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教高考制度的实践困境与优化路径
作者: 马永军 袁潇[摘要]职教高考制度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基础性制度。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需完善职教高考制度。针对当前职教高考制度实践中学位制度及职业教育考试招生法律制度尚待完善、统筹实施未凸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本科学校通过职教高考录取学生比例有待提升、中职生参加职教高考的影响因素和困难较多等问题,优化职教高考制度应加快建立健全国家学位制度及推进立法进程、统筹加强对职教高考制度的类型化实施、扩大相关学校通过职教高考录取学生的比例、协同解决中职生参加职教高考的多重困难。
[关键词]职教高考;职业教育;适应性;实践困境;优化路径
[作者简介]马永军(1983- ),男,山东淄博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在读博士。(重庆 400715)袁潇(1984- ),女,重庆人,重庆师范大学职教师资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重庆 40133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职教高考制度建设与优化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1YJC880086)、2023年度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类研究重点项目“重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产教融合机制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3SKGH065)和2023年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庆市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路径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YJG23306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08-0009-06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建立‘职教高考’制度”。2021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加快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2022年,新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国家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考试招生制度。高等职业学校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取文化素质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招收学生”。职教高考制度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基础性制度。以职教高考制度为载体,统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科学战略布局。在构建职教高考制度的过程中,国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高职院校及其学生等诸多参与主体面临着不同的实践瓶颈和挑战。本研究旨在通过揭示参与主体面临的阻力和困境,分析解决思路和策略,从而为完善职教高考制度提供建议。
一、完善职教高考制度的意义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能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撑,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但同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还未完善、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有效衔接机制尚缺乏、具有职业教育特征的考试招生制度还未建立起来,致使职业教育无法释放类型活力。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应通过完善的职教高考制度增强职业教育满足制造强国和技能型社会建设、推进技术技能人才供给改革、满足各类技术技能人才学习需求的承载力。
(一)与制造强国和技能型社会建设同频共振
制造强国和技能型社会是我国立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提出的发展图景和构想,技术技能人才是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职业教育需要同时代的发展同频共振。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互动关系中,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属于普惠性、基础性工程。一方面,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使得劳动力市场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增加,倒逼职业教育适应性改革;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吸引更多青年接受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人口质量红利,促进更高质量就业,增进民生福祉和共同富裕。但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规模和质量仍然不足[1],结构不合理,致使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匮乏,人才供需矛盾的日益凸显成为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的瓶颈[2]。完善职教高考制度,引导学生合理分流、协调发展,有助于高等职业学校、职业本科学校和应用型本科学校录取到合格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制造强国和技能型社会提供充足的技术技能人才供给。
(二)适应职业教育服务社会和类型化发展的需要
适应性是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相对于义务教育的基础性和高等教育的系统性,职业教育需要精准对标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但目前职业教育适应性缺失,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不适应和不匹配,导致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人才,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3]。《实施方案》确定了职业教育类型化特征,从根本上扭转了长期以来职业教育是普通教育的“衍生品”“附属品”等错误认知和刻板印象。2021年6月,《“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方案》提出,我国在“十四五”期间,要完成“新增技能人才4000万人以上,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比例达到30%”的目标。所以,要以推进技术技能人才供给改革为主线,加快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生力军,从报考生源、考试内容、技能测试、录取规则等方面突出职业教育人才选拔的特征,形成与普通高考并行的考试招生体系。这既是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经济能力的需要,也是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必然选择。
(三)满足技术技能人才多样化学习和全民终身学习的诉求
从2020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对全国范围内中职教育满意度的调查结果来看,中职生职业发展空间受限,就业稳定性低,升学意愿较为强烈。中职生对高层次职业教育需求的提升,促使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从“就业”转向“升学与就业兼顾” [4]。同时,随着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技能中国建设步伐的加快,全民终身学习内在需求不断提升。因此,职业教育必须打破固有的藩篱,优化职教高考制度,让学生享有高等职业教育的自主选择权,拓宽中职毕业生职业发展空间,以满足技术技能人才多样化学习和全民终身学习的诉求。
二、职教高考制度的实践困境
《实施方案》颁布以来,各省(市)陆续出台了职教高考实施方案或办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由于缺乏国家职业教育学位制度和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的引领与协调,省级层面的统筹实施难以破解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化、长学制培养的核心问题。尤其当职业教育办学升至本科层次时,要实现职业教育中、高、本一体化培养在生源、内容和质量上的突破,必须首先厘清职教高考制度的实践困境。
(一)学位制度及职业教育考试招生法律法规尚待完善
学位制度作为高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2021年11月,《关于做好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工作的意见》印发实施,明确规定职业教育学位的授予“按学科门类授予”,以及“强化职业教育育人特点”的基本原则,但此制度在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风险,如职业本科教育专业与学科目录的匹配度、与普通高等教育学位授予“同质化”等问题。与此同时,从现有的法律法规看,我国还未构建专门针对职业教育领域的考试招生法律法规,对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参与主体以及考试招生立法的相关规定散见于诸多法律法规,因此,参与职业教育考试招生的各主体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法律的全面保护,职业教育考试招生规则和流程的法律效力有限,考试招生违法行为难以纠正与规范,不利于在职教高考过程中形成科学民主的法律保护机制。
(二)统筹实施未凸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
《意见》指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实施职教高考制度的过程中肩负主体责任,统筹落实综合协调和宏观管理等职责。2021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要“进一步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职教高考制度,提高人才选拔质量”。从各省(市)推进职教高考的实践层面分析,考试制度和标准建设、考试内容及比例、升学比例等还很不平衡,未凸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一方面,省级职教高考制度和标准建设有待加强。在考试制度建设上,仅有部分省(市)针对职教高考制定实施了专门的职教高考考试招生规章制度,如《江苏省高等职业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招生实施办法》等,而部分省(市)仍把职教高考列为高考综合改革中的一部分,未独立出来。从已实施的省级职教高考制度文本来看,标准建设有待完善,如主体责任不够清晰,省(市)教育厅(委)及教育考试院作为省级职教高考最重要的责任主体,未系统明晰细化各自职责范围。此外,制度相关配套措施也不到位,如缺乏明确的经费保障措施、监督保障机制等。职教高考考试标准既是职教高考统一考试招生命题的依据,同时也是中职教师教学的依据与重要参考,但仅有部分省(市)编写发布了考试标准。而已有的考试标准中,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还未针对不同生源群体进一步细化考评方案,尤其是对职业技能与职业综合素质的评价尚未进一步细化评价标准,不能很好地甄别考生的职业技能。另一方面,职教高考考核内容结构比例和组织方式有待优化。从部分省级职教高考实施方案来看,对文化素质与职业技能的成绩占比未进一步明确,尤其是针对不同类型考生,这两种评价成绩占比没有细化区分。在组织方式上,文化素质评价绝大部分由省(市)教育考试院统一组织安排,主要采用语文、数学、外语三门笔试,仅有个别省(市)采取“专业知识+综合文化知识”的考核方式。职业技能测试一般由省级教育考试院指定高等职业学校实施,采用现场打分的方式。普通高中生和社会人员参加的职业综合素质评价一般由个人陈述、专家提问、考生作答等环节组成,问题范围相对较窄且作答时间较短。省教育行政部门对职业技能测试较难实施有效监督保障,评价主体也尚未吸纳企业行业加入,职业技能测试有失公平。随着职教高考考试功能的拓展,职业技能测试组织难度逐渐增大,并可能产生公平、效率、成本、安全等问题。当前中等职业学校还存在着办学条件多半不达标等问题[5],面对职业技能测试的标准化考场,学生可能出现不适应的问题。
(三)本科学校通过职教高考录取学生比例有待提升
从职教高考录取考生数据分析,职业本科学校和应用型本科学校在职教高考中的招生计划比例较小,降低了职教高考的公信力和吸引力。例如,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公布的《202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的数据显示,2023年职业本科招生8.99万人,占同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数564.06万人的1.59%。目前职教高考本科录取率远远低于普通高考本科录取率,究其原因:一是部分省(市)未构建与中职生生源数量相适应的招生计划分配机制,且职教高考考试种类较多,缺乏招录的统一标准;二是我国目前仅有35所职业本科学校,数量不足导致中职生升入本科学校选择面较小,同时职教高考的升学地域和学校限制未打破,限制了中职生跨区域接受高层次职业教育的机会;三是综合性大学、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参与职教高考力度不够,职教高考的公信力尚不能得到公认。以上多种制约因素大大降低了职教高考的公信力、含金量,更未凸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离职教高考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招生特别是职业本科学校招生主渠道这一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四)中职生参加职教高考的影响因素和困难较多
从现有文献看,近两年职教高考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关注了考试招生政策[6][7]、制度构建[8-10]、考试模式与内容改革[11-13]、完善路径[14-17]等问题,缺乏对于中职生参加职教高考的意愿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影响了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理论界对中职生升学整体性、客观性的认识,降低了职教高考制度的适应性。因此,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本课题组对全国17个省(市)中职生实施了问卷调查,共向学生发放问卷5000份,收回有效问卷4652份。调查结果显示,有78.24%的学生毕业后选择升学,其中90.43%的学生选择职教高考。中职生参加职教高考受到个人意愿、家庭层面、学校层面、社会层面等多个维度因素的影响。在诸多影响中职生参加职教高考的因素中,“对职教高考的了解”“就业和个人发展可提升空间”“文化课成绩”“专业技能成绩”“家人支持”“学校宣传力度”“激励措施力度”等因素影响较大,属于强影响因素;“家庭经济条件”“职业前景”“就业压力”“学历需求”“社会认可度”等因素影响相对较小,属于次要影响因素。同时,中职生对职教高考信息的获取渠道比较单一,不能报考理想大学或所学专业报考受限;学校宣传措施较少,对学生的激励措施还不够多样。因此,要解决好中职生在参加职教高考时遇到的这些困难,增强其参加职教高考意愿,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家长等责任主体必须给予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