域、市域为单位开展的高职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活动也多有成就。
从微观上看,广大高职院校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上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有的承办省级公共服务平台引导学生海外就业,譬如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通过承办甘肃省大学生海外就业服务中心,引导毕业生境外就业,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有的依托自身专业特色,通过校企合作和境外办学来服务“一带一路”倡议,譬如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与中国船企开展合作,在海外设立培训中心,支持东南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也有一流高职名校发挥自身影响力与世界顶尖企业合作,结合学校优势专业,通过开展对外培训项目,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府官员、企业高管等进行专题培训,拓展国际化教育市场,譬如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与华为等企业合作,为苏丹、伊朗、坦桑尼亚等数十个亚非拉国家政府官员、企业高管等开展各类服务“一带一路”的高级别培训班。
(三) 对外教育服务:联盟聚力,抱团出海
高职院校为突破自身体量小、知名度较低等局限,组建各类联盟,聚合力量,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职教育开展科研合作、文化沟通、产教合作,对外提供教育服务,通过“抱团出海”来增强国际影响力。经梳理研究发现,2016—2021年,国内高职院校陆续成立了12家以对接服务“一带一路”、促进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为主旨的职教联盟。这些联盟的成立,落实了教育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响应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等文件精神,是高职教育领域国际化的重大实践。
各家联盟抱团的主体虽有差别,但主旨相近,都聚焦于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提升国际化水平和扩大国际影响力。从联盟名称看,有6家名称中包含了“一带一路”字样,其他联盟名称也包含了“丝绸之路”“东南亚”“陆海新通道”等体现“一带一路”国际交流的字样;从牵头单位或理事长单位看,既有诸如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之类的公办高职院校、福州墨尔本理工职业学院之类的中外合办院校,也有诸如教育部人文交流中心之类的部门机构,呈现出全面开花的局面;从联盟的成员单位构成看,类型多元,联盟成员涵盖国内高职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龙头企业、教育机构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府部门、职业教育机构、高校、企业、行业协会等;从联盟成员规模看,成员均有数十家甚至上百家,声势浩大,影响广泛,覆盖几乎所有办学专业,遍及国内各地域和“一带一路”沿线大部分国家;从各联盟成立宗旨的关键词看,“国际化”“平台”“合作”“交流”“教育”等词汇成为各家联盟关注的重点。这表明高职教育既积极落实“一带一路”的各项政策和文件精神,也将“一带一路”作为其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支点。
(四) 职教品牌输出:多维有为,量质齐升
职教品牌是高职教育国际形象的集中展示。十年来,高职教育在境外办学、专业教学标准等多个维度构建职教品牌,品牌矩阵丰富,量质齐升。
一是职教境外办学机构和项目品牌。高职高专院校开展的海外合作办学项目中,75.47%集中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6]。“鲁班工坊”“郑和学院”“丝路学院”等已成为职教“出海”的旗舰品牌。“鲁班工坊”建设联盟成员单位达323个,全国在运营项目达27个。截至2023年11月,中国已在全球25个国家建立27个“鲁班工坊”。其中,天津建立的21个“鲁班工坊”形成了贯通“中高本硕”的国际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系统,有超过3000人在合作国家接受学历教育,超过10000人参加了培训。“郑和学院”作为直接定向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江苏职教国际化品牌,其与企业协同“走出去”的做法也提升了地方企业和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浙江打造的首批29所境外办学品牌“丝路学院”,分布在亚非欧20多个国家,在智库咨询、人才培养和人文沟通等方面成果丰富。
二是职教标准。各类职教标准是高职教育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体现。近年来,职教标准输出不仅有量的飞跃,更有质的突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开发并被国(境)外采用的专业教学标准有595个、课程标准3349个,到2021年,被国(境)外采用的专业教学标准突破了1000个,课程标准多达6000多个。2022年6月,中非职业教育联盟和中非(重庆)职业教育联盟牵手43所职业院校为坦桑尼亚开发国家职业标准,这是中国首次大规模整装批量式直接为非洲国家开发和修订职业标准。2022年9月起,中国职业院校受邀陆续为冈比亚、塞拉利昂、毛里求斯和卢旺达等国家开发国家专业标准。这些标准的输出是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助力世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
二、十年审视: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瑕缺
高职教育十年的国际化发展,不仅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增光添彩,也为我国开放型经济社会的构建贡献力量,更为“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添砖加瓦,成就卓著。但是,深度审视这十年,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仍有缺憾。
(一)办学结构不良:合作办学未能跟上经济社会新的开放态势
过去十年,高职教育在中外合作办学上先易后难,办学项目及机构增长迅速,但仍存在合作办学外方在“一带一路”沿线分布不均、合作形式单一、资源引进缺乏多样性等问题。高职教育合作办学未能跟上开放型社会的构建和经济社会新的开放发展态势。
一是合作办学外方布点分布不均,未能跟上新的开放态势对高职教育国际合作多样化的要求。《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提到,高职院校大多数倾向于引进国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促进职业教育提质增优、增值赋能、以质图强。这有利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满足国内经济结构转型提升和高层次对外开放的需求。但经统计发现,高职院校合作办学中,国外合作方以发达国家为主,英语系国家较多,合作最多的前三个国家均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少,中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区域布局欠缺,这与当前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合作多、双边和多边贸易增速快、国际产业链合作加深、对掌握各国小语种和熟悉各国政治经济人文环境的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大等特点未能合理匹配,教育合作未能及时调整以更好匹配社会经济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