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要求、路径和保障

作者: 叶耀辉 廖学强 王海霞

地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要求、路径和保障0

[摘要]现代产业学院是促进教育链、产业链和创新链有效衔接的办学实体。利用文本分析法和NVivo12软件相关功能,对16份地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政策文本进行分析发现,各省政策文本基本符合“总体要求、实现路径、保障措施”的内容框架,并且部分地方政策在具体实施层面呈现一定的创新。但整体而言,地方政策的差异化不够突出,创新性有待提升。未来可从人才培养理念、成果转化机制、建设成效评价体系等方面探求地方现代产业学院创新建设的“机会之窗”。

[关键词]现代产业学院;地方政府;政策文本;NVivo12

[作者简介]叶耀辉(1973- ),男,江西萍乡人,江西中医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南昌医学院,教授,博士;廖学强(2001- ),男,江西赣州人,江西中医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在读硕士;王海霞(2000- ),女,山东聊城人,江西中医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在读硕士。(江西 南昌 330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江西省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项目“中医药创新思维与实践教学团队”(项目编号:2003/225201011)和2022年江西省教改课题“基于朋辈激励理念的研究生学习共同体创建与效果评价”(项目编号:JXYJG-2021-17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02-0021-07

一、引言

我国产业学院是在工学结合的背景下兴起与发展的。2006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1]等指导性内容,为构建以工学结合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引导。产业学院研究早期集中于高职院校,近些年随着产教融合政策的深化以及高职院校、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优化,现代产业学院这一新兴发展形态逐渐崭露头角。现代产业学院是在产教融合基础上的创新发展,是以区域产业发展为导向,以人才培育为核心,通过整合政府、高校、行业和企业等主体的资源,实现产、学、研、教、转、创、用等多功能汇聚,从而推动教育链、产业链和创新链有效衔接的利益共同体[2]。2020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以下简称《建设指南》),为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提出“经过四年左右时间,以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为牵引,面向行业特色鲜明、与产业联系紧密的高校,重点是应用型高校,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从国家规范性文件角度为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如火如荼,同时众多学者对其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一些学者从理论研究范畴对现代产业学院的内涵逻辑、建设模式、组织构架和发展路径等进行阐述,如郑荣奕等学者梳理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发展历程和组织特征,并提出了相关的改革路径[3]。邓志新等学者运用三螺旋理论,分析政府、产业、学校三者的矛盾根源,并提出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创新的逻辑机理和实践路径[4]。此外,也有诸多学者开展实证研究,依据不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案例,阐述其实践机理和制度创新,如金劲彪等学者调研江浙地区100多个产业学院后认为,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尚存在较大的法律风险[5]。方兵通过对30家人工智能产业学院的调研,探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逻辑和发展路径[6]。目前,全国各地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有部分学者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政策进行了梳理和介绍,但鲜有学者从地方政策的角度对现代产业学院进行分析,这为本文研究提供了广泛的空间。

政策文本是政治决策成果和行政执行的依据[7]。地方政府能否基于地方发展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并执行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政策,是国家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政策战略布局的核心,将直接影响国家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政策的效果[8]。在政策文本中,“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等往往反映整体性治理,而“工作任务”“组织保障”等则从专业化管理角度对现代产业学院进行构建。一份政策文件既要强调整体性布局,又要体现专业性,以展现系统与要素的统一[9]。《建设指南》明确规定了现代产业学院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建设原则和建设任务,是地方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的重要依据。在响应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地方政府如何有效地实施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基于此,本文从地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政策视角出发,借助文本分析法和NVivo12软件对政策文本进行质性分析,解读地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政策文本内容,为今后现代产业学院创新与发展提供相关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本文以地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政策文件选取遵循权威性、针对性和公开性原则。权威性要求选取的政策文件来自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部门;针对性要求政策与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直接相关;公开性要求政策文件均可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部门的官方网站上公开查阅。最终本文共收集到广东省、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上海市、吉林省、河南省、江西省、天津市、河北省、福建省、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海南省、辽宁省、湖北省共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布的关于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实施方案或指导意见的政策文本,时间跨度为2018年7月至2023年4月。

从发文主体看,地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政策的主要发文部门为教育厅或教委会(16次)、工业和信息化厅(7次)、发展和改革委员会(4次)、经济和信息化厅(3次)、财政厅(1次)、科学技术局(1次)。教育厅是主要的发文部门,贯穿了整个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政策的发文历程,其中5个省份由教育厅单独发文,其余皆为各部门联合发文。

从发文时间看,2018年发文数为1,2020年为3,2021年为7,2022年为2,2023年为3,其中2021年发文最为集中。广东省在2018年7月率先发布了《关于推进本科高校产业学院建设的若干意见》,为全国其他省份提供了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方面积极探索的范例。2020年印发的《建设指南》,标志着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进入新的阶段,强调要充分发挥产业资源和管理优势,突出企业作为重要教育主体的作用,推动产业链、创新链和教育链有效衔接[10]。在此基调下,地方政府如上海市、吉林省、河南省等地相继发文响应。

(二)研究方法及工具

1.文本分析法。文本分析法是以文字、图形、符号、音频、视频等资料内容为研究对象的分析方法。通过对16份地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政策文件的文本分析,通过分解其文本结构,从中提炼地方政策文本的异同点,把握政策主体关注的内容重点。

2.NVivo12质性研究软件的运用。NVivo软件通常用于辅助研究者对文本、访谈、问卷、图片等资料进行研究。本文主要使用NVivo12软件对16份地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政策文本进行质性分析。一是对政策文本进行词频分析,通过软件自动统计政策文本中的词语频数,绘制地方产业学院建设政策“词语云”,识别地方产业学院建设的重点内容。二是对政策文本进行聚类分析,主要使用Pearson相关系数了解不同政策文本内容的联系和密切程度。三是对政策文本进行编码,深入分析地方产业学院建设政策文本结构,加深对政策文本内容的解读。

(三)研究过程

1.词频分析。运用NVivo12软件对16份地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政策文本进行词频分析,设置搜索条件为显示前50个词频,并且在分组处选择完全匹配。生成的词语云显示,地方政府制定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政策时,关注的重点主要涵盖产业、学院、专业、企业、人才等方面。

2.聚类分析。利用NVivo12软件对《建设指南》及16份地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政策进行聚类分析,得到137条对比结果。其中,国家政策与地方政策的Pearson相关系数最高为0.95(国家政策和天津市政策),最低为0.79(国家政策和河南省政策)。不同地方政策之间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95(海南省政策和福建省政策),最低为0.73(河南省政策和辽宁省政策)。不同政策文本Pearson相关系数值均大于0.7,这些高相关系数值表明国家政策与地方政策以及地方政策之间存在很大的正相关性,即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政策文本内容的一致性程度较高。

3.政策文本编码。在词频和聚类分析之后,运用软件的编码功能对政策文本进一步分析。首先,确定编码的规则。本文以一个完整的语句为一个编码单元,遵循先整体后局部的原则进行编码。若某份政策文本中关于同一节点的内容分散在多处,则进行多次编码,形成相应的参考点。其次,通过对16份地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政策文本的阅读、对比,发现地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政策文本与《建设指南》的文本结构相似,且在聚类分析中也发现各地方政策文本结构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因此,在对政策进行编码时,借鉴刘小花、唐丹等人的编码方法,将《建设指南》的一级标题作为父节点,各地方政策文本的二级标题作为子节点,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调整。将子节点内容编码至对应的父节点,每编码一次形成一个参考点,参考点越多,表明该节点所涉及的内容越丰富。最后,确定了以3个父节点、15个子节点为主体的地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政策文本编码构架,共产生678个参考点。从父节点总体情况看(见表1),地方政策文本基本符合该编码框架,文本结构的相似度较高。根据参考点和平均覆盖率可以看出,建设任务(31.22%)是地方现代产业学院政策关注的重点内容。

从各省参考点分布情况看,天津市(65个)和河南省(58个)等地政策文本所涵盖的参考点较多,表明这些地区的政策内容相对详细,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规划也更清晰。而辽宁省最少(31个),说明该省尚未形成省级层次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方案或指导意见,仅在辽宁省《关于深入推进普通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提及了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任务,因而参考点数量较少,见表2。

三、地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政策的内容分析

(一)总体要求:规划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风向标”

总体要求父节点涵盖了政策落实、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和建设原则4个子节点,形成了189个参考点,各省政策文本基本都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提出明确要求。一是政策落实。其中15份政策文件均强调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或各省产教融合实施意见,并有9个省份提及了落实《建设指南》,这两类政策是各省在政策制定时依赖的主要指导方针。二是指导思想。强调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届全会、二十大,以及全国教育大会、《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相关精神。三是建设目标。有12份政策文本提出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量化指标,如江西省规定“到2025年,原则上每所本科高校应至少建设1所现代产业学院。分批组织认定30个左右省级重点现代产业学院”。多数政策文本强调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为引领,优化专业结构,推动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紧密对接。但是有关发展模式、打造多维功能产业学院、服务区域经济、探索创新机制等目标在政策中较少提及。四是建设原则。大多数省份在政策文本中都对建设原则进行了阐述,强调总体规划的强化和建设的规范,主要形成了“科学布局、产业为要”“产教融合、创新发展”“多元协同、共建共管”“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四大重要原则。

(二)实现路径:明确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动力阀”

建设任务是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主要内容,作为父节点在各地政策文本中占据主导地位,平均覆盖率达到了31.22%。这一父节点涵盖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开发校企合作课程、提升专业建设质量、统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推动平台搭建、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7个子节点,共形成354个参考点。其中推动平台搭建、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提升学科专业建设质量方面的文本内容篇幅较多,而关于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最少,仅在江苏省、福建省、吉林省等7份政策文本中被提及。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具有鲜明的需求导向和能力本位取向,是当前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11]。多数省份明确提出要推进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整合创新要素和资源,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创新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保障机制等,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人才职位胜任力方面,河南省提出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实现职前学历教育与职后教育的衔接融通。黑龙江省、海南省等地的政策文本强调要不断完善管理结构,建立行业企业深度参与高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