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与课程升级建设路径研究

作者: 龚方红

[摘要]数字化转型推动高职院校专业与课程改革,是时代之需、人才培养之需。教育现代化需要培养具备数字素养的新型专业人才,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均需进行数字化升级改造。面对数字化转型机遇,高职院校的专业与课程改革需契合产业需求,加强资源整合,推动协同教研,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高职院校要适时引进数字化技术课程,遵循数字化个性需求,借助数字化改革开拓专业布局新局面,确保持续提升专业教师数字素养,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数字创新能力。

[关键词]教育数字化转型;专业建设;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龚方红(1966- ),男,江苏启东人,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江苏  无锡  21412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发展中心《虚拟仿真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创新应用》专项课题“基于装备制造类专业群视角的课程思政与虚拟仿真实训教学体系协同建设研究”(项目编号:ZJXF2022081,项目主持人:王骏)和2022年江苏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职业院校双师团队高水平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研究”(项目编号:ZJCX/2022/10,项目主持人:奚茂龙、吴兆明)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14-0059-07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突飞猛进,信息技术与数字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逐渐走向深度融合,技术引领了制造业生产模式的变革与重塑。通过数字教育改革,提升高职院校人才的核心数字素养,培育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数字化适应力,打造创新型、复合型与技术型高端人才,是当下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议题。

一、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与课程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高职院校专业人才急需数字素养提升

数字化社会正在全方位重构人们生活的社会空间,数字素养将成为数字公民生存的基本能力。自2015年提出“国家大数据战略”以来,我国始终高度重视网络强国建设,推进数字化中国的发展。201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发展数字经济稳定并扩大就业的指导意见》,要求我国国民的数字素养到2025年不低于发达国家数字素养的平均水平。2020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指出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专业数字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数字人才成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也面临来自数字人才短缺的巨大挑战。

教育现代化需要大量具备高水平数字素养的现代化人才。拥有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应用等能力是信息时代高素质人才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学生数字素养的提升对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意义重大,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工业4.0时代人机协作和人机共融的趋势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出数字化发展的态势,注重跨行业、跨学科的知识与能力的储备,培养学生的数字化创新与钻研能力。

(二)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急需数字化升级

随着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技术技能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知识和技能要求,能够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应用型人才与服务生产一线的技术型人才是当前人才培养的趋势。相应地,职业教育在专业建设上也应紧跟变革,以数字技术重塑传统专业,致力于发展数字经济催生的新兴专业,自觉开展专业建设的数字化转型,重塑职业教育发展新生态。

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涉及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领域,专业的数字化建设也必须覆盖上述这些方面,如此才能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实现专业升级的目标。这就要求专业建设内涵能够全方位反映产业数字化内容,具体体现在技术与装备、流程与模式以及从业人员素质等方面的改变。近年来,职业教育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但大部分学校还停留在外部技术驱动的层面,新技术只是被用作一种教学手段或一个信息平台[1]。部分高职院校仍然面临传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滞后,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数字化更新不及时,数字化软硬件条件有所欠缺等问题,导致传统专业的数字化升级仅限于外部条件的改善,无法进一步提升专业建设内涵。传统专业的数字化升级包括但不限于信息化素养、信息化教学、信息化设备、信息化资源、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建设。总之,专业的数字化升级主要涵盖专业内涵与保障条件两方面内容,既要确保教学内容准确反映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对人才知识、技能、素质的新要求,又要确保教师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管理与教学的软硬件等各方面均符合数字化升级的要求。

(三)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与教学急需数字化升级

当前,数字技术已成为职业教育课程组织与实施变革的重要推动力。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传统教材体系的纸介质形态开始转向全媒体形态,并通过泛在学习模式重塑教与学的关系,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主动性。只有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与信息化时代相应的新教学模式[2]。

首先,课程教学的数字化升级为优质课程资源的均衡配置提供了技术支撑。数字教育资源是学校实现教学服务流程数字化、教学模式创新化和教育服务供给个性化的基本条件[3],对促进教与学的数字化转型至关重要。数字技术能够实现职业教育课程资源的数字化转化、整合与加工,有利于打破传统课程的时空与受众局限,实现其在地理分布、呈现方式与运行机制等方面的数字化转型,为职业教育优质课程资源的均衡分布提供技术支撑。其次,课程教学的数字化升级是打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客观需求。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增强了学生群体的差异性,传统的平面化、浅层化教学方式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4]。课程教学的数字化升级将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界限,在课程进度安排、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时间地点等方面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为学生实现自主化、碎片化和共享化学习提供支撑,以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教学场域与教学方式的全面变革。最后,课程教学的数字化升级也为课程评价功能的转变提供了便利条件。数字化技术有利于实现教学与学习反馈的即时化,不论是课堂提问与测验,还是课后作业的布置与审阅,都可以借助数字化工具来实现即时传送与反馈,形成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同时,课程教学的数字化升级还有助于实现教学多元化评价,更有利于诊断学生存在的问题,激发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

二、数字化转型助推高职院校专业与课程升级建设的应然状态

(一)需求导向,数据驱动,人力资本供需更加协同

与其他教育类型相比,职业教育与产业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因此,产业发展的每一个动态都会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当下,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已成为区域产业的转型重点,这也在不断推动高职院校专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以大数据、5G、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集成式嵌入支撑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使职业教育的供需双方更加协同。

一方面,相关政府部门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和相关分析技术手段对产业人才的海量数据进行处理,搭建可以精准预测该产业人才需求数量和结构的产教融合大数据云平台。依托产教融合大数据云平台,编制并定期发布相关产业的人才需求预测报告,预测重点领域未来一段时间内人才需求的趋势,并针对现状,科学剖析人才供给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与相关政府部门以数字化技术为载体进行无缝对接,凝聚多方共识,实现职业教育专业与课程教学的动态更新,达成供需协同的理想状态。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其一,围绕区域产业的发展动态及趋势,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同探索绘制产教融合专业谱系图,构建该产业的岗位动态需求模型,以此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实际需求、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标准的协同,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各要素的精准对接。其二,基于数字化转型的专业建设新要求,各高职院校可以结合学校的专业建设持续开发新的专业,积极开展与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相交叉的专业试点,打破传统的专业壁垒,推进新技术改造传统专业、课程以及教材,促进传统专业适应数字经济发展需要,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5]。其三,在数字化技术的推动下构建供需协同的运行机制。明确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预测的主体,然后政行校企协同建立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预测的框架,搭建相关大数据共享应用的平台,制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预测的长效工作机制,推动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更好地服务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形成紧密对接的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助力我国制造业人才发展治理体系的开放共享、协同高效,从而实现职业教育人力资本与产业人才供需对接的健康新生态,高质量改善就业结构性矛盾[6]。

(二)资源整合,数据共享,教育教学更高效

数字化时代,通过连接资源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拥有资源本身,这也是数字化转型赋予职业教育的高质量体现。一方面,数据可以作为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等不同主体之间的交流载体,突破传统边界,促进各传统生产要素的深度融合。在此基础上再发挥各要素组合和要素结构的乘数效应和网络效应,不断共享职业教育新型社会关系带来的创新成果,推进职业教育在师资队伍、课程资源、技能培训和质量评估等资源建设方面的数字化发展。另一方面,释放数据要素价值,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数据要素已成为数字经济时代影响全球竞争的战略性资源,通过深挖并释放数据要素的价值,服务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大数据技术以其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为职业教育信息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既可以生产出职业教育发展所需的各类信息产品与信息服务,还可以连接其他的数字化技术,如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形成以市场为根本的数据资源体系,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各个环节的高效贯通,推动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体制机制的协同创新,提高职业教育教学的实效性[7]。

伴随新一轮技术变革,越来越多的数字化技术在职业教育课程转型中被广泛应用与创新,智慧教室、数字化创新型实验室、虚拟仿真实训室等数字化技术应用载体,使模拟实训教学的真实性大大提升,更好地满足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对实践性的高要求。基于数字化转型的虚拟仿真实训可以通过虚拟客体为学生提供操作实践,具有更直观、更安全、更低成本的独特优势。学生在反复操作中获得大量实时、沉浸的职业体验与反馈,从而获取真实的知识与技能。同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迭代升级和创新应用,数字化职业教育场域的高度智慧性使得虚拟客体不仅是实践操作对象,还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智能学伴”和“智能导师”,必要时为学生答疑解惑,生成个性化的学习资源、路径和策略。在教学管理方面,通过数字化技术赋能,职业院校可以第一时间得到教学相关信息,既可以实现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实时监测分析,又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化技术智能诊断,帮助职业教育教学者和相关的教育管理者提供科学、精准的教学决策与服务[8]。

(三)协同教研、精准培训,教师数字化能力全面提升

数字化时代,教师的数字化能力已成为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与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职业院校正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视域下的教师培训制度建设,通过对培训研修内容的系统设计与数字化技术培训的融合,引领教师运用已经习得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探索数字技术支持下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现传统教育教学与现代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最终实现职业教育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9]。数字化转型视域下教师培训将更加凸显其个性化、精准性的特质,具体表现为:首先,职业教育教学实践案例的个性化服务。各职业院校可以通过相关教学大数据平台向教师推送不同教学模式重构的优秀案例,让教师在专业实践教学活动中亲自感受体验数字化教学所带来的高质量教学。其次,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个性化创新与实践。在教师掌握一定的数字化技术的基础上,以真实教学任务为情境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创造性的再设计,在教学设计与创新实践中实现教师数字化教学设计实践能力的提升,以此促进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创新发展。最后,将数字化技术融入日常教学实践。通过专业教师的培训鼓励教师在提升自身的反思性教学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素质素养,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三、数字化转型助推高职院校专业与课程升级建设路径

(一)引入数字化技术课程,打造数字化课程资源库

高职院校需要适时更新课程内容,以培养学生的数字化技能。引入数字化技术课程并打造高职数字化课程资源库是非常有益的举措。