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涉农高职院校面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功能定位与实现策略
作者: 陈红娟 张婷 薛雅文[摘要]涉农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主干力量,主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其重要的时代使命。涉农高职院校面向农业农村现代化蕴含着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推进技能型乡村建设、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新内涵。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应基于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发挥技术支撑、产业支撑、智力支撑功能,从提升农业技术价值链、持续深化产教融合、优化专业布局结构等维度,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涉农高职院校;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12-0046-07
涉农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载体,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进程中不仅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同时还承担着培育涉农人才、为涉农人才创造机遇、调节涉农人才供给与需求的重要功能[1]。然而,当前我国涉农高职院校对于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被赋予的新内涵与功能定位尚缺少明晰的认知,专业实践过程中的“轻价值”思想、学科专业设置中的“轻农”思想及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轻实践”思想仍是阻碍我国涉农高职院校面向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因素[2]。因此,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明晰我国涉农高职院校面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内涵,清晰界定与明确涉农高职院校的功能定位与实现策略,不仅有助于我国涉农高职院校对自身价值使命的重塑,更是加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一、涉农高职院校面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内涵
区别于过去单独强调“农业现代化”,自我国进入新时代以来,“农村现代化”被置于与“农业现代化”同等的地位,“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一个整体概念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被首次提出。随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深层历史逻辑与强烈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农业农村现代化并不是农村现代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政策为指引,以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等多个目标为导向的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及农民现代化“三化融合”的现代化[3][4]。因此,涉农高职院校应在传统聚焦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单一方向指引下,加深对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农业农村现代化内涵与要求的理解,充分意识到自身在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时代使命中担负的责任,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实现从传统单一面向农业现代化到面向农业农村现代化协同发展的全面深刻转型。
(一)面向农业现代化:呼应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需求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路径[5]。农业高质量发展是指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通过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环境保护等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方式、增长动力及经济机构均处于关键攻关期,农业高质量发展既是我国农业进入新发展阶段的迫切需求,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与农业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
涉农高职院校是专门培养农业技术人才的高等教育机构,因此,农业高质量发展是涉农高职院校必须关注的重点。具体而言,在呼应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时代需求的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面向农业现代化应充分理解并把握农业高质量发展理念的绿色性、发展手段的科技性和发展路径的产业化三个方面。其中,农业绿色发展理念是指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共生。涉农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学农知农、爱农为农,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理念在涉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全过程中的灌输。同时,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涉农高职院校必须充分意识到科技创新的驱动力量,针对农业关键核心技术,由政府、学校及企业等多主体联合攻关,并以此培育一批围绕国家农业发展战略的科技创新力量。此外,涉农高职院校还应积极主动面向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的产业性,并以此为基础融合区域农业发展需求、行业企业岗位需要等对涉农专业进行重建,通过重构人才培养模式、规格、标准等切实助力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升。
(二)面向农村现代化:响应推进技能型乡村建设的切实需求
乡村振兴是推动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手段,通过提高粮食供给能力、促进特色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及实现农民富裕富足等方式,实现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推动农村向现代化迈进。而在积极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通过现代化手段积极打造技能型乡村,推动农村在经济、社会、科技、教育、卫生、环保等方面达到现代化水平,使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农村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得以完善、农村社会治理更加科学规范、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核心旨意。涉农高职院校是我国推进技能型乡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其独特的定位与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最紧密,具有人才支撑、智力支撑、技术技能支撑等功能,促进推动农村富裕的作用最直接、效果最明显,涉农高职院校在推进技能型乡村建设、促进实现共同富裕中担负着重大使命与责任[6]。
因此,在面向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涉农高职院校也有其亟待转变的理念。一是涉农高职院校需要转变“就农村发展农村”的固化思维,逐渐树立以城促乡和面向农村的办学理念,意识到城乡系统改革对于农村发展的关联属性及农村发展的内生属性;二是面向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要求,涉农高职院校必须充分了解并紧密结合院校所处地区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水平与条件,在办学形式、专业设置等方面面向区域农村产业发展趋势及要求;三是涉农高职院校还需明确其在本地区对中职院校的引领作用和对成人教育的统筹作用,协同推进技能型乡村建设的步伐,切实做到服务农村现代化的时代发展需求[7]。
(三)面向农民现代化:回应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现实需求
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农民现代化与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发展需求是重中之重,也是根本所在。传统农民已难以有效实现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与进步、承担现代乡村产业发展的现实责任,因此,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即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显得愈加迫切。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推动农民适应城镇化、产业化、商品化的社会环境,实现农民的职业化、高素质及终身发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均是对涉农高职院校面向农民现代化提出的时代要求[8]。
在推动农民职业化发展进程、提高农民职业素养及农民就业创业水平的过程中,涉农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类型优势充分彰显[9]。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涉农高职院校的公共服务属性促使其办学必须高度结合区域及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实际,主动顺应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现代农民在类型、素质、规格等方面的变化趋势,积极推动现代农民的职业化发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通过重构专业布局、优化专业群设置,以培育乡村振兴“新农人”为目标,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二、涉农高职院校面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功能定位
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涉农高职院校需要意识到自身在农业、农村与农民现代化三个方面所承担的使命,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撑、产业支撑、智力支撑[10]。
(一)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撑
在服务国家及地区农业产业发展进程中,我国涉农高职院校历经了从生成、发展到壮大的过程。但是,由于科技创新基础薄弱、定位不明、研发体系缺失等现实不足,致使其在服务农业产业布局规划方面的能力欠缺,在支撑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层面的能力不足、技术定位不明与科技研发体系缺失,学科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计划制订滞后于农村新兴产业、新业态发展等问题日渐凸显。因此,涉农高职院校应在学科、专业、科技及人才等方面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把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作为涉农高职院校的主要功能定位,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实现质的有效提升与量的合理增长。
具体而言,涉农高职院校推动农业技术创新,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功能定位可从涉农高职院校技术教育位优势和技术文化位优势两个方面进行阐释。一是涉农高职院校的技术教育位优势助力其夯实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之基。以农立校并致力于乡村振兴是涉农高职院校必须坚守的办学定位,这就要求涉农高职院校必须紧跟农业产业升级与现代农业技术的变革趋势,高效发挥自身的技术教育位优势,加大涉农专业与专业群高质量建设的力度,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农业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二是涉农高职院校的技术文化位优势助力其筑牢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之桥。强农兴农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要求涉农高职院校必须立足于其技术文化位优势,以强化农业技能教育与培训为手段,通过农业技术知识的传授、农业专业技能的培育、知农爱农兴农意识的培养等多条路径发挥其在技能型社会建设中的功能,担负起涉农高职院校在农业文化传承与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独特职能,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增添职业教育的力量。
(二)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产业支撑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中多次强调了乡村振兴的重要性,指出需要发挥职业院校等主体在乡村振兴中的力量,高度重视乡村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工作,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通过推进乡村的全面振兴切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面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基于此,涉农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产教融合的优势,利用自身专业知识与人才优势撬动产业资源,推动与农业产业的联动和融合发展,大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产业支撑。
具体而言,涉农高职院校在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产业支撑的功能定位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具体阐释。一是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及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为涉农高职院校的功能定位提供了空间。强农惠农是涉农高职院校推动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重要依据。涉农高职院校通过不断调适与进步,寻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特色农业小镇、农业产业园区等有机结合的机会,在拓展乡村产业发展空间的同时,还能够有力推动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形成,有力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二是涉农高职院校还应通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集聚乡村产业发展动能。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涉农高职院校应通过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校地共建等多种渠道,探索建立更加有效及长效的利益联结机制,为学生农业实践技能水平的提升和乡村产业振兴持续助力。
(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撑
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与组织振兴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在此过程中,涉农高职院校是乡村人才与文化振兴的关键支柱,肩负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农民职业素养及终身教育的时代重任。通过优化新型农科类专业群、探索新型育人模式等途径,涉农高职院校能够有效推动学习型农村建设,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撑,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输送大批专业型与技能型人才。
具体而言,涉农职业院校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提供智力支撑的功能定位可通过两个育人模式具体呈现。一是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以培育高素质、专业化的新型职业农民为目标,通过持续优化专业布局、组建科技支农团队、共建实训基地等方式,积极打造“学科+专业+品牌”的育人模式,实现学科、专业与品牌的深度融合,为专业化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发挥积极作用。二是积极发挥在农民教育培训中的实际作用,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尝试探索和推广订单、定向、定岗的培训模式,积极打造“产业+企业+农户”育人模式,有效实现培育规模化新型职业农民的功能。
三、涉农高职院校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策略
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涉农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其技术支撑、产业支撑和智力支撑的重要功能,从提升农业技术价值链、持续深化产教融合、优化专业布局结构等维度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