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助力区域产业发展的研究

作者: 陈礼兵 刘俊 张红梅

[摘要]区域产业发展对创新型技能人才的需求是高职院校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风向标。从西南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关系的研究角度出发,通过调查问卷、访谈、文献研究发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产业发展不相称,人才培养模式滞后、形式主义等现实困境,使其无法有效助力区域产业发展。因此,建议以引领力为主导、以内驱力为抓手、以支撑力为保障优化西南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为推动西南民族地区产业发展助力。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区域发展;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12-0066-05

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区域产业发展的重点内容。根据区域布局和产业发展的需要,为区域创新发展提供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亟须深化产教融合和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目前,我国西南民族地区正着力发展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在课程设置、竞赛实践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但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仍存在一定的现实困境。因此,本研究通过调查问卷、访谈、文献研究,在分析西南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路径,以期为推动西南民族地区产业发展助力。

一、西南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关系

(一)创新创业教育助推构建区域产业发展的目标构建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教育强国的建设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坚定目标,要以教育的兴盛推动国家的兴盛,同时以教育的富强推动国家的富强。这不仅为我国教育发展指引了方向,更是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高职院校要积极探寻自身发展目标,勇于突破传统教学,立足教育向、科技向及人才向“三向”同行的教育战略,与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紧扣成环,加快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助力构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格局[1]。高职院校要以创新思维引领人才创新创业技能提升,将科技发展作为教育第一生产力,聚焦区域产业需求,融合创新培养、科技提升带动区域科技创新血液流动,实现校园与产业的共生共荣,并为区域产业创新升级提供不竭动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二)区域产业发展引领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区域产业发展是高职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风向标。区域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了人才需求方向的转变,推动了高职院校从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的办学调整,优化专业设置以对标企业需求。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大多数通过聚合内部资源配置,构建符合区域产业发展的专业群,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导融入专业教育中,追求人才质变,打造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的教育高地[2]。然而,在科技革命频繁迭代、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培养符合当地区域产业发展所需的创新创业人才,以进一步催化产业升级,这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作为“三向”同行教育战略的关键节点,在协同发展过程中要树立好整体观念,以区域发展为始要,提供人才支撑[3];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培养教师创新创业意识以及营造创新创业社会环境中起关键推动作用。高职院校作为区域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的智力基础,为区域创新产业提供实验室、科研平台等,是区域产业升级发展的核心。区域产业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发展思路和实践平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专业人才和技术支持,所以,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紧密结合,是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所必须关注的内容。高质量不仅是教育体系内的高质量,也是主动服务的高质量,更是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质量。

(三)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紧密结合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高校要以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重大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为服务国家和区域科技创新发展贡献力量。高职院校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充实自身科研能力,逐步搭建起区域创新科研发展的地基,可助力区域产业科技转型,夯实区域产业发展基础。高职院校要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角度,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建设,提升主动服务供给的能力,为区域经济发展开辟新领域和新赛道、塑造新动能和新优势提供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撑[4],以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西南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现实困境

(一)创新创业教育匹配区域产业发展战略存在不足

为了深入了解西南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匹配区域产业发展战略的现状,本研究针对西南民族地区(主要是广西、云南、贵州)企业员工创新实践情况,使用调查问卷及访谈的形式,对企业基础生产岗位的员工展开了调查。此次参与调查的企业共36家,抽样调查员工数量600人。其中,广西企业21家,参与员工337人;云南企业10家,参与员工156人;贵州企业5家,参与员工107人。根据596份有效调查问卷数据分析可知:一是企业基础生产岗位的员工工龄不长。调查数据中,有3~5年工作经验的为322人,占比约为54.03%;半年以下至2年多工作经验的为207人,占比约为34.73%;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为67人,占比约为11.24%。二是企业基础生产岗位的员工年龄较年轻。调查数据中,20~30岁的员工为458人,占比约为76.85%;30岁以上的员工为138人,占比约为23.15%。同时,通过访谈得知,组建高年轻化生产团队的原因是企业经营者普遍认为年轻人富有更高的创新思维和更强的创造活力。此外,根据皮尔逊相关系数①的结果分析可知,企业员工的工作经验、企业实践实训经历和受过创新创业教育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企业员工的工作经验与企业的实践实训存在正向的线性关系,受过创新创业教育与工作经验和企业实践实训存在强正向的线性关系。这表示,和未受过创新创业教育的员工相比,受过创新创业教育的企业员工拥有丰富的经验和实践经历。

在对企业员工的创新意识调查中发现,55%的员工具有企业实践实训经验或参加过创新创业类竞赛项目。他们均具有较强的创新前瞻性、效益预测性及技术前瞻性,在工作中发挥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较突出。对员工创新能力进行调查得知,员工认知自我创新能力重要性达到了77.70%,但实则发挥创新能力的员工较少。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员工利用创新能力促进升级改革的案例仅有3.20%。可见,员工虽有较强的创新意识,期望在职业中得到发展,但由于自身创新能力不足致使其无法发掘新难题、解决新问题。对员工创新精神的调查发现,在公司氛围营造、公司文化建设等方面,员工表现出较高的创新精神,占比达44.40%;而在技术能力创新方面,占比仅为9%。可见,企业员工的技术能力不足以支撑其发展创新思维。

高职院校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在产业发展中有着承上固基的作用。技术技能人才作为生产环节的主力军,是生产发展的核心,是生产稳步推进的关键。接受过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具有对市场需求和技术趋势的敏锐洞察力,能够为企业带来全新的产品概念和创意,能够通过改进现有的生产过程或引入新的生产方法,重新设计和优化工作流程,减少生产过程中时间、原料、人力等成本的损耗,提高生产效率和响应速度,进而促进企业发展。

(二)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区域产业发展存在制约因素

随着科技强国战略的推动,创新能力已超越自然环境、区域劳动力等传统要素,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驱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竞争力和区域产业发展质量的提升。本研究以西南民族地区32所高职院校、13210名学生及420名教师为调查对象,调查创新创业教育对区域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由于样本中院校数据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本研究以皮尔逊相关系数r作为数据量比,保证在数据性质和相关性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数据的平稳性。把参与创新创业大赛项目的学生作为变量X,参与企业实践实训经历的学生作为变量Y,经过公式Cov(X,Y)得出协方差为40.83,再通过X与Y的平均数值算出标准σX为8.47,标准σY为10.48,根据皮尔逊相关系数r=Cov(X,Y)/(σX *σY)得知r约等于0.46。结果显示:学生在校期间,是否有企业实践实训经历与是否参加过创新创业类项目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46,属于中等程度的正相关。这意味着,参加过创新创业类项目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企业实践实训,创新创业教育正逐步地融入学生实践活动中。

但是,通过对调研院校历年创新创业成果及教师教学反馈分析发现,西南民族地区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一些制约区域产业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一是人才培养模式落后。部分高职院校未从产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切入,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没有与时俱进地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效性较差。二是实践应用方式形而上学。部分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考核过程中更注重形式,忽略了其与区域产业的本质联系。三是创新创业教学团队紧缺,素质亟待提升。高素质创新创业教师队伍除了数量不足外,还面临着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教学落后、创新理念不高的情况,这直接影响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效果和区域产业技术创新的需求。

(三)创新创业教育对区域产业升级发展的驱动效应不显著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外部看需要与地方产业耦合对接,从内部看需要与专业教育融合,最终实现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和创新链的整合,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的生态圈。通过查阅42篇相关文献及调查高职院校师生情况发现,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推动区域产业升级发展的驱动作用不显著。此外,通过访谈15家企业和12所高职院校相关负责人员发现,西南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一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实际脱节。课程教学、创新创业大赛、实践实训、科研项目等与地方支柱产业、特色产业脱节,不能反哺地方产业升级,不能满足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二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创新创业教育没有结合专业的特点和学生成长的需求开展,缺乏专业特色。创新创业教育没有融入学校整体与区域产业需求,没有成为拉动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的引擎。三是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多方联动机制。创新创业教育与政府、工商、税务、财政等相关部门及相关企业没有建立可持续的联动机制,没有形成良好的内在关系。

三、西南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以引领力为主导,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改革

1.以教育为引领,建设专创融合课程。坚持以抓课程、固根基为导向,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普适教育,建设专创融合课程,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全方位地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一是专业课程要与区域产业发展密切联系。专业设置要与区域产业结构性需求和规划精准对接,做到“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二是创新创业教育要融入专业课程中。高职院校应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全面系统开发、开设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必修课与选修课,实现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交叉、渗透、融合,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三是构建校企专创融合课程平台。校企共同打造学校、专业、企业上下贯通、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模式等进行改革,全方位、多元化地促进人才培养,助力企业完成升级改造,促进区域产业发展。

2.以创新创业为引领,加强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一是加强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革教育,“供给侧”是关键。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是重要的供给要素。高职院校要优化顶层设计,丰富供给要素,特别是提高专业、课程、教师三大要素的供给质量,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制机制,赋予学生自主选择权,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普遍性需要和个性化需求。二是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高职院校在制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为基本原则,构建面向每一位学生、具有校本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同时,将强化创新创业实践与地方产业融会贯通,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服务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推动企业技术革新与产业结构升级,最终促进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