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
作者: 李杨 马丽亚 魏伟[摘要]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和国家一系列政策为地方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以青海省为例,深入调查研究了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做优做强”为目标,高起点优化职业教育发展布局;以深化改革为动力,高标准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以夯实基础为保障,高水平建设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以产教融合为抓手,高质量推进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东西部协作为平台,借势借力发展职业教育。
[关键词]西部地区;职业教育;青海省;改革发展
[作者简介]李杨(1977- ),女,回族,青海西宁人,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青海 西宁 810016)马丽亚(1987- ),女,回族,青海化隆人,青海省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讲师。(青海 西宁 810008)魏伟(1981- ),男,河北邢台人,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校办公室主任,副教授。(河北 邢台 054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青海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卓越教师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QJG49)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10-0045-06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西部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不仅关乎我国职业教育的现代化进程,还关系到西部大开发新格局的建设进展。自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随着对西部地区教育投资的增加,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得到了快速提升。然而,受自然条件、历史因素、地方文化以及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的影响,西部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十分突出。以青海省为例,其作为典型的西部欠发达省份,平均海拔超过三千米,少数民族人口占比高达49.5%,仅次于西藏和新疆。该省的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较低,在迎来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等重要历史任务,因此,迫切需要重新审视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问题。探讨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从而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在当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日益重视,社会对高质量职业教育的需求日益迫切。在当前西部地区职业教育融入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大环境下,西部地区职业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1.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启动了一系列标志性和引领性的改革举措,解决了许多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使得职业教育面貌发生了格局性变化。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提出了构建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技能型社会的目标。随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具体的政策指引。这些举措的出台不仅提升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而且明确了发展方向,推动了职业教育进入高速发展的新时代。
2.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需要高质量职业教育。2008年3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以就业和再就业为导向,依托西部地区现有的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加强西部地区各类适用人才和劳务输出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当前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主要侧重两方面:一是培养满足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各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二是为西部劳务输出人员提供技术技能培训服务。以青海省为例,截至2020年底,全省城镇技能型劳动者数量已达36.38万人,但高技能人才仅占其总量的25%,仅有9.17万人。加快建设高质量现代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最直接、最基础、最高效的途径,有助于有效提升劳动力素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积蓄人力资源、提供智力支持。
3.公众对高质量职业教育的需求增加。目前,西部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和在校生数量占高中阶段的总招生数和在校生总数比例呈逐年增加的趋势。随着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度的迅速提高,未来高等教育的生源规模也将不断增加,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将进一步扩大。然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这意味着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培养多样化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目前,西部地区的多个省份存在中高职院校办学条件不达标、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相对薄弱等问题。因此,西部地区的职业院校要从社会民生的实际需求出发,着眼于解决人民群众面临的紧迫和困难问题,为更多的学生提供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为他们的成长和成才提供畅通的途径。
二、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由于基础相对薄弱、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因素的影响,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尚需进一步解决。
1.职业教育布局和专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随着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力度的加大,西部地区已对职业教育资源进行了整合并进行了结构调整,但其发展能力仍显不足。以青海省为例,每年有约50%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能够升入高职院校学习,但由于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紧缺、专业面窄、开设的专业和课程有限,导致部分中职学生升入高职院校学习时存在发展瓶颈。此外,西部地区本科层次的职业学校较少,导致中高本贯通培养渠道不畅。部分学校专业设置重复,与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契合度不高,无法满足企业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2.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明显不足。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加快了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步伐,引领了职业教育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变。然而,与其他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根据教育部的数据显示,在教育部立项建设的279所首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中,西部地区仅有53所,占比不到20%,其中有5个西部省份的建设单位少于4所。2013年,西部地区每万名从业人员接受过专业化职业技能培训的人数不足30人,而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为231人。在第一批全国“双高”计划中,西部地区的12个省市区中,只有青海和西藏两地未入围。截至2021年底,青海省的19所职业院校办学指标未达到国家标准,主要表现为占地面积、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专任教师数量、研究生学位教师占比、生师比、教学仪器设备值等方面不达标。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不足成为制约当地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3.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度和质量相对较低。目前,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度不高、吸引力较弱、错误认知等问题仍然存在。在西部一些贫困地区,由于观念落后、办学水平不高、信息获取不对称等问题,当地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同时,一线技术技能人员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普遍较低,导致大众不太愿意选择职业教育。在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超过一半的新增从业人员来自职业院校。职业院校毕业生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决定了对一线技术技能劳动者的需求相对较高。然而,当地的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普遍存在技能水平不高的情况,导致他们难以留在当地为产业发展提供服务。
4.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亟待提升。近年来,我国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了一大批职业教师创新团队,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得到了稳步提升。但是,与新时代教育教学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师资建设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而在西部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尤为突出。西部地区部分省份的师资配备总体不足,“双师型”教师在整个教师队伍中的占比低。目前,职业院校教师主要来自应届高校毕业生,只有极小部分从企事业单位调入,外聘兼职教师比例偏低,而企业兼职教师的比例更低。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部分省份的教师编制核定未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实行动态调整,导致专任教师,尤其是“双师型”教师紧缺,高技能人才引进困难。以青海省为例,目前全省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达39∶1,远高于国家标准的20∶1,部分地区的职业学校缺乏专门编制,多数占用普通中小学校的教师编制。此外,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之间尚未形成真正有效的师资交流机制,教师到企业实践的机制不够完善,导致教师难以真正融入企业项目研发等实践活动,从而无法有效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5.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深度有待加强。产教融合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必要途径,然而,目前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脱节现象。产教融合“合而不深”、校企合作“校热企冷”成为制约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在宏观层面,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之间尚未真正形成统筹布局、良性互动的格局。西部地区的教育资源规划布局、人才培养层次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需求不相适应,导致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在微观层面,尚未形成校企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校企合作总是处于自发式、松散型、浅层次、低水平状态,多表现为学生去企业参观实习、短期校企培训等,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积极性不高。
三、新时代西部地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举措
立足新征程和新目标,西部地区应当结合党中央、国务院有关职业教育的决策部署,深刻认识和把握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新使命。持续优化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立足西部地区、服务产业、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西部地区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
1.以“做优做强”为目标,高起点优化职业教育发展布局。首先,夯实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地位。实施省级优质中等职业学校和优质专业建设计划,打造一批优质中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一批将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融为一体的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优化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资源,引导地方财政加大投入,建成优秀中等职业学校和紧密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优质中职专业(群)。加强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的合作,通过课程和学分改革,允许符合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的学生实行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支持建设特色鲜明的职普融通性高中。积极创新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式,一方面,引导想就业的学生顺利就业;另一方面,也引导有升学意愿的学生继续进入高等职业院校深造。针对西部地区农业发展实际,整合县域职业技能培训资源,鼓励和支持中等职业学校加强涉农学科专业建设力度,加快发展面向乡村的网络教育,以解决乡村农业技术人才短缺问题,促进乡村振兴。
其次,巩固高职院校主体地位。按照国家“双高计划”建设标准,实施省级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高水平的高职院校和专业群。优化高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合理确定五年一贯制贯通培养招生规模,科学设置一体化设计、长学制培养学生的比例。西部地区产业化的不断升级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改造升级,未来需要的不是大比例专业化的职业教育人才,而是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这些人才需要具备适应频繁转换的工作岗位、应对转岗再就业等问题的能力。[3]因此,西部地区的高职院校应紧密对接当地的产业现状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开设契合当地产业结构的课程体系和特色专业。此外,可考虑与中东部地区的优质“双高计划”建设院校开展合作,每年派送一定数量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到中东部地区的职业院校进行交流学习,以提高西部地区高等职业院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
最后,高标准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风向标,职业本科教育在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着引领和示范作用。针对西部地区职业本科教育发展水平不高的现状,应主动对照国家人才强国战略,按照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标准,制定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标准,以切实支撑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支持。在确保生源质量的前提下,应加快推进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职教高考制度,并赋予其与普通高考同等地位,以引导优秀高考学子积极报考职业本科学校,不断提高生源质量。
2.以深化改革为动力,高标准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首先,改进教学模式,结合地方产业特色,及时调整教学标准,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典型生产案例及时纳入课程计划。不仅要注重本地化人才培养,立足西部地区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优势,将具有地区特色和优势的教学内容如特色手工艺教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教育等融入教学,在传承文化的同时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也要紧贴产业发展前沿,及时将一些新技术和新生产模式融入教学,弥补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情况。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支持鼓励职业院校按照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开发课程,建设系统化、模块化的实训课程体系,提升学生实践能力。[4]西部地区的职业院校可以结合区域特色和学校办学优势,构建企业和学校“双主体”、学徒与学生“双身份”、师傅与教师“双教学”、企业与学校“双管理”、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双证书”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校企紧密对接岗位能力要求,共同制订并实施人才培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