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链”融合视角下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逻辑机理与实践路径

作者: 何景师 徐兰 郭高萍

“四链”融合视角下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逻辑机理与实践路径0

[摘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推动下,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通过技术创新对生产要素进行重塑。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应聚焦生产力基本要素的数智化发展趋势,关键在于因地制宜推进科技创新和服务区域发展。职业教育通过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和教育链的融合,有效赋能新质生产力。基于“四链”融合的视角,职业教育可有效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具体实践路径如下:一是精准对接新质生产力的产业链需求,瞄准新质生产力的产业主阵地,增强职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的适应性;二是紧抓新质生产力创新驱动的核心引擎,聚焦新质生产力数智化发展的趋势,加强职业教育促进新质生产力的目标导向;三是围绕新质生产力对人才链发展的需要,紧扣新质生产力对高素质劳动者的发展要求,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多样化需求。

[关键词]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四链融合;逻辑机理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12-0005-09

新一轮科技革命以其创新性和深远的影响力,正在从根本上重塑企业的运营方式、产业结构以及全球经济布局。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不仅为企业提供了转型升级的崭新机遇,也为产业变革注入了强大的新动能。这些技术的融合与应用正在全球范围内重构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为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并显著提高人类的生产力与生活质量。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强调,要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概念自提出以来,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新质生产力进行了探讨,产生了众多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职业教育作为支撑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的关键基石以及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育和塑造新质生产力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性作用。然而,当前学术界对于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之间的互动关系尚未进行充分的探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1]。为更深入地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有必要从创新链、产业链、教育链和人才链“四链”融合的视角出发,分析职业教育如何有效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策略和路径,以期为经济高质量持续发展提供新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一、文献综述

1.关于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和实践应用的研究。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2]。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代表了生产力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方向[3]。新质生产力不仅体现为新要素、新技术和新产业,而且在质量、多样性、效率等方面表现出独特性,同时还在数字化、协作、绿色和开放性等方面展现出力量[4]。从构成要素看,新质生产力包括高素质的劳动者、新介质的劳动资料和新料质的劳动对象[5]。孙绍勇从颠覆性创新、融合性和高质量效能等方面对新质生产力的特征进行了概括[6]。石建勋和徐玲认为,新质生产力能提升科技水平和优化产业结构,数字新质生产力是其具体体现[7]。任保平和王子月也强调数字新质生产力在经济增长中的关键性[8]。周文和何雨晴突出了新质生产力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推动现代化的重要性[9]。张志鑫等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新质生产力赋能的核心[10]。文献梳理发现,目前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新质生产力理论内涵的深度剖析;二是对新质生产力宏观实践的探索,剖析了新质生产力在促进经济增长、提升产业结构、增强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正面影响。这些研究成果为职业教育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融合并赋能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理论基础。

2.关于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的研究。教育通过促进高端人才培养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显著影响。闫志利和王淑慧建议职业院校通过改善师资、设施和课程等,增强新质生产力[11]。韩飞和郭广帅强调职业教育需更新理念、改革模式,并与国际标准对接以推动新质生产力[12]。林夕宝等发现高等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存在双向促进关系,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对新质生产力至关重要[13]。姜朝晖和金紫薇指出,教育是新质生产力提升的关键,通过促进劳动力、科技创新和知识再生产,成为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推动力[14]。

可见,关于职业教育如何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研究还不是很丰富。2023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形成良性循环”“坚持创新链、产业链和人才链一体部署,推动深度融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然而,职业教育通过“四链”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逻辑机理和发展路径的研究尚不清晰。探究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逻辑机理和路径,将进一步完善和补充职业教育发展理论、新质生产力理论,为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提供实践指导。

二、赋能新质生产力的职业教育特点

新质生产力源于技术革命、创新整合和产业升级,通过优化劳动要素提升生产率[15]。其本质在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科技工具含量、扩大劳动对象范围,并建立高效要素流动系统。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技术创新对生产要素的重塑,这一过程中,劳动者需要适应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同时,数字技术的融合和应用也在深刻地改变社会模式和结构。赋能新质生产力的职业教育有以下特点:

1.聚焦新质生产力基本要素的数智化发展趋势。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认为,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包括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基本要素。从职业教育发展的角度来看,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提出新的要求,面向新质生产力的职业教育与传统职业教育的对比如表1所示。新质生产力应聚焦劳动者素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数智化发展趋势,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第一,新素质的劳动者培养要面向新质生产力的数智化发展需求。劳动者队伍素质的整体跃迁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必要条件之一,在数字化时代,正是那些能够驾驭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劳动者,构成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石。在新质生产力的舞台上,劳动者以其独特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数智化时代,倡导融合多领域知识的教育模式,致力于塑造学生全面的能力素质,以便他们在多变的职业领域中自如应对,不断创新与突破[16]。

第二,职业教育要适应劳动资料数智化的发展要求。劳动资料的数智化普及不仅是经济时代变迁的象征,也是衡量新质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指标,更是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职业教育迫切需要顺应这一趋势。对于工科类专业,应加大编程、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智能化技术知识课程与各专业考察的渗透融合,增强学生娴熟应用智能化劳动工具的能力。对于商科类专业,则需要融合信息技术、工程技术、数据科学等数字化课程,提升学生的综合数字素养和创新思维。数智化时代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创新和技术开发,培养他们探索新技术、新方法的能力。

第三,面向新质生产力的劳动对象正在从实体对象向数字化方向拓展。数字技术赋能千行百业,改变了就业结构,引发了就业形态、劳动力市场的显著变化,孕育了新的劳动情景和新型组织,重构了传统的就业形态和载体,催生了新的工作岗位。社会对精通信息技术、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的专业人才需求日益增长,这迫切需要职业教育更新课程设置和培训重点,以适应新型生产力的发展需求,培育具备数字化技能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从而推动经济的数字化转型和持续发展。

2.科技创新和服务区域发展是职业教育因地制宜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依托于区域实体经济,并致力于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特征,它与传统的以要素投入增长为主导的生产力发展模式有着本质区别。在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的交互作用中,职业教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对于促进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与企业界的紧密协作,职业教育能够将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为产业实践,加速新技术与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及其产业化过程。职业教育正致力于培养能够适应这一转变的人才,从基层的技术工作者向现场工程师转变,重点培育既具备深厚工程技术理论知识又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随着职业本科教育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育出既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又具备强大创新能力的卓越工程师和高级技术人才。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职业教育深入考虑如何创新优化区域内生产要素的配置。这需要加强学校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全面服务区域发展。例如,学校可以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产教融合园区和科技产业园,促进产业集聚和经济的深度融合。广东省正积极推进的“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旨在促进城乡区域发展的一致性,各地亦在积极推行类似的工程项目。在这一背景下,职业教育应当主动响应并支持“百千万工程”,深入基层社区提供专业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职业教育应为基层社区提供乡村振兴所需的文化创意、旅游策划等方面的支持,促进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职业院校应积极推广包括“科技特派员”在内的各类项目,利用其技术专长,与基层社区和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这将增强职业教育对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并提高其与地方实际需求的融合度。通过这些措施,教育机构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智力资源,支持基层社区治理,助力解决“三农”问题,从而推动乡村振兴,并促进区域内高质量经济增长。

三、职业教育“四链”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逻辑机理

1.职业教育“四链”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17]。当下,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不断加速,给国家经济发展、教育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对高等职业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通过“四链”融合促进与产业经济的互动,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赋能新质生产力。

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是在产业链的基础上,构建和部署创新链,以推动产业持续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创新链围绕产业链部署是一种战略性的产业发展模式,旨在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链的升级和转型,进而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创新链为产业链注入创新成果和技术解决方案,实现技术的跃迁和产业进阶。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有助于形成以创新驱动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通过技术和组织创新,实现生产力的飞跃。产业链与教育链的融合是将两者有效结合,通过教育链的优化培养满足产业链需求的人才,以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产业链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支持。教育链可以通过培养创新意识、科技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等方面的人才,为产业链的技术创新提供有力支持,从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提升。创新链与教育链的融合旨在打造一个互动、协同的生态系统,涵盖人才培养、研发合作和成果转化等关键环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新质生产力的提升。这种融合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教育链根据创新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的人才,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推动者。教育链还注重培育创新文化和创业精神,激发社会创新活力,对构建创新型国家和经济体至关重要。创新链与教育链的融合,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实现新质生产力的全面提升。产业链、创新链和教育链的融合是将产业发展、创新驱动和人才培养三者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生态系统。教育链应根据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发展需求,培养新质生产力所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和数智化技能型人才,实现教育与产业的紧密对接。通过产业链、创新链和教育链的有机融合,可以构建一个创新驱动的产业生态系统。产业链的发展需要创新驱动,创新又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支持,而教育链是培养数智化创新人才的关键,这种融合有助于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