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拔尖技术创新人才的职业本科育人机制研究

作者: 吴秋晨 徐国庆

编者按:为进一步发挥我刊资政、引领、传播的学术平台效应,积极促进学术观点交流和思想碰撞,推动职业教育学科建设和事业发展,《教育与职业》杂志社2023年举办了以“助力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衷心感谢全国各相关机构(单位)职业教育研究者的积极参与!现征文活动已结束(获奖名单已刊发本刊微信公众号)。本刊将分期择优刊登部分获奖论文,以飨读者。

[摘要]创新作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首要动力,同时也是职业教育在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需要以拔尖技术创新人才来推动技术创新的不断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拔尖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变得十分重要。作为创新人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拔尖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应由职业本科院校来承担。在保障技术人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满足企业技术创新需求。职业本科在建立拔尖技术创新人才育人机制时需要注意质量问题、师资问题和规律问题。因此,职业本科要通过具体措施来解决拔尖技术创新人才育人机制中的关键问题,包括建立创新导向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提升师资的技术创新水平,为拔尖技术创新人才提供针对性的学习指导。

[关键词]创新;职业本科;拔尖技术创新人才;技术创新;职业本科院校

[作者简介]吴秋晨(1989- ),男,江苏徐州人,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和管理政策)在读博士;徐国庆(1971- ),男,江西高安人,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和管理政策)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  200062)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教育学重大课题“技能型社会测度模型、驱动因素及路径优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VJA220006,项目主持人:徐国庆)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06-0005-07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国经济社会正在经历转型,以数字经济、自动化技术为特征的新兴产业正在崛起[1],使得技术创新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2023年5月17日,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发布的《关于委托开展首批重点领域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试点工作的函》明确提出,要推动创新型拔尖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拔尖技术创新人才概念的提出,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是推动产教融合、科教融合、职普融通的重要举措。作为高技术人才培养的主要机构,职业本科院校需要在人才培养中做出相应调整,重点探索关于拔尖技术创新人才的育人机制问题。

一、职业本科建立拔尖技术创新人才育人机制的逻辑起点

(一)拔尖技术创新人才是创新人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是通过创新人才体系来实现的。一方面,从创新人才体系的构建维度来看,不同类型的创新人才所从事的创新工作有所区别。有从事理论创新的人才,还有从事技术创新的人才[2]。理论创新侧重于原理,而技术创新则侧重于应用。技术创新能够把理论创新转化为具体的产品和服务[3],是理论创新能够在实践中发挥作用的关键。从创新人才体系的比重来看,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需要一大批技术创新人才来实现[4]。另一方面,在技术创新人才中,还有一部分应该是拔尖技术创新人才。他们具有较高的技术创新能力,能够在高新技术领域带领其他技术创新人才完成高难度的工作任务。拔尖技术创新人才位于技术创新人才梯队中的最高层次,代表了技术创新的最高水平,自然成为整个创新人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二)职业本科院校应当成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机构

作为创新人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拔尖技术创新人才应该由何种机构来培养,是相关研究需要思考的问题。从创新人才的培养规律来看,理论创新人才的培养任务主要由普通本科院校来承担,其中拔尖理论创新人才的培养任务由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来承担[5]。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规律也与之对应,越是基础层面的技术创新人才,需求量越大[6],其培养任务应该由高职院校来承担。而拔尖技术创新人才的规模相对较小,其培养任务主要由职业本科院校来承担。一方面,体现了职业本科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位置,能够培养高水平的技术人才。另一方面,职业本科作为一种新的本科教育,其人才培养要体现高层次特征,使得拔尖技术创新人才和拔尖理论创新人才能够共同组成拔尖创新人才队伍。

(三)保障技术人才实现可持续发展

与传统意义上的技术人才相比,拔尖技术创新人才在当前社会发展中占据更多的优势,成为职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大动因。从角色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来看,员工创新行为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增加效益,还可以提升自身的工作效率,使其在劳动力市场更具竞争力[7]。这就意味着拔尖技术创新人才要把创新作为自身在企业发展的重要依托。除此之外,创新也是拔尖技术创新人才应对技术变革的关键。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技术转型的重要时期,尽管整个劳动力市场的数字化水平不断提高,但还有很多企业处于数字化转型的初期阶段[8]。这意味着数字化仍然是当前以及未来高新技术企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方向,拔尖技术创新人才未来发展依然面临着风险和挑战。因此,拔尖技术创新人才要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掌握技术创新的内涵,把创新作为自身在数字时代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

(四)满足企业技术创新需求

企业要实现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需要通过具体的技术创新工作来实现。职业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与企业合作,通过提升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来保障其就业[9]。而企业愿意同职业本科院校开展合作,是基于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需求。对于企业而言,其所需的拔尖技术创新人才主要通过与职业本科院校的密切合作来培养。创新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但企业需要的创新不是泛泛而谈的抽象概念,而是需要员工实际参与并付诸实践的具体创新。创新行为是个人在新思想的产生、实践、推广和应用过程中采取的所有行为的综合。作为创新理念的源泉,员工是创新活动的实施者[10]。员工的创新行为对企业创新有重大影响,员工个人的创新意识也同样决定了整个企业的创造能力,而创新行为将决定企业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改革。因此,员工创新行为对于企业的绩效提升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员工的创新产出直接影响企业的整体效益[11]。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对于技术人才的要求是以其能够胜任高水平的技术创新工作为主要目标,进而达到提升创新绩效的目的。因此,企业希望同职业本科院校合作培养拔尖技术创新人才,以满足其技术创新需求。

二、职业本科建立拔尖技术创新人才育人机制的关键问题

(一)拔尖技术创新人才育人机制中的质量问题

拔尖技术创新人才育人机制中的质量问题是指,职业本科院校能够为高新技术行业输出高质量的技术创新人才。质量是拔尖的前提,只有质量过关,拔尖特征才能凸显[12]。一是拔尖技术创新人才要比技术创新人才水平更高,这种高水平特征需要职业本科院校为其建立相应的质量评价体系。实际上,技术创新人才的概念比拔尖技术创新人才更早,说明了拔尖技术创新人才是在技术创新人才基础上建立的新概念,间接对应了高职院校和职业本科院校之间的关系。职业本科院校由高职院校升格而来,代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层次。高职院校需要以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13],那么职业本科院校则需要培养拔尖技术创新人才。尽管职业本科院校从名称来看确实比高职院校等级更高,但问题在于其实现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效果,还需要建立相应的质量评价体系来保障。尤其是关于拔尖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要和原有高职院校对于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区分开,根据拔尖特征建立新的质量评价标准。二是拔尖创新人才队伍中,技术创新和理论创新需要相互配合,共同完成重大技术难题的创新工作。因此,二者的创新能力在某种程度上需要达成一种默契,以期实现最佳的创新效果。相比于拔尖技术创新人才,拔尖理论创新人才的相关研究和实践探索都更加成熟,这使得前者需要在质量评价体系建设方面适当参照后者,避免两种人才无法进行有效的创新合作。三是拔尖技术创新人才的质量标准需要经过企业的实践来检验。职业本科院校是产教融合共同体的主要力量,能够为企业输送其需要的高技术人才[14]。对于拔尖技术创新人才而言,职业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应以企业实际创新需求为导向。即拔尖技术创新人才要能够帮助企业完成重大技术创新工作,能够承担技术创新工作中管理岗位的重任。

(二)拔尖技术创新人才育人机制中的师资问题

拔尖技术创新人才育人机制中的师资问题是指,职业本科院校需要为其配备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能够通过教学等环节帮助学生成为拔尖技术创新人才。从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现状来看,依然存在较多问题,导致其无法完全胜任拔尖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我国现有职业本科院校多数由高职院校升格而来,同高职院校一样,其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是发展“双师型”教师,即不仅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还拥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历。但问题在于,一是很多职业本科院校没有按照这种要求来引进师资,人才引进过程中更加看重论文成果,而非企业实践经验和技术应用水平。由于职业本科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上截然不同,如果大量引进从事理论研究的应届博士师资,将对拔尖技术创新人才培养造成严重阻碍。尽管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同属于创新工作,但理论创新是无法为技术创新提供全部指导意见的。而且普通本科院校的博士大多没有技术应用的实践经历,而技术应用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前提。同时,普通本科院校的博士也并非一定具有良好的教学能力。职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最基本环节是课程,需要教师通过教学为学生提供技术创新指导。二是职业本科院校依然保留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管理模式,即在教师考核中没有严格落实下企业的制度,导致教师创新能力和热情都不高。高职院校确实引进了一批有着丰富企业实践经历的教师,也是后来升级为职业本科院校的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培养拔尖技术创新人才对师资要求较高,如果教师不能与一线技术发展保持密切联系,其自身将不具备技术创新的能力,进而无法将学生培养成为拔尖技术创新人才

(三)拔尖技术创新人才育人机制中的规律问题

拔尖技术创新人才育人机制中的规律问题是指,职业本科院校需要根据技术人才的发展规律来开展相应的教学指导工作。拔尖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包括职业生涯发展规律和环境氛围规律两个方面。从职业生涯发展规律来看,拔尖技术创新人才的职业困境通常出现在职业生涯准备阶段,这是因为此阶段是个体能否适应技术创新工作的关键期。一是职业本科院校和企业对于技术创新工作的评价有所不同,职业发展准备阶段的评价差异将对拔尖技术创新人才培养造成负面影响。二是职业发展准备阶段若没有养成良好的职业发展观,将对长期职业发展不利。从环境氛围规律来看,拔尖技术创新人才的影响因素除了人格特质、工作模式之外,还与其所处的环境氛围有很大的关系。而促进创新的因素包括:自由的时间、不断的鼓励、适当的压力、组织的认同和反馈等[15]。因此,拔尖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自由开放的环境,牵涉到相关企业和职业本科院校的合作[16]。目前,职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依然和高职院校差别不大,即固化特征过于显著。

三、职业本科建立拔尖技术创新人才育人机制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创新导向的职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1.政府主导顶层设计。创新导向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应由政府进行顶层设计。一是拔尖技术创新人才是创新人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创新人才队伍中最高水平的代表。因此,政府需要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角度出发,为职业本科院校培养拔尖技术创新人才制定政策和整体规划,以加强对创新导向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把控。二是拔尖技术创新人才和拔尖理论创新人才同属于拔尖创新人才队伍,政府应该制定相关制度,规范两种拔尖创新人才的合作机制,以制度规范来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拔尖创新人才队伍发展。三是政府需要调节拔尖技术创新人才的供给质量。在高新技术领域,拔尖技术创新人才供给会因为产业结构调整而改变。政府需要在宏观层面根据产业发展情况来调节供给质量[17],以满足国家战略层面的需要。

2.企业细化目标导向。创新导向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应由企业细化目标导向。由于拔尖技术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是通过个体在企业中的实际工作效果来体现的,因此,要先通过企业来确定不同工作岗位所对应的任职资格标准,再制定相应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要求。拔尖技术创新人才在实际工作中的创新能力,是当前职业本科院校能够同企业开展长期合作的一个关键点。我国高新技术行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很多企业愿意同职业本科院校开展合作,并对其培养的人才抱有非常高的期待。因此,职业本科院校需要培养的是能够在实践中帮助企业实现重大技术创新,促进企业不断升级转型的人才。对于拔尖技术创新人才的质量评价,要把相关知识、技能和能力厚植于个体行为与实践中,由企业细化质量评价体系的目标导向,使职业本科院校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的拔尖技术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