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机理及实践路径
作者: 缪仁亮 潘锡泉[摘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凭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供给优势,为社会人力资本的提升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助力缩小社会差距和增进人民幸福感,促进共同富裕。浙江加快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办学特色、人才培养、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创新实践,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形成了系列经验。借鉴浙江经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共同富裕,需进一步深化职教改革,明确职业教育办学定位,为共同富裕保驾护航;提高职业教育育人质量,向共同富裕输送人才;加强职业教育培训供给,促共同富裕提质增效;推进职业教育资源均等,助共同富裕大步向前。
[关键词]职业教育;共同富裕;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质量发展
[作者简介]缪仁亮(1989- ),男,浙江瑞安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讲师,硕士;潘锡泉(1985- ),男,浙江新昌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银领学院院长,副教授,硕士。(浙江 杭州 310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统计测度及实现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2NDJC192YB)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06-0090-08
继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已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1]。推动共同富裕,根本靠发展,核心在人才支撑,基础则靠教育。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在人才、技术、资源等方面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2021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出台,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开启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当前,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2],以高质量发展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不断满足产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更高质量就业的需求,是新发展阶段的现实要求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前提。浙江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共同富裕的实践探索中,不断夯实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根基,着力破解制约发展的瓶颈性问题,积累了系列经验。新发展阶段,职业教育如何以高质量发展准确赋能共同富裕?厘清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机理,提炼先行实践中的典型经验和创新做法,并持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以进一步探索有效路径,是回应现实之问的理想之选。
一、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机理
良好的经济发展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同时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可激发产业发展活力,反哺经济建设,助力缩小社会差距。同时,工匠精神、技能文化的熏陶,可增强技术技能人才的文化自信,从而推动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
(一)推动共同富裕: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缩小三大差距
1.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缩小地区差距。我国全面脱贫的实现,使共同富裕取得了实质性进展[3]。但由于资源禀赋、地理位置、政策支持等差异,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明显不平衡,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远好于中西部地区。缩小地区差距,推进地区间的产业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会直接影响劳动者素质[4],即人力资本水平。根据经济增长理论,人力资本水平越高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果越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能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满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链提升、新兴产业发展等需求。通过劳动者职业技能开发、职业教育东西协作对口支援、技术技能精准培训等方式,提高欠发达地区劳动者的生产技能水平,能有效解决产业发展的人才供需错位问题。针对现代产业的数字化发展趋势,职业教育也需同步匹配发展,培养具有数字化知识和能力的“数字工匠”,助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可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地区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点,可以提高欠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优质资源供给以满足其产业发展需求,带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缩小地区差距。
2.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缩小城乡差距。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必须全面对接乡村振兴战略,重视乡村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5]。乡村振兴离不开科技,科技兴农也是乡村振兴的必要环节。科技兴农带来了农业技术的飞速进步,要进一步释放农业活力,技术应用是关键。只有充分利用新技术,不断培育新品种,利用机械化设备提高生产效率、扩大产业规模,实现农业生产工业化、科技化,才能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而这一切的实现要求农业生产人员具有一定的技术水平和理论知识,能够灵活运用各项先进技术,这就离不开职业教育。接受良好的职业教育,才能有效提升农业生产人员的素质,达到新时代农业科技所要求的技能水平,帮助其更好地立足乡村、扎根乡村和服务乡村,缩小城乡差距。
3.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缩小收入差距。从社会结构的变迁发展来看,共同富裕就是“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形社会,“中间大”指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要足够大,“两头小”指的是极富与极穷的人数要少,因此,共同富裕必须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提低为中”“调高扩中”是必然的[6],“提低”是基础,“调高”是指引,“扩中”是关键;要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抓住重点,精准施策,推动更多低收入人群走向中收入阶层。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各类工作岗位对从业人员技术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更高技能水平的劳动者才能适应现代化产业用人需要,这时职业教育的作用也就能得以充分彰显。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可以培育更多的有技能、懂技术的新时代技术工人,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劳动者收入实现群体性增长,实现中等收入人群人数倍增,缩小两极的收入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二)反哺共同富裕: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人才培养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可以持续为共同富裕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而随着共同富裕的进一步推进,经济得以发展,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会不断增加,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和高质量发展所需资金更加充足,进而可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满足社会需求的劳动力,推动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反哺共同富裕。在各行各业日益全球化的影响下,无声的战争越来越频繁,由经济战、贸易战衍生为科学战、技术战,这也进一步印证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今后社会中将占据重要地位。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避免不了国际贸易与交流,共同富裕的实现一定需要大量的人才储备,需要加强人才强国建设来提升综合国力,为共同富裕建设保驾护航。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可推动人才培养数量与质量的双提升。根据行业需求,专业设置贴合实际工作,岗位匹配性提高,在教育培养过程中融入实际操作,在学习过程中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实现技能经验积累,进一步满足岗位的需求。同时,深化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定向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使其与行业发展高度吻合,造就更多的大国工匠。此外,培养的人才也具备技术创新能力,善于突破技术短板,帮助国家提升技术水平,实现人才强国,保障经济健康发展,从而促进共同富裕。
(三)驱动精神共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助推精神富裕
共同富裕的含义不仅是物质层面所带来的富裕,也有生活的幸福感,包括精神层面的富足。精神价值具有内驱力,有一股无形的力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道德,改变人的思维模式,从而达到更加理想的状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有助于驱动全民终身学习和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帮助人民群众在全职业周期内都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职业素养,更好地满足人们因物质生活水平提高而带来的更多精神文化生活需求。高质量职业教育的实现,从教育输出上能让广大基层劳动人民拥有更好的受教育机会,享受职业教育硕果,提高自身知识水平、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同时,整个社会的进步又能反向加快精神文明整体建设,驱动精神共富。要实现全社会精神共富,就要人人参与到建设先进文明中,提高思想站位,摆脱落后思想。而高质量、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素养[7],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传承并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技能强国理念,引导劳动者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驱动文化共富和精神共富的实现。
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浙江实践
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浙江探索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统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以推动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新职业教育体制机制为突破口,凝练了职业教育办学特色,畅通拓宽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路径,强化了职业教育区域协调发展。
(一)凝练职业教育办学特色,以契合共同富裕的发展方向
1.对接区域产业技术要求,构建特色专业群。专业布局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契合程度,是衡量专业群建设水平的首要标准。职业院校要准确把握区域产业结构和专业结构的映射关系,结合自身办学的基础条件和特色优势,锚定与产业协同发展的定位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培育契合共同富裕所需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浙江职业教育顺应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和服务数字浙江建设的需求,建立了职业院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围绕产业链的分工逻辑构建专业链,对核心专业“强链”、紧缺专业“补链”、新兴专业“建链”、过时专业“撤链”,实现了与产业发展的有效对接。针对紧缺专业师资不足问题,一些职业院校实施了“先进后考”的政策来引进高水准急需紧缺专业教师,以保障紧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师资需求。另外,职业院校之间专业定位准确,做强特色专业,着力推进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形成了错位竞争、优势互补、层次衔接、有序发展的专业态势。
2.发挥职业教育专业优势,打造特色服务品牌。职业教育办学要在服务共同富裕的国家战略中找准位置,发挥专业技术优势,融入行业,服务产业,强化技术技能创新和社会服务供给,增强办学的适应性和影响力,推动先进适用技术、高新技术的成果转化;在产业发展、文化传承、乡村共富、民生福祉中持续输出职教力量,解决行业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和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打造社会认可度高的特色办学品牌。浙江职业院校依托专业底蕴、人才优势和先进技术,对接区域文化、旅游、艺术等领域,通过挖掘特色文化资源、提升山区旅游品质、参与“文艺星火赋美”工程等方式,将专业教学和实践服务深度结合,为社会提供了优质文化服务,助推了全域文化繁荣和全民精神富有;建立协同创新中心、产业学院、共富工坊等平台,为社会提供了智能制造、古建保护修缮、黄酒酿造等特色应用技术服务,从而不断延伸教育链、服务产业链、提升创新链、创造价值链。
3.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机制,推动办学模式改革。《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明了职业教育要创新举办形式,向社会多元办学格局转变。“多元办学”是强调政府统筹管理,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职业教育的基本路径,聚合学校、行业企业等社会各界力量深度参与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多元办学格局。浙江各地将职业教育发展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行业发展的“十四五”规划中,完善了职业教育经费投入长效保障机制,调动民营企业增加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探索企业独立办学、集团化办学、混合所有制办学等办学模式的创新与发展。集团化办学模式下,地方成立了“共富”职教中心,服务区域智能制造发展和产业绿色转型,助推区域振兴发展、绿色共富。在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实践试点中,对设立办法、投入管理、运行机制、监督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形成了地方政府与民营企业合办非营利性质的民办职业院校、地方公办职业院校与民营企业合办实体二级学院等多样化的混合所有制办学格局。
(二)优化技能人才培养链路,以支撑共同富裕的人才需求
1.优化职业院校教育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明确了教育数字化发展的行动指向。职业教育要加快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完善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推进线上教学管理,积极开发、探索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的新型育人方式。浙江探索实践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路径,实施了“教育魔方”工程,统筹推进数字技术与教育管理、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通过建设省域数字化教育服务系统、推动职业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组织职业院校教师共建网络教学资源库、打造“双师型”教师网络培训平台等,不断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同时,职业院校以增强人才培养适应性、提升学生技术技能水平为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专业、课程、实训基地等建设方面推进数字化转型,并强化实践教学和产教深度融合,创新专业办在产业链上,搭建企业学院、实践基地、线上平台等一体化产教融合模式,将产业技术元素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2.构建技能人才发展链,激发人才内生动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既要优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也需社会加快建立健全与技能人才相匹配的技能等级认定、薪酬分配制度、社会形象塑造等评价激励制度和工匠文化,突破学历“天花板”,拓宽技术人才全面发展通道,使“增技能”与“涨薪酬”“增体面”同频共振,促进技术技能人才提技增收和增强荣誉感。浙江实施了“职技融通”改革,打通技能人才发展链,推动企业建立技术技能人才多元化成长的职业晋升通道以及职工薪酬与技能等级挂钩的分配机制,推进“扩中提低”,重塑了技术技能人才收入分配新格局。同时,职业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建立差异化的高技能人才发展通道,对技能型教师进行分类考核,拓宽了人才发展通道。在社会层面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建立了技术技能人才星级评定、劳模评选等机制,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待遇和美誉度,营造以技能致富、以技能扬名的社会环境,激发技术技能人才主观能动性,推动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