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涉农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现状、困境与策略
作者: 郭海红 潘永圣 王丽娟[摘要]产教融合是办好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前我国涉农职业院校在推进产教融合的创新实践中不断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产教双向融合动力不足、融合层次低、重形式轻实效等诸多问题。为此,应从学校与企业、教育与产业双向角度出发,基于融合机理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找深化产教融合的突破口,并提出强化顶层设计、实现供需双向有效对接、强化机制创新、强化知识双向转化、强化载体建设等策略,以期为涉农职业院校高质量推动产教融合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职业教育;职业院校;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12-0053-06
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使命。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涉农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具有独特的服务对象、学科特点及社会使命,职业教育与农业生产劳动结合所面临的问题有其独特情境,承载了涉农职业教育的改革经验,蕴含了复杂的农业产业发展特征。因此,要从产教融合的内在机理出发,深入把握涉农领域“产教融合”的实践发展现状,回归产教深度融合的内在机理寻找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深化产教融合的改革策略。
一、涉农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我国部分职业院校开始探索产学结合的模式,成立校办企业,依托专业办产业,专业教师既从事教学又参与生产经营。随着管理规范逐渐完善,这种发展模式逐渐不再适应新的要求。职业院校成立校内研发中心、建设校内产教融为一体的实训基地,开展技术集成创新和示范推广,逐渐形成产学研结合的办学特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提出“完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随后国家密集出台、高位推进了一系列更具针对性、指导性的深化产教融合的政策和相关配套文件。涉农职业院校纷纷走出校门,寻求外援,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形成了更为广阔的合作关系,探索了一些产教融合新模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办学成效,初步构建起产业赋能教育、教育培养人才、人才支撑产业的循环生态链[1]。
(一)探索订单办班人才培养模式
对接乡村基层治理、乡村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探索形成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订单培养模式,已成为产教融合最直接的体现。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与地方组织部门合作,开办为乡村培养基层治理人才的“定制村干”班。据统计,截至2023年,该校累计招收“定制村干”学生1697名,覆盖全省所有涉农县(市),毕业生98%以上在村两委工作。订单式培养模式受到省内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肯定,并被全国多个省市借鉴推广。积极推行“定制村干”培养模式,有效解决了农业人才“选不到”“引不好”“留不住”等问题。开展各类企业冠名的订单班,由校企共同商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建师资队伍并开展人才培养,学生定期到企业开展顶岗实习实训并在毕业后到企业就业,为企业培养适用人才。
(二)共建各类产学研创平台
政校行企联动,以成果、技术产业化为导向促进资源整合,共建集科研创新、成果孵化、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科技研发中心和技术集成创新基地。利用平台联合开展技术攻关,示范推广新模式、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打通科技研发、技术创新、成果转移链条,推动开放共享,助力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依托平台开展人才培养培训,如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与江苏久大集团开展全面战略合作,建成园林智慧管养平台,面向学生、园林工程项目负责人、技术人员、农场主等开展培训,分类制订职前职后培训方案,形成“学校+行业”“学校+企业”“学校+政府+企业”等培训模式,年均培训毕业学习者超过2000人。
(三)开展乡村振兴科技服务
主动融入区域农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发展,深入农业生产实践,开展科技服务,是农业院校产教融合的独特形式,也是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据农业农村部科技司组编的《农业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发展报告(2023)》分析,全国涉农职业院校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聚焦土地保护、污水处理、病虫害防治、乡村规划、环境治理等乡村问题,组织师生团队进村入户,带着技术、成果,将科技创新技术传授给农民,打通科学技术与田间地头的“最后一公里”,受到了农民的广泛欢迎。例如,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在黑龙江14个粮食主产区和北大荒集团推广自主创新的“节本增效轮耕模式”,促进粮食增产32.50亿千克,为农民节本增效超60亿元[2]。
(四)创新集团化办学模式
政校行企多元主体参与,成立农林牧渔类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将职业教育与行业进步、产业转型建立联系,破解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匹配度不高的问题。现代农业、现代畜牧业、都市农业、现代农业装备和现代渔业5个全国性农业行业职教集团吸纳涉农企业、职业院校、科研院所493家,成员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各职教集团通过共建技术技能创新平台、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共同实施新农人培训等活动,促进校企深度融合,实现政行企校合作共赢。据《农业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发展报告(2023)》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累计27个农牧渔类职教集团入选全国示范性职教集团(联盟)培育单位,占全国示范性职教集团(联盟)培育单位总数的9.03%,其中,农业行业全国性职教集团4个,区域性职教集团23个[3]。这些职教集团与地方政府、龙头企业的合作,不仅优化了各类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方式,也为其他区域提供了优秀的办学模板。
(五)开发职业教育教学资源
丰富的教学资源既是职业院校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进一步促进产教融合深度合作的重要基础。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通过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将生产、科研中不断出现的新技术新成果及社会经济发展前沿知识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最终形成产教研互利互补的新局面。据《农业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发展报告(2023)》的数据,2022年度全国涉农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开发课程29908门,校均101.73门;开设企业课程11820门,校均40.20门。例如,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277门,占总课程数的21.46%,其中,建成精品在线课程国家级6门、省级22门、“十四五”国家规划教材13部[4]。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共同编制的《园林绿化工实操技能考核评价规范》团体标准,填补了国内行业空白。
二、涉农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的困境
(一)产教融合层次低,双向规划不系统
实现深层次、高水平的产教融合,需要将产教融合工作置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大系统中。此外,产教融合这项工作涉及诸多方面,必须从全局出发,系统考虑、统筹谋划、一体推进。当前,尽管许多职业院校已经意识到推动产教融合的必要性,但部分院校仍缺少系统推进产教融合的观念,未能有效制定长期规划和常态化、稳定互惠的运行机制,未能将教师培养、科研合作、教学资源建设以及学生就业等各种工作整合并一体推进。教师进企业实践、学生到企业实训,都是学校各自与企业联系,前期没有形成整体的方案,针对教师参与企业科技研发也缺少长期的、持续的合作内容。企业相对比较被动,绝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缺乏专门对接高校开展产教融合的组织机构,更缺乏对产教融合的系统谋划。校企合作显得比较零散,不够系统也不够聚焦,双方没有形成集中优势深入推进合作。
(二)产教融合实效较弱,供需双方对接不足
涉农职业院校能够合作与联系的企业在数量上比其他类型的职业院校具有一定优势,但许多院校未认识到这一点,与企业的合作更多停留在浅表的用人就业层面,没有实现专业与行业、课程与岗位、师资培养与技术培训等内容的精准对接。农业职业教育中普遍存在专业目标、专业设置、专业结构与现代农业生产紧密度不高的现象[5]。此外,涉农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上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大多数职业院校还处于被动跟随产业发展的状态,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实际需要仍有差距。“由产及教”的目标实现还不充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并形成高质量的教材、课程等教学资源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据笔者调研显示,沃得农机集团提及目前市场较为紧缺无人农场经营管理方面的人才,江苏立华牧业股份有限公司提及缺乏信息化装备化动物养殖方面的综合性人才,南京博思扬食品有限公司提及缺少以预制菜为主的综合性技能人才。部分职业院校没有意识到这些人才需求,在课程设计和培养方案上缺乏针对性的考虑和设计。校外学生实习基地虽然数量较多,但仅有一部分与企业签订了协议,提供了实习场所,基地与企业共同参与协同育人的程度不足。
(三)产教融合动力不足,双向互动机制不健全
产教融合是教育与产业双向互动的过程,产业通过参与教育过程影响教育理念、教学资源和评价标准,推动教育改革创新。当前教育与产业双方缺乏有效互动,动力机制不健全。一方面,从国家政策支持的外部动力来看,目前我国产教融合规范性文件数量较多,但政策的落地缺乏柔性执行力。政府对产教融合型企业的激励政策不够精准,部分龙头企业对相关税收补贴等缺少兴趣,中小企业却因各种条件受限而无法申报产教融合型企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主动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从产教融合主体的内部动力来看,就学校层面而言,许多学校还未真正建立起现代产业学院的管理体制机制,一系列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配套制度还未到位。就企业层面来看,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企业参与产教融合除需要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包括提供实习场所、设备、指导人员以外,还要承担一定的安全责任,这些成本都可能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导致企业对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持保留态度[6]。
(四)产教融合深度不够,知识转化效率不高
一方面,涉农高职院校在科技引领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涉农高职院校的科技研发水平不高、高质量科研成果少、技术转化率偏低、专业技能水平不够等,都是影响企业合作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当前龙头企业均设有自己的研发部门且技术水平、创新能力等远高于学校。部分涉农职业院校缺少参与重大项目研发的科研基础,研发能力偏弱,教师对于承接横向项目的信心不足,为企业生产一线问题提供的解决方案偏少。对企业而言,学校不能为自己解决具体问题,不能帮助创造效益,往往也就对合作缺乏热情。例如,针对宠物美容这类实践能力强的技能,部分在校学生考取相关职业技能证书还需要依托社会培训机构进行进一步的学习,相关专业教师的实践水平也较低。另一方面,当前产业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案例对教育的反哺效果有限。涉农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大多数存在资金紧张、融资难度大等困境,在技术升级、产品开发、效率提升方面滞后于行业先进水平,先进理论和实践知识相对落后,对涉农职业教育难以起到引领作用。
三、涉农职业院校产教深化的策略
(一)强化顶层设计,进行系统谋划
当前涉农职业院校的产教融合工作在内容上主要聚焦学生就业创业、“双师型”教师培养、优质课程建设、科技研发服务四个方面。从学校层面看,涉及学生工作、教师发展、教学、科研四条线索,涉农职业院校可将四个方面工作“四位一体”整体推进,相互衔接。要做好产教融合的顶层设计,在合作对象上明确需要对接的行业协会、科研院所、行业龙头企业以及产业链上各类中小型企业;在合作内容上明确各类企业在学生培养、教学资源建设、员工培训、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合作的具体事项、推进举措及预期成效,形成教师下企业实践的计划安排、具体要求和考核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